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传 作者:陈衍俊-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庄太夫人的灵柩葬于柴湾佛教墓地。
李嘉诚先生捐资
500万港元,在跑马地兴建“李嘉诚护老院”,为母亲大人设置灵堂,供奉灵位,遗像悬瞻,以志永念。同时,也迎安香港市民中之相得母氏,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义奉。
李嘉诚先生的父亲李云经老先生,早年(1943年)安葬于九龙沙岭和合石之潮州义家。数十年来历经修缮,铺筑路径,广植林木,竟至绿树成荫。先人有知,也慰安矣。李嘉诚还多次捐资修建潮州义家,恩泽润及桑梓同乡先灵。乡人有知,也谓之大仁大义大德。
每年春秋二祭,李嘉诚都偕同夫人、子弟,前往扫墓,忠孝之情,为人赞佩。
李嘉诚也是为人称道的好丈夫。李嘉诚结婚于1963年,时年35岁,夫人李庄月明女士,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专攻经济,后又到日本明治大学深造,两人情爱深笃,携手共创伟业。无论在事业、学识、相夫教子、生活诸方面,李嘉诚每每得到夫人的相助相帮。不幸的是李庄月明女士却与1990年元旦(已巳年12月初5日)因心脏病突发而辞世,撤手人寰,享年58。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在《通告》上称:“本公司创建董事李庄月明夫人,学识渊博,对公司之创建及发展,贡献卓越,深得公司同仁之爱戴。全体同仁莫不同声哀悼。”和黄、嘉宏、港灯三大公司的敬挽则为“懿范长存”。李嘉诚更是悲痛万分,泪如泉涌,坚辞“笙歌宴舞”,以抑难禁之悲恸。
李庄月明女士是于1990年1月4日(农历12月初8日)举殡,安葬于柴湾佛教坟场的。除在香港举行隆重追悼仪式外,在家乡开元禅寺也奉设了诵经仪式。
李嘉诚先生原准备辞却计划于1990年2月8日在汕头大学举行的落成庆典仪式以表对爱妻的哀悼,但在众亲朋的劝喻下,几经考虑,恩及“不应因我妻子逝世的事改期,以免连累成千上万的人”(斯时之前,庆典的“请柬”均已发出),终于能节哀忍痛,积极面对现实,以顾全大局出发,依期带着两个爱子,陪伴着企业界众多同仁和公司的同事,出席汕大的盛大庆典。
李嘉诚先生在其夫人李庄月明去世后,为表达对其爱妻的志念与永悼;也因为李庄月明女士早年曾是香港大学毕业生,并于1961年在香港大学获颁文学上学位。因此,李嘉诚先生特捐赠了3500万港元与港大,并成立了专项基金。
香港大学据此,在校本部东北地带实施校本部扩建计划第4期工程,兴建“庄月明楼”。此工程属香港大学各期发展计划中之规模最大的一期工程。“庄月明楼”占地总面积达6100平方米。含两幢主要教学楼及一座文娱中心。建筑总面积为1。103万平方米。两幢教学楼为港大师生提供了7477平方米的教学场地。主要供物理系及化学系使用。楼高各8层,其中设有4间可容1至200人的讲堂,还有55间不同大小的实验室,可供约750名学生使用。其中一幢楼的天台,还装设了拱形顶的天文观测室。“庄月明文娱中心”楼高5层,该中心内设有20间多用途的活动室,并分设有非宿生舍堂、映视室、游戏室、影印中心、超级市场及银行等等。另外还设有一间可容600人的餐厅,以及休憩室,供学生及教职员使用。文娱中心的当中通道将荷花他与中心广场连接,拱形屋顶结构独特优美。
上述建筑工程在1991年3月动工。两幢教学楼在1993年9月落成;而文娱中心则于1994年7月落成。香港大学在1994年12月13日为“庄月明楼”举行了开幕礼。李嘉诚先生《博士)出席了开幕礼仪式。并和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教授一起为开幕礼剪彩。
设在香港大学的“李嘉诚夫人(李庄月明)基金会”,还先后拨款资助香港大学在校举办“香港讲座”,为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怀抱,实现政权的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服务。讲座的第一系列题为“十年过渡的纪录(1984至1994年)”,第二系列则为“香港与亚太区的未来”。这两个系列的讲座的举行也同时是为纪念中英签署联合声明十周年而举办的。效应颇佳。
曾经有过许许多多的人,都劝说过李嘉诚,在他捐建捐助的地方,用父母亲的名字来命名,既可缅怀先辈,又可启迪后人。可是,李嘉诚却都婉言地谢拒了。李嘉诚说:“人死后已经返归自然了。人死后会有灵魂吗?如果人死后会有灵魂的话,那么,父母在天之灵亦会知道儿子在人世问做了好事,亦会感到安慰的。假如人死后没有灵魂的话,就是写了父母的名字又会有甚么用处呢!”他总是这样淡然的笑了。
在内地,也有许多的机构和朋友,为了对李嘉诚先生的义举表示纪念,都在他捐赠的贵重仪器设备上写上了“李嘉诚先生捐赠”的字样,或建议用他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来命名他捐建的学校、医院、礼堂、公寓、道路,他以一贯的做人宗旨也都给予坚决的拒绝。
记得1984年元旦,李嘉诚先生参加汕头大学奠基庆典后,在龙湖宾馆他下榻的房间里,对作者提到了这么一件事:“前些日子,我在香港看到了一份画报,里面有介绍我对汕头医专捐赠仪器设备的专页。在每件仪器设备上面,都写有我捐赠的字样。当时,我生气了!叫我的秘书马上去给我买一瓶去色的药水来。我把凡写有我的名字的地方统统抹掉。请你转告他们的领导,也告诉林川、罗列副校长,以后再也不要这样做了!”
