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反坦克战史 >

第2章

反坦克战史-第2章

小说: 反坦克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刍蟮淖贤步岜簧淞鞔摺T诖看獾恼ㄒ┠芰孔饔孟拢庵稚淞骷瓤山凹装迦刍挚山刍蟮淖凹兹垡捍底撸湫Ч志恕R桓霾蛔0。5 lb(0。227kg)重的小型装药,如果设计合理,并且能在合适的距离上起爆,那么,它就可以在一块厚度为9…10in(228。6…254mm)的装甲板上打开一个通孔。这也就是说,使用一种非常小的火箭弹就足以能够摧毁一辆庞大的坦克。正是由于出现了空心装药,才使近代步兵反坦克武器的出现成了可能。   
  作为序言,就写到此为止。在以后各章中,对于一些复杂技术问题的叙述,我们将采取尽可能简单的形式,其目的是不给那些对技术细节和专门术语难于消化的读者造成困难。无论如何,本书所遵循的原则,就是不去追求细节。从根本上讲,本书的目的就是直接了当地叙述步兵与位于坦克里的人这两者之间所进行的战斗。     
第一章 初期               
  喷吐火焰的钢铁长龙在炮兵和步兵心目中所产生的可怕印象影响了一切……。   
—— 1918年8月德军某营战斗日记   
  关于第一批英国坦克的外部特征,读者已经十分熟悉,因此,这里仅只做些起码介绍,而没有必要再作详细叙述——它有两个巨大的斜菱形侧舷和一个正方形箱体。侧舷上安置着可以绕其转动的履带,箱体内容纳着乘员和发动机。火炮安装在突出于车体一侧的炮位上,其它武器安装在前后装甲板上。“男人”(“male”)坦克上装有2门老式发射6 lb重炮弹的海军炮,每个炮位上各装有1门,同时还装有4挺“霍奇基斯”(Hotchkiss)或“刘易斯”(Lewis)机枪;“妇人”(“female”)坦克上则仅装有6挺机枪。这两种坦克的最大时速为3。5mi(5。63 km),并且具有良好的越壕能力。在它们的悬挂装置上并未设置弹簧,车体内部各部分之间也没有隔音设备。按照今天的标准看,车内乘员舱的空间非常大,发动机直立于舱底的前半部,发动机后面安置着变速箱。乘员共有8名,其中4名射手,坐在炮位上;另外4名乘员中,1名车长,坐在左手位置的前方,1名驾驶员,与车长并排而坐,另外2名是变速箱操作手。变速箱操作手位于发动机与变速箱的两侧,他们的任务,是根据驾驶员发出的手势变换速度。   
  坦克在行进时,乘员舱内活似一座人间地狱。发动机很快即可使舱内温度升高到华氏90度(摄氏32。2度)以上。里卡多(Rickardo)发动机早就以冒发浓烟而声名狼藉,它所排出的浓烟充满了舱室,浓烟中含有一种有害气体,它不仅对人眼有强烈刺激作用,而且能使人头痛发恽,喉咙红肿。舱内的噪音大得无法形容,听起来使人头昏脑胀。不仅发动机光秃秃地直接暴露在外面,而且变速箱内使用的全都是直齿轮,直齿轮所发出的尖锐刺耳的嘎吱声,履带所发出的吭镗咔嗒声,和来自座舱底板、顶篷和侧壁的震动声响,汇成了一股持续不断、震耳欲聋的噪音。采用通常的传话联络方式已经根本没有可能,而由于光线只能从舱口和观察缝内射入,因此,舱内一片昏暗,乘员之间利用手势进行联系通常也十分困难。在一些战例中,坦克之所以不能乘胜前进,扩大战果,或者说之所以不能对前进的命令做出反应,唯一的原因,就是因为乘员已经被机器弄得精疲力竭,因而力不从心。   
  在全车8名乘员中,只有车长和驾驶员2个人知道坦克当时的位置和行驶的方向,而且驾驶员的观察距离,通常也仅限于能够看清从坦克到下一个障碍物之间几码(1 yd=0。914m)远的距离。4名射手必须时刻盯着车外,才能选定目标并与其进行作战。如果车长需要调动某一门火炮,向由他所选定的目标射击,那他就必须离开自己的座位,下爬到炮位上,亲自给射手指明目标的方位。由于行驶速度缓慢,所以,坦克可以在行进间进行射击,即使在车体前后起伏、左右摇摆的情况下,砰地一下打出一发炮弹也并无多大问题。不用多说,发射时的音响,发射后火药的气味,在跟舱内原有的声、烟混杂以后,会使舱内本来就已经十分恶劣的工作条件更为恶劣。   
