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读史有学问 >

第39章

读史有学问-第39章

小说: 读史有学问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罪了他,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好。”

  明/周世臣/流民图

  马氏想了一会儿,问:“你每次出征回来,有没有给义父礼物?”朱元璋听了一愣,说:“没有。”马氏说:“我知道其他将帅,回来时都有礼物献给义父,夫君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朱元璋忿然说:“他们是掳掠来的,我出兵时秋毫无犯,哪里会有礼物!就是有从敌人那里夺来的财物,也应该分给部下,为什么要献给主帅?”马氏说:“体恤民生,慰劳将士,理应如此。但义父不知道这些,见别人都有礼物,只有夫君没有任何表示,反而怀疑你私吞金帛,因此心中不高兴,这才薄待了夫君。我有一个办法,可以使你与我的义父前嫌尽释。”朱元璋问:“你能有什么办法?快讲出来!”马氏说:“我这里还有一些积蓄,把它们献给义母,请义母向义父说明情况,义父一定高兴,不会再难为你。”朱元璋觉得十分过意不去,说:“这样做太委屈你了,就按你说的办吧!”第二天,马氏将自己积蓄的贵重首饰等物品一一捡出,送给义母张氏,并且说是朱元璋孝敬义父、义母的一点儿心意。张氏满心欢喜地告诉郭子兴,郭子兴神色怡然地说:“元璋这么有孝心,以前倒是我错疑了他。”自此以后,郭子兴对朱元璋疑虑渐释,遇到战事,都和朱元璋商议。翁婿和好,滁阳城从此巩固。

  然而,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却觉得朱元璋的权力太大,威望太高,十分嫉恨朱元璋,总想找个机会除掉他。不久,郭子兴的两个儿子邀请朱元璋出去饮酒,马氏嘱咐朱元璋说:“这两个人几次三番想害你,这次一定没安好心,你一定不要喝他的酒。”经马氏提醒,朱元璋就想了一个计策。等他和郭氏兄弟一起走到半路,朱元璋忽然从马上一跃而下,对天喃喃而语,若有所见,过了一会儿,翻身上马,驰骋而回。郭氏兄弟在后面追喊,朱元璋回喊道:“我不负你二人,你二人何故设计害我,如今天神告我,说你们二人,在酒中下毒,天神令我勿往!”郭氏兄弟听了,真吓得汗流浃背,私语道:“置毒酒中,我俩未对任何外人说过,他怎地知道,难道真有天神助他?”从此,两人再不敢陷害朱元璋了,就是在郭子兴的面前,也不谈及朱元璋的功过。

  后来,郭子兴病死,朱元璋逐渐成为主帅,马氏成为朱元璋的重要参谋之一。朱元璋每次出兵打仗,军中的文书多交给马氏处理。史书记载,马氏仁德慈善,有智计鉴断之能,爱好文史,朱元璋每次出征,文书之类均交马氏管理,即使在紧张仓促之中,马氏也未尝丢弃过。公元1355年,朱元璋率兵从和阳渡江攻太平,和阳空虚,马氏料定元兵必来劫掠义军的家属,便未经请示,就率领义军家属渡过长江。果不出所料,马氏的队伍刚过完,元军就向和阳进攻。

  公元1360年,朱元璋同陈友谅会战于南京。当时,陈友谅的势力比朱元璋强大得多,很多人都认为很难取胜,城中人心惶惶,竟有人挖地窑埋藏金银。马氏却把自己的金帛拿出来鼓励将士,激励士气,结果,朱元璋大胜,消灭了陈友谅建立的“大汉”政权。公元1367年,朱元璋又攻克了苏州,俘虏了张士诚,于是,在扫平群雄之后,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做了大明的开国皇帝,册封马氏为皇后。

