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儒道至圣 >

第1516章

儒道至圣-第1516章

小说: 儒道至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置放于方运家中寿玉王座,散发着淡淡的光芒,若是半圣亲至,便会发现,点点光芒如萤火虫一样从虚空出现,投入寿玉王座之中。
  这个过程一直在持续,只不过现在更加激烈。
  这件在十寒古地得到的宝物,在吸取民心,在吸收国运,反哺方运。


第2433章 方运请罪
  京城外的人陆续回返,但还有一些官吏怕被参奏违礼,仍然继续去买鹅鸡。
  泉园之外,所有官吏已经行动起来,严令赠送之人全部带回,不得送往泉园。
  这样,泉园外的人才陆续散去。
  但是,许多禽畜已经进入泉园,怎么也无法退走。
  方运命令下人去联系京城的衙门,负责将今日收到的所有禽畜分给负责打扫京城的清道人,任何人不得挪用或收走,否则京兆尹的帽子别要了。
  京兆尹乃是与州牧等同的三品大员,权位甚重,但得知此事,亲自前去慰问那些清道人,保证不出任何差池。
  夜幕降临,闹哄哄的京城安静下来。
  炊烟袅袅,满京城飘着鸡鸭鹅的肉香。
  方运吃完晚饭,独自坐在书案前,提笔许久,也没写一个字。
  最终,他在面前的白纸上写上三个大字。
  政治学。
  但是,方运没有继续写下去,而是收起笔,闭目琢磨。
  一夜过去,朝会再开,方运依旧坐在武侯车上,与众官一同在皇宫外等候。
  和上一次上朝相比,官员们非常热情,纷纷请教方运那些书中的问题,似乎完全忘记方运曾经做过什么。
  辅相杨旭文和往常一样,笑呵呵与方运打招呼。
  礼部尚书盛博源则远远站着,冷眼旁观。
  监察院的御史大都是要面子的清流,都站在较远的地方,偶尔露出尴尬之色。
  还好昨日掌院何鸣祥动作快,抢先从太监手里取回厚厚的奏章,否则的话,今天这些御史根本不敢看方运。
  时辰一到,众人入宫,进入金銮殿,文武分列。
  礼毕,所有人看着方运。
  方运的武侯车缓缓移动,让方运面朝龙椅上的景君与太后。
  方运从天地贝中拿出一封奏章,双手一送,道:“微臣方运,特来请罪。”
  在这一刻,几乎所有官员都轻轻松了口气,同时呼气的人太多,以致于形成了人人都能听到的异响。
  许多人会心一笑,看来大家都是一个心思,若是方运继续闹下去,景国极可能会出大乱子,方运既然上疏请罪,那至少意味着双方都会各退一步,争斗不会太激烈。
  但是,一些一直保持中立的官员在松了口气之后,望向方运的双眼却变得格外明亮。
  他们好像在期待什么。
  盛博源不仅没有笑,反而眉头紧皱。他看了看几个反对方运的高官,表情几乎都与他相似。
  他们不怕方运硬撑,最怕方运请罪。
  因为,一旦方运请罪,要么意味着方运暂时服软,接下来必然会有更猛烈的还击;要么,连这个请罪,都是方运提前计划好的。
  十虹横天之后再请罪,怎么看都像是一场预谋。
  在立下如此大功的时候,谁敢罚方运?
  莫非方运是假意请罪,想要凭借十虹横天的功劳彻底抹除之前的罪名?
  众人看不到奏章,只能看着奏章送到太后面前。
  太后翻开奏章,看了许久,最终用轻柔中带着刚强的声音道:“方爱卿自请之罪太重,哀家绝不能同意。”
  方运微微一笑,道:“太后,可否允许微臣当众检讨?”
  太后愣了一下,犹豫数息,道:“方爱卿直言无妨。”
  方运稍稍调转武侯车方运,扫视众官,道:“这些年,景国外有庆国与蛮族为祸,内有奸贼柳山乱政,摇摇欲坠,风雨飘摇。方某甫任左相,为了尽快匡扶社稷、重整河山,做出不佳甚至错误的举动,发布了很多现在看来错误的政令。这些天,本相殚精竭虑、夙夜不眠,终于彻彻底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方某,在此向诸位同僚、向君上、向太后,赔礼道歉。”
  说完,方运从武侯车上走下,仿佛弱不禁风,站都站不稳,需要狐璃扶着。
  “万万不可……”
  一些官员急忙喊道。
  方运却执意向前作揖,弯腰九十度。
  所有人慌忙侧身,即便是太后和景君也急忙站起侧身,不敢受方运这大礼。
  盛博源侧过身体,但双目却死死盯着方运,面容无比严峻。
  还有那礼殿大学士林守岩,用相似的目光盯着方运。
  方运起身,在狐璃的搀扶下回到武侯车上。
  众官叹息。
  “方虚圣,何至于此!”
  “您这一拜,老夫折寿十年啊!”
  “这天底下,除了众圣,谁能受得起您这一拜?”
  方运在武侯车上坐好,轻轻咳嗽两声,道:“三省吾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自己说的话,岂能当作耳边风?既然太后不同意本相的请罪疏,那本相便当众说一说奏章上的内容。”
  金銮殿瞬间安静下来。
  方运轻叹一声,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道:“本相尊礼没错,但却走了歧途。拿送鸡鸭鹅来说,春秋时期,物产贫瘠,家禽乃是少有之物,普通百姓一年也难得吃一顿。但现如今,寻常百姓若是舍得,每月都可吃数只。时代不同,物产变化,不能用旧日之物来定今日之礼。”
  “还有,要求官员身上的玉佩发出固定的声音,那理当是在大礼之上所用,而且实行这种大礼的时候,国无外忧,家无内乱,自然可以把心思花在这上面。而现在不同,人族外有妖蛮威胁,内有圣道之争,变革将起,若是一味复古守旧,必然会陷入灭顶之灾。不用等妖蛮入侵,我们人族就因为浪费时间放弃了进步,被万界淘汰。”
  众官轻轻点头,这才像是方运说的话。
  方运继续道:“所以,从今日起,本官中止尊礼复古,以后相关政务,全部交由礼部实行,当然,若是涉及律法,则需要经过刑部的同意,术业有专攻嘛。”
  众官纷纷称赞方运。
  盛博源面色有所缓和,但还是十分警惕。
  至于那礼殿来的林守岩,神色更加冷峻。
  方运仿佛视而不见道:“不仅如此,本圣在景国定个规矩,乱复古礼者,天下共诛!若复古礼,有一人反对,则禁止施行;若行新礼,得十分之七官员赞同,则可施行。”
  方运的声音犹如响亮的钟声一样,在金銮殿中回荡不休,并形成余音绕梁之力。
  “乱复古礼者,天下共诛”这句话不断在金銮殿上回荡。
  这声音形成一种奇特的异力,与景国国运和国君的力量连在一起,完全融入整座皇宫之中。


