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耽美辣文电子书 > (唐朝同人)盛唐之情深不寿 >

第72章

(唐朝同人)盛唐之情深不寿-第72章

小说: (唐朝同人)盛唐之情深不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看太真法师是病糊涂了,若是真的得了癔症,还是早日送出宫为好!”
  哼~李瑁这个傲娇货还就是不吃杨玉环那套美人计,将杨大美人抛在脑后,愉快的去找崔玉媖了~
  至于第二天太真法师被诊出身染癔症无言乱语的事情,刘彤表示一定是崔玉媖干的;崔玉媖表示这个黑锅本宫还真愿意背,不过陛下,你可得补偿人家,晚上不要那么用力了辣~
  (崔玉媖一脸假装的嫌弃。。。。。。于是刘彤卒。。。。。。)
  李瑁:“不够吃,不够吃,朕每日政务繁忙,还请皇后夜夜‘体恤’,好让朕轻松轻松,瞄~”                    
作者有话要说:  轻松一章,交代一下前朝的一些事情,为接下来的剧情做铺垫,至于文中出现的很多人物,都是前文写到过的,现在等于把他们都串起来,形成具体的脉络。

  ☆、增开恩科

作者有话要说:  各位,不好意思,时隔这么久,我才发现自己忘了将曾经写好的一章放上去,这一章是夹在52章和53章之间的,我已经将内容贴在53章“凯旋回朝”上了,如果有亲想要看李瑁为崔玉媖付出的内容,可以看那一章。
  PS:人家是真的没想到这么重要的一章居然会被自己忘记掉,之后出现的好几个人物这一章也有介绍,我自己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返回去看看的,造成大家的困扰,实在是抱歉~
  另外,嗷嗷,我忍不住想把准备开坑的新文链接发上来,要是大家有兴趣,可以先看看文案,我最迟三月初,一定会开坑的,现在是在构思大体框架阶段,希望大家支持~
  《菇娘,好鲜》
  从李瑁的登基大典开始,再到皇后册封大典,然后是裴家升官的圣旨,张家御赐的宝剑。。。。。。总之开元二十三的年尾,老百姓们是在看好戏的过程中度过的。
  翻过年就是康平元年了,继元圣文神武皇帝(唐玄宗)让位之后,新登位的皇帝颁布了不少的政令,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以世家出身的豪门显贵闹过,一般的老百姓说不出其中具体的过程,只知道街口的茶馆里时不时就有两派学子闹架儿。
  等闹着闹着,那群乱蹦弹的人就老实了,听前街的老秀才说,当今天子有主意得紧,又不用靠着世家吃饭,所以那群小人才闹不起来的。
  这要问为什么老百姓这么支持李瑁?还是得说说李硕,他现在在老百姓心里就是神仙下凡,李硕在汉州弄了块试验田,据说能将单亩土地粮食产量至少翻一番,这样一来老百姓们还不得了劲儿地夸李硕啊。
  其实说穿了那块试验田真的没什么,李瑁要真是弄出什么超前卫的工具来,恐怕大唐的经济一下就会瘫痪掉,谁叫粮食价格下降的太快了呢。所以李瑁只是指点了李硕有关土地利用的东西。
  你想啊,你手头就一块地,年年用年年用,还不得给它用薄咯啊,可要是种一年调整休养一年,或者将不同的作物轮作,土地的肥力保证了,产量自然比平常老百姓种的田好。
  所以李硕在汉州的几年,就光顾着实验什么样的作物搭配着种最好,再修修水利什么的,成果就十分喜人。但是粮食产量就算再翻番,也不可能突变太多,主要是现在能种出来的粮食的基数小,翻一番也没什么花头,多出来的产量大致能支持李瑁打仗就是了。
  说完这些有关自家的大事,其实老百姓们还都有一颗八卦的心。比如皇家的秘辛,自然就最受老百姓欢迎。
