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行为主义 >

第3章

行为主义-第3章

小说: 行为主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完全准确和能够加以证实的情境,例如观察音调的差异。至于不能证实的言语报告,例如无意象的思维(unimage thinking)或有关情感状态的描述是要排除的。
    这种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客观方法的使用,意味着改变了心理学实验室中人类被试的性质和作用。在传统的意识心理学方法中,被试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他观察他自己的意识经验。而在华生的行为主义方法中,被试不再进行观察,而是实验者观察的对象;真正的观察者(实验者)设置实验的条件,并观察被试如何对这些条件作出反应。这样,人类被试的地位下降了,他不再观察,而仅仅去行动,因而变成了观察的对象。
    三、行为主义的概念辩歧
    华生认为,行为的所有方面,包括情感、情绪、思想等,都必须用客观的刺激—反应术语进行讨论。有鉴于此,他按照他的基本论点发展他的心理学。
    1。 本能。华生断然否定人类本能的存在。他认为,人类行为中所有那些似乎像本能行为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条件反应。那些看来像遗传的东西,大抵都依赖于在摇篮中就进行的训练。行为主义者不愿意说:“他继承了他父亲作为一名优秀剑客的能力或才干。”他愿意说:“这个孩子确实具有他父亲那样细长的身体,相同类型的眼睛……他的父亲非常宠爱他,当他1岁的时候,父亲就把一柄小剑放在他手里,在他们一块散步的时候,父亲谈论怎样舞剑,怎样进攻和防守,以及决斗的规则等等。”一定类型的构造加上早期的训练就能说明成人的成就。华生由于把训练和学习看成理解人类行为发展的关键,从而成为一个极端的环境主义者。
    2。 情绪。华生认为,情绪不外乎是身体对特定刺激发出的反应而已。刺激可以引起身体的内部变化和外显反应。每一种情绪都涉及内脏和腺体发生的变化。情绪是内隐行为的一种形式,其中潜伏的内脏反应是很明显的,例如出现脉搏、呼吸、脸色的变化等。这里,华生放弃了对情境的有意识的知觉过程和情感状态,声称情绪能用客观的刺激情境、外显的身体反应和内部的内脏变化来解释。他的一个著名研究是查明了刺激可以引起婴儿的情绪反应,并发现了他信以为真的三种基本情绪:恐惧、愤怒和爱。恐惧是由高声和突然失去支持引起的,愤怒是由身体运动受到阻碍引起的,爱则是由抚摩皮肤、摇动和轻拍引起的。人类所有其他的情绪反应都是通过条件作用过程,从这三种基本情绪反应中建立起来的。这些基本的情绪反应通过条件作用就可能同起初不能引起它们的各种环境刺激联结起来。
    3。 思维。华生主张“外周思维论”(peripheral thinking theory),而反对“中枢思维论”(central thinking theory)。在他看来,思维像人类机能作用的所有其他方面一样,必须是某种感觉运动的行为。思维的行为必定是内隐的言语运动。因此,言语的思维被归结为无声的谈话,这种无声的谈话包含着在外显言语中学会的肌肉习惯。这些肌肉习惯在儿童长大时就变得听不见了。在我们学会了说话以后,思维就完全成了默默的自言自语。华生指出,这种内隐行为大部分集中在喉、舌的肌肉上。思维的同义词就是“喉头习惯”,喉头被认为是“思维的器官”。除喉头习惯外,语言或思维还以手势、皱眉、耸肩等为中介,它们把对情境的外显反应象征化了。行为主义者为了寻求内隐言语运动的客观证据,试图在思维时记录喉、舌的运动。这些测量揭示了被试在思维时的部分时间(而不是全部时间)内的微弱运动。与此相类似,对聋哑人的手和指头的测量,也揭示了思维时出现的运动。然而,连带发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维时有轻微的肌肉收缩,并不足以证明思维就是轻微的肌肉收缩。
    四、行为主义的历史地位
    华生藐视传统,破旧立新,反对心灵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一书就是行为主义的最好概括。需要指出的是,华生的行为主义运动矫枉过正,否定了意识,无视机体的内部过程,使心理学因重视科学化而削减了其研究的范畴,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这些当然会受到不少人的非难和反对。但是,他的行为主义运动对心理学的发展仍有贡献,主要有:(1)确定了以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突破了传统心理学的主观性特点,恪守一般科学共有的客观性原则。(2)发展了客观观察等方法,使心理学在方法上益趋精进。
    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且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进程。美国心理学界公认,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后,有很长时间,美国心理学家很少不是实际上的行为主义者。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渗透到很多人文科学中去。后来的“行为科学”,就其起源而言,不能不归之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的预测与控制行为的观点促进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他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美国心理学达30年之久。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兴起后,其方法上也尽量设计通过观察客观行为来研究主观经验。华生对心理学的深刻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会于1957年(他逝世的前一年)在授予他荣誉的一段褒奖文字所说,他的工作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形式与内容的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变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线的出发点”。
