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反坦克战史 >

第14章

反坦克战史-第14章

小说: 反坦克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炮的时候,MK III式坦克只需停在较远距离上,发射榴弹就可将英国的这种火炮彻底消灭。总起来说,在1941年的西非沙漠战役中,发射2 lb重炮弹的火炮毕竟可以击毁所有德国中型坦克的炮塔、车体与侧面装甲,甚至在1000 yd(914m)距离上也可以做到这一点,而MK III型坦克上的50mm炮弹则往往从英国“麦梯尔达”和“十字军战士”(Crusaders)坦克上跳飞。虽然英国这种火炮的服役寿命正在迅速接近尾声,但由于没有可供接替的火炮,所以只好继续使用,直到部队实际领到更好的火炮为止。由于在沙漠中作战的步兵一再要求,才促使一种自1938年以来就一直被束之高阁的发射6 lb重炮弹(即弹重为2。72kg)的火炮得以重见天日,并列入了低速生产计划之中。尽管在1940年6月就一次订购了400门这种火炮,但到1941年才被生产出来,1942年年中,才首次发到在沙漠中作战的英军手里。   
  在这期间,由于将发射2 lb重炮弹的火炮搬上了卡车成为车载火炮,从而才使它的装备寿命得以延长。这种炮架选用的是15 cwt(约762 kg)重的卡车,卡车两侧的车厢板与后车厢板解脱后,可使车厢形成一个平台,借助两根长支架可将火炮拖到平台上固定。此时,火炮的两个车轮被卸下,并用螺栓固定在车身侧方。火炮既可在此平台上发射,也可从车上卸下置于地面掩体内发射。当从掩体内发射时,卡车应倒车进入掩体,甩下火炮及其支架后即迅速撤离阵地。但昼间这样动作可能不大安全。使这种火炮上车的目的,是想赋予这种火炮以多年来所一直渴望得到的机动能力。这种车载炮的炮手又想出了一个点子,就是他们躲在矮坡背面,只顺着土坡侧面露出火炮炮身和防盾顶部,这就可以大大保障炮手们的安全。只有当对方坦克开进到土坡侧方因而炮车开始遭到坦克炮攻击时,炮车才必须进行转移。1942年上半年的一天,一个英军反坦克炮团几乎损失了整整一个炮兵连。第一批下发的发射6 lb重炮弹的火炮也被改装成车载炮,自然,在支架上拖拉这种火炮将会感到有点吃力。   
  发射6 lb重炮弹的火炮,是在二次大战中颇受欢迎的一种火炮。从人员操作角度来看,它小巧轻便,而在战争末期大量坦克出现时,它仍然卓有成效。它是这样一种火炮,炮手使用它时觉得他本人就是整个火炮机件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点像步兵在使用步枪时所具有的那种感觉。这种火炮的方向转动不受限制,仅通过射手的肩膀进行控制,这就使得它在跟踪运动目标时要比通过转动方向手轮进行跟踪的办法容易得多,射手只要将身子歪到想使身管移动的方向上就行了。射击时,火炮的后座力大小适度,操作又这样容易,因此射手发射它时都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乐趣。从炮手班的角度来看,它的另一大优点,就是外廓低矮,只要挖一个浅坑就足以将它隐蔽起来。要知道,挖掘一个反坦克掩体绝不是英国士兵乐于从事的一种消遣活动。   
  起初,步兵对这种武器的性能持怀疑态度,但经过第一次战斗之后,这种疑虑即烟消云散。当时,第4印度步兵师沿阿莱曼(Alamein)一线阵地挖壕据守,1942年7月16日夜,第5步兵旅受到一支装甲部队持续3h的进攻,第二天拂晓,这个旅的士兵向外一看,发现战场上散列着24辆坦克、6辆装甲车、1门自行突击炮、5门20mm高射炮、5门37mm反坦克炮、8门75mm野炮和6门88mm高射炮(作反坦克炮使用)的残骸。在如此辉煌的战果中,第5步兵旅的发射6 lb重炮弹的火炮确实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用官方历史上的话说就是:“在一天之内,这些一度被人怀疑的小炮竟突然变成了第8军的骄傲”。   