  据说,现在后宫里是崔皇后一人独大,从潜邸出来的刘贤妃完全不是她的对手,所以夔国公府现在都矮了崔家人一头。
  据说,从前很得太上皇喜欢的那个太真娘子得了癔症,当然是不是真的了底下的人不得而知,但是她招了崔皇后的眼是肯定的。
  据说,开年咸宜公主就要生了,这亲弟弟做了皇帝,腹中孩子又是在康平元年一开春就能出生,大抵皇帝陛下是不会吝啬于优待这个侄子或侄女的。
  据说,宫里的皇太后也想崔皇后早日给皇家诞下子嗣,所以这对天下最尊贵的婆媳具体关系怎么样,还不得而知呢~
  然而,这些八卦大家听听也就算了,总之新帝登基,以后的日子只会越过越好,老百姓们只要生活获得安泰,就心满意足了,哪里会计较到底是谁坐在高位。
  可是和老百姓不一样,有点地位名气的人家,都不会对李瑁上台之后一连串的动作视而不见。
  这个新帝吧,看着倒是柔顺,可是骨子里有股狂劲儿,前不久说是要增开恩科,所以长安城里聚集了从天南地北赶过来的学子。众人冷眼瞧着,陛下这是要重用寒门,心中都紧了紧弦,虽说贵族子弟从小有名士教养,学识稳压寒门子弟一头,可是当今陛下手上已经有了一个李硕,谁知道什么时候会多出几个出身微弱的重臣,所以说不担心,那都是假的。
  这日北齐候家的小世子蔡茂泽,正带着一群差不多年纪的小公子,前去长安主街上最著名的茶楼“看戏”,原来却是有国子祭酒张大人家的长子和一商姓寒门子弟在茶楼里设下战局,约定此后凡是胜的一方所在之处,输家便要主动回避。
  这样的大戏,这群刚从国子监放学的小少爷们怎么可能不去凑热闹,再说国子祭酒张家原先也是有爵位的人家,长安城里勋贵最喜爱到处连亲,说不定这位张公子就是在场哪位小少爷的表哥什么的,他们自然要去助威。
  蔡茂泽是所有少年里的领军人物,此次助威活动自然也是他组织的,就在蔡茂泽要踏出学堂大门时,他歪头看见刚来国子监的崔玉灿,一个人孤零零地在角落里写大字。蔡茂泽一想:爹说崔家现在很不得了,我要不要和这个崔家子套套近乎?
  于是蔡茂泽走到崔玉灿身边,说:“你怎么还在练字,仕苑的夫子都走了,别练了,和咱们一块儿玩去岂不是更有意思,听说你刚来长安,正好让哥哥带你见识见识。”
  “我,你们去吧,我想把这幅字写好。”崔玉灿咬咬牙,他也想和这群公子哥一同出去玩,可是娘说他和他们是不一样的,还是不要和他们打交道的好,所以崔玉灿就算再想去,也忍住了。
  “啊呀行了,又不会吃了你,你晚些时候也能练字,这好戏散了可不会再有第二场!”蔡茂泽急了,动手上前拿下了崔玉灿手里的笔,强将他拉走,身后跟着崔玉灿的书童一边喊着:“少爷等等~”一边替崔玉灿收拾东西。
  崔玉灿自从被崔家本家人送到长安之后,一直被崔母拘在家里,都不曾好好看看这座京都,所以也就半推半就的由着蔡茂泽拉着自己走。
  很快,一群少年嘻嘻哈哈的,就到了目的地,他们到的时候,里边的两派学子早就分开坐好,今日要比拼才能的两位当事人也已经到场。
  “嘘~”蔡茂泽示意大家都小声点,然后混进了观战的人群。
  此时场上的张少爷和那寒门出身的商公子已经准备就绪,他们要连比三场,除了比前两场的对对子和音律,最后还要比一场明经。
  前两场两人各有胜负,商公子出身乡野,脑子灵活,所以对对子比张少爷好;而张少爷自小长在书香世家,所以琴里比商公子多了一分空灵韵味;
  至于这最受人关注的第三场,则是请了在年轻学子之中颇负盛名的周大家——周元杰来出题。
  这为什么说,明经是三场考试里最惹人注意的一场呢?其实还是要从这张、商二人斗法的原因说起。
  大家都知道来年就是康平元年了,陛下加开恩科,而且有传言这是陛下重用新人,撤换朝中旧臣的前奏。所以明年的科举,世家和寒门都很重视,只要明年科举出来的人才里自己一方的人数多于对方,那就能抢得先机,迎来之后至少十年的风光。
