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李嘉诚传 作者:陈衍俊 >

第17章

李嘉诚传 作者:陈衍俊-第17章

小说: 李嘉诚传 作者:陈衍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文化素养和高尚品德。对于传播中原文化,促进潮州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在来潮的官员中,要数唐代的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对潮州的贡献最大。他任潮州刺史期间,启贤兴学,修筑堤防,关心农桑,释放奴隶,还有祭鳄除害,做了许多对人民有益的事。 
  在中原文化影响下,潮州这片沃土,在唐、宋时已哺育了不少名人贤士。其中唐代的赵德,宋代的王大宝、许申、刘允、张夔、林巽、卢侗、吴复古等,被后人誉为“潮州八贤”。至明清两代,随着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潮州更是人才辈出,灿若星河。有在科举考试中独占榜首的状元林大钦,也出现了武状元黄仁勇,还有翁万达、黄锦、郭之奇、杜熙春、辜朝荐、杨琠、薛侃等。他们既是名宦贤臣,也是著名的文士学者。在近现代史中,潮汕也涌现出一大批先驱者和艺术家、学者。他们在潮汕的历史上谱写着闪光的篇章(参引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 
  潮汕地区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而又较早对外开放的好地方。 
  在中国现代史上,不少伟人和哲人们,如孙中山、周恩来、杜国庠、钟鲁斋、张竞生、刘侯武以至海外华侨旅港同胞如老一辈的陈嘉庚、林子丰先生等等,都曾构想、倡议、筹谋能在潮汕地区创办一所大学,为国家培育英才。 
  李嘉诚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李晓帆曾是晚清秀才,治学读书。父亲李云经先生也任教多年,在伯叔辈中也不乏从事办学教书的。对“兴学育才”振兴国家的事业颇有所体会。加上李嘉诚出生于动乱年代,少年时期尝过辍学之苦。自旅居香港之后,又过早地走上社会。及后方才千方百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去补偿、追索所未学过的种种知识和学问。李嘉诚曾追忆说:“我数十年奔走海外,目睹欧美各国重视智力投资发展教育事业。欲求中国富强,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必须发展文教事业。迅速培养建设人才。”基于上述各种因素,李嘉诚早就在思想深处产生并孕育着业就功成之时能在自己家乡创办一所大学的夙愿。 
  1976年10月,中国内地打倒了“四人帮”。1979年春,李嘉诚开始在家乡潮州捐资兴建民房造福乡亲。此时此刻,潮汕父老乡亲群众,以及旅泰华侨,关于创办大学的愿望越来越趋强烈,呼声越来越高。国家负责侨务工作的领导,也积极支持旅泰华侨出资出力在潮汕地区兴办一所大学,为四化建设加速培养人才。 
  李嘉诚多年以来深藏于心之深处的关于兴办汕头大学的夙愿受到了强烈的激奋和感动。他意识到,“中华要振兴,国家要富强,发展教育乃为国为民之根本。舍此不足以立国兴邦”。尤其是“有1000多万人日的潮汕地区, 
  亟须有自己的一所大学,培养四化建设的人才,方能加速改变潮汕地区的落后面貌”于是,在1979年,李嘉诚主动多次找到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董事长、德高望重的庄世平先生,表达自己的心愿,反覆多次商议关于创建汕头大学的事。 
  李嘉诚对庄世平说:“我国政府顺应民心,实行开放政策,使旅居各国华侨、港澳同胞更感报国有门”,“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总要为国家民族争一口气!”“中国人要做出点事情来让外国人看看!”“能为国家为家乡尽点心力,我是引为光荣的!”“创建汕头大学乃其时也。” 
  李嘉诚恳切地对庄世平说:“关于创办汕头大学的事,刻不容缓。就让我先带个头吧!相信以后会有许多人跟着来的!” 
