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新闻学概论(第4版) >

第3章

新闻学概论(第4版)-第3章

小说: 新闻学概论(第4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所谓教育,强调教育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的技术。

  四、党报理论

  该理论最早起源于前苏联,后来在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

  党报理论的核心是: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即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关于这一理论,我们将在本书第七章、第十四章评述。

  第四节 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新闻学概论》涉及新闻学的三部分内容,侧重新闻理论。

  新闻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又不是实际经验的简单堆砌,而是实际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即对实际经验中所含的具有普遍性的新闻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这就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一般说来,新闻学中的应用部分着重于具体的工作方法,教会大家怎样做;而新闻理论则是从社会的新闻活动(包括专业新闻工作)的全局出发,系统地告诉大家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它,更好地掌握它。只懂得应该怎么做,不明白为什么必须这样做,那至多只能仿效别人成功的经验,不大可能去创造新的经验。只有既懂得应该怎么做,又明白为什么必须这样做,才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创造新的工作经验,才能把新闻实践不断地向前推进。这就是创造性的工作。新闻理论讲的都是人类新闻活动(包括新闻事业)的根本道理,即客观必然性的道理。新闻工作者如果缺乏新闻理论的修养,就会阻碍自己前进,虽然也能学习现成的经验,但工作达到一般的水平就很难突破,很难创造新的成功的经验。正确的理论是实践的向导。新闻工作也是如此。

  二、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新闻事业反映现实世界。现实世界的不断变动决定了新闻事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新闻改革只有遵循新闻事业的客观规律才能取得成功。只有改革的愿望,没有科学的态度,没有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那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就会左右摇摆,或者人云亦云,不能很好地按照新闻规律认清改革的方向。

  从我们党所领导的新闻事业来看,1942年4月开始的新闻改革,1956年的新闻改革以及从1979年开始、至今还在进行的新闻改革,都伴随着总结新闻工作的经验教训和学习、探讨新闻理论的热潮。因为新闻工作中的许多问题需要新闻理论来阐述,新闻改革需要新闻理论的指导。

  三、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对于国外的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我们曾经有过两种极端:一种是全盘照搬,从新闻理论到新闻业务,甚至包括报纸版面安排、编辑部的组织分工、新闻体裁,不问是否适合中国国情,都依样画葫芦;另一种是全部排斥,凡国外的东西一概斥之为资产阶级的腐朽东西、修正主义的反动东西。这种全面肯定、全面否定的简单化态度,反映出我们缺乏新闻理论修养。当提倡学习国外新闻工作的经验时,我们往往仅仅记住了新闻事业的共同规律,而忘记了我国新闻工作的特殊性;而当提出要抵制国外新闻工作中不适应中国情况的一些做法、批判一些错误的观点时,我们又往往仅仅注意到了我国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忘记了新闻事业具有的共同规律性。

  对于国外新闻工作的经验和新闻学观点,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鉴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就是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目前,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和国外同行、国外的新闻事业接触日益频繁,树立正确的态度就显得更加重要。而我们对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还不能说已有深刻的理解,而对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我们有时分辨不清有用与无用、精华与糟粕,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好新闻理论,既懂得新闻工作的共同规律,又明确我国新闻工作的特殊要求。

  四、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新闻学在形成过程中,曾经吸收了哲学、政治学、历史、文学等许多学科中的成果。在新闻学的今后发展中,还将继续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过分强调新闻工作的特殊性,拒绝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这是狭隘的。从历史和当前的情况看,这种盲目排斥的做法不能说没有,但并非是主要倾向。由于新闻学是比较年轻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还较幼稚,不太稳定。这就使得我们常常需要到其他学科中去寻找材料来丰富自己。但是如果对新闻学和其他学科的不同点不作区别,把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学甚至军事学上的许多概念、具体方法简单地套用到新闻工作上来,那就既不能准确地阐明新闻理论问题,又可能使实际工作出现混乱。没有对新闻工作客观规律的深刻理解,也就难以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该国对理论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体正在快速发展,从新闻体制到新闻业务都在进行变革。快速发展的实践,不断变化的媒体都迫切需要理论的总结,也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实践需要理论,需要创新的理论去指导新的实践。

