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新闻学概论(第4版) >

第1章

新闻学概论(第4版)-第1章

小说: 新闻学概论(第4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闻学概论》作者:李良荣(第4版)

  内容简介

  《新闻学概论(第4版)》被教育部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后,作者对其再次作重大修订后的第四版。《新闻学概论》着重总结、阐述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及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进一步掌握新闻业务、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系统基础知识。作者20多年来先后写过五部“新闻学概论”方面的专著和教材,《新闻学概论(第4版)》是他最新研究成果的结晶,许多内容、观点总结概括了不断进步着的新闻实践,如互联网与新媒体发展及其对传媒业的影响,新闻媒介的公共性与商品性,中国传媒的新生态环境等。本次修订,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增加了对近几年中国传媒业最新发展历程的概括,尤其强调了新媒体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新闻学概论(第4版)》可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教材,宣传工作者、新闻爱好者的自学读物,也可供新闻业务进修、提高之用。

  作者简介

  李良荣,1946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1968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82年7月获硕士学位。著名的王中教授是他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导师。作者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河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安徽大学讲席教授。作者专擅新闻学理论和国际传播,致力于当代中国新闻媒体和世界新闻媒体的发展与改革,著有《新闻学概论》、《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宣传学导论》、《中国报纸的理论与实践》、《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当代西方新闻媒体》、《中国传媒业的战略转型》等专著及一批学术论文。

  绪 论

  第一节 新闻学

  任何一门学科都以客观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某一特定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它既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教材,又供当前的新闻工作者作借鉴。

  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媒介管理与经营:研究国家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以及国家对媒体的宏观调控;总结、研究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研究媒介的受众市场以及媒介的经营方针、策略,等等。

  在上述四个方面内容中,新闻业务及媒介管理与经营属于新闻学应用部分。新闻学这三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果只有理论、历史,没有实际应用的部分,那么理论、历史不能有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只有实际应用的部分,没有理论、历史,那么只能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新闻学概论》主要是介绍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为今后进一步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和媒介管理经营打下基础。

  世界的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在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闻学逐渐融入大众传播学。中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1918年在北京大学演讲,1922年正式出版)、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出版)、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9年出版)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第二节 新闻学和新闻工作

  新闻学给了我们一种从事新闻工作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善于去发现新闻、发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的技能技巧。但是,在新闻学里观察、理解现实和评价事实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荣辱好恶的价值体系或参照系,还需要从其他学科(例如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文学等等),以及到社会实践中去吸取养料。

  如果以为掌握了新闻学就可以从事新闻工作,那实在是莫大的误解。在世界上,找不出只懂新闻学、不了解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的人可以成为出色的新闻工作者的先例;恰恰相反,有些在开始基本不懂新闻学的人后来反倒成了名垂史册的新闻记者和评论家。

  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新闻工作者每天面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必须不断对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分析、判断并做出选择。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比如,1988年1—3月,我国工业生产比1987年同期增长16。7%,达到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怎么看待如此迅猛的工业生产增长势头?当时,全国许多新闻媒体都大声喝彩,而《人民日报》记者却采访一些专家,及时地提出告诫:“靠过度膨胀的需求催起的工业生产增长是不牢靠的。”【1】同时提醒:“原材料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事实证明,这个分析和判断具有相当的前瞻性。这是属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对此所作的分析和判断对上至国家下至企业的决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需要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有专业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

  在媒介报道的专业领域,记者、编辑必须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比如,在2003年全国抗击SARS(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关于“非典”的病原和病源的报道,给予中国媒体极其深刻的经验教训。2月18日,几乎中国所有媒体都突出报道“非典”的病原是衣原体;5月8日,又是几乎所有媒体再次突出报道SARS病毒源于果子狸。但事实最后证明“非典”的病原是SARS病毒而非衣原体;SARS的病源至今未找到,但肯定不是果子狸。这两次错报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把“非典”病原归为衣原体,使人们低估了“非典”的严重性,放松了对“非典”的警惕。因为衣原体病毒可以用一般的抗生素治愈;把“非典”的病源集中到果子狸,无论是野生的果子狸还是人工养殖的果子狸均遭灭顶之灾。虽然后来不少媒体刊出“对不起,果子狸”的新闻加以补救,但其影响已不能消除。这两次错报的主要责任不在媒体,但记者、编辑如果具备基本的医疗卫生专业知识,对“非典”的病原、病源的判断就会谨慎得多,比如,可以听听专家尤其是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的意见,或许可以大大减少损失。