    华生用来做“迷箱实验”的大白鼠。
    第一讲 什么是行为主义?
    旧心理学与新心理学的比较
    也许,在旧心理学和新心理学之间进行比较的最易举措是,除了行为主义之外,所有的心理学流派都宣称“意识(consciousness)是心理学的论题”。相比之下,行为主义坚持认为人类心理学的论题是“人类存在的行为或活动”。行为主义声言:“意识”既非可界定的,又非一个有用的概念;它不过是远古“灵魂”(soul)说法的另一种表达。因而,旧心理学受制于一种微妙的宗教哲学(religious philosophy)。
    华生的母亲
    华生的父亲
    1879年的华生
    华生的出生地
    * * *
    关于华生家庭的一组老照片。
    * * *
    我们在开始研究“行为主义”(behaviorism)或“行为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之前,不妨花上几分钟时间探讨一下行为主义在1912年问世之前,曾处鼎盛状态,并仍处鼎盛状态的传统心理学流派。这样做将是很值得的。同时,我们应该指出,实际上,到目前为止,行为主义并无意去取代詹姆斯(James)、冯特(Wundt)、屈尔佩(Kulpe)、铁钦纳(Titchener)、安吉尔(Angell)、贾德(Judd)和麦独孤(McDougall)等人所谓“内省心理学”(introspective psychology)的旧心理学。也许,在旧心理学和新心理学之间进行比较的最易举措是,除了行为主义之外,所有的心理学流派都宣称“意识(consciousness)是心理学的论题”。相比之下,行为主义坚持认为人类心理学的论题是“人类存在的行为或活动”。行为主义声言:“意识”既非可界定的,又非一个有用的概念;它不过是远古“灵魂”(soul)说法的另一种表达。因而,旧心理学受制于一种微妙的宗教哲学(religious philosophy)。
    当代内省心理学的宗教背景
    无人知道灵魂的观念或超自然的观念是如何产生的。也许,它导源于人类的懒散。在原始社会,有些人拒绝用他们的双手来劳作,来狩猎,来燧石取火,来寻根究底,但他们成为人类本质的敏锐观察者。
    他们发现,响声来自树枝折断的声音,来自雷声和其他声源。这些声音让原始个体产生恐慌状态,遂使他们停止狩猎,大声叫喊,躲藏起来——在这种状态里,如此的行为很容易训练。或者,更加科学地说,很容易使原始个体引起条件反射'我将在本篇演讲结束时和下篇演讲中向你们阐释条件作用(conditioning)和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es)'。这些虽懒惰但精于观察的人马上发现,他们可以通过某些手段的设计来任意地使个体产生恐惧状态,从而控制原始人类的行为。例如,南部地区的一些黑人保姆告诉年幼的白种儿童,某个人准备在夜晚来抓他们,以此获得对这些孩子的控制;与此同时,天空雷声隆隆,这足以在乖男孩和乖女孩身上引起一种恐惧的力量。不久,原始时代的“巫医”(medicine men)便通过符号(signs)、象征(symbols)、仪式(rituals)、公式(formulae)等建立了复杂的控制。巫医层出不穷。精于设计的巫医总是所获甚丰而劳作颇微。这些个体有着不同的名讳,诸如巫医、占卜者、圆梦者和预言家,等等。引起人们情绪性条件作用(emotional conditioning)的技能迅速递增;巫医间的组织产生了,开始有了这样或那样的宗教、教会、寺院、教堂等,且均由巫医来主持。
    我认为,关于人们心理史的检验将表明,他们的行为总是易于为恐惧的刺激所控制的。如果恐惧的要素(fear element)离开了任何宗教,则宗教便无法长存。这种恐惧的要素(相当于我们后面要说的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的电击)分别被称之为“魔鬼”、“邪恶”、“罪孽”等。当然,作为一个巫医而起作用的个体,在狭小的家庭群体里总是扮演家长的角色。然而,在庞大的社会群体里,上帝或耶和华(Jehovah)扮演着家长的角色。甚至就现代的儿童而言,自呱呱坠地起,便面临着巫医(家长、乡村占卜者、上帝或耶和华)的格言。由此产生的结果将是趋向权威的态度,而从不怀疑强加在他身上的概念。
    上述概念的一个例子
    上述概念的一个例子是:存在着一个可怕的上帝,而且每个人都有一个与躯体相分离的独特的灵魂。这个灵魂实际上是上帝(supreme being)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概念导致了哲学上的一个纲领,称做“二元论”(dualism)。所有的心理学,除了行为主义,都是二元论的。也就是说,我们有着心灵(灵魂)和躯体两个部分。这种教义早在远古时代的人类心理学中已经出现。但是,没有一个人接触过灵魂,或者在试管里看到过灵魂,或者以任何方式与灵魂发生过关系,正如他与日常经历的其他物体发生关系一样。然而,怀疑灵魂的存在便会成为一个异教徒,甚至有被砍头的可能。即使在今天,人们仍将此作为一种大众的观点,不敢对此有所异议。
    随着文艺复兴(renaissance)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解脱令人窒息的灵魂桎梏。人们能够在不涉及灵魂的前提下思考天文学,思考天体及其运行,思考万有引力(gravitation),等等。虽然早期的科学家是作为一个正统的虔诚的基督教徒来从事研究的,但是他们开始摆脱他们试管里的灵魂。然而,心理学和哲学却仍然热衷于思考非物质的对象,发现它难以回避教会的语言,所以心灵和灵魂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