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反坦克战史 >

第17章

反坦克战史-第17章

小说: 反坦克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了安装在“舍曼”坦克上之外,发射17 lb重炮弹的火炮还与另外一种坦克——“瓦伦廷”坦克结合成为另一种自行火炮,后来在“慧星”(et)式坦克上也安装过,但数量很少。这种火炮的各种不同型号—直使用到战争结束,步兵用型号使用的时间更长,—直到50年代中期才被营属反坦克武器系列所取代,而步兵学校中开设的有关这种火炮的课程直到1956年才宣告停止。作为一种在战时生产的火炮,竟能持续服役达13年之久,这确实也是一个罕见的记录。   
  在突尼斯的另一个战场上,美国的第1军所拥有的反坦克武器更少,所以蒙失的损失也就更大。他们唯一拥有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反坦克火箭筒——“巴祖卡”(Bazooka)。这种武器的详细情况,在本章下面有关美国情况的篇幅中,我们将详加介绍。至于英军的境况也不妙。在空降旅中仅装备有反坦克手榴弹和“伯义斯”反坦克枪两种反坦克武器。反坦克手榴弹的名称叫“加蒙”(Cammon),它是由一位名叫加蒙的上尉发明的。它是一个用松紧布做的袋子,一头装有一个着发引信,这种引信与No69式手榴弹上使用的引信相同。引信内有一颗钢珠,钢珠在投掷瞬间转为解脱状态,当手榴弹碰击坚硬物体时,钢珠撞击雷管,雷管引爆炸药。打开布袋的下部可以放进炸药。所以,每个伞兵都带有2 lb(0。91kg)塑性炸药。这种办法之所以具有吸引力,就在于炸药数量的多少可以依据所承担的任务进行调整。它可以在几种情况下应用,希拉里·圣·乔治·桑德斯(HilarySt George Saunders)在他写的《红色贝蕾帽》一书中有一段文字记述了它的典型使用情况:   
  敌军纵队已经进入视线,伞兵们早就严阵以待。上级命令在敌人的第1辆战车触雷之前,任何人都不准开火。敌人的第1辆战车是装甲车,它在触发地雷之后,很快就被炸到土坡的一侧,堵塞了公路。接踵而来的2辆侦察车在遭受“加蒙”手榴弹的多发猛轰之后,立即燃起了熊熊烈火,2辆战车内的8名乘员也都被炸身死,并烧成灰烬。      
  投掷这些手榴弹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这次小型战斗中,有一些投掷手就是被自己投出的手榴弹炸伤的。   
  借此机会顺便叙述一下装甲车辆在反坦克武器袭击下的易损性也许是值得的。这个题目并不是能够轻易说情楚的,然而,它与我们研究的主题密切相关,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使那些对这个题目不大熟悉的读者认清,为什么不同的车辆在受到攻击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装甲车的装甲板都比较薄,并且都用汽油发动机驱动,所以很容易起火,使用任何一种反坦克炮来对付它,都不会有多大困难。但对付坦克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德国坦克全部都是采用汽油发动机——仅只大战末期出现的—些秘密型号除外——但装甲普遍较厚,所以反坦克炮手必须精心选择瞄准点。一旦命中要害部位就会立即爆炸。英国坦克却不同,“瓦伦廷”坦克犹如一颗难以砸开的硬核桃。通常都能给乘员提供足以逃脱的时间。美国的“舍曼”坦克素有“火焰炸弹”的盛名,据说1辆被击穿的“舍曼”坦克在火焰漫延到乘员舱、并且在乘员被火蛇吞噬之前,有5秒可用于逃脱的时间。“邱吉尔”(Churchills)坦克起火缓慢,乘员有充裕的时间可以逃脱。而苏联坦克不仅装甲很厚,而且使用的是柴油发功机,因此要歼灭它们就极为困难。   
