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新闻学概论(第4版) >

第68章

新闻学概论(第4版)-第68章

小说: 新闻学概论(第4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显著性。名人、胜地和著名团体、单位的动态往往为世人所瞩目,例如,生老病死是社会上天天发生的事情,对一般人来说,当然不会登在报上当新闻;但著名人物的生老病死却成了大新闻。在西方的新闻学教科书中提出一个著名公式:名人+普通的事=新闻;普通人+不寻常的事=新闻。正是出于“名人效应”的考虑,西方一些新闻媒介记者对名人穷追不舍。日本著名歌星、影星山口百惠淡出影坛生孩子,结果全日本200多家新闻媒介记者云集医院门口,争拍山口百惠抱孩子出院的第一张照片。英国戴安娜王妃死于车祸,震动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摄影记者对她穷追不舍,想抢拍她和新男友的照片。当她和男友乘车外出时,后面有十几名摄影记者(西方称为狗仔队)紧追其后。为了摆脱记者纠缠,司机高速行驶,最后造成车毁人亡的大悲剧(当然也掺杂着其他一些复杂因素)。

  (5)趣味性。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奇事趣闻,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的生活情趣,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上其他任何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就可供新闻单位选用。一个事实所具备的这些素质越多,其新闻价值就越高,越能引起人们的兴趣。我们以“9·11”事件的报道《美国纽约华盛顿受到严重袭击》(《人民日报》2001年9月12日)为例。

  综合本报纽约、华盛顿9月11日电 记者何洪泽、丁刚、任毓骏、王如君报道:今天上午,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接连遭到飞机撞击而引发爆炸,震惊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

  美国东部时间11日上午8时45分许(北京时间11日晚8时45分许),一架被劫持的由波士顿飞往洛杉矶的波音767型飞机撞击了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的世界贸易中心安装有电视天线的一号大厦。约18分钟之后,另一架被劫持的飞机拦腰撞入世界贸易中心的二号大厦。上午10时30分许,遭到撞击的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大厦相继坍塌。411米、110层高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纽约市的标志性建筑,平时在那里上班的人多达4。5万人。据了解,在世贸中心有一些中国公司和不少华裔工作人员。

  目前尚不清楚具体伤亡情况。据纽约市长朱利安尼说,这些爆炸事件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

  此后不久,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发生了飞机撞击事件,导致建筑物浓烟滚滚,部分倒塌。有报道说,国务院附近也发生了汽车爆炸事件。

  这一系列爆炸事件在美国引起了极大恐慌。美国国防部发布了最高级别的国家安全警报。国会、白宫及政府各部均迅速将所有人员撤离。全国的所有航班停飞,机场关闭,所有飞往美国的国际航班转停加拿大。

  事发之后,美国总统布什立即向全国发表了简短声明。他说,这些飞机撞击事件可能是恐怖分子所为,这是一个“全国悲剧”,并发誓捉拿和严惩肇事者。

  这条新闻所反映的事实具有多种元素。9月11日发生的事件,媒介几乎都同步报道,具有时新性。美国纽约作为世界级的经济中心,为世人瞩目,具有显著性。更令人瞩目的是,“9·11”恐怖袭击是美国建国以来第一次遭遇,毫无疑问,震惊了美国乃至全世界,因为这将对世界的政治格局、经济走势、社会心态都产生难以预料也难以估量的影响,具备了重要性。袭击造成数千人死亡,这当中不知有多少催人泪下的生离死别,因而极富人情味。纽约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包括华人在内,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同胞在纽约,他们的生死牵动着世界各地亲人,这条新闻也就有了心理上的接近性。可以说,“9·11”事件具备了新闻价值的五要素,怎能不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

  这里,我们顺便讲讲“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广为流传的行话。这句话最先出自19世纪下半叶美国著名报人戴纳之口(也有说是出自戴纳手下一位老编辑之口)。这句话原意并非是给新闻下定义,而是戴纳试图告诉初学者什么样的新闻才是报纸所需要的。他采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狗咬人”,这是当时人们都司空见惯的、正常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不能供报纸用。“人咬狗”是罕见的、反常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事情才能供报纸刊登。“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告诉记者,只有反常的事情才是有用的新闻,而正常的事情不能成为新闻。这是涉及新闻价值问题。这句话形象、生动、易记,就广为流传开来。我们认为,对这句话的评价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有它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从积极方面讲,它反映了新闻采访、新闻选择有一个具体要求。反常的事情确实比正常的事情更能吸引受众。从消极方面讲,它可能诱使新闻工作者去猎奇、追逐耸人听闻的消息。我国的新闻工作者要吸取它积极的一面,而防止消极的一面。

  三、宣传价值

  上面说过,新闻价值是解决报、台新闻的阅读率、收听率、收视率问题,即让人们愿意读、听、看。但是,对于追求政治利益的报、台,尤其是政党报纸,这还不够。因为它们传播新闻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他们还要关注社会效果。这样,经过新闻价值筛选的事实还要再经过宣传价值的筛选,挑选具有宣传价值的事实。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

