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反坦克战史 >

第11章

反坦克战史-第11章

小说: 反坦克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2年,尽管他们的占领区正在扩大,但就反坦克火炮的发展而言,他们的前景却令人不寒而栗。侥幸的是,有几种替代火炮即将问世。第一种,就是40年式反坦克炮,这是德国自己设计的一种口径为75mm的火炮,为了生产这种火炮,早在1939年,德国陆军就已与克掳伯(Krupp)公司和莱茵一博西格(Rheinmetall…Borsig)金属公司分别签订了合同,但由于忙于其它任务,因此,一直到苏德战争爆发,这两家公司都还没有为这种火炮作好生产准备。而当现有武器的局限性一经发现之后,这两家公司便立即加快了40式反坦克炮的合同进度。   
  十分懂得战时对兵工产品需求量巨大的莱茵…博西格金属公司,率先生产了一种标准型号的等口径火炮,这种火炮在结构上与当时已经装备并且取得很大成功的38式50mm反坦克炮相同。而克掳伯公司设计的则是一种新的锥膛火炮,为了与其它火炮加以区别,将其取名为41式反坦克炮。由于40式反坦克炮具有结构简单和易于掌握的优点,因此赢得了合同,并且投入了大批生产。这种火炮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绩卓著,而它所具有的在1000m距离上,着角为30度时,可以穿透94mm(3。7in)装甲的穿甲威力,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令人满意。后来,在一段时间以后,又提出了第二种计划,因为必须为这种火炮的简单性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火炮重达1 t 9 cwt(即1498。2kg),炮手班难以进行操作,而在俄国境内,在春季雪融或冬季泥泞时,有很多性能完好和得心应手的火炮,就是由于炮手班无法将它们拖到拖拉机能够到达的地点,而不得不被忍痛抛弃掉。   
  虽然撤消了41式反坦克炮合同,但作为德国在武器发展中所一贯遵循的“双管齐下”政策的一个有机部分,还是安排了少量生产。总共生产了大约50门,下发给执行特种任务的团队,他们一直使用到后来弹药供应完为止。这种火炮具有一些新颖的特点。它的身管由两部分组成,后半部分是一根普通的等口径身管,前半部分是一根滑膛的锥膛身管,到炮口时,弹丸的直径被压缩为65mm。弹丸自然还是通常那种周围带着“裙形”弹带的碳化钨弹芯结构样式。而正是由于这种弹丸才导致了这种火炮的衰亡。因为当时钨材料供应十分短缺。以致在1941年以后。凡是用钨制作的弹丸都不得不全部停产。这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因为这种火炮的性能非常优越,如果不是出现了钨材供应短缺这种状况,它很可能会在莱茵…博西格金属公司的设计方案之前被选中。它的穿甲威力比40式反坦克炮高约50%,火炮全重则比后者轻300 lb(136。2kg),而且配用的是一种独居一格的既低又轻的炮架。它的防盾本身就是炮架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可用于支撑炮身,又可用于支撑大架。炮身吊在一个位于防盾前面的球轴上,因此,在方向和高低上转动非常轻便。身管前半部份(滑膛部分)的寿命为500发,在阵地上依靠炮手班自己的力量即可将其旋下更换,在整个身管全部报废、专用弹药全部用完以后,这种火炮中有一些,在换上它的竞争对手——40式反坦克炮的身管以后,仍在继续使用。   
  然而,在1942年这个困难的年代里,真正拯救德军于危难之中的并不是一些新型设计,德军在其新型火炮大量生产之前,采用了一个果断的应急措施,这就是大量起用缴获到的两种苏式火炮。其中,对德军贡献最大的是苏联的1936年式76。2mm野战炮。这种火炮在1941年德军所发动的初期攻势中曾被大量缴获,德国人在经过一番改装、换上了一种改进型炮架之后,即将其重新投入苏德战场,作为反坦克火炮使用。这种火炮的性能并不显赫,但却相当适用,在配上由德国设计的改进型弹丸和将药室加大以后,它的性能变得非常可靠,并且很像是一匹载重马。它的缺点依然是重量较大,它比40式反坦克炮重400 lb(181。6kg),所以操作更加困难。另一种调过头来与其原来主人作战的苏式火炮是1939年式76。2mm野战炮,它只不过是1936年式野战炮的一种改进型号。这两种俄国火炮又得到了一种老式M97式75mm野战炮的改进型号的补充。这种改进所涉及的面很广,其中包括新的炮架、大架和防盾,外加一个“胡椒瓶”式炮口制退器。如果不考察它的炮尾和它所采用的老式诺登菲尔德(Nordanfelt)螺纹,那就很难能辨认出它的本来面目。德军炮手们对这种75野战炮并不乐于使用,主要原因是它的稳定性差,并且外廓太高,不易隐蔽。然而,不管这种火炮存在多少缺点,但它毕竟曾经帮助德国国防军度过了1942年这道难关。尔后,它即被转交库存,以待战争的结束,然而,在此期间仍有少量被拖出仓库再次投入了战斗。   
  到了1943年,德军必须在两个方向上从事反坦克作战的态势已经变得十分明显。首先,必须使步兵拥有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反坦克手段,即使这些手段的作战距离很短也罢,再继续使用手榴弹和步兵攻击,从而导致人员作大量无谓牺牲的办法已经变得毫无价值,因为这时在苏军坦克上已经搭载了步兵——这些步兵被称之谓“坦克骑兵”——他们的任务就是为了对付上述威胁,从而给坦克提供防护;在另一个作战方向上,沙漠战役已经结束,另一场行将在意大利境内进行的更加艰难的步兵之战也已迫在眉睫。   