   1945年,英国陆军主要依靠三种武器进行反坦克作战,这就是:步兵反坦克发射器;仍在许多部队服役的发射6 lb重炮弹的火炮;以及配用在各种炮架上的牵引式或自行式发射17 lb重炮弹的火炮。这个清单显然不够充分,但它确实反映的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英国陆军的主要反坦克任务不得不落在英军坦克身上。当时,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坦克是对坦克进行防御的最好手段。”尽管这种论断并不正确,然而在大战的最后几个月内,这确实是一种既合乎时宜而又恰如其分的议论,因为当时英军确实有充足的坦克和弹药。因此,步兵认为只要有数量充足的坦克,就可以使他们化险为夷。而由于交上了好运,同时也由于来自美国的源源不断的坦克供应,他们也确实很少遭受过失败。然而,在阿纳姆的空降突击行动却是一个例外。当时出现在战场上的全部坦克都是德国坦克,由于没有确定的作战方向,所以,发射6 lb重炮弹火炮的缺陷很快就暴露了出来。而后来德军坦克之所以能被围困在凹地里,则应完全归功于那些残存的少数火炮的炮手和使用步兵反坦克发射器的士兵们的勇敢精神和殊死战斗。当时,如果能有1门无座力炮就可以拯救许多人的生命,然而那时拥有这种武器的只有德国一个国家。   
  在3000 mi之外的大西洋彼岸,美国参战时的景况并不比1939年时的欧洲更好。经济萧条、工作懒惰以及缓和情绪仍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美国陆军对反坦克作战的无准备情况,可以从1941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清楚地反映出来,据该报告透露,当时只有第6军下达过有关反坦克防御的指示。菜斯利·J·麦克耐尔(Lesley J.Mcnair)将军在1941年4月12日写道:   
  对国外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情况所待的冷漠和无所谓态度,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本人一直不失时机的强调必须在反坦克防御方面做些切实的准备工作,但至今仍然毫无进展。现在,我没有理由感到鼓舞,唯一的希望就是,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再也不要无限期的继续下去。      
  在麦克耐尔将军起草上述报告的当时,美国陆军在反坦克作战中真正能够依靠的武器,就是已经过时的37mm步兵火炮和12。7mm机抢。而支援这层薄弱防御的武器则是用于执行各种任务并置于各种不同炮架上的老式75mm野战炮。当时,美国陆军已经看到,德国的闪击战术正在迅猛地席卷着欧洲低地国家 ' 译者注:“欧洲低地国家”是指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的统称。 ' 和法国,而在1940年和1941年的两个夏天里,各种经过改进的自行火炮——或者像美国人喜欢称呼的那样,叫坦克歼击炮——正在进行试验。人们很快发现,在1941年后期所进行的运动战中,机动能力好坏是反坦克火炮能否获胜的关键。1941年下半年,有50辆新型M2式半履带运输车安装上75mm火炮后,被送往菲律宾群岛,在那里正好赶上用来对付日本人的入侵。   
   M2式半履带车已经成了二次大战中一种负有盛名的车辆,它确实象吉普车那样受到乘员们的喜爱。将1门75mm口径的火炮安装在这种车体上,即使不能说已经超过了它的载运量的限度,起码也是已经达到了它的限度。将野战炮架上的车轮、大架和车轴去掉,然后,用螺栓将火炮的其余部件固定在半履带车紧靠驾驶员后面的车箱上,火炮的身管伸出车体之外,身管后座时将进入乘员舱内相当一段距离。火炮方向射界左右各21度,火线高离地面7 ft(2133。6mm)。如果炮身的方向转动量超过21度,就有可能使一条履带离开地面,而在车体侧方射击时,就有使车体倾覆的危险。