  在这种坦克上,并未设置强力通风设备,外界的新鲜空气只能凭其自然流入车内。由侧壁上的小门和顶部上的舱口所提供的进出口都很小,而且设计得也很不合理,无论是爬进还是爬出都很不容易。为要把一名伤员拖出车外,救护人员需费九牛二虎之力,而伤员本人也要受到很大折磨。车内既没有安装缓冲衬垫,也没有为乘员提供其它防护设备,当坦克在凸凹不平的地面上行驶时,乘员们由于被甩到遍布舱内的棱角与突出物上而负轻伤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在初期型号的坦克上,曾经安装过一具用于观察的小型潜望镜,但不久即被拆除,原因是,当对方使用轻武器射击时,被打碎的玻璃镜片往往会飞到观察者的面部,因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后来,曾经试图用一组经过抛光处理的金属表面炸反射镜面,但没有取得成功,这样,开凿在装甲板上的粗糙的观察窗缝,便成了当时的唯—观察手段,而正是这种观察手段,在后来的战斗中,曾经使坦克乘员的士气遭受了严重挫伤。   
   1916年9月15日,在松姆(Somme)河进行的首次战斗中,在人类整个冲突史上,坦克破天荒第一次在战场上占据了主宰地位。59辆坦克,在极其秘密的清况下,被运抵法国,它们在战场上的突然出现,一度在德军中引起了极大惊恐。在这59辆坦克中,有10辆因为机件发生故障,被留在后方作为“预备队”,有32辆到达进攻出发地域,其中有14辆按时离开了出发线,9辆离开的时间稍迟,有5辆在冲击中陷入泥潭内不能自拔,只有9辆圆满地完成了预定任务。15%的成功率虽然不可能给人留下十分美好的印象,但这种局部的成功,已经足以使人激动不已,正是在这次战斗之后,坦克的发展计划才获得了英国将军们的支持。在这首次坦克战斗中,坦克的主要敌人不是来自德军,而是来自自身机件的不可靠性,早在运抵法国之前,在英国本土训练坦克乘员时,这些坦克中的多数实际上就已经损坏。根据战报记载,在这次战斗中,只有2辆坦克遭到了抵抗,而意味深长的是,这种抵抗是来自德军的野战炮。在古德科特(Gudecount)附近,1辆坦克曾经击毁了1门德军的77 mm野战炮,但后来,这辆坦克自己也被消灭了。另外1辆坦克虽然曾被一发炮弹直接命中,但却安然返回了部队。在这第一次坦克战斗中,英军虽然并未大获全胜,但却受到很大鼓舞,而在1916年的最后几个月内发动的两次较小规模的攻击中,坦克同样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坦克的出现在德军中曾经造成了极度的惊恐,甚至在战斗结束了相当一段时间之后,德军士兵仍然惊魂未定。这些初期的坦克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方面应当归功于它们对武器装备的巨大破坏作用和机动作战能力,另一方面应当归功于它在德军士兵中所产生的巨大心理作用。在对情报加以分析之后,人们就不难看出为什么要把士气因素看得这么重要了。这里,在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巨大的机动能力、同火力和防护成功地组合成了一体,并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进攻性武器,这样的武器人们在有史以来的任何战争中还从来没有见到过。当这种隆隆而来的坦克怪物步步逼近时,位于第一线的步兵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是必须当机立断,迅速作出决定。