   3个月之后的另一次战斗,更加巩固了发射6 lb重炮弹的火炮在尔后战争中的声誉。这就是10月27日在阿莱曼阵地东南开始的被称谓“斯奈波”(Snipe)或吉尼高地(Kidney Ridge)的战斗,这是第8军在即将进行突围之前所进行的一次战斗。参加这次激战的部队是步枪旅的第2营、皇家炮兵第239炮兵连大部以及皇家工程兵的一部分。第2营中有一个用发射6 lb重炮弹的火炮装备起来的建制反坦克排,而炮兵连使用的也是这种火炮。除此之外,这些分队并无其它更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还有另外一种武器,就是大量装备的机枪,因为这是—个摩托化营,因此,尽管编制的兵员比普通步兵营要少,但装备的车辆较多,火力也强得多。战斗的结果确实果然不出预先所料。   
  制定的战斗预案是在夜间发起突袭,冲进敌占区内后,于沸晓前夺取并占领指定的阵地,届时由一支旅一级规模的部队前来换班,尔后由他们以这个“坚固的基地”为立足点,再发动一系列的攻击行动。此阵地的代号定为“斯奈波”,但它的精确位置并不十分清楚,从可以得到的地图上判断,只知道它距离前沿大约1 mi(1。61 km)多,在这个地区内聚集着大量敌军部队,敌军阵地四周布设了雷区。当夜漆黑无月,为了避开雷区封锁的近路,该营绕道迥前进,最后在距真正的“斯奈波”阵地不远的一块平地上掘壕据守。他们所在的位置刚好是敌人几个坦克停车场的中央。没过多久,敌人的步兵即开始对他们进行骚扰,天亮时分,敌人开始了首次进攻,此时阵地上大约有300余人,配备有19门发射6 lb重炮弹的火炮,还有大量机枪和机枪弹药。遗憾的是发射6 lb重炮弹的火炮带的弹药太少,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直到次日白天被敌人围困长达几小时之久时才被人们感到,而在被四面德国坦克的轰鸣声与叮当声响所困扰的那个紧张的夜晚竟然丝毫没有被人察觉。   
  在第二天的整个白天,这支300余人的部队又连续遭到意大利与德军装甲部队和步兵部队的轮番攻击,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竟然守住了阵地。原定的接班部队由于无法通过开阔的沙漠地带而不能前来支援,只有少量车辆巧妙地溜了进去又从另—方向将阵地上的伤员送回到己方地域,但该旅的任何前进行动都立即被来自半身隐藏在工事内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的集中而猛烈的火力所阻止。在“斯奈波”阵地上,备用的弹药不断减少,四周被烧焦的尸体逐渐增多,但能够作战的人员数量则越来越少。反坦克炮手们凭着他们的大无畏勇敢精神和熟练技术全天都在坚持和敌人坦克作战,由于人员和装备损耗甚大,能够用于阻击敌坦克的火炮一次比一次减少,所以在多数情况下,炮手们都严格控制开火时机,直到敌坦克开得不能再近时才开火,甚至常常是在敌坦克距火炮只有50 yd(46m)时才开火。在这个距离上开火,首发射弹就可将德国MK III式坦克彻底摧毁,其中多数倾刻之间就会起火燃烧。开火之前,敌坦克往往不能发现反坦克炮的阵地位置,而在打炮之后,即便敌坦克发现了反坦克炮的位置,想要进行还击也已为时过晚。在面临集群坦克冲击的情况下,即使有任何一辆坦克能够发现火炮位置,那么在它转动炮塔、进行瞄准和实际开火之前,炮手却早已把3…4发炮弹打了出去。   