  李嘉诚又和庄世平具体地商议着。“办一所大学需要多少钱?”庄世平笑答道:“这当然是需要很多投资的。也许会是个‘无底洞’!钱越多越可以把事情办好!”李嘉诚当即毅然表示:“那我就先出3000万港元吧!” 
  庄世平先生对李嘉诚先生这一报效桑梓、兴学育才的宏愿和义举深表赞许和支持。他很快地将李嘉诚先生的决心和意愿向中央、向广东省的领导人作了报告,并很快取得了中央领导人的首肯和支持。 
  就这样,在1980年5月,以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为主任的汕头大学筹委会在广州成立了。同时12月18日吴南生、李嘉诚、庄世平、蚁美厚等一行,专门莅汕,汇同汕头地委、专署、汕头市委、市府有关领导,对建校校址进行了认真的研究、选择和讨论。翌年,也即是1981年4月,在广州成立了汕头大学筹委会办公室。由当年的广东省高教局局长林川,汕大筹委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罗列主持日常的筹备工作。于是,汕头大学的筹建工作开始密锣紧鼓、急管繁弦地进行着。 
  那个阶段,是创建汕头大学的第一阶段,是组建干部和教师队伍、校舍设计和基础建设的准备阶段。是年8月,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汕头大学。11月,任命许涤新为汕头大学首任校长。到12月中旬,第一批汕头大学的创业者队伍约四十多人,在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和筹委会办公室主任罗列、副主任方八鹏的带领下,进驻到已确定的建校校址、原汕头市党校、原汕头市教育系统的学农基地、原汕头市第十四中学,也即汕头市郊麓浦镇附近的桑浦山南麓去安营扎寨。 
  当年,李嘉诚关于捐巨资创办仙头大学的事迹,已开始广载于海内外报端。为潮汕地区民间所家喻户晓。李嘉诚成为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传奇式人物。与在潮州兴建民房造福乡亲、捐资为汕头医学专科学校添置110多项先进仪器设备的动人事迹交织在一起而相得益彰,为人民群众所啧口称道,所广为传颂。 
  而当年汕头大学的创业阶段,条件是相当艰苦的。住房简旧且多年失修。电灯照明缺乏,往往到了夜里十点钟就断电,要凭借蜡烛和古老的煤油灯。基本没有自来水而靠提汲井水。那时从市区到校区还没有直达公路,泥土路面大多坎坷不平。除由李嘉诚先生给筹委会办公室初步提供的一辆面包车和一辆二十四座中巴外,风尘仆仆的创业人员多靠蹬自行车或乘坐租借的敞篷货车上下班或联系工作。筹建校区内没有商店,附近只有几摊农家小贩在卖些零食或粿条汤炒粿条之类的。电话只有二、二部,往往打打停停。到处长满荒草,筹建人员的日常工作的一部份是铲除荒草铺平路面和种植花木,绿化环境。展现在创业者眼前的是,一片广阔无垠的田野和荒山野坟。夜晚没 
  有电视,经常听到的是老鸦的聒噪和山狗的低呜声。远处荒坟经常在夜里闪烁着青蓝青蓝的磷火。 
  有电视,经常听到的是老鸦的聒噪和山狗的低呜声。远处荒坟经常在夜里闪 
  烁着青蓝青蓝的磷火。 
  尽管创业阶段各方面的条件是艰苦的,但桑浦山南麓这块“风水宝地”,却产生着无比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求参加筹建汕大工作的,不仅有来自粤东的许多有志于兴学育才的潮籍人士,也有来自首都北京各所名牌大学中的学者、专家、教授,既有久别乡土的潮籍人士,也有许多是外省区人士。在一个时间内,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走势。 
  当汕大筹委会办公室在建校工地扎下营盘之后,这一全国首例的新生事物当即成为国内外传媒界的一个新闻热点。 
  李嘉诚的名字广为海内外所知晓。 
  “福建有陈嘉庚,潮汕有李嘉诚!难能可贵。” 
  “咬定青山不放松,定把汕大办成巩!”汕头大学首任校长许涤新如是坚定地说。 
  “学习李嘉诚,育才为家国。李先生有钱出钱,我有力出力!”离乡去国30多载、潮籍揭阳人氏、著名经济学家、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乔治镇大学财政学教授邢平先生说。 
  旅泰老华侨、潮汕揭阳人氏、企业家王文彦老先生,私下和夫人几次不动声色地悄悄地跑来汕大作“现场考察”。有一回,他路过香港时,径直前往拜访李嘉诚先生,表示说:“您带头捐巨资办汕头大学,我也决心送老三到汕大教书。自备房子自备用车自备生活费。孩子他是学电脑的。我将来还打算让老三娶个潮州媳妇呢!叶落归根嘛。我要教育孩子们,叫他们永远不要忘记家乡,永远不要忘记祖国。单懂泰文、英文不够,还要他们好好学习中文、学讲家乡话!”李嘉诚深为王老先生的挚诚所感动,连声表示“欢迎!”“欢迎呀!” 