  无论何种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的记者、编辑都需要运用语言。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例如,有一幅图片新闻《水母珍品》:美国洛杉矶港口日前发现一只异常珍贵的黑色水母,这种水母本世纪内仅出现过4次。这就有词语上的错误,应该改为:“这种水母本世纪内仅发现过4次。”因为海洋之大,黑水母出现过几次,那是人类无法知道的,而发现过几次,则是有案可查的。另一幅图片新闻《大家庭不寻常》:美国52岁的休斯夫妇日前与他们收养的10名同母异父兄弟姐妹合影。这些4岁至17岁的孩子为5个不同父亲所生,1995年被母亲遗弃。为了养活这些孩子,本该退休的休斯夫妇还得继续工作【2】。这又犯了词语上的错误,应该改为:“为了养活这些孩子,本想退休的休斯夫妇还得继续工作。”因为52岁自己想退休是可以的,但毕竟还不到法定的退休年龄。看上去是一字之差,却有准确与不准确之分。

  而许许多多新闻报道涉及新闻学和其他学科的综合运用。我们来看看下面一篇新闻。

  部分龙胆泻肝丸受害者向同仁堂提出索赔

  [央视国际2004年02月27日11:34]

  大家都知道,吃药是为了治病,但是,对于很多经常服用中药龙胆泻肝丸的患者来说,吃药不仅没有治好他们原来的病,反而普遍出现了严重的肾损害。本月23日,20位肾病患者向龙胆泻肝丸的制造厂商同仁堂提出索赔,截止到昨天晚上,又有11人致电律师事务所要求加入索赔的行列。

  患者:龙胆泻肝丸给我和家人带来无尽痛苦

  肾病患者高女士是这次向同仁堂集体索赔的当事人之一,昨天我们的记者走进她的家里,深切地感受到了因药致病给她本人和家庭带来的巨大痛苦。

  肾病患者高士敏:“从1994年到1997年吃了很长时间。我数了数一共吃了400多袋,就断断续续的,反正身边老有它。到了1998年的时候到协和医院做了全面检查,已经到了尿毒症的阶段了,最后做了B超,肾已经萎缩了。”

  律师:索赔数额可能高达2000万元

  在已经发出的律师函中,索赔者并没有向同仁堂集团提出具体的索赔要求,但记者从代理律师那里了解到,20位受害者的最终索赔数额可能会超过2000万元。

  致命龙胆泻肝丸:关木通是祸根

  给同仁堂带来麻烦的龙胆泻肝丸是同仁堂集团北京中药二厂去年以前生产的药品,当时它的原料中有一味叫做关木通的中药材,正是它给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带来了无穷的后患。

  龙胆泻肝丸具有清热去火的功效,很多人都把它当作常用药来服用。1993年,马兜铃酸能够导致肾脏萎缩在国外得到证实,而关木通正好含有马兜铃酸。

  同仁堂集团曾经在2000年向国家药监局提出过关木通可能导致肾脏损害的问题,但并没有向消费者提示这一风险。

  2003年初,国内媒体披露了很多病人在服用龙胆泻肝丸后引起肾衰,进而导致尿毒症的消息。

  当年的4月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修改了药典,要求企业将龙胆泻肝丸中的关木通替换为木通。从去年9月份起,同仁堂上市销售的是新配方的龙胆泻肝丸。

  这篇新闻看上去很客观,记者没有直接发表意见,但却犯了新闻报道的大忌。本文的关键点是:这些肾病患者是否“因药致病”?或者说这些肾病患者是否是服了同仁堂的龙胆泻肝丸得的“受害者”?在这个问题上,记者没有权力作判断,而需要药物专家做调查、下结论,“受害者”的最后结论还需法院最后判断,然后才能谈论赔款问题。而在整篇报道中,我们只看到病人的哭诉、委托律师的申诉,没有同仁堂的反应,没有药物专家的结论,也没有法院的判断,连意见也没听到,那么,媒体凭什么说这些肾病患者是“因药致病”的“受害者”呢?因为他们只听了一面之词,以感情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