  注释

  【1】 《我国首季工业生产增长势头猛》,载《人民日报》1988年4月8日。

  【2】 载《新闻晚报》1999年8月6日。

  【3】 《杰弗逊文选》,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8页、第10页。

  【4】 《杰弗逊文选》,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8页、第10页。

  【5】 〔美〕穆勒:《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0页。

  【6】 〔美〕英文版《托马斯·杰弗逊传》。

  【7】 〔美〕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32页。

  【8】 〔美〕报刊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9】 〔美〕报刊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10】 同上书,第51—55页。

  第一章

  新闻活动

  第一节 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在现代社会,人们一谈到新闻,总是联想到报纸、广播、电视。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或新闻媒介。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它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边陲山寨,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通过这些传播工具来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件。

  但是,我们只要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在社会生活中,除新闻事业外,人们还通过其他各种途径来相互传递新闻。在茶坊中,在车船上,在亲戚朋友聚会的时候,人们总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互打听新闻。信件、传真和电话中也有新闻。现在,手机短信正成为人们相互传递新闻的重要途径。另外,我们开会、听报告、研究工作,同样可以了解到不少新闻。这说明,在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相互传递新闻的活动在普遍地、持续地进行着。

  因此,我们说,了解和传播新闻这样一种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广义上说,新闻活动不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如果我们再稍稍注意一下,那么还会发现另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当今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任何阶级、任何行业,每天都需要获取一定的新闻,才能在社会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例如,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制定正确的内政、外交的方针政策,他们就得时时刻刻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准确地、及时地获得可靠、全面、丰富的现实变动的情况。坚持唯物主义的领导这样做,那些在哲学上公开声称信奉唯心主义、嘲笑唯物主义的领导人,在决策过程中也同样不得不面对现实,不得不收集大量的现实变动的情况。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政治家们,不惜投入难以计算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公开的、秘密的、合法的、非法的各种手段,以及时地、准确地获得可靠的情况。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为了安排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他们就得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了解本国以及外国的与本企业有关的法令、政策的变动情况,了解与本企业有关的其他企业的生产动态,了解市场的动向。按中国目前情况,一家独立经营的中型企业,需同60多个部门、行业发生直接的联系,也就是必须了解这60多个部门、行业的情况和变动,包括: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党和国家有关法令,党政主管部门情况,银行利率和借贷变化,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厂商的情况,同类产品企业情况,市场行情和消费者走势,新技术研制,劳动力市场变化等等。当中国正式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那么,中国的企业不但需要了解本地、本国的相关情况,而且得不断关注该企业相关国家、世界各国相关企业的新情况。信息已成为任何企业决策的前提。因为任何一位企业领导人都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盲目投资、盲目生产、盲目经销,必然导致企业的亏损乃至倒闭。

  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在平时就得不断地了解敌我双方的兵力、军事装备、部署、士气等等的变化情况。当两军对垒、战争爆发以后,一天24小时都得不断地注视战争的进程,并根据了解到的新情况修改或重新制订作战计划。“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1】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论述是古今中外战争的一条简朴的真理。不随时了解情况,必然招致战争的失利。

  作为科学工作者,为了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新的成就,就必须随时关心科学研究的动态。如果只顾埋头搞科研,不了解科研的新发展,把人家已经解决的问题当作新课题去探究,就会枉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造成莫大的浪费。

  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他们的许多行动都要以了解一定的新情况为前提,大至国内外形势,国家的有关政策,小至每天的天气,市场上的物价变动、商品供应情况。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领导、同事、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甚至发生在很远的地方的情况变化都会引起每个人的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不仅是从事政治活动的需要,也是人们从事日常生活和社会性生产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远离父母在外地工作,那么亲人的任何变化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