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行为主义 >

第33章

行为主义-第33章

小说: 行为主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该研究的部分报告已发表。见玛丽?科佛?琼斯的《儿童恐惧的消除》(The Elimination of Chil…dren’s Fears)、《实验心理学》杂志(Jr。 Exp。 psychology),1924,p。 382。
    '2'有关彼得的完整报告已由琼斯夫人在《教育研究》(Pedagogical Seminary)1924年第12期上刊出。
    第九讲 我们的人类习惯
    它们怎样产生?我们如何维持和如何丢弃它们?
    行为主义者代之以记忆问题的是根椐无练习期间技能保持了多少,失去了多少来谈论一个特定习惯的保持力的。我们不需要“记忆”这个术语,因为其中交织着哲学和主观的内涵。
    左起:巴甫洛夫,G。V。Anrep,B。Babkin
    巴甫洛夫(右二)及其狗的条件反射实验。
    * * *
    1913年,华生认为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主要是控制腺体分泌的机理,直到1916年,华生才 承认巴甫洛夫的理论具有普遍意义。
    引言:在上一次讲座中,我们把人类的婴儿时期置于一个无助的和不稳定的发展状态中。这一时期,由于所有的组织(条件反射)还处于非习得的(unlearned)活动中,因此人类的组织还不能抵御相当野蛮的侵犯。如果我们把1岁孩子的发展与1岁猴子的发展相比较,我们就会立刻为这种比较所吃惊。
    1岁的猴子到处冲撞,到处跳跃,用长而尖的声音发出如同父母般的成熟的哭声。由于它不能与其父母争夺食物,所以它采取了各种欺骗行为。如果有敌人来袭击它时,它就会逃到角落里,尖叫并扯上一根木棍,或者是盛水的盘子,这时它的父母会放下它们自己的食物去营救幼猴,而幼猴就会立刻停止尖叫,冲到食物槽那里尽可能多地偷取食物。如果在拿到食物但来不及逃走的话,它父母回来之后,就可能引起争夺、撕咬,甚至击倒幼猴的情形。看到1岁的猴子,使人不禁想起那些年仅12岁但却老于世故的报童的言行举止。相比之下,1岁的婴儿仍从母亲的胸脯或奶瓶那里获取所有的食物,他们只会咿咿呀呀,根本不会说出任何言辞;他们也只能靠爬行来移动,或者依靠部分家具支撑来直立移动。一些成人不得不为保护他们而进行战斗。这似乎已经是一个事实——有机体进入动物系列的层次越高,他们就越来越多地依靠习得的行为。
    尽管人类的初期是无助的,但却能慢慢地成为一种在动物王国十分独特的生物。人类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行为的三大系统的巨大发展:①内脏或情绪(visceral or emotional)习惯的数目、灵敏性与准确性,这我们在前两讲中已经讨论过了;②喉部或言语(laryngeal verbal)习惯的数目、复杂性和完美性,这将在下一讲中讨论;③动作习惯(manual habits)的数目和完美性,我们将在本讲进行讨论。
    我希望你们能够像我一样,对人类形成手指、手、臂、腿和躯体习惯所具有的巨大的能力始终保持一种惊奇。在前几讲,我已经称这一系统为动作习惯系统(system of manual habits),我们将继续运用这一术语。我们必须弄清“动作”一词包括躯体、腿、手臂和脚的组织结构。
    环境的变化导致习惯的构成
    众所周知,人类婴儿和幼儿不断地通过外界的光线、声音、触摸、嗅觉、味觉来接受刺激,同时也通过分泌的产生与缺乏、压力的存在与缺乏、食物在肠道中的移动以及体内肌肉'横纹肌和非横纹肌(striped and un…striped)'来接受刺激。总之,人类处在不断的刺激之中。现在,人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他动物也是如此),是因为这些刺激从外部、内部作用于他时,他必定会产生活动。所有这些视觉、听觉、触觉、温度觉、嗅觉、味觉等刺激(所谓外在世界的物体)构成了人们视为环境的东西。我希望你们把这些刺激仅仅看做是人类环境的一部分,即人类的外部环境(它对群体来说或多或少是共同的)。所有内脏的、体温的、肌肉的和腺体的(发生在体内的)刺激,无论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它们都是同桌子、椅子一样客观存在的刺激物体(objects of stimulation)。它们构成了人类的另外一部分环境——内部环境。这一环境不是每个人所共同的。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通常在有关环境和遗传的相对影响的讨论中被遗漏。经常受到两个环境刺激的有机体自然不会仅仅对内部或仅仅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在胃收缩的刺激下,一个人会开始抓取一片面包。在视觉上看到一个警察时,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手去束紧皮带。在性器官的刺激下,就会开始去寻找一个异性;如果囊中羞涩,就会暂缓求婚或结婚的仪式。同样,年轻时接受过言语训练的人(喉部言语刺激)会控制自己与一个暂时的伙伴进行交往。
    这些来自外部和身体内部的有力刺激——如食物的缺乏,性欲的缺乏和动作、言语两者惯常活动的缺乏——刺激着人类。人类机体不得不作出反应,产生活动。这些刺激不断地导致手指、手、躯体、脚、手臂的活动,以及内部腺体反应器官的各种反应。在婴儿期,这些活动是“随机的”(random),但是,如果你使它们不被其他类似的活动所引起,它们自然就不是随机的。这些活动直接对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这些活动在后来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规则、有秩序。
