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概论(第4版)-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客观规律。传媒的多样化,归根到底是为了适应各种各样受众的需要以及受众多种多样的需要;传媒的任何改革,归根到底是传媒和受众矛盾运动引起的,是受众需要这一客观存在作用于传媒意识的结果。
第五节 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在新闻媒体发展过程中,新闻的体裁和新闻的写作方法也同样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在报纸刚产生时,新闻的品种比较单一,以船期、行情为大宗,还有少量政治、军事新闻。随着社会日趋复杂,受众迫切要求全面了解现实世界的变动情况,新闻媒体不断开拓自己的报道面,使新闻的内容越来越多样。
和早期报纸上的新闻内容比较单调相一致,早期报纸上的新闻体裁也比较简单,而且是从模仿文学手法开始的。因为世界上第一批报纸产生的时候,不可能有一套现成的新闻文体与之相适应。在新闻文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和外国都经历了同一条道路: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独立。在初创时期,报纸都用当时流行的、为人们所熟悉的文学体裁来写新闻、写言论。
英国报纸上的文体开始基本上用当时英国流行的散文来写新闻,把叙述、抒情、议论混合在一起,讲究辞藻,文字优雅、冗长。
法国报纸上的文体搬用法国宫廷文学的写作方法,新闻写得庄重典雅、词章华丽。
美国报纸上的文体则受英国文学的影响,许多新闻工作者刻意模仿英国著名作家约瑟夫·安迪生(1672—1719)和理查德·斯梯尔(1672—1729)的文笔,把新闻写得像小说、散文一样。
外国传教士办的最早一批中文报纸,刻意模仿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文体,新闻的写法五花八门,有的用汉赋形式写新闻,有的以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有像古典小说那样的新闻。到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批中国旧式文人开始主持报纸文字工作,运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笔记文、游记、纪传等手法来写新闻,用古代的“史论”、“策论”、“政论”、“八股文”等方法来写作报纸的言论。可以说,中国古代的记叙文中有多少表现手法,新闻就有多少种写作格式;古代议论文中有多少种形式,言论就有多少种写法。中国近代报纸早期新闻写作总的特点是:先远后近,先人后事,先因后果。言论写作总的特点是:先一般后个别,先议论后摆事实,先立观点后找例子。这和现代新闻、言论的表现手法很不相同甚至相反,却正符合中国古代记叙文、议论文的一般特点。
报纸上文体单一,新闻和言论不分,消息和通讯不分,这也是中外报纸在初创时期文体的共同特点。报纸毕竟是一种新颖的新闻传播工具,它要迅速地、多方面地、准确地反映现实的变动,并且面向广大公众。随着读者群不断扩大,社会变动日趋加快,现实生活日趋复杂,古典文学的体裁尽管丰富多彩,但已无法胜任迅速反映现实、准确传递新闻的要求。报纸的文体不断地遵循报纸传播新闻和解释评述新闻的特殊要求进行变革,一面吸取古典文学的营养,一面逐渐地突破旧文学的樊篱,最后形成了适应报纸需要的独立的新闻文体,逐渐形成一套大致的写作要求。
新闻——要求准确、具体、简洁、直截了当,让读者迅速地、一目了然地获取其中的信息。
评论——从人们共同关心的社会现象或重大新闻事件出发,加以分析,简洁、明快地指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性质、影响,并阐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
这样的写作要求,就把新闻文体从古典文学中解放出来,把新闻文体和文学、历史、学术论文等区别开来,成为独立的有自身特点的一种文体。
报纸文字体裁的品种也由单一变成多样了。人们不能离开历史去创造历史,总是在原有历史的基础上去创造新的历史。各国报纸文体总的特点是一致的,但由于它们所继承的各民族的文学传统不同、民族特点不同、国情不同,报纸文体的品种也有所不同。
一、报纸的新闻文体
目前,世界各国的报纸基本上由四大块内容构成:新闻、言论、副刊(专版)、广告。我国报纸的文字体裁,经过长期的新闻实践,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下的革命和进步报纸的新闻实践,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和评论的表现形式,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国目前报纸上尚在流行的报纸文字体裁主要有三大种。
1.新闻
分为消息和通讯两种。
(1)消息:迅速、准确、简要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
(2)通讯:详细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新闻人物的所作所为,以补消息之不足。
2.言论
(1)新闻评论:配合当天报纸上的新闻而发的评论,简明扼要地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影响、事件的性质。报纸上的部分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都属于新闻评论。
(2)时评:以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或新闻事件为评论对象,揭示其意义、性质,引发公众的关注。报纸上的部分本报评论员文章、言论专栏多为时评。
(3)政论:阐释党和国家新出台的政策、重大举措,或者就某一重要事件阐明本报立场、态度。
3.杂交品种
杂交品种是指新闻、言论、文学、历史有机地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批边缘文体,主要有五种。
(1)新闻特写——新闻和文学的杂交。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抓住新闻事件中一个富有特征的片断,或一位新闻人物活动的片断,采用文学笔法加以细致地描绘,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从而获得具体的印象。亲切、具体、形象,是新闻特写的长处。