第2434章 社稷之主
  所有官员面露惊容。
  太后竟然牵着景君的手再度缓缓站起,惊讶地看着方运。
  这是传说中的社稷之声。
  从此以后,景国只要开朝会,上空必然响起这句话。
  乱复古礼者,天下共诛!
  除非景国覆灭,方运叛国。
  只有极少数的开国太祖、中兴之主以及贤臣才能形成这种声音。
  形成社稷之声,有两个条件。
  其一,便是一心为国,绝无叛逆之心。
  其二,自身有大功于国家,说的话对国家未来的方向有重大的正面影响。
  历代有太多君主和大臣想要形成社稷之声,但成就者很少。
  哪怕是景国建国太祖都未能发出过社稷之声,这也是他晚年最大的遗憾,甚至被写在史书之中。
  历代形成社稷之声的明君能臣并不多,只有秦始皇、汉太祖、汉武帝、汉光武帝、诸葛亮等等十数人而已。
  历史上许多能臣并不逊于诸葛亮,但都因为有异心而未能形成社稷之声。
  一旦社稷之声出现,那么至少这个人的忠诚绝对毋庸置疑。
  而且一些读书人私下说过,但凡发出社稷之声,必然是社稷之主,谁反他,便是反这个国家,他若是倒了,国家并然分崩离析。
  盛博源脸上神色变幻,简直像开了染坊似的。
  一众反对方运的官员,全部低下头,用尽全力控制文宫。
  怕文胆震荡!
  怕文胆蒙尘!
  历史上,所有反对社稷之主的人,都失败了。
  一些官员望着垂帘之后一大一小两道身影,轻轻摇了头,心中暗想,要怪就怪景国太祖太看重社稷之声,他的遗憾留在史书中,在景国民间流传甚广,现在,反而成就了方运。
  景国太祖都没有发出社稷之声,方运却发出了,这意味着什么?
  方运比景国太祖更适合当景国之主!
  不管百姓怎么想,从此以后,至少在景国的读书人眼里,方运才是名正言顺的景国之主,是比皇室比国君更正统的景国之主!
  甚至可以说,方运谋划几年后,夺权登基,全景国的读书人也大都会支持。
  经过一开始的震撼,一些官员意识到,方运之所以能发出社稷之声,除了他的话非常正确,除了方运的确对景国没有二心之外,更重要的是昨天的十虹横天。
  众官甚至怀疑,在十虹横天的那一刹那,方运自身就被景国国运彻底认可,这种认可程度,超过景国任何人,甚至国君,恐怕与陈圣都不相上下。
  生在这个时代,是太后和景君的悲哀。
  但,是景国读书人的福分!
  方运也愣了好一会儿,没想到自己能发出社稷之声,完全是预料之外,随后想到那寿玉王座,明白了缘由。
  但是,张破岳等方运的好友除了喜悦之外,还有一丝担忧。
  他们暗中传书给方运。
  欲得其利,必承其重。
  读书人与国运一旦关系太密切,会影响圣道方向。
  方运却微微一笑,统一回复致谢,并不多言。
  身为读书人,当背负一族,区区一国岂能奈何?
  过了许久,众官在回过神了,祝贺不是,不祝贺也不是。
  若是当众祝贺,简直是把太后和景君架在火上烤。
  不祝贺,又有点藐视社稷之主。
  那礼殿的大学士林守岩还在看着方运,别人没有觉察方运的用词变化,但他第一时间发觉。
  方运在说那句话的时候,不是自称本相、本官或微臣,而是称“本圣”,这意味着,方运并不仅仅是以左相身份颁布这个禁令,还是以虚圣之身。
  林守岩手碰官印,传书给礼殿阁老,内容只有七个字。
  方运欲悖逆大礼!
  方运不经意间看了一眼林守岩,随后继续道:“尊礼一定要尊,但不能像我那般尊。我当时只执迷于孔圣的那几句话,却忘了孔圣对礼的看法,还有另一句话,在《中庸》之中。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方运继续道:“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但联系《论语·八侑》中相似的话,我们便得到较为正确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知道夏朝的礼,但继承夏礼的杞国已经势弱,没有保存好夏礼,没有办法佐证。孔子学过商朝的礼,但殷礼在宋国也只是残存,也不足以证明孔子的对错。孔子学过周礼,现在广为流传和使用,所以,孔子不去遵从夏商之礼,而遵从周礼。”
  “很多人认为,孔圣之所以遵从周礼,是因为周礼完善,而夏商两礼残缺。但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今用之’。有人说,这是在说孔圣自己用,大错特错。联系其他书中孔圣对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