    不断的刺激、不断的活动日益变得有规则——甚至在睡眠中有机体也受到刺激的影响,它不是静止的。
    有机体是不是处于一种顺应(adjusted)的状态呢?最近,从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psychoanalyst)口中,我们经常听到“顺应”(adjust…ments)这个词,并知道了个体必须不断地顺应。有时,你会对这些著名学者的意思感到疑惑。行为主义者认为,仅仅顺应的人是一个死人——一个对任何刺激都没有反应的人。事实表明,个体对刺激A作出反应(习得的或非习得的反应,或是两者的结合),以这样一种方式(即他接着必须对刺激B作出反应)来改变他的环境,于是就会出现两种情况:刺激B实际上去除了刺激A;或者,由于对刺激B的反应,他可能这样来改变他的环境,即他忽略刺激A的范围。在第一种情形里,A被消除了;在第二种情形里,A在新的环境中停止了对机体的有效刺激。这是不是听起来很复杂?让我们举个例子,饥饿者首先出现的是胃的痉挛(刺激A),个体开始活动,他进入一个食物充足的环境——换言之,他进入了餐室开始吃东西(刺激B)。饥饿者的痉挛(刺激A)立刻停止。你将看到,这就意味着“顺应”作用。事实上,他不再遭受饥饿的刺激,但在吃饱了以后,另外的刺激(非食物的刺激)立刻发生影响,引起了其他的反应——这证明了我的论点,即有机体不会也不可能被顺应,这是毋庸置疑的。让我举例说明另一个事实——个体对刺激A作出反应会引起环境的改变,这时刺激A不再发生作用。个体X躺在床上准备睡觉,街上的弧光灯通过一个遮光物的缝隙照进来。他扭动了一下,光线仍然照在他的眼睛上,他继续扭动,光线仍照在他的眼睛上,这时他会把头缩进被子里面,但热很快又使他钻出被子,光线仍照着他,于是他起身,做了一件明智的事——在遮光物的缝隙处钉上一张厚纸。这一对刺激A作出的反应使他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不再把A作为一个刺激。因此,前面的两种情形经分析不是完全不同的。个体摆脱了刺激!但他摆脱的仅仅是其中一个刺激!另外一些刺激仍会有效地作用于他。心理学家所谓的“顺应不良”(malad…justment)通常是指两种对立倾向的刺激抑制了有机体摆脱促成刺激的范围。尽管这样,“顺应”这一术语仍是合适的,我们可以用它来说明我们的意思:个体通过他的活动使一个刺激平息或摆脱它的范围。我们解释“顺应”的用意在于有些事情与我们有关学习的试验结果是相类似的——动物获取食物、性、水或者摆脱一个产生消极反应的刺激等等。
    我们的论证表明个体拥有一个组织来适应“遭遇的情境”。这意味着他必须形成这样一类习惯,也即他能够去除刺激A或以一种活动方式来摆脱它的有效范围。他穿过一条花团锦簇的小道到达了一个快乐的境地,他必须形成一些习惯去影响它。他已经学会在他饥饿的时候到餐室去,不像1岁孩子只会哭。成人已经学会当光线刺激他眼睛时,爬起来在遮光物的缝隙处钉一张纸,而3岁的孩子只会大声地叫他母亲关上灯。
    这就是构成我们所有习惯的基调。一些外部环境或内部环境的刺激(请记住,所谓的刺激“缺乏”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刺激)使个体开始活动,在他去除刺激A或使自己离开A的刺激范围之前,他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活动。当他重新回到相同的情境时,他能以更为迅速和更多的活动来达到目的,于是我们说他已经“学会”或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
    习惯形成的步骤
    若要了解基本习惯的形成,我们必须再次观察人类的幼儿。以一个哺乳中的婴儿为例。当他3个月时,慢慢地向他呈现一个奶瓶。当奶瓶接近孩子,并且几乎被他够得着的时候,你可以发现孩子的身体开始蠕动,他的手、脚和手臂变得更加活跃,他的眼神专注,嘴巴微动并且叫喊。然而,他并不把手臂伸向奶瓶。当每次试验结束时,立刻把奶瓶递给孩子。第二天重复同样的过程,你能发现孩子所有身体的运动变得更为明显。假如这个过程每天都给以重复,那么整个身体运动会变得更加明显,而孩子的手臂则充当了杠杆的作用,以便完成更大幅度的活动。他的躯体、腿和脚起到了另外一种杠杆作用——这种杠杆更加有力,但活动范围则比较小。孩子的手臂和手比其身体的其他部分更先碰到奶瓶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操纵物体的习惯是通过手臂、手指和手,而不是通过脚、腿和脚趾来形成的。如果婴儿失去了他的手臂,或者从未拥有过它们,那么这种习惯就会通过脚来形成。
    除了使用奶瓶,为了更好地达到我们的直接目的,我们还使用了其他一些食物,例如可以够得着的一块糖,孩子的手会伸出来(不学而能的抓取),然后把糖放入嘴里(先前习得的一种习惯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每天给婴儿10次或12次重复试验,30天以后,接近一个小的物体、获取它并放到嘴里这一习惯就完成得相当好了。必须注意的是,对奶瓶或糖果的反应是一种有条件的视觉反应。这种条件是,婴儿必须一直通过奶瓶来喂养,所以,即使是这样简单的实验,也只是对已经接受过多次这样训练的婴幼儿才有效。如果我们想要他拿取一支铅笔或一些与食品无关的其他东西,那么我们就必须大大延缓实验的时间,条件是直到他对铅笔这一刺激有所反应。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奶瓶这一刺激引起了越来越复杂的反应。首先,就拿蠕动来说,接下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积极活动,特别是我先前已经提到的手臂、手和手指的活动。换句话说,反应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组织,或者,如同我们有时所说的“整合”(inte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