(2)新闻述评——新闻和评论的杂交,夹叙夹议。它把一个新闻事件的起因和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情况加以综述,在综述过程中加以分析、评论,预示其发展趋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记者来信、采访札记也属于新闻述评。
(3)调查报告——新闻、历史、评论的杂交。它围绕一个新近发生的事件或人们关心的某方面的问题,全面地、系统地、精确地报告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力图揭示其本质或问题的症结。
(4)深度报道——也是新闻与评论的杂交。它抓住重大或令公众关心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以大量的背景材料来揭示其发生的原因,分析其利弊得失、是非曲直。
(5)杂文——文艺性的评论,是文学和评论的杂交。
上述这些文体,是当前我国报纸和其他新闻传播工具反映现实的主要手段。这些手段当然不会是凝固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可能会被淘汰,也会有更新的文体出现。西方各国报纸的新闻文体和中国有些不同。以美国为例,他们报纸上的言论比较单一,就是社论和读者来信两种。新闻的表现形式分成四种。
(1)纯新闻(Straight News Report)。又称客观性报道。迅速地报道在一个短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事实。一般用倒金字塔结构来写。
(2)解释性报道(Interpretive Report)。又称新闻分析。它集中回答新闻事件中的“为什么”,即围绕一个读者有疑问、社会有争论的事件或社会问题,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来揭示事件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比较隐蔽地表达记者的观点或倾向。
(3)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有些称“揭丑报道”。它用大量的事实揭露一件丑闻或秘密交易,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或倾向。
(4)特稿(Feature)。上述四种手段都是向读者提供有关的信息,特稿却是捕捉读者的爱好。它抓住新闻事件的特征、细节,用优雅的、幽默的笔调加以详细的描述。
二、广播的新闻文体
目前,世界各国的广播电台的节目由五大块内容构成:新闻报道、文艺节目、服务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和广告。在新闻报道中,中国各广播电台采用的方式主要有——
消息报道:这是中央广播电台和各地方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的主要方式。
现场直播新闻:和新闻事件同步的报道。
人物访谈:和新闻人物对话,多采取一问一答的方法。
三、电视的新闻文体
目前,世界各国的电视节目也由五大块构成: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社教节目、电视剧和广告。其中,电视新闻的主要样式有——
消息报道:由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播报,同时出现画面,也有少数没有画面的口播新闻。
现场新闻直播:与重大新闻、重要比赛同步播出。
纪录片:类似报道上的通讯,对某一新闻事件、人物作全景报道。
新闻述评(新闻透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是此类新闻的代表。它不但客观地描绘新闻事件,也追索此类新闻产生的原因,阐述其影响,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新闻特写:它抓住新闻事件典型的瞬间,调动电视表现的各种技法,从各种角度、侧面把细节呈现在观众面前,并对此进行描绘、分析、评论。
不同媒体有不同文体,随着媒体发展,新的新闻体裁还会不断出现。但新闻文体发展都服务于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是“三真”、“三公”和“三度”——
三真:真实、真相、真情。
三公:公开、公平、公正。
三度:速度、广度、深度。
我们可以说,新闻体裁由简到繁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规律。除了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欣赏习惯的制约外,它总是遵循大众新闻传播工具的特点,沿着更真实、更迅速、更深刻地反映现实变动的方向发展;沿着便利于读者阅读(收听、收看)、更吸引读者的方向发展。以最省的精力让读者获取最多的信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使读者受到最大的影响,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
第六节 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世界各国的新闻教育都是很晚才开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闻事业的初创时期,从业人员不多,无需教育部门成批培养。新闻事业又是一门新兴事业,凡事总是先有术后有学,要探索其中的规律,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尚待时间。另外,新闻工作的实践性强,又和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有相通之处,新闻从业人员可以从其他学科中转过来。这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新闻人才没有学校培养,而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把经验一代代传下去,从实践中学习新闻工作的基本技能、技巧。
随着新闻媒体的发展,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社会日趋现代化,新闻报道手段的多样化,向新闻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不能适应现实需要。这就必须兴办专门学校来大量训练。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在1904年给哥伦比亚大学捐赠200万美元创办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