步兵面临着三种可能的决择:要么阻住坦克,要么举手投降,要么临阵脱逃。这里既没有以往的经验可资借鉴,又无平时的训练提供帮助,他手中拥有的武器在这种迎面开来的坦克面前,已经变得毫无用处,而其伙伴们的处境也跟他彼此彼此。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德国人选绎第二种和第三种办法显然是不足为怪的。难怪德国人最初倾向于把坦克视为一种不正当的武器。在松姆河进行的第一次坦克战斗结束之后,德军第3军团的参谋长对其上级作了这样的报告:“在最近这次战斗中,敌人使用了一种新型作战武器,这种武器极为有效但又十分残酷”。   
  但是,德军非常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后来的几次坦克进攻,一直到1917年春天才得以发生,但在这些进攻中,英军的坦克都只是部分地取得了成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坦克乘员缺乏适当训练,另一方面是由于道路泥泞,还有就是步坦之间缺乏有效协同。在这次战斗中,德军步兵首次对英军坦克进行了反击。自1915年以后,德军曾经给其机枪射手和阻击手发放过一种特殊型号的子弹,这种子弹就是著名的“K”型子弹。K型子弹比普通子弹重,并且含有一颗碳化钨弹芯。这种子弹的加工非常精细,弹丸的重量与发射药的重量严格相匹配,这就使得所有这种子弹都具有相同的初速和弹道。它们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对远距离目标和带有防护的目标进行精确瞄准射击。这种重型碳化钨弹芯子弹的远距离射击精度比普通的铅芯子弹要高,这就给阻击手对800 yd(731。2m)甚至更远距离的目标进行射击提供了条件。在稍近于800yd的距离上,它可以穿透用以防护前沿堑壕内的哨兵与了望哨的薄纲板。但在阿拉斯(Arras)战斗中却发现这种子弹还能穿透英军MK I和 MK II型坦克的装甲板。这两种型号坦克的装甲薄得要命,它们的厚度在0。2…0。4in(5。98…10。16mm)之间,而且使用的是一种在商业上被称之谓“锅炉板”的软质钢板。然而,对于这种“锅炉板”的缺点,德军最高统帅部并不知道,那是在阿拉斯战斗已经开始2天之后,即在1917年4月11日,在布里阔特(Bullecourt)的一次猛烈反击中,德军缴获了2辆英军坦克以后,K型子弹的实际效能才被德军发现。在此之后,为了跟坦克进行作战,德军最高统帅部立即给每个德军步兵战士发了5发K型子弹,而给每个机枪手则发给了—条满装 K型子弹的弹链。   
  然而,此时的英军同样也已发现了K型子弹的侵彻威力,于是,对行将发展的下一代新型坦克,立即提出了必须增强装甲防护的要求。除此之外,德军还意外地发现了另外一个情况,这就是普通的步枪和机枪射出的子弹所具有的“溅射”作用,同样具有杀伤坦克乘员的能力。在早期生产的坦克上,到处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孔洞,例如,装配不合理的车门、窥视孔、观察缝、枪炮发射孔、手枪射击孔等等——因此,在装甲上布有大量缝隙,而处于烘热状态的熔化铅可以乘隙钻入车内。当带有铅芯的子弹命中坦克表面时,弹体首先被撞扁,接着铅芯被从壳体内挤出,形成一个以圆周状向外辐射的“溅射体”。在高速碰撞的作用下,铅芯已近乎变成流体,并以近乎爆炸的速度向四周扩展。在1 ft(0。305m)范围内,这种“溅射物”具有致命性的杀伤效果,并且这种高速运动的铅质流体,可以通过各种裂缝进入坦克内部。在通过缝隙和接合部进入坦克战斗室的铅质“溅射物”的作用下,无论是炮手还是车长都逃脱不了死伤的命运。这种作用对士气的影响十分严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