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学问-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陷了北京城后,没收了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家产,也抢走了他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知道后,十分愤怒,拒不投降李自成,大诗人吴梅村在《圆圆曲》中写道:“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跑到多尔衮的军中,剪发宣誓,正式做了满清军队的马前卒。这时,李自成的军队也来到山海关前的一片石,列阵于山海之间,准备与吴三桂决战,多尔衮让吴三桂打头阵,自己立马观看。吴三桂亲自上阵,与李自成的军队打了十多个回合,被裹在了军中。正在这时,一阵狂风忽起,多尔衮眼见吴三桂要失败,便催动数万铁骑从两侧冲来。李自成大惊,他根本没有想到满清军队会参战,慌了手脚,走下指挥台,先行撤退。李自成的军队大败,在吴三桂的引领下,满清军队正式入关,定都北京。顺治是满族人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
入关以后,多尔衮的权力更大了。在攻打农民起义军和消灭明朝余留势力的反复征战中,多尔衮也显示了很强的指挥能力,他调兵遣将,攻下明朝的一个个城池,队伍逐渐向南推进。这时,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已死在狱中,多尔衮就成天与豪格的福晋朝欢暮聚,鬼混在一起。豪格的福晋虽是他的侄媳,多尔衮却思想解放得很,一点也不顾忌,一时间舆论大哗。
这一时期,努尔哈赤几个有兵权的儿子相继病死或战死,孝端皇太后也去世了。平时,庄妃虽与孝端皇后同为皇太后,但毕竟名分上有差,一是侧室,一是正室,所以虽时有专权之举,还是多少有所顾忌。好在孝端皇太后并不过问朝政,庄妃也就放心了。孝端皇后一死,庄妃再无顾忌,便大胆地处理起政务来。就在这时,多尔衮那边的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原来,多尔衮的元配福晋听说多尔衮与侄媳鬼混,就经常与多尔衮吵闹,多尔衮一如既往,无丝毫改悔,其妻极为气愤,日久生疾,竟得了气鼓病,不久就死了。多尔衮办完丧事,竟明目张胆地娶了豪格的福晋,让她做起妾来。
庄妃知道,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自己同多尔衮的关系可难得保住,于是当机立断,派小太监把多尔衮请来,与他密谈了半日。回去以后,多尔衮忙找范文程等极为老成持重而又大有学问的老臣来商量,他们耳语了半天,只见多尔衮面上有红羞之色,范文程则眉头皱了几皱。但最后还是范文程有主意,向多尔衮献上一计,多尔衮大喜,忙拜托他们几个人办理。
不久,范文程等人给顺治帝上了一道奏章,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奇怪的一道奏章了,其内容是要皇上嫁母,大概内容如下:皇父(多尔衮)刚刚死了老婆,而皇太后又独居寡偶,秋宫寂寂,这不合我皇以孝治天下的想法。根据我们这些愚陋臣下的见解,应该请皇父皇母,到一个宫室里居住,以尽皇上孝敬之道。
这道千古一绝的奏章一上,立即交由内阁讨论,大家都知道多尔衮势大,皇太后又同意,哪个还敢反对?于是大家都随声附和,连连说好。
清世祖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冬,顺治十岁,颁下了一道嫁母圣旨:
我在很幼小的时候即位为皇帝,安抚占有了中原以及南北地区。皇宫之内,靠的是皇太后的教育;皇宫之外靠的是皇父摄政王的扶持,得以承继了先人的事业,没有中途堕落。如今,皇父和皇太后独居无偶,寂寂寡欢,我觉得极为歉疚。诸王以及大臣们一致强烈呼吁,认为父母不宜分居,应该住在一起,我也好定时前去拜望。我想来想去,觉得十分合意。兹定于×年×月×日,恭行皇父皇母大婚典礼,谨请他们合宫同居。希望礼部要尽职尽力,不要辜负了我孝道治天下的意图。
朝廷内外忙了好多天,大婚之时,朝臣全往拜贺,十分热闹,倒像满清入关以来的第一大壮举。
庄妃与多尔衮结婚之后,倒也恩爱,但多尔衮还忘不了那位侄媳,不免偷寒送暖,经庄妃盘问,多尔衮据实相告。奇怪的是,庄妃居然让多尔衮将豪格的福晋立为侧福晋,庄妃之贤德,令人感动。
后来多尔衮宠爱朝鲜的两位公主,经常出外打猎,让两位朝鲜公主陪伴,很长时间不回宫廷。侧福晋备受冷落,多有吵骂,多尔衮生就喜新厌旧的脾气,对她不再理会。至于对待庄妃,多尔衮一则敷衍,一则命令宫中的太监使女封锁消息,不让庄妃知道。
之后,多尔衮因纵欲过度,在喀喇城围猎时得了喀血症,不日身亡。
多尔衮死后,平时怨恨他的大臣趁机上书攻击多尔衮,起初庄妃还从中调护,后来大臣得知顺治帝隐恨多尔衮,便放胆揭发,把多尔衮宠爱两位朝鲜公主的事告知了庄妃。庄妃大怒,才知道多尔衮时常出猎,原是为此,于是发狠说:“如此看来,他死得迟了。”至此,许多大臣罗列了多尔衮的罪状:收受贿赂,逼死豪格,引诱侄媳,私制御服,私藏御用珠宝等。顺治下诏,诛除多尔衮的党羽,追夺多尔衮家属所得的封典。
顺治就是在这样一位母亲的庇护下坐稳了皇位,长大成人,也是在这样一位叔父的权势之下战战兢兢地度过了少年时代。尽管在满族人看来叔娶其嫂并非大逆不道,但顺治还是感到深受其辱。顺治以后的行为和他在二十五岁就不明不白地结束了生命(一说出家当了和尚),与他童年、少年时代的经历不无关系。
对于维持朝廷的稳定和顺治帝位的稳固,庄妃的做法不能说没有作用。她抓准了多尔衮的特点,自始至终把他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最后,多尔衮还是因纵欲过度而死亡,说明庄妃对多尔衮的认识是极有眼光的。以此法来制此人,可谓深得其道。多尔衮死后,顺治已长,权力也不再集中在某个大臣手中,清朝的统治集团就稳固了。多尔衮始终没有篡权,这也是满清能够统一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来“和亲”,皆是以女嫁人,庄妃无女可嫁,即使有女可嫁也无济于事,那么,庄妃只好亲身委之了。以皇太后之尊而下嫁大臣,个中功过委曲,又怎样评说呢?皇太后下嫁多尔衮,虽清史不载,但史实如此,无可讳言。以满清风俗,本不足为怪,因此也不必讳言。我们所要看到的是,传统中国人维护权力的办法实在太多、太奇妙、太丰富了。在这些办法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中国传统观念的这样一个侧面:权力高于一切?
