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反坦克战史 >

第20章

反坦克战史-第20章

小说: 反坦克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芑崾掷选N朔乐够底爸蒙撕ι涫郑涫值拿娌勘挥靡豢槠桨灞;ぷ牛闷桨逦挥谇构茏蟛唷!  
  虽然结构非常简单,但这种PTRD反坦克抢的重量却相当可观,达到38 lb(17。25kg),而且长度也非常惊人,达到79in(2m)。这种反坦克枪的同伴,是41式PTRS反坦克枪,这是一种与PTRD式非常相似的半自动枪械,但它却是另一位设计师——西蒙诺夫设计的。PTRS式反坦克枪所发射的子弹与PTRD式相同,只是采用了一种简单的导气系统进行工作,在这种系统中,枪机载体由一个活塞带动,此活塞可使枪机以通常的方式进行工作,在枪机复进过程中,子弹从下方的弹夹中供入膛内。虽然PTRS式反坦克枪是一种性能良好的武器,然而,它非常“娇气”,机械部件屡屡发生故障。即是这样,它的重量也已达到46 lb(20。88kg),全长达到84in(2。13m)——精确地说是7 ft(2133。6mm)。这种武器之所以具有一些弊端,其根源在于它试图从一种轻便的武器上发射一种威力很大的子弹。在其它西方国家中制造的20mm口径的火炮,重量达到PTRS的2倍,因此,它能够经受大威力子弹的猛烈冲击。苏联人曾经试图把PTRS反坦克枪作为一种单兵武器系统使用,但最后未能实现。PTRD和PTRS两种反坦克枪在苏联陆军中一直服役到1945年,此后,PTRD还经常在苏联卫星国的军队中出现。在朝鲜战争中,有少量PTRD式反坦克枪曾被北朝鲜军队安上望远瞄准镜,作为阻击步枪使用。它的精确射程大约是1500m,在弹道末端,子弹仍然具有很大的初速和动能。而在一些小国中,PTRD枪作为一种步兵反坦克武器,曾被沿用了很多年。根据可靠的情报来源证实,在1973年时,仍然可以在阿尔巴尼亚陆军的第一线部队中看到这种武器。   
   PTRD和PTRS反坦克枪虽然在苏军中早已被淘汰,然而,它们所使用的14。5mm口径的子弹,在被转作KPV重机枪用弹药以后,仍在苏军中继续服役。KPV重机枪安装在苏联的装甲人员输送车和一些坦克上。这种子弹同样也被转用于对敌低空飞机作战的双联装或四联装高射机枪上。KPV重机枪是当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一种机枪,只有20mm口径的火炮可以与之相比,但这种火炮的尺寸和重量全都比它要大。   
  和英国、德国一样,苏联也试验了空中反坦克武器。起初,他们的努力仅限于用伊尔…2斯托莫维克(IL…2 StOrmovik)轰炸机进行轰炸和俯冲轰炸攻击,结果并没有取得完全成功,进而又试验了火箭助推炸弹。最初他们打算使用这种炸弹攻击坚固工事,但后来发现,用它对付坦克也有一定效果。而这种方法所存在的根本问题,跟其它方法一样,依然是如何命中目标,一旦命中了坦克,无疑就会将其彻底消灭。幸亏伊尔…2型飞机是一种结构坚固并具有良好装甲防护的飞机,因此能够抵御各种轻型步兵武器和轻型防空武器的猛烈攻击,后来曾经决定仿效斯图卡(Stuka)飞机的方式,在伊尔…2上安装2门口径较大的火炮。当时在苏军中装备着一种口径为37mm的高炮,该炮是瑞典博福斯公司在战前的一种设计。在作为高炮使用时,它利用一个容量为6发的弹夹进行供弹,而装机后则改为用弹链供弹。这项改装工作经过18个月的时间才告完成,这段时间似乎是拖得太长了,以致于装载这种火炮的斯托莫维克飞机直到1945年初才开始服役,但这时,使用它的紧迫感已经大为减弱。伊尔…2型飞机并没有驯服地接受架设2门火炮的方案。这2门火炮都采用弹链供弹,弹链上的载弹量,依据所执行的任务和燃油携带量的多少而有所差别,但总的变化范围是在55发到80发之间。由于火炮和弹药的重量相当大,结果使飞机变得异常迟钝和笨重,而当火炮射击时,飞机将发生偏航和摇摆,结果使瞄准线受到破坏。由于飞行员们不喜欢这种安装方式,所以这种飞机并未存在很长时间。   
