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移动风暴:苹果与谷歌的科技之战 >

第34章

移动风暴:苹果与谷歌的科技之战-第34章

小说: 移动风暴:苹果与谷歌的科技之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合并案中颇有一些是美国商业史上最糟糕的交易。10年间,时代公司以150亿美元收购了华纳兄弟公司,大约花了8年的时间才让时代公司的股东账目达到了收支平衡。在收购当时,时代公司又支付了70亿美元,收购了旗下拥有CNN和一个巨型电影图书馆的特纳广播公司(Turner Broadcasting)。在交易款项远未付清之前,这家超大型企业集团又在互联网泡沫顶峰的2000年,同意将自己以1 640亿美元的AOL股票出售给AOL公司。到2009年,当这家公司终于将自己从AOL公司中剥离出来时,2000年时代华纳的股东们发现,他们所持有的价值缩水至18%。到21世纪初,媒体业与科技业的整合是如此声名狼藉,以至于每当有人在会议上提及此事,都会看到主管们明显在退避三舍。

  上述围绕着整合进行的拉锯战,实际上非但没有促成合作,反而使得各方更难以展开合作了。2000年,当音乐爱好者开始通过Napster等非法网站交换歌曲时,业界并没有去找硅谷来提供解决方案,而是派出了一群又一群律师去关闭网站,起诉听众,事实上很多人原本很乐于为如此得来的音乐付费的。运营环球公司(Universal)的埃德加·布朗夫曼(Edgar Bronfman),以及运营迪士尼公司的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等执行官起诉科技公司的主管们,声称他们实际上是在经营着一个犯罪集团,无异于一群鼓励和支持盗窃的黑手党头目。

  科技业主管们不断指出,电影制作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也表达了对于电视的同样的恐惧,20世纪80年代是对于VCR的恐惧,20世纪90年代则是对于DVD的恐惧,而所有科技进步实际上都有助于他们增加利润。他们提醒音乐产业的主管,电影显贵们当年曾何等担心,假如消费者能够在家看电视,就不会再去电影院了,但新科技又是如何增加了消费者花在娱乐上的时间和金钱。没想到这一理由,让音乐主管们更加愤怒了。就连乔布斯在达成交易,把音乐带进了iTunes商店,让人们在那里可以合法购买之后,也无法阻止娱乐业对科技的抱怨,后者声称科技毁掉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乔布斯和硅谷人认为,他拯救了这个行业,使其免于被盗版彻底毁灭。但音乐产业还是坚持认为,自从有了iTunes和iPod后,音乐产业的收入降低了50%,因为消费者是以歌曲为单位,而不再以唱片为单位来购买音乐了。他们说音乐产业还是自谋生路比较好。

  然而到了2010年,整个媒体产业陷入了一片混乱,新科技、新模式,总之无论什么似乎都要强于现状。报纸、杂志、制造商和电影公司的主管们发现,音乐产业的收入之所以减少了一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主管反对而不是接纳科技。他们不希望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并且当时看来,如果他们不冒上一点风险的话,很可能会遭遇和音乐产业一样的下场。互联网已经破坏了报纸和杂志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亚马逊的“金读”为电子书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低价市场,这个市场一旦形成,就再也不会消失了。美国人看电视的时间减少了,因为他们改用YouTube和其他视频网站的视频节目自娱自乐。他们真的在看电视时,开着的是TiVo设备(即数字式录像机,DVR),该设备能使——甚至几乎是鼓励——收看者跳过广告时段。电影昨日还是电影公司的利润机器,如今观众却是在Netflix公司网上下订单,或者用DVD影碟快递到家,或者干脆收看网上的视频流了。

  《连线》杂志的主编斯科特·达迪奇说,尽管他从第一次看到iPhone开始,便在考虑《连线》杂志在平板电脑上该是个什么样子——他甚至还做了一个演示文稿,显示《连线》杂志在苹果平板电脑上的模样——“实话实说,真正的激励因素是(到2009年)我们害怕《连线》杂志会(因为经济衰退和媒体消费的转型而)关张。《商业智慧》杂志(Portfolio)(一本姊妹刊物,现已停刊)有102页。《连线》也没厚多少。我们必须干点轰动的事情才能脱颖而出。”

  苹果公司的iPod、iPhone和iPad组成的生态系统,全都连接到易于使用的iTunes商店,看似构成了一条生命线。对于媒体业而言,“网上”一词就是一个侮辱性的绰号,是利润下降、盗版和害怕破产的同义词。但苹果公司似乎可以点石成金。消费者习惯了在苹果设备上为内容付费,而不像他们在互联网其他地方习惯的那样免费获得内容。

  多年以来,杂志和报纸制造商体验过让消费者为网上内容付费的方式,结果证明是场灾难。乔布斯建立了iTunes背后的系统,解决了这个问题,却很少有人把这个成就归功于他。媒体公司的失败不是因为概念错误,而是因为其登录和交易过程过于繁琐。乔布斯用iTunes把这个过程变得毫无障碍。经济划算地让消费者花99美分购买一首歌或一个应用,既要安全可靠,还要像触摸图标输入密码一样容易,这可不是件小事情。但如今iTunes每天要使用录有将近6亿个信用卡号码的数据库,处理数百万个交易。

  回顾历史,很难想象2011年怎么还会有人能跟乔布斯竞争。乔布斯在硅谷和好莱坞造就的跨行业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因而到2011年10月他去世之时,他和他的苹果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和最强大的公司。他们支配了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和最受欢迎的平板电脑——乔布斯去世当年,这些设备总共卖出了1。34亿部,占全球整个个人电脑业总销量的37%。最重要的是,他们就像20世纪90年代的盖茨和Windows系统一样,支配了这些设备上运行的软件,以及这一平台上运行的每一个应用程序的操作原理。