  所以这段时间长安城里学子们的纠纷层出不穷。而这张、商二人,是代表世家或者寒门的杰出人物,双方派出这样的人物对战,自然有先试试水的意思。而既然是因为科举才比的赛,自然要考科举的重头戏——明经啦!
  虽然这一次不是真正的科举考试,可是场上的两个人都知道只要赢了这场斗法,势必能鼓舞自己一边的士气,自己也能一战成名,所以两人都格外重视。
  而周元杰给出的明经试题,却是明经十一经、三礼、三传中的《礼记》和《老子》。
  《礼记》倒还好说,是明经里边的大经,在场的就算是崔玉灿这样年纪的少年,都可以说出点关于《礼记》的观点来,想要出彩,无外乎就是结合新帝夺位的举动说说大义罢了。 可是《老子》是门比较偏的考题。
  打个比方吧,《礼记》就好像是高考里边的数学,一门就占150分,不管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得熟悉。而《老子》顶多就像是生物,虽然人人都认为它应该在明经考试范围内,可是它的重要性就比较低了,此前有几年科举,甚至出现过没有《老子》一题的情况过。
  可是现在周元杰居然出了这样一道题,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玄宗在位的时候,倒是很推崇《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可是新帝明显不是这样的人啊,到底怎么答才更出彩呢?
  张、商二人皆是思虑了好久,才开始落笔答题,此时周元杰就坐在楼上的厢房里,和他在一起的,是裴桓芝那厮。
  “裴兄今日怎么如此好兴致,和小弟一起来看热闹?”周元杰作为李瑁的亲姐夫,自然也知道裴桓芝这个人有多危险,两人虽然同处一个阵营,可是交集却不是很多,昨日裴桓芝突然上门,邀请自己给今日这批学子出题,已经让周元杰感到很奇怪了,没想到今天裴桓芝居然亲自陪着自己来了,让周元杰眉毛又是一跳,就怕裴桓芝再整出什么幺蛾子来。
  “闲来无事,就和周贤弟一起来看看,也不知道今年这批学子学识如何,总不能让明年的恩科黄掉吧,陛下可还等着召回几个有用之才呢!”裴桓芝就算心再黑,一身的气质也还是好的,就单单一个喝茶的动作,周元杰做起来那叫儒雅,裴桓芝做起来,就让房间里的空气一沉,上点心的店小二手都开始抖了~
  周元杰想:我去,您这位中书令还有闲来无事的时候,摆明了有所图,您能明说嘛?
  可是裴桓芝不想说出口的话,就没有人能逼他说出来,所以周元杰只能自己猜,到底裴桓芝是几个意思。
  很快楼下的斗法也有了结果,张、商二人的答卷被店家派人,送到了楼上周元杰他们在的厢房里。周元杰顺手拿起了离自己最近的那张答卷,而裴桓芝则拿起了另一张。。。。。。

  ☆、对比

  先不看两人所回答的内容,光是看字,就能看出两人的不同。
  姓商的寒门学子,写的字犹如松柏,有枝有节,棱骨分明,所以虽然字体看起来没有另一张答卷漂亮,可是却胜在有风骨,自成一派;
  而张家那个长子,也许是从小有名师教导的原因,字里的风格明显没有独立,总带着点别人的味道,倘若有一天他能拜托这些束缚,必定能再上一层楼。
  除此之外,这两张答卷最明显的不同之处,自然就是他们的答案了。张家的少爷真不愧是年轻气盛,直接在答案中写出了对李瑁的不赞同。
  倒不是说他指责李瑁的皇位来历不正当,只是这个张少爷明显更加赞同将朝政教到世家手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