年5月,汕头大学大礼堂落成了。这个有80年代世界先进建筑水平的大礼堂,拥有1795个座位。每个座位都是日本制造的红色绒软座椅,由于整个礼堂的总投资是2250万港元,故以座椅来作平均计算的话,每只座椅的平均值是人民币1万元。汕大礼堂堂皇瑰丽,豪华气派。许多师生员工都建议把大礼堂命名为“嘉诚堂”,校方也多次向李嘉诚先生提出建议,但都被李嘉诚否决。他还郑重地写信给校董会吴南生主席、林川副主席等人,表示了坚决明确的态度。
1990年10月22日,李嘉诚先生第11次莅汕头大学巡视工作。当他兴致勃勃走进礼堂大厅,观看学校近期新增基建项目的规划模型图后,蓦地回头看到大厅中央两侧,摆放着两只精工楼花饰金的彩釉大花瓶时,他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了。他专注地欣赏着。这两只大花瓶是潮州市专诚送给汕头大学落成庆典纪念的珍贵礼物。花瓶上面,都写有敬赠李嘉诚先生字样。只见李嘉诚先生眉头稍为一皱,略有所思,而后,转对学校领导人说:“这花瓶为什么要摆在这里呢?把它搬走吧!”在场有人建议:“那搬到图书馆去好不好!”李嘉诚决然答道:“还是搬到仓库去吧!”
这些,都可见出李嘉诚“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
但是,对于汕头大学的一草一木,一门一窗,一楼一墙,却渗透着李嘉诚的深长的情与爱。
有一回,他走近行政办公大楼,用手轻抚着白色玻璃马赛克(台湾产品)的贴墙,而后高兴地说:“这个贴墙很好!比梵蒂岗的还好,起码可以耐一百年!”
有一回,他又专注地研看着教学楼的门窗,而后不无担忧他说:“好几年了,风吹雨打,生锈啦!可要注意维护!”
又有一回,他驻足于行政大楼左侧的一棵有百多年历史的“刺桐”老树面前,久久地深情地凝视着,忽转身对学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叮咛说:“这棵老树要好好地保住它。它可是个历史的见证!留住它是个好的纪念。将来,我老了,退休了,还要经常来这里散步!”在旁的广东省政协主席、汕头大学校董会主席吴南生微笑道:“将来我陪着您来这里散步!”他俩会心地相视而笑着。
第十章“望子成龙”
大公子李泽钜,现年 29岁,毕业于美国斯丹佛大学的土木建筑专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及结构工程硕士。一表斯文,身材显得略为瘦削修长。 1989年 3月 16日起,他成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专职负责处理在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的物业发展。
这个项目是当年由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手共同投得的。发展“世博”旧址物业,是加拿大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城市建设计划,估计耗资总额要超过 25亿加市,需时十年。从筹备到动土期间,李泽钜面对着许多困难,但他却有着坚强的信念。他的认识是:“虽然我遇到的意外困难及争议不少,但我是一个不怕艰难的人。我对复杂棘手的问题特别感到兴趣。事情往往是这样的,人家不愿意去做的事而你肯去做。经过努力,
你的收获也就会比人家的多!”
在香港的新闻传媒界,对这位年青有为、不畏艰难、温文尔雅的富家公子印象很不错,认为他“为人随和,毫无架子”,“对加拿大这项庞大物业发展计划,侃侃而谈,条理不紊。其反应及机智,甚有乃父之风采!”1991年底,“长实”已在加拿大首期推出“万博豪园”海柏苑物业,信誉及质量普遍赢得市民的心。在当时的加拿大处于经济不景气、楼价大幅下跌的情况下,“万博豪园”中央地带的海柏苑却成为市民争购的对象,实为难得。李嘉诚对其大公子李泽钜首次战果颇为赞赏。继之,处于万博豪园中心位置的帝荟苑,也在1992年 10月 23日在香港推出发售,其中部分楼盘己先在加拿大发售。该大厦楼高 30层,计有 135个住宅单位。认购踊跃,成绩斐然。
二公子李泽楷,现年 27岁,也毕业于美国的斯丹佛大学,读的却是电脑专业,取得学士学位。他长得较为壮健,风度翩翩。1989年 3月 16日起开始担任“和黄”公司资金管理委员会的董事经理,同时也是“和黄”电讯及卫星电视(亚洲卫星一号)管理委员会主席。1990年 4月 7日,“亚洲卫星一号”在中国西昌地区发射,他曾陪同父亲及马世民先生一起前往参观现场发射情况。1990年 7月由他主理卫星电视台管理工作之后,曾接受新闻界的访问。新闻界人士对他的印象是:“信心十足,应对裕如,机敏灵活,琅琅上口。充分显示他对卫星电视认识的深切程度及才华,令人赞赏。迄今以来,卫星电视台越办越好,收视率很高,颇有成绩。”
在香港企业界,李泽钜、李泽楷被新闻界称誉为“龙兄虎弟”,谓之为“已崭露头角”。人们这样预测,李氏兄弟将来必然“克绍箕裘,继承父业”。当然,这其中也必然存在着一个“人才链”的关系,但关键还得靠他们自己的努力。
对于孩子,李嘉诚先生也像万万千千的中国人那样,是“望子成龙”的。他既有“俯首甘为孺子牛”般的深挚的父爱,也牢牢记住“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古训。李嘉诚自己是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是从进取奋斗中赢得累累功业的。从当年他已拥有的功业和物质基础来说,他的家庭是美满而富足的。孩子的衣、食、住、行、学、观、玩,都不在话下,尽可以让他们过着“优游自在”的生活,为了教育、培养好孩子,他并不局限于只给他们提供“锦衣玉食”,过那“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而是在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