   1945年以后,象在其它国家出现的情况一样,苏联的武器发展工作同样也出现过停顿现象。到了50年代,苏联才出现了第一种肩射反坦克火箭筒,即RPG…2式火箭筒,它是介乎于美国“巴祖卡”和德国轻型反坦克火箭筒(Panzerfaust)之间的一种武器。它的战斗部伸出于发射筒口之外,在这一点上,它和德国的轻型火箭筒相同;但它用火箭推进,发射筒由射手扛在肩上,在这两点上它又和美国的“巴祖卡”一致。在RPG…2式刚刚问世时,尽管它的精确有效射程并不比战时的“巴祖卡”及其变型大多少,但它的战斗部威力却相当高。大多数的苏联卫星国都采用了RPG…2,其中许多国家还在对RPG…2稍事改进之后,生产出了各自的变型。它至今仍在许多国家中服设,越共曾使用它同美国的装甲车辆作战。但对现代坦克来说,它的战斗部威力已显不足,所以用它来对付坦克装甲很少能够奏效。RPG…2的替代者是RPG…7,这种武器要比RPG…2有效得多。从外表上看,RPG…2和RPG…7两者之间并没有很大区别,两者采用的都是短发射筒,并且战斗部伸出于发射筒之外,采用的都是肩射发射方式,使用的也同样都是一种小型光学瞄准具,但RPG…7却有一些明显的改进。发射筒的后部扩大成喇叭形状,在战斗部的后部有几个向后开口的小型火箭喷管,当弹体位于火箭筒内时,这些喷管恰好露出发射筒口,因而正好对着射手的面部。火箭弹首先由无座力炮发射药射出发射筒并开始飞行,但发射药所提供的能量并不能使火箭弹飞行多远。当火箭弹飞离发射筒一段距离后,弹体后方的火箭开始点燃,火箭弹所提供的推力可使弹体保持等速甚至加速飞行。这种在结构上显然比较复杂的推进装置曾经获得了极大成功,它具备有三方面的优点:首先,它可以使发射筒发射时产生的尾焰相对减小,因而便于隐蔽;第二,它可以使火箭弹的弹道比较低伸,因而可以简化射手操作;第三,它的射程明显地大于许多同类的其它武器。而且它的战斗部也十分有效,这一点已被以色列人在1973年的10月战争中所证实。虽然RPG…7的实际破甲威力至今依然严格保密,然而看来苏联人已经在一个相当小的火箭弹弹头空间内安装了一种威力很大的空心装药,这种装药足以摧毁坦克。如此说来,单个步兵似乎只要蹲在自己的单人掩体内就可以捕获到坦克,但问题在于,在捕捉到坦克之前他可能得先于坦克在掩体内等待很长时间。   
  象任何别的国家一样,日本人对坦克的危险同样充满着戒备,甚至可以说较之其它国家更甚,因为他们一直在严密注视着欧洲各国并且在努力效法他们。而“中国事件”也多少给他们在反坦克作战方面提供了实验机会。然而象其它国家一样,日本人在投入战争时主要依靠的同样也是两种武器,这就是一种步兵用反坦克枪和一种轻型火炮,其中的反坦克枪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武器,但它和西方国家开始发展的型号并不相同,这种武器就是97式20mm自动反坦克枪,它是当时日本在武器设计方面最接近于进入独创性的一种武器。根据最初的设计目的,这种武器应当是具有防空和反坦克的双重用途,但由于两种不同的用途对武器性能所提出的要求有所差别,因此,最后只得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要求,发展出两种不同的武器,但两者却使用的是同一种弹药。这种武器依靠火药气体和后坐力自动进行操作,由一个容量为20发的弹夹供弹,并且采用空气冷却方式。它安有一个普通的双脚枪架,为了帮助个头矮小的日本士兵,还在枪托下面安装了一个单脚支架,这就使它非常容易固定和瞄准,但同时几乎完全丧失了在方向上随同目标转动的能力。