  这种火炮的轻便性和灵巧性在战斗中显示得非常清楚。装填手将炮弹装进炮尾的速度几乎跟拣取炮弹的速度一样快;瞄准手通过肩膀可以随心所欲地转动炮身进行快速方向瞄准,由于在这样近的距离上根本不需要变换表尺,因此瞄准手只需将瞄准线从一辆坦克转向另一辆坦克,同时装填手在每次射击之后再砰地一下装上一发炮弹就可以继续射击。在这种情况下,每隔3…4s发射一发炮弹是完全可能的,然而发射的总弹数最多也只能是3…4发,因为这种射速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持续下去。当然,并非所有敌坦克都是在近距离内打中的,在战斗的某些阶段,还需要向1200 yd(1097m)甚至更远距离上的展开成战斗队形向接班旅进攻的敌坦克开炮,而这些坦克的绝大多数也都被命中,或者只是暂时受到损伤,或者干脆被彻底摧毁,只有个别坦克逃过了发射6 lb重炮弹的火炮的攻击。但到傍晚时,弹药供应已近枯竭,这时的情况正如L·E·卢卡斯·菲利普斯(L·E·Lvcasphilipss)在他写的《阿莱曼》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   
  然而,敌人,无论是德国人还是意大利人,人员和武器弹药都很充足。在这个前哨阵地内及其四周的凄惨景象使人目不忍睹。大约共有7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除7辆外,全部是敌人的。这些车辆毁的毁,丢的丢,很多还在燃烧,从油箱处冒出的股股浓烟掠过沙漠上空飘向远方。除这些车辆外,还有一些被打坏的履带和轮式车辆。被烧焦的坦克手的尸体吊接在敞开着的炮塔外面或倒卧在车舱之内,显然他们未能来得及从大火中逃脱。车辆周围横七竖八地倒着那些被步兵机枪子弹所击毙的尸体。在这片孤立阵地的里面和边缘上还散置着7辆英军坦克和1辆德军坦克以及16辆“布林”(Bren…Carriess)运输汽车、几辆吉普车及10门火炮的残骸。在英军总数为19门的火炮中,有5门已经彻底损坏,能够继续同敌人作战的只有大约6门。      
  然而,就在这片凄惨景象中,却仍然有200余名勇士,他们身着布满污渍和汗水的军装,双眼布满血丝,腹中饥渴不堪,但他们的士气却比他们刚出发时还要高昂。在这个沙漠要塞内,当灿烂的阳光开始洒满大地,由被击毁的坦克冒出的滚滚浓烟开始散发出阵阵腥臭气味时,这些勇士们和他们的残存火炮及弹药一起,仍在沉着地等待着一次一直没有到来的攻击。      
  当天夜里,这个步兵营的勇士们,搀扶着伤员,带着火炮炮闩撤了下去。他们用事实表明:在英勇善战的士兵所掌握的优良反坦克火炮面前,坦克是多么地无能为力(这一点在今天也是同样如此);同时,他们也以自己的辉煌业绩证明:任何一种德国坦克都不是这种发射6 lb重炮弹的新式火炮的对手,只要能对这种火炮使用得当,步兵就完全能够挡住坦克的攻击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斯奈波”的胜利顿时蜚声于世,一个专门的调查委员会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后,证明上述一切情况属实(只有个别溢美之词除外)。参加这次战斗的英军步兵和炮兵共伤亡72人。敌人的伤亡远为惨重,除了个别坦克手幸免一死外,很多步兵都在猛烈的机枪火力下死于非命。英军的这个步兵营的官兵们荣获一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一枚优异服役勋章,同的还荣获三枚多米尼加战役奖章和几枚大十字勋章和军事奖章。   
  由于发射6 lb重炮弹的火炮尺寸很小,所以也是空降部队的一种理想武器。恰巧这时研制出了一种机身宽大的“霍莎”滑翔机(Horsa glider),完全可以装裁这种火炮和牵引这种火炮的牵引车,只是还需将炮架作些改进。这样空降师的反坦克防御也就有了保证。在经过几次并不成功的试验之后,发射6 lb重炮弹的火炮也被用于从“哈里伐克斯”(Halifax)轰炸机上进行伞降。火炮作为飞机的一种外加载荷置于弹仓的下方。为便于伞降,又对火炮作了—些小的改动,将火炮放入一个坚固的板条箱内,在板条箱上安有降落伞的吊索和速成平板。为防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