  马皇后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历尽艰险,不仅常常参与军事,在空闲时间,还带领妇女赶制军衣,可谓竭心尽智,劳苦功高,应算得上“开国皇后”。作为一个女人,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但最为难得的,是她在建国以后的表现。在她被立为皇后以后,朱元璋曾深情地对她说:“朕起自布衣,得登帝位,外恃功臣,内恃贤后……为朕司书,为朕随军,为朕亲缉甲士衣鞋,种种劳苦,不胜枚举。古称家有良妇,犹国有良相,今得贤惠如后,朕益信古语不虚。”马氏却说:“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马皇后的明太祖孝慈皇后马皇后像

  话,可谓语重心长而又适得其时。

  朱元璋把她比做唐代的长孙皇后,马皇后谦辞不敢当,待到朱元璋要把马皇后的宗族故旧请入朝廷,授以爵禄,马皇后叩谢道:“爵禄所以待贤,不应私给外家,妾愿陛下慎惜名器,勿徇私恩。”但朱元璋为了表示对马皇后的感佩之情,还是追封了她的父母,并设庙四时祭拜。马皇后的这番话,不仅令朱元璋倍加感动,就是放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今人听来,尚犹自敬佩。

  马皇后起自寒微,一直不忘本色,虽贵为皇后,却过着较为俭朴的生活。平时,她衣不重彩,多穿丝麻织成的练布,过去的破烂衣服什物也总是修补再用。但她并非吝啬,在许多地方,她十分大方。一次,朱元璋视察太学,马皇后听说太学生有几千人之多,便问他们的生活是怎样安排的。当她得知太学生是由国家供应饭食时,便说:“太学生虽免去了饥寒之虞,但他们的家属却不一定有生活保障,希望能给那些家境贫寒的太学生以补助,让他们的妻子老小不至挨饿受冻。”还特别建议设立了红板仓,积聚财物赠送生员的家属,以保证太学生无后顾之忧,安心读书。

  朱元璋刚开始制造纸币时,屡次试制都不成功。一天,他梦见有人告诉他说,如果想制成纸币,必须取秀才的心肝才行。梦醒之后他想道:“这难道是让我去杀读书人吗?”马皇后听他说了这个梦,就对皇帝说:“照我看来,秀才们所做的文章,就是他们心肝了。”皇帝听了很高兴,立刻命主管的官署找来秀才们进呈有关文章,加工来用,纸币果然就制造成功了。

  在明朝建国初年,宰相胡惟庸谋反案应是最大的谋反案之一,其株连之广,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少见的。

  中国著名文学家、洪武朝大学士、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因年纪已大,早已退隐林泉,离京师千里而居,但他的孙子宋慎知道胡惟庸谋反而未举报,就被株连逮捕到了京城。马皇后听了,连忙跑去对朱元璋说:“听说皇上要处死宋学士,不知是何缘故?”朱元璋说:“宋濂的长孙宋慎知情不报,形同谋反,属大逆不道之罪,按律当诛,且应祸灭九族!”马皇后求情说:“宋学士闲居浦江,早已不问政事,且离京城有千里之遥,根本不知其孙谋反的事,怎么能处他以死刑呢?”朱元璋对谋反之事恨之入骨,所以不听马皇后的劝告,拂袖而去。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只见马皇后直落眼泪,朱元璋很奇怪,就问她是什么原因。马皇后说:“宋学士跟随皇上四十多年,德高望重,四海敬仰,又兼满腔赤诚,肝胆照人,如今年逾古稀,却要被刀斧之刑,我哪里能吃得下这珍馐美味?”朱元璋听了这番话,被深深地打动了,就免了宋濂的死刑,改为发配茂州。

  所谓“狡免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这一点,在朱元璋一朝表现得尤为突出,马皇后在谏阻杀戮、保护功臣方面,其做法也可谓前无古人。

