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移动风暴:苹果与谷歌的科技之战 >

第30章

移动风暴:苹果与谷歌的科技之战-第30章

小说: 移动风暴:苹果与谷歌的科技之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也可以算一个。”律师说道。

  积极主动的专利申请程序不仅能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这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密。专利申请的提交是公开的,苹果的竞争对手也总是在留意着这些申请,用来推测该公司的下一步行动。所以乔布斯会批量提交申请。iPhone的早期工程师安迪·格里尼翁说,如此一来,呈现在公众面前的就是看来彼此矛盾的一堆想法。格里尼翁说他本人在2005年年初,就开始构思一个早期iPhone拨号器的专利,就是把iPod的点击拨轮变成旋转的电话拨号器,但直到2006年下半年才为此提交了申请。这个时间不仅比他构思的时候晚了一年多,还比苹果公司决定在iPhone上彻底不用这个发明也晚了将近一年。“我们基本上试图为一切申请专利,”苹果公司的一位律师说,“我们还试图以尽可能多的不同方式来申请专利。”因为这样可以防止另一家公司为苹果首先想到的创意提出专利申请。

  乔布斯在谈到这些问题时很聪明。2007年1月,在第一次iPhone发布会开始了7分半钟以后,他如此介绍iPhone的触屏:“我们发明了一个叫做多点触控的技术,这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它简直像个魔法。你再也不需要触笔了。多点触控比任何现已上市的触屏都要精准得多。它非常聪明,会忽略那些并非有意的触摸。你可以在触屏上用多个手指做手势。并且,当然啦,我们申请了专利。”

  这真是个不错的笑话;但乔布斯此话包含了太多策略。乔布斯知道,专利防御的恐吓作用与它的法律保护作用相当。苹果公司是在手机行业发布产品,这个行业里充斥着资金充足、坐拥巨量专利组合的大型公司。诺基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厂商;RIM是领先的商用智能手机厂商;摩托罗拉在1973年发明了现代手机。如果iPhone取得了成功,这些公司以及手机业的其他厂商很可能会就违反专利权的事项起诉苹果,以此来延缓iPhone的崛起。根据2006年前担任苹果首席律师的南希·海宁的说法,乔布斯希望确保他们三思而行。

  多点触控不是乔布斯发明的,苹果公司上下都知道这一点,但他的确通过在iPhone中添加了多点触控和其他的创新,改进了这一技术,并且他希望能保护那些创新。所以,他沿用了古老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规则:让敌人担心你已经疯狂到了不抱任何希望的程度,这样他们甚至都不会费心来挑战你。

  “记住,他(乔布斯)是世上最优秀的营销天才。”海宁说。他不必发明多点触控,而只需让手机产业相信,他有足够的资金和信心长期在法庭上为自己的主张辩护。“所以他发出了一个讯息……我有致命武器,一旦你靠得太近,我就会用上它。”她说,“这是一个商业策略。iPhone里有真正的发明,但我们在这个领域的领先优势并不是很大。那么如果你不是业界第一,你就必须事无巨细地涵盖每一个可能的发明、功能或小创意,因为竞争对手非常多。谁都不知道怎样才能幸免(专利局和法律上的挑战),也不知道这一领域的竞争者会亮出什么别的招数来。”

  苹果诉三星案的裁决,让那些曾起诉苹果为一己之利,不顾一切地扭曲法律程序的律师、企业家和主管们不禁捏了一把冷汗。他们说,在这样的恐吓之下,美国的创新经济将难以为继。问题在于技术的进步出现得过快,尤其是在软件业,其发展的速度已经超出了美国专利局阅读、分析和宣判可信的专利权的能力。

  事实的确如此。专利申请的数量一直在稳步上升。2000年,美国专利及商标局(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缩写为USPTO)收到了315 000份申请;2010年这个数字为520 000份;2012年该机构则处理了577 000份申请。尽管2013年积压的未处理专利申请数量有所回落,申请数量也至少在10年内稳定上升。该机构雇用的专利审查员人手不足,难以跟上不断增长的工作量。在三星案裁决之时,专利决定的一般等候时间从2000年的25个月,上升到2012年的32。4个月,专利申请的积压数量也从2000年的158 000份,飙升到2012年的逾600 000份。

  此外,软件获得专利的规则,远比药品获得专利的管理规则蹊跷得多。申请药品专利,必须实际制造出一种新的分子,而软件专利只需想出一个新的行事方式即可,哪怕当前已经有了多种方式实现同样的功能。一个最有争议的著名案例是亚马逊的“一键下单”(one click),亚马逊为此申请了专利,这就意味着其他网站若想让顾客按一次键就下单购买,就不得不向亚马逊支付一笔授权费用。

  “一键下单”专利,也就是“通过通信网络下单的方法与系统”,亚马逊公司是在1999年获得这项专利的。得到亚马逊公司的授权使用这一专利的公司如今遍布世界各地,包括苹果公司在内。苹果在2000年获得了“一键下单”的授权,用于网上商店,此后又获得了在iTunes上“一键下单”的使用权。这一专利甚至经受住了法庭上的挑战。2006年,新西兰奥克兰市的一位专利迷——也是一位演员,向其发起了挑战,此人早在亚马逊提交该专利前一年,便发明了一项“现有技术”(prior art),并由一家名叫“数码现金”(DigiCash)的公司提交了专利申请。当时,演员彼得·卡夫利(Peter Calveley)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要挑战亚马逊的专利,就是“因为无聊”。USPTO再次审查了亚马逊的主张,亚马逊也修订了自己的主张,USPTO在2010年重新批准了这一专利。