  原中国人民大学校党委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博士生指导老师罗列教授,多次在谈心时挚诚地说到:“离开家乡40多年了,此次能应邀参加汕大筹建,以献余年,他日能埋骨桑梓,也乃人生之大幸也!” 
  有的老知识分子,以能到汕大参加筹建工作,视之为“人生的好归宿!” 
  先后到校的教师们则集中精力备课,组班学习英语,做好开学招生的准备工作。 
  人事部门积极物色招聘网罗人才;宣传部门积极通过舆论工具扩大影响;图书馆部门致力于中外古今书籍报章杂志的征集整理;后勤部门则积极办好生活服务供应;保卫部门则认真加强建校校区物业的管理及安全保卫工作。 
  在筹建汕头大学这个特定的第一阶段,第一批汕大的创业者们,都有这样的共识:对国家和历史负责,对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期望负责,对本世纪以来企盼着自己的家乡有自己的一所大学的父老乡亲和仁人志士负责,对捐赠巨资创办汕头大学的李嘉诚先生负责,也对后代的子孙负责。对筹建过程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和困难,都不能掉以轻心、马虎应付,也不能有所松懈与疏怠 
  这个阶段,李嘉诚与汕头地区、市政府领导人和汕大负责人的主要精力和主攻目标,集中地放在抓“硬件”的工作上,也即是迅速解决第一期建校工程问题。承担这方面的艰巨任务是香港伍振民建筑师事务所和汕大筹委会办公室基建部门的建筑师设计师工程师和同事们。香港伍振民建筑师事务所受李嘉诚先生委托,专负整体设计之职,并与仙大筹委会办公室基建组、北京有色金属冶金设计院紧密合作进行建校蓝图的设计。汕大校区占地一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据悉,总体设计先后6易其稿,历经20多次反复认真的切磋和讨论研究修改,方才定案。汕头大学在1983年5月开始平整土地,通电通水通邮通路。一切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香港,因受世界经济危机周期的影响,在1983年也出现经济不景气现象。这个经济不景气形势严重影响着李嘉诚先生的“长实”系集团公司的生意。有数字表明,李嘉诚先生的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1981年的净增盈利达到13。854亿港元,处于事业发展的巅峰期。可是,在1982年该公司净利下跌到5。256亿元,比1981年净利下跌62%。1983年,该公司净利继续下降至4亿多元。香港经济处于一个衰退期。这给李嘉诚的事业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和巨大压力。 
  这段时间,不少社会流言纷至沓来!有说“汕大要收摊了!”有说“李嘉诚不准备办汕大了!”有说“汕大的建校蓝图要泡汤了!”甚至有些好事好奇者还专门跑到建校工地,看一看工地有什么动静?看一看汕大筹委会办公室的牌子收起来没有?问一问汕头大学创业者队伍中到底有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