其弹药威力并不特别大,据一份援引的材料讲,它的穿甲能力,在200 yd(183m)的距离上是0。5in(17。7mm),对于20mm的口径来说,这个数值似乎是低了一点。射手在发射这种反坦克枪时,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据一位曾用缴获到的这种反坦克枪发射过很多子弹的人讲,它的后坐力非常小,但在自动发射时枪身的移动幅度很大,以致使枪身可能会完全脱离原来的瞄准目标,并且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目标都将会被枪口的浓烟所遮蔽。   
  这种反坦克枪,连同一个满装的弹夹一起,共重152 lb(69kg),这就使它成了在当时制造的同类武器中最重的一种武器。枪手班必需借助两个特制的提把才能搬运它,而提把的形状和一种大型的比赛用自行车把手非常相似,在单脚支架的前后备有一个手柄。这种反坦克枪的最大特点是只能进行自动连发射击,这显然是从对空射击武器中直接继承下来的,为了便于组织生产,在它的反坦克变型上并没有增加单发射击能力。对这种武器在使用与效能方面的评价,现在已经很难得知,人们不得不作出这样的推断:这就是,它在遂行反坦克任务方面,并未经历过多少战斗。   
   97式反坦克枪的补充武器是34式37mm步兵炮,这种火炮本来就是打算既作为一般支援火炮使用,又作为反坦克火炮使用。它可以分解成若干部件进行携带,也可使用车辆或骡马牵引。它的性能指标到1941年虽然已经有点过时,但仍然不失是一种有用的武器,它是步兵营的装备之一,并且整个战争期间一直都在服役,只是到了战争末期,由于日军极其缺乏牵引车辆或骡马,因此,战场上才难得见到这种火炮的足迹。它的炮身可以在方向上转动60度,为了在左手方向上能给炮手提供一个较大的活动空间,它的左轮可以在不脱离轮轴的情况下向外偏转45度。除了这个新颖之点以外,它与当时世界上的37mm火炮并无很大区别,但它的初速已经达到2400 ft/s(732m/s),这就使它当时能以跻身于世界火炮技术的先进行列。它之所以一直被沿用到战争结束,并不是因为没有性能更好的新式火炮加以取代,而是因为新式火炮的数量不充足,不得已只好让37mm火炮继续在部队中服役。   
  跟34式配合使用的火炮是M1式47mm火炮,这种火炮出现于1941年下半年。M1式炮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先进的设计,相对其尺寸而言,它的效能相当的高。它的缺点是,在它首批发往部队的时候,口径已经显得太小,然而,对于这一点日本并未发觉,而且在1941…1942年的历次战役中,也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使人感到忧虑的情况。而到后来,当美国的“舍曼”坦克通过岛屿的滩头向陆地发起猛攻的时候,可就完全是另一种情况。M1式也是一种发射6 lb重炮弹的火炮,它所发射的弹丸重量,与6 lb这个标准重量之差不超过几盎司的范围。它的身管相当长,但它的大架甚至更长,其炮架低矮,车轮轮距很宽,因为这种火炮没有安装炮口制退器,因此,为了保证火炮具有良好的射击稳定性,所以采用上述措施是必需的。但为什么日本人一直未在这种火炮上安装炮口制退器,这始终是一个谜,因为设计良好的炮口制退器足可使后座力减小25%,在使用良好的炮口制退器以后,就能够或者使火炮制造得更加小巧轻便,或者是利用现有的炮架得到更高的初速。然而,不管有无炮口制退器,M1式火炮在当时的同类产品中,都是一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