  然而,在这些嘈杂的争夺声中,存在着一些把人引入歧途的东西。专利之争冠冕堂皇,前提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无古人的时代。此话大谬不然。如果花些时间与专利史学家和专利律师谈谈,就会发现,USPTO自1871年成立以来,关于重要的新技术的专利之争屡见不鲜,并且耗时长久。

  人们在历史教科书里赞美企业家,这是一件好事。但为了让历史的卷册尽如人意,人们就必须去芜存菁,把企业家塑造成英雄,而往往遗漏了其为扬名立万所经历的筹谋擘划、勾结倾轧和不择手段的过程。基本上,所有这些企业家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中,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发明了什么东西,更是因为他们在法庭上的抗辩能力强于竞争对手。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和伊莱沙·格雷(Elisha Gray)花了10年的时间,争讼谁才有权自称是电话的发明人。至今,醉心研究电话发展史的人们对这一称号的归属仍有争议。贝尔和格雷在同一天向USPTO提交了各自的专利,但贝尔提交的是当天第5个专利申请,而格雷却排到了第79号。USPTO忽略了格雷提交专利这本身就需要先搁置贝尔的申请,直到可以对两个专利进行比较方能处理这一事实。尽管这一疏忽导致了将近600个诉讼案的产生,法庭却始终选择支持贝尔的主张。

  莱特兄弟花了数年时间抗辩其有关飞行控制方法的专利。最著名的诉讼案是航空业的先驱者格伦·H。 柯蒂斯(Glenn H。 Curtiss)起诉他们的,此案耗时4年。如果不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了,控告莱特兄弟的专利案件还会延续下去。美国政府迫切需要飞机参战,最终强制整个行业共享专利,创造了交叉授权的协议,以便他们停止彼此争斗,转而参战。

  20世纪50年代,激光的发明人戈登·古尔德'36'由于不熟悉提交专利申请的过程,他没有立即提交申请,而是把记载了他的想法的书做了公证。到他申请专利的时候,他的创意已经被另一位物理学家查尔斯·汤斯(Charles Townes)申请了专利。在其后的30年间,古尔德一直试图从汤斯那里夺回一系列专利权,获得激光技术的法定权利。这一程序非常昂贵,他最终花掉了自己80%的技术使用费来支付法庭费用。尼克·泰勒(Nick Taylor)在其《激光:发明人、诺贝尔奖得主及三十年的专利战争》(Laser: The Inventor; the Nobel Laureate; and the Thirty…Year Patent War)一书中说:“缓慢而滴答作响的法律时钟,会耗尽发明人的所有钱财,并让人精神崩溃;富有的大型公司及其律师阻碍了很多独立发明人的权利主张,直至其彻底丧失战斗的意志和能力。”

  最著名的专利战争之一,要算是19世纪中期首批专利案中的一个。艾萨克·辛格(Isaac Singer)陷入专利诉讼之中长达20年,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就会联想到缝纫机的发明。他输掉的专利案似乎和他赢的一样多。但因为辛格有足够的钱在诉讼持续期间进行抗辩,并且其向公众营销的能力强于他的竞争对手,所以独有他被公众记住了,尽管缝纫机还有很多其他发明人。

  辛格甚至都不是第一个申请缝纫机专利的人。实际上,他是最后一批申请该专利的人之一。第一个缝纫机专利在1840年被授予发明人小伊莱亚斯·豪(Elias Howe; Jr。)。那是一台横向走针的垂直缝纫机——对于缝直线不是很实用,工人必须把布料拎在空中送入机器。现代机器则是垂直走针的横向缝纫机,缝纫工可以用桌子来支撑布料。

  从1840年到1850年,发明人又获得了至少7个缝纫机专利,但鲜有人获得商业上的成功。直到那时——看到别人都失败了,辛格才在1850年把自己的机器推上市场。他的机器的优势在于有一个压脚,可以机械地移动布料穿过机器,每分钟最多可以缝900针。当时一般的女裁缝每分钟差不多只能缝40针。

  接下来,辛格和豪两人恶斗了10年。辛格的成功激怒了豪,豪认为辛格不过是对他的想法做出了些许改进,而没有任何新的发明。这一指控倒也没有给辛格造成多大的困扰。根据乔治梅森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教授亚当·莫索夫(Adam Mossoff)在其名为“第一次美国专利丛林的兴衰:1850年代的缝纫机之战”(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First American Patent Thicket: The Sewing Machine War of the 1850s)的论文中的说法,辛格的名言是“我对发明没兴趣,只对钱感兴趣”。当豪来到辛格位于纽约市的商店索要专利使用费时,辛格拒绝了他,并威胁要把他踢下楼去。“辛格是个暴躁的家伙,他一生丰富多彩;他犯了重婚罪,在有生之年用不同的名字和至少4个女人结了婚,还生有至少18个非婚生子女,他是个暴脾气,常常会威胁自己的家人、商业伙伴和同行。”莫索夫如此写道。

  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I。M。辛格公司在美国已卷进了20个不同的诉讼案——在某些案子里是被告,而在另一些案子里则把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告上了法庭。豪实际上赢了一些早期的诉讼案,但这只会让辛格愈战愈勇。只有当各个缝纫机厂商都明白,要成倍地挣钱,就得停止战争不再继续下去,这场战争才最终停歇。缝纫机为服装这一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带来了革命。服装得以批量生产,售价却是此前的一小部分。这导致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大增,反过来又引起了市场对缝纫机的更大需求。

  此案最终的解决方案,正是如今很多人建议苹果摆脱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