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传 作者:陈衍俊-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娇啤⑸窬萍安∏皇质跏摇⑻乇鸩∏取4送猓褂泻笄谙低车母ㄖㄖ绻┡涞绶俊⑾匆路俊⑽鬯怼㈤绶俊⒐俊⒎倩俊⒉挚狻⑹程谩⒊俊⒅埔┯梅俊⒁交と嗽彼奚岬取!�
全院拥有用房865间,其中住院部有用房312间,辅助用房163间。门诊大厅设有传呼系统。住院部各病区设有护士召唤系统。手术室采用U·P·S·应急直流供电。调光室装有对讲机系统。手术室还装配有对讲机系统及教学闭路电视系统。设有提高医院管理效率的200门多功能程控电话总机一台。院内有垂直运输电梯三台,食堂提升机一台。动力设备359台,照明灯具3400套。埋设高压电缆2。2公里,动力电缆7。5公里,电线500多公里。医院里的医疗用氧气,分设中心系统和独立系统,分布于病床及医疗室的供氧点360个。
李嘉诚对汕大医学院新建附属一院(教学医院)寄予很大期望。基建费用及引进先进仪器设备费用投资超过一亿港元。他所寄望的是:“这所医院要能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能培养出一流的医科学生。能多为潮汕人民造福!”“要服务于潮汕民众,要充分发挥医院的社会效益,要为潮汕人民多做好事!”“在医院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上要取得成绩。”“要用好仪器, 不要浪费!”还强调“要与上海二医大搞好协作。要认真进行改革,培养好师资,努力提高教学、科研、医疗质量,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高规格水平,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好医生,给人们带来健康,带来福利!”他还一再叮咛“要让所有的医护人员都能安居乐业,让他们爱我们的医院,爱我们的事业,为造福潮汕人民作贡献!”
在李嘉诚的直接关怀下,新建附属一院(教学医院)得以在1989年3月2日胜利乔迁并正式开业。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是日参加开业志庆活动并视察了医院。开业之日,这所医院已拥有国外先进医疗设备130台(套),其中包括有法国的钴六○治疗机、瑞典的人工肾、美国的AMSCO的消毒设备等,还拥有国产的先进医疗仪器789台套,实力雄厚。
汕大医学院确定以肿瘤研究及防治为重点课题,特别在潮汕地区尤以攻克鼻咽癌食道癌为主要课题。李嘉诚对医学院每给予关心和照顾。在他的热忱关怀下,医学院也先后建立起中心实验室,引进新式精密仪器,实行对外开放,为振兴潮仙地区的经济服务,并与南澳县合作实行横向科研联合,积极开展南澳的肿瘤防治工作。健全三级防癌网,努力促进关于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工作,并筹建了肿瘤病因研究室。1988年12月还引进了鼻咽纤维内窥镜,这在内地来说是首次引进的检查鼻咽疾患的先进设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水平。
医学院和上海二医大的领导人,在1989年4月6日李嘉诚一行巡视新建一附院开诊的情况时,曾对李嘉诚先生说:“我们执行合作协议,一如既往,百年好合!现在我们已有了第一流建筑,第一流仪器。下来我们要向一流管理、一流医疗、一流效益迈进。我们一定努力提高社会效益,为造福潮汕人民做贡献!”李嘉诚对新建一附院的建设、仪器、服务工作表示满意,他关于“杏圃新酞”的宏愿和功业已初步付之实现。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所看到的情况,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好!给了我好大的鼓舞和信心。对辛勤工作的同事们,我表示深深的尊敬和感谢!对汕大和医学院的事情,我会尽心尽力去做。只要我能做到的,一定是百分之百地去做。”“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改进领导,更进一步,使汕大和医学院在短时间内达到一个新水平!”
李嘉诚对医学院以及附属一院的领导人的工作是满意的。他多次鼓励原院长宗永生教授说:“让我们共同来对付人类的共同敌人(癌症),并做出贡献!”他满意地肯定了医学院院长沈忠英教授的工作态度“很认真、很投入、很执着”。他曾亲切地对医学院陈炳燮副院长、对附属一院院长唐慧明说:“今后您们遇到什么困难,可随时告诉我!”“我们只是走过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能走过这一步可也不是容易的事。现在我们的天时、地利、人和都很好,我们要努力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汕大医学院新建附属一医院开业已经4年多了。它的规模和设备不仅是在粤东地区所罕见,在广东省、在全国也属罕见。这所医院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在救死扶伤、在保证人民健康事业上作出了许许多多贡献,也造就了一批好医护工作者,培养了一批批好医生。尽管它的命名是“汕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但人民群众却习惯地把它叫做“李嘉诚医院”。这是不经“批准”的称呼,是人民群众自己的意志、理念和意愿做出的“命名”。现在,大凡老伯、老姆、阿姐、小孩、“的士”司机、三轮车工友、就连报纸广告,谁都不把它叫做“附一”院,而“李嘉诚医院”已经有口皆碑,约定俗成了。这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认同”!