  他们也没忘记在自己强大之时报答朋友,惩罚敌人。在就将Facebook应用整合到iPhone的iOS 5系统的谈判中,Facebook企图以过于强硬的态度对待苹果,而苹果轻松地转而与Twitter达成了交易。于是在第2轮谈判中,Facebook就合作多了。“他们一直在讲自己如何在地图应用中被谷歌骗了,他们又是如何不想重蹈覆辙。”一位参与谈判的人这样说。软件开发者们可能不喜欢苹果威胁性的谈判手段,他们可能不喜欢看到苹果拿走他们在iTunes应用商店上柜所获收入的30%,但他们也同样明白,如果不这么做,他们挣到的钱可能会少得多。他们合计挣了很多钱。到2011年年底,就算在苹果拿走它那部分利益之后,开发者还是因为iTunes应用商店挣到了逾40亿美元。2011年,苹果公司单从内容或应用销售所挣得的收入,就高达60亿美元,和2003年整个企业的收入一样多。

  谷歌公司全力以赴地争取赶上这个商业巨头,最引人注目的例子,恐怕就是它在2011年年底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公司的决定了。摩托罗拉收购案的官方表态是:谷歌是为了它的专利组合而收购的。这是事实。拥有足够的专利,在诉讼案中瓦解对手,通常可以防止竞争者们提起专利侵权的起诉。摩托罗拉发明了现代手机,因此它拥有世上最有价值也最重要的一些专利。这些专利影响了几乎每一台无线设备。但很少有人相信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只是为了这些专利而已。摩托罗拉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厂商之一。举例来说,如果苹果的诉讼案导致法庭裁决在某些地区禁售安卓手机,收购摩托罗拉就相当于给谷歌买了巨额保险——甚或在谷歌需要与自己的安卓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展开竞争时也是如此。尽管鲁宾坚称,用摩托罗拉来与其他安卓手机厂商竞争,无异于自杀,但市场动态一旦开始倒行逆施——如果某个安卓制造商决定与安卓竞争,那么收购摩托罗拉的确会带给谷歌更多的助力。

  在谷歌与苹果的战争中,安卓系统所谓的“派生版本”问题可能就是其面临的最大挑战。安卓之美在于它是免费而开放的,并且它允许手机厂商和运营商自由设计它的观感。个人电脑厂商在Windows系统上从未获得这样的灵活性。微软拥有Windows系统,制造商灵活修改系统的权力非常有限。但安卓的开放性同样也是它潜在的最大麻烦。它允许制造商放弃整个生态系统。它允许三星这样的制造商使用谷歌的软件,按照自己的喜好加以修改,像苹果公司那样打造自己的端对端解决方案,使得为三星手机和平板电脑而购买的内容和应用,只能在这些设备上使用。

  2013年,随着三星的盖世系列手机和平板电脑成为一统市场的安卓手机和平板电脑后,三星似乎正在加速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当时它就拥有了自己的电子邮件、联系人列表、日历和便签等移动应用,并且毫无顾忌地把自己参与竞争的应用商店——三星媒体中心——放在谷歌应用商店的旁边。

  谷歌一直坚持认为,它对于自己的成堆移动应用和应用市场的有力控制,能够防患于未然,阻止这类背叛的发生,仿佛把所有的牌都捏在手里。谷歌的态度向来是“如果你的手机和平板电脑里没有装YouTube、谷歌搜索或谷歌地图,怎么能卖得出去呢?”在一段时间内的确如此,但好景不再。iPhone 5尽管没有安装YouTube,尽管它预装的是口碑糟糕透顶的苹果地图而不是谷歌地图,它的销量却超过了任何此前的版本。谷歌只得把这些应用放到苹果的应用商店里,以便消费者从那里下载。

  依靠三星也需要思考同样的事情。如今三星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销量是世界第一。它的管理层正和曾经的苹果一样,在考虑同样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把谷歌的软件预装到手机上,并且不允许用户访问谷歌应用商店的话,消费者真的会因此而降低购买我们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速度吗?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亚马逊也有一个同样出色的应用商店,微软的搜索引擎也同样优秀。市面上至少有半打不错的地图应用。如今的谷歌和三星完全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三星手机目前销量占到安卓手机的一半,如果三星手机上没有谷歌应用,谷歌的移动广告收入就会消失一半。

  安迪·鲁宾不再是谷歌的主管,也不再过问安卓的未来。2013年年初,他把安卓的领导权转交给了桑德尔·皮蔡(Sundar Pichai),皮蔡同时也在负责着谷歌的Chrome浏览器业务。长期以来,佩奇一直很看好皮蔡,他是一位公认的经验丰富的经理人。安卓的全球员工数量增加到了数百人,丰富的管理经验是它目前最需要的东西。朋友们说,鲁宾更像个企业家而不是经理人,因而很难具备这样的领导力。事实上,2013年6月,当皮蔡被问到谷歌与三星的联盟关系是否发生了转变时,他就表现出了自己顺畅应对如此复杂的问题的能力。他说,考察谷歌与三星关系的最佳方式,是思考一下微软和英特尔是如何协作、统领个人电脑业的:他们并不总是在谈到对方时说些甜言蜜语,有时还会竞争,但他们在大多数时间团结协作,因为双方都知道,这样才是争取最大利润的最佳方式。他说道:“三星与谷歌是非常亲密的伙伴,安卓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三星的努力。但公平地说,三星在移动业务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也应归功于安卓。我们看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