  对德国人来说,当时值得庆幸的是,碰到了一种取之即来的现成解决办法。1942年,一艘满载美制“巴祖卡”原型火箭筒的货船抵达苏联。德国人不久之后就缴获了一些样品。这种火箭筒的优越性很快即被德军发现。7、8个月之后,一种“巴祖卡”的德国改进型号就已下放给在苏联境内作战的德军部队。这就是的88mm反坦克火箭筒(88mm Raketenpanzerbuchse),它的尺寸比“巴祖卡”大得多,它所发射的火箭弹是“巴祖卡”的2倍。这两种火箭筒的原理相同,作战距离也完全一样,即都是100 yd(91。4m),但德制改进型的破甲威力要高得多。这种火箭筒很受德军步兵的欢迎,用它对付苏军的T…34型坦克非常有效。这个结果大大鼓舞了德国设计师们,他们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改进,将筒径增大到了100mm,但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这种经过改进的发射筒重量达到近30 lb(13。6kg),筒长变得非常长,以致很难在实战中使用。由于在尺寸和重量大大增加的情况下射程和威力并无很大增加,所以这个方案遭到了中途天折的命运。但88mm火箭筒却是—种非常理想的武器,它继续在各个战场上大量使用,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在反坦克作战方面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虽然在各种反坦克炮(其中包括40式75mm反坦克炮)方面都已取得了进展,并且已经大量下发部队,但仍然有一些坦克需要在这些火炮所能达到的射程之外加以消灭。因此,还需要重新设计一种新的反坦克火炮。当时虽然存在着多种可供选挥的方案,但其中业已经实战证明是十分可靠和成功的一种,就是选用88mm高炮。幸亏,早在1940年,军方就已提出了生产一种口径为88mm、并且兼有反坦克和防空双重用途火炮的要求,而到1942年下半年,克掳伯公司和莱茵…博西格金属公司都已小批生产出了他们自己准备好的样炮。由于莱茵金属公司的样炮在性能上更接近于高炮,于是被作为41式88mm高炮投产;而克掳伯公司的样炮在性能上更接近于反坦克炮,于是被作为43式88mm反坦克炮投产,但它使用的却是一种在高炮上使用的轻型四脚炮床。这种炮床虽然尺寸较大,结构也比较复杂,但火炮本身却非常容易操作,只是在占领发射阵地后,火炮高出地面太多。在火炮正式投产以后,身管的产量一度超过了炮架产量——这在武器生产中也并不是一种完全不可预测的观象——于是,不得不临时寻找一些别的炮架进行替代。最后利用105 mm榴弹炮工厂所生产的部分部件匆忙拼凑出了一种混合式双轮炮架。虽然结果并不完美,但它意味着在迫切需要时可以及时投入使用。这种火炮被定名为43/41式反坦克炮,它的外形很高,使用不大灵活,射击时稳定性也比较差;但在43式反坦克炮大量出现之前,它确实填补了德军在反坦克火力上的一段空白。   
   88mm口径系列的火炮,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直都在前线部队中服役,可以说当时没有任何一种反坦克武器可以与它相匹敌。但是移动这种火炮却十分困难,在沙漠地区,情况还稍好些,即使是5t的重量,还可以进行快速机动和转移;然而,在苏联以及战争后期在比利时境内的泥泞地段上,情况则大不相同。尽管如此,88mm系列的火炮,仍然是德国武库中最历害的一种武器。这种火炮还曾被装在坦克和多种自行火炮车体上,作为车载武器。但是,这些88mm火炮在性能和结构上并非完全相同,有一些火炮的初速较高,有一些火炮采用的是横楔式炮闩,另有一些采用的则是立楔式炮闩。甚至配用的弹药也有差别,唯一的是口径始终保持统一。为了使它具有充分的机动能力,在最后一种型号上采用了自行方式,但这已超出了单纯的反坦克炮的范围,变成了装甲车辆,因而也就超出了本书的限定范围。   
  然而,88mm反坦克炮并不是担负德军反坦克作战重任的唯一火炮。由于德国人在设计和制造方面具有惊人的应变能力,以至于在盟国军队已经打到大门口的时候,德国陆军军械部还在继续研制各种不同的反坦克火炮,这种状况几乎一直持续到大战结束。当时,压倒一切的考虑应当是保持口径和型号的连续性,同时,生死悠关的问题是不能间断火炮的生产,但德国人却仍在继续引进一些新型设计。对现有装备改进本来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益——正像88mm火炮在其整个战斗生涯中所显示的那样——然而,德国人却热衷于涉猎那些新型的并且往往是没有任何经验可资借鉴的项目,而对现有武器的改进却通常是不屑一顾。   
   1943年,又出现了另外一种结构样式的反坦克火炮,这是一种小巧、轻便、使用轮式炮架的火炮,它很快就被人们起了一个“洋娃娃”(Puppchen)的绰号。实际上它只不过是反坦克火箭筒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改进型号,“洋娃娃”非常象是一种小型火炮,它采用一种轻型的双轮式炮架,安有一块防盾,使用的是单脚式大架,并且装有炮口消烟器,只不过在尺寸上比一般火炮要小。不装弹时,火炮的全重为23O lb(104。4kg),它使用的是一种薄壁身管,身管长度稍稍超过5 ft(1524mm)。它发射的是一种特种火箭弹,火箭弹使用了一个小型药筒,其尾翼装于药筒内。火箭弹的装填方式与普通炮弹相同,炮尾可由一块能够转动的简单钢板和一个插销加以封闭。发射时,火箭弹的工作状态与在火箭筒内类似,但由于此时火箭弹系处于一个密闭炮尾内,所以弹后的压力有所提高,因而可以获得一种比较高的初速,这也就是说,这种武器并不是一种完全不承受后座力作用的武器,但这种后座力并不能使230 lb重的火炮产生多大位移。本来曾经期望,由于初速提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