  建国之初,明朝定都南京,但南京城墙不够坚固完整,朱元璋准备修建,因国库中资金缺乏,朱元璋就向民间募集资金。吴兴人沈秀是一位深藏于江南小镇的富商,用“富可敌国”四字形容,毫不为过。他一生精明盖世,老来却犯了两个大错误:一是他自动捐款要求修半边城墙,二是他修的这半边比朱元璋修的那半边提前完工了三天。本来,朱元璋对沈秀主动要求修半边城墙就大为不满和嫉妒,觉得一个商人竟敢同皇帝平起平坐,且是用钱来修城墙,岂不是为沈秀自己立纪念碑,灭了他皇帝的威风?再加上比皇上提前三天完成,那就更是压倒了皇上,有“欺君之罪”!朱元璋性情忌刻,哪里能容?就找了个借口说沈秀乱掘山脉,把沈秀捕入狱中,准备处死。马皇后知道了此事,急忙前去问询,朱元璋说:“民富敌国,是为不祥。”马皇后抗言道:“国家立法,所以诛不法,非以诛不祥。沈秀虽富可敌国,却并未犯法,为什么要处他死刑呢?”朱元璋理屈词穷,只得把沈秀改谪戍云南,沈秀终于死在贬所,从此,江南富人吸取教训,更加深藏不露。

  马皇后做了十五年的皇后,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病重,医治无效,群臣纷纷访求名医,督责医官,马皇后却很平静地对朱元璋说:“生死有命,祷祀何益?世有良医,亦不能起死回生。倘服药不效,罪及医生,转增妾过。”这种宁静安祥而又慈悲的情怀使朱元璋及群臣大为感动。朱元璋问她有何遗言,马皇后说:“妾与陛下起自布衣,赖陛下神圣,得为国母,志愿已足,尚有何言?妾殁之后,只愿陛下亲贤纳谏,慎终如始。”言讫而逝,年五十一岁。

  马皇后的这番不是遗言的遗言,至为朴实而又至为深刻。自朱元璋及群臣百姓,闻马皇后死讯,无不恸哭。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九月,葬马皇后于孝陵,临葬风雨雷雹大作,朱元璋以为不吉之兆,愀然不乐。送葬僧人宗泐口宣一谒道:

  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

  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

  朱元璋听了,才转忧为喜。

  马皇后死后,宫中有很多追忆马皇后的歌谣,其一曰:“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这里倒不是一定要为一位封建皇后树碑立传,而是因为马皇后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特例。她的特别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品德端正,处事得当。马皇后身为郭子兴的义女,朱元璋的夫人,其地位与作用都十分微妙。如果她存有私心或是处事不当,极有可能导致郭子兴和朱元璋关系的破裂。如果真的出现了那种情况,不仅朱元璋当时死无葬身之地,就是对于郭子兴和农民起义军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损失。马皇后能够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义父和丈夫一时的曲直得失,保持了他们的团结,发挥了朱元璋在农民起义军中的作用,为义军的胜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二,马皇后既能辅佐朱元璋打天下,又能辅佐朱元璋治天下,如此善始善终,实属难得可贵,贫贱而不馁,富贵而不骄,这是中国传统的做人标准之一,在马皇后身上确实体现出来了,至于大和尚颂她为救苦救难的“马如来”,虽不无过誉之嫌,也实在是不无道理。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多残暴,后宫多秽乱,而马皇后却像一道耀眼光芒,划破了黑沉沉的夜空,显示出了人性之美,女性之美。实可谓斯人虽已逝,千载有余情! 


11两个开国宰相

  历史上的很多地方是十分相似的。

  三四千年的中国古代史,数十个异姓王朝,帝王将相、文臣武将、圣贤奸恶、才子佳人充斥其中,乍一看,令人眼花缭乱,觉得是一个理不清的万花筒,只能由它变幻,后人不知所以。其实,如果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还是不难窥见其中的门径:在这纷纭复杂的历史中,虽然你争我夺,变来更去,但有许多地方,却是万变不离其宗,只是在各个时期略有不同而已。

  改朝换代可谓古代史上的大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