  由于新闻媒介的背景不同、性质不同、办报(台)的方针不同,宣传价值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利益取向(国家或民族利益、团体利益)和价值取向。一般地说,宣传价值的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合称宣传价值“五性”。

  1.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这里的标准就是政治上的“利”与“害”的问题。凡对我有利的就多选多报道;凡对我有害的就少选少报道,即使不得不报道,也尽量避重就轻,反话正说。对于我们国家的媒体来说,就要以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国家的法令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作为选择新闻的标准。世界各国严肃的高级报纸、一批重要的电台、电视台在选择新闻时,无不首先从政治上考虑。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人民日报》等党报要“政治家办报”,也是要求报纸要有政治敏感性,从政治方向出发选择新闻。

  2.针对性

  针对社会上的各种猜测、怀疑、歪曲、流言,选择事实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针对性越强,宣传价值越大。1999年1月25日,新华社发出一条电讯:朱镕基总理在会见老挝总理西沙瓦尔时重申:人民币不贬值。几乎就在当天,世界所有重要新闻媒介都把它作为重要新闻发出。因为就在朱镕基总理这次谈话的前两天,受人民币可能贬值的猜疑、流言的影响,东南亚各国的汇率、股市双双大幅下跌,人心浮动。这条新闻一发出,人心趋稳,汇率、股市再次稳定。

  3.普遍性

  事实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对广大受众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指导作用,从而能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启发人们去思考,引导人们去举一反三。

  4.典型性

  事实不但要和作者想说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而且能够有力地说明观点,所选用的事例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使人口服心服。

  5.时宜性

  有些新闻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来发表,才能够收到更大的宣传效益,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思想混乱。

  四、新闻法规

  新闻法规是新闻选择的最后一道关口,其目的是“去毒”,即把危害国家或人民利益的新闻卡下来,不准公开传播。

  某一事实在政治上、法律上容许不容许公开地传播,这是任何新闻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容许不容许的标准就是新闻法规。

  新闻法规一般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订,对新闻事业有强制性,目的在于约束新闻报道,以免危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

  第三节 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

  一、新闻选择的过程

  新闻选择的过程可以制作一张流程图如下(图15…1):

  图15…1

  我们现在对这张流程图作些说明。

  A:从新闻来源到新闻定义。记者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的,即在现场亲眼目睹的事实;一种是间接的,即当事人、目击者或有关的人、单位提供的。一般来说,直接得到的第一手材料比较可靠。而间接得到的材料,由于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会向记者提供假情报或真假掺杂的情况。为了确保新闻真实性,要求记者不要轻信盲从,强调记者多深入现场,力争得到第一手材料,对间接得到的材料加以核对。新闻选择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把一切不真实的东西和陈旧过时的、人们司空见惯的材料筛选掉,使所有材料都符合新闻定义的要求。

  B:从新闻定义到新闻价值。这一道工序是尽量去掉只满足个别人或少数人特殊需要的材料,选用引起社会公众共同兴趣的材料。这是去掉“杂质”的过程,淘汰不适于新闻事业传播的材料。

  接下来,两条流程同时并行。第一条,C1从新闻价值到宣传价值;第二条,C2从新闻价值到新闻法规。

  由于宣传价值的选择比较严格,像一张筛子一样,它的孔是很小的。具有新闻价值,甚至具有很高新闻价值的事实,不可能全部有宣传价值,比如并不说明什么政治观点的经济信息、奇事趣闻等。如果每一个事实都必须具备宣传价值才能发表,那么新闻的报道面势必很窄,就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为了满足受众需要,有些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虽然宣传价值不高,也会刊登。而政党所办的新闻事业,对宣传价值比较讲究;商业性的新闻机构就不会那么严格。因此,经过新闻价值筛选以后的事实,到新闻法规这一工序时,有些具有宣传价值,有些并无宣传价值。

  D:从宣传价值到新闻法规。这是把凡不符合新闻法规的材料都筛选掉,使所有能传播出去的事实都符合党纪国法。这是去掉“毒质”的过程,力求使传播出去的新闻不产生危及国家(政党)利益的社会效果。

  到新闻法规为止,新闻选择即挑选什么样的事实来供新闻事业传播的全过程就结束了,接下去进入新闻写作阶段(E)。

  F:新闻写作和版面组织有另外的要求,这是新闻写作和编辑的任务。当记者、通讯员把写成的稿子送到编辑手中,编辑就再经过一次新闻选择。编辑首先考虑的是新闻稿中的事实是不是符合要求;然后再来考虑新闻写得是否符合要求。经过挑选,淘汰一批质量较次的稿子,留下的组织到版面上去。像美国的《纽约时报》,每天收到120万到150万字的来稿,见报的仅占十分之一。

  G:从版面到受众。受众各自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挑选新闻来看、听,凡不能符合他们兴趣的就不看、不听。

  H:从受众到社会效果。受众看了、听了新闻,对他们的思想、行动产生了影响。我们在前面说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