于1986年7月动工、1987年3月竣工,1988年1月开始试办。首期工程建筑面积为3700平方米。建立这么一个精神卫生中心的主要目的,在于改革国内对精神病的治疗、预防及管理的原则,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卫生道路来。
汕大精神卫生中心的建筑设计,体现了国内首创的新型模式。它实现了管理的开放化,生活的家庭化,治疗的综合化和建筑的园林化。
关于管理开放化,即是改变传统的“关闭式”管理,给予病人在医院范围内有充分活动的自由,给病人应有的尊严和人道主义待遇。关于生活家庭化,即是摒弃一般医院的传统格调,采用北京四合院家庭式结构,提供良好的生活设施,废除医护人员的工作服和病人服,与病人以尊称相称,共同进餐等,创造了一个充满和谐友爱的大家庭气氛。关于治疗综合化,即根据从“生物医疗模式”转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特点,采用以心理治疗为主导,以药物治疗为基础,结合工作治疗、娱乐治疗、音乐治疗、体育治疗、行为治疗、环境治疗、家庭治疗等,从不同的角度使其疗效达到最佳水平。关于建筑园林化,即为病人提供一个优美、舒适、幽静的生活环境和治疗场所,消除病人的紧张、烦恼,使病人能安心休养。
该中心开办以来,已初具规模,组建了一支技术队伍,成立了精神医学教研室,做到了教学、科研、医疗三结合,成为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的第一所精神科附属医院。其医疗的新型模式,已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教授们的重视、赞扬和关注。该中心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6%,治愈率达到40%以上,受到病家的广泛好评。该中心二期建设工程也已完成。汕大精神卫生中心的工作受到广东省卫生厅的重视,曾委托他们举办过“精神医学高级讲习班”,培训人才。该中心所接收的病人中,还有一些是港澳同胞,有的是美藉华人。他(她)们都是慕名而至的,“快快乐乐地住进来,高高兴兴地回家去!”有的病人住院后,在美国的亲属还专程来给她过生日,开音乐演唱会等。
李嘉诚先生曾数次到精神卫生中心巡视工作,探望工作人员和病人,还曾专诚上门拜访伍正谊教授夫妇。他衷心感谢伍正谊教授做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还敬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多做贡献!”
对汕大医学院附属二院,李嘉诚先生也给予悉心和足够的支持。这所医院原是汕头市第一医院,和汕头医专及其附属医院同时并入汕大医学院。之后,经过调整,加强了领导及医疗队伍的技术力量,也成为汕大医学院的又一所教学医院。院长孙德麟教授是著名的颅脑外科专家。该院拥有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他们在市政府和广东省卫生厅支持下,靠艰苦奋斗,曾集资200多万元,新建了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拥有病床334张,先后增设了17个新的专科门诊和47项外科新技术,尤其在外科手术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建立了家庭病床870多张。院门诊量日达1500多人次,病床使用率达98%以上,抢救成功率达91%。
自附属一院开业并逐步走上正轨之后,李嘉诚又积极考虑扶持附属二院的发展。1992年4月30日,李嘉诚先生专程巡视了附二医院,听取了该院领导的工作汇报及扩大医院规模的设想。当即决定捐资3000万港元支持附二医院兴建16层高、总建筑面积为1。38万平方米的新住院大楼,并为老医院的环境改造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和困难。李嘉诚先生很赞赏留美归来的孙德麟院长“是一位对事业很认真的专家!”
李嘉诚先生对汕大医学院及其附属一、二医院,对汕大精神卫生中心的贡献,已收到显著的社会声誉和社会效益。李嘉诚医院(新建附属一院)开业4年多来,致力于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护质量,加强应急能力,实现科研与教学并举、设备与人才并上,推行全优服务为目标;坚持抓好医德医风建设,促使医院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电脑化。1992年,经国家卫生部委托广东省卫生厅对该院工作进行调查,在13个方面22项内容的“随机家访”调查及“问卷”调查中,得出的结论是:服务态度的满意率达到91%;医疗质量的信任度达到96%。在与汕头市各医院和北京10所医院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均获最高分数。1992年春,该院荣获了国家卫生部授予的“全国抗灾防病先进集体”和广东省卫生厅授予的“广东省文明医院”的称号。汕大医学院已建立了肿瘤研究所,在附属一院也相应建立了肿瘤防治专科分院,拥有病床150张,医疗水平有不断的提高。它们正在继续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和存在的问题,为潮汕人民的健康不断作出新贡献。
第十八章“彩带丰碑”
在1990年2月8日,曾经把李嘉诚先生创建汕头大学的功业比喻为“彩带丰碑”。
“彩带”,一条联结全世界华人的彩带。
“丰碑”,一座为振兴中华、培育英才的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丰碑。
继汕大成立校董会、汕大校本部继续进行第二、三期建校工程、汕大医学院新建附一医院“平顶”之后,对如何贯彻邓小平关于办好汕大的意见和指示,李嘉诚从汕大的进展和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阶段又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
在1988年1月7日至9日,他第6次莅校期间,他强调:“汕大的工作要适应当今这个太空时代。”“学校工作要唯贤是用。要加强管理,要提高效率。”对医学院则淳谆要求“要培养一流医生。要为潮汕人民造福!”对新建的汕大计算中心则要求“做出成绩,为四化建设多做贡献!”
之后,他又向汕大校方领导再次郑重表示:“汕大在本人心目中的地位,甚于本人其他事业。今后校方如因科研发展,需增建设投资或增添设备,本人也愿意考虑。本人乐见汕大步上康庄大道。在能力范围内,决继续予以支持。追随列位,务使汕大在质量方面,能达至国际水平,成为著名之学府。”
他还考虑到为了让教职员工们“专心致志,以事其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