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都很难使这种火炮隐蔽,而由于它的装甲厚度仅为1/4in(约6。4mm),因此除了轻武器之外,任何别的武器都可以给它造成严重破坏。但是用它来对付日本人却非常有效。美国人对这种车型的生产及时地进行了安排,并大量运往北非,在那里同样证明非常有用,尽管并不是在每次战斗中都能稳操胜券。它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尺寸较大以外,主要是在弹药方面。它配用的弹药与1918年使用的弹药相同,事实上,其中许多就是1918年的产品,所以已不具备消灭后期的德国坦克所需要的威力。再者,引信的作用也一直不大可靠,而到1944年9月,这种被称为M3式的火炮运载车也被宣布为过时产品而废弃掉。   
  这里还得再说几句题外话。这种75mm火炮也曾安装在“格兰特将军”(General Grant)和“舍曼”坦克上,为了与这些坦克的炮塔相适应,火炮的反后座装置相应地作了一些变动,但它的弹药的缺点此时也就显得格外明显。1941年下半年,曾派出一个小组到叙利亚,负责修复所有能搜罗到的法国引信,大约有69000发1917年生产的老式引信被从仓库中拖了出来,并被运送到苏伊士运河地区,在那里,它们被安装到美国炮弹上,同时又抓紧时间对它的发射药进行了改进。先将药筒内的全部发射药倒入一个大桶内,然后掺入相同重量的新式大威力发射药,再由雇用的工人对这种混合发射药进行搅拌,直到拌匀以后,再装入药筒内。结果,这种发射药赋予火炮的初速要比原来使用的发射药高得多,而且,由于坦克多是在距离目标比较近的距离上开火的,所以射角的变化量很小,这就比较容易进行估计。改装的弹药批量刚好满足阿莱曼战斗的需要,而当坦克沿着海岸追击退却中的德国隆美尔(Rommel)兵团时,由于改装的弹药已经用尽,所以这些火炮又不得不转用旧式弹药。   
   75mm火炮还有一种较轻的变型,它原来是为轻型坦克发展的,但到战争后期也被用作机载炮,装入“道格拉斯·波斯顿”(Douglas Boston)或“马丁·马里兰”(Martin Maryland)飞机的头部,用于遂行反舰和反潜任务。虽然它在遂行反坦克作战任务方面也许同样有用,但却一直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美国最好的火炮之一,是3 in(76。2mm)火炮,它是根据1940年下半年提出的一份战术技术说明书的要求生产的。该说明书要求生产一种能够遏制当时世界上已知的任何一种坦克的火炮。由于来不及重新设计和研制新炮,于是,美国兵工署决定利用现有火炮的部件拼凑一种新炮,这就导致出现了M5式3 in(76。2mm)火炮。该炮采用的是一种高炮身管,将其安装在105mm野战炮炮架上。这种火炮的效能很高,但比较笨重,引信又常出故障,致使它的穿甲弹始终都没有达到原先要求的穿甲能力与可靠性。一直到1944年它的引信才得到改进,这时,它开始具有极好的穿甲效能,然而,在此之前,它已获得了一种难以洗刷的坏名声,因此在部队中此种火炮的数量也已所剩无几。由于弹药的问题太多,致使火炮的生产速度也缓慢了下来,到战争末期,这种3 in的火炮已十分罕见。如果能在克服弹药存在的问题方面再稍加努力,它就很可能会成为二次大战中的一种性能优良的步兵火炮,这样,美国士兵当然也就不致于在坦克进攻面前处于缺乏还手之力的境地。   
  到1944年,美国陆军已经生产出了T8式90mm反坦克炮,这是一种大而重的武器,但却极为有效。这种火炮采用的仍然是高炮身管,但为遂行反坦克任务,配用了一种专门设计的炮架。这种性能优良的火炮的问世时间显然已为时过晚,以致已经不可能再大量装备部队。90mm火炮的身管也被安装在“舍曼”坦克底盘上,组成了M10式坦克歼击炮。这种战斗车辆曾经获得很大成功,并且极受那些欣赏90mm火炮威力的坦克乘员的赞赏。到9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