14改革者的结局
在古代社会里,中国的改革者似乎总没有好下场。
何以会如此呢?有些人把古代中国难行改革的原因归结为老百姓不愿改革,其实,这很不公平。古代中国的改革,往往是由当权者首先推行的,同样,也是由当权者首先阻止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不管老百姓是否愿意,是否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老百姓都要被动执行。当然,好的改革措施会受到百姓的欢迎,不好的改革措施会受到百姓的抵制,但无论如何,百姓的好恶很难影响到统治集团的态度。改革的失败,往往来自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利之争。
先从中国最早的变法者商鞅说起。
商鞅是卫国人,起先在魏国做小官,魏惠王没有重视他,他听到秦国招纳人才,就跑到了秦国。
秦国是一个很奇特的国家,它远处西北边陲,本来很小,名不载诸侯之籍,但它总是从其他诸侯国招纳人才,利用这些人才使自己的国家一步步地强大起来。在秦国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是由秦国本国的人才推动实行的,秦国这种开放的态度以及君主的进取精神,终于使秦国吞并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但在秦孝公这一代,秦国还不算很强大,东邻魏国就常欺负它,以至侵占了它的很多土地。秦孝公想使秦国迅速
商鞅戟/商鞅变法用的统一的量具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王安石/商鞅
强大起来,就颁布了一道旨令来招贤纳士,凡能使秦国强大的人,封高官,裂土地。
商鞅好刑名之学,属于法家一派的人物,他琢磨秦国只有用法治才能迅速富强起来,自己到那里可能有用武之地,就跑去见秦孝公。为了弄清秦孝公的真实心理,他不敢一见面就吐露自己的想法,而是先试探性地进行交谈。前两次,商鞅给秦孝公谈儒家的帝王之道,结果秦孝公大感厌烦,昏昏欲睡。这样,商鞅就明白了秦孝公是要以法兴国,于是,在第三次会谈时,他抛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变法。这一下子把秦孝公抓住了,两人谈了三天三夜,也不觉疲劳。秦孝公当即任命他为主管变法的官员,进行变法。
商鞅为了取信于民,还先耍了一点小手腕,他在国都南门外立了一根木头,下令说:“谁若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他五十金。”那木头以中人之力就可搬动,而五十金之赏却非常之多,时人以为有诈,不敢搬运。后有一个粗鲁人见赏金很多,就扛到了北门,结果真的得到了赏金。商鞅借此在民众中树立了威信。
于是,商鞅分别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和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2年)实行了两次变法,内容包括:
一,编定户籍,实行“连坐”。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一家犯法,其他家须告发,否则连坐。
二,奖军功,禁私斗。凡有军功者,不论其出身贵贱,职位高低,均可按功升官,按功分封土地。各城邑之间不得相互械斗,违者以严刑处罚。
三,奖耕织,鼓励发展农业,增加人口。凡种地收产多者,可获奖励,反之,则抄没其家,罚作官奴。
四,轻罪重罚。如把灰倒在道上,就要在面上刺字涂墨。
五,实行县制,集中中央的权力。
六,承认土地私有,鼓励开荒。
七,统一度量衡,以便加强统一管理,集中财富。
在这些变法措施中,有两条极其重要,一是军功无等级,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二是承认土地私有,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迅速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秦孝公二十年(公元前340年),秦国向魏国发动战争。在商鞅的策划之下,秦国大败魏国,收回了黄河以西的失地。商鞅因功大被封于商地,领有十五座城邑,号为商君。商鞅变法除了法令过于苛刻之外,基本上是符合百姓利益的,所以百姓并不反对商鞅。商鞅之败,在于秦廷内部的权力之争。
变法之初,有许多旧贵族就激烈反对,原因很简单,其中的一些条令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关键的还是那两条:军功无等级和土地私有。但因秦孝公的支持,他们还不敢怎么样,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旧贵族势力就诬告他谋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遂在秦国无容身之地,为什么呢?因为商君之法规定,住店要有证件,而作为潜逃之人的商鞅哪里有证件,只好跑到魏国,魏国人要杀他,他只好又跑回自己的封地,在封地组织了一支军队,抵抗前来逮捕他的旧贵族的军队。但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擒。商鞅遭受的刑罚是“车裂”,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