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同人)盛唐之情深不寿-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还是保持自己平时说话淡淡的语气,说:“王爷的心思又岂是你能猜出来的,行了,别瞎想了,将自己手头上的事干完才是正经事。这次契丹来人所为何事啊?”
王虎晨一下子就不开心了,求别揭伤疤!李瑁也注意到了这边两只的动静,主动走了过来,说:“你们两在聊什么啊?”
王虎晨便向李瑁告状道:“还不是裴哥,大好的日子他非得说烦心事给我听,害得我丧了兴致。”“哦~咱们裴大人说什么了呀?”
裴桓芝就知道王虎晨私底下是个没正行的,平日里在这几个之交好友面前,根本就不掩饰本性,最是个会卖乖的,所以也不和他计较,对李瑁说:“王爷误会了,我们并没有聊什么。”
李瑁举杯和裴桓芝碰了一下,笑道:“裴哥怎么如此谨慎,此处只有我们几个好友,就不用叫我王爷了,就叫声十八郎便可,不管将来李瑁身份如何变换,十八郎就是十八郎,是你裴桓芝的好兄弟!”
王虎晨起哄道:“就是就是,裴哥最假正经了!”裴桓芝一脸黑线,好想伸手将手舞足蹈的王虎晨抽一顿啊!!咬牙!
为了阻止王虎晨继续犯傻,裴桓芝只好继续刚才的话题:“十八郎,刚才我们没说什么,只是在讨论阿晨什么时候能将礼部的事做完。”
“礼部,是最近契丹来人那件事吗?”李瑁回想了一下,然后说道。其实唐朝是个很开放的国家,至少在长安城里,时常都可以看到有外邦的胡人来做买卖,这次契丹派人前来,李瑁也没当是多么重要的事。
可是现在看王虎晨明显有关于此事的隐情瞒着自己,李瑁就关注上这件事了,对着王虎晨说:“到底什么事,那么难办,让你拖了这么久都没办成。”
王虎晨也为难呐,对几个小伙伴说:“这件事还真不好说,依我看,这次契丹来人,那是来者不善,可是那人偏偏只是住在国宾馆,一没说要见陛下,二没说此来为何目的,搞得我束手无策,早知道是这样的苦差事,当初我就不应该接。”
“能住在国宾馆,那就是契丹正式派来的使者咯。照往年的情况看,估计就是献贺这样的事,可是无缘无故的来,确实有些奇怪,你说说那个契丹人来了之后都做了什么?”李瑁问王虎晨。
王虎晨好好想了想,说:“那人来了长安,就没再干什么,似乎都不急着拜见皇帝陛下,整天无所事事,要说起来~”王虎晨想到了些东西,脸色一变,不敢置信的对李瑁他们说:“说起来这几天礼部中有些老人倒是开玩笑说,该不会是契丹人来求亲了吧!”
李瑁一听,也吃了一惊,想想这种情况还真有可能存在,便说:“如果真的是求亲的话,契丹绝不会只派一名使者前来,怎么说都要派个重量级的人物来。要真的是这样,那恐怕那个使者迟迟不入朝觐见就是为了等那人来!”
被王虎晨这么一提醒,李瑁立马就想到了事情的关键,如果真的是为了求亲的话,那契丹来使的奇怪行为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了。
总之不管怎么样,李瑁都觉得要做好外邦真的求亲的准备。这种事对于国家而言或许是好事,可是对于被和亲的女子来说,估计就是火炕了!
要说和亲,大唐历史上已经出了不少例子了,从宏化公主,到文成公主,再到开元初年宁王家的金山公主,这些公主们,无一不是担负着国家之间友好关系出嫁异邦的。只是不知道这一次会是哪位公主担下这个重任。
作者有话要说:
☆、和亲公主
李瑁他们的猜想很快就得到了证实,契丹大贺氏首领李郁于,就在契丹来使到达长安不久之后,就送上了拜文,亲自来大唐参拜大唐天可汗。
李郁于是大贺窟哥的孙子,也是上一任首领李婆固的堂弟,李婆固被自己的手下可突于杀了之后,可突于就拥立这位王室旁支做了首领之位。可是实际上在大贺氏之中,实际掌权的依然是可突于自己。现在的大贺氏,俨然就在李郁于和可突于的斗法中摇摇欲坠,不知前程。
所以这一次李郁于亲自来长安,未尝没有想大唐求助的意思。
可是李郁于手上握着的筹码并不多,虽然帮助他,可以让大贺氏陷入混战,但到底出不出手,还得要大唐方面说了算。
于是李郁于就像是李瑁等人猜测的一般,向玄宗提出了迎娶大唐公主的请求。
李郁于此言一出,直接就将长安城拖入了沸水之中,朝中关于和不和亲的意见,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大唐国力强盛,没必要牺牲一个公主,嫁到外邦去,而另一派却觉得应当派公主和亲,既能搅浑大贺氏这潭浑水,又可以将中原文化传播出去,扶持一个亲近己方的大贺氏首领对大唐而言是有利无害的。
反对和亲的,大多数是宗室亲王,而赞同和亲的,则是些手握实权的大臣。宗室和朝臣之间的对抗很自然的,就衍生到了皇子们之间。
目前看来,太子已经明确与他几个叔叔有过联系了,估计是要站在宗室这一边,而一向来以太子为首的鄂王光王,也一如既往的支持他们的二哥;老三忠王选择了明哲保身,迟迟不肯表态,让一些本来站在他那一党的大臣很是失望。
至于李瑁,就本身而言,他当然不希望有女子去和亲,毕竟历史上和亲公主大多没有好下场,就算有那么几个名垂千古的,也是有苦自己知。可是理智上来说,现在和亲真的是一步好棋,是收复大贺氏的一个好机会。所以李瑁想不好自己应该站在那一边。
与此同时,身处皇宫的玄宗也在等待着李瑁的表态。玄宗觉得李瑁什么都好,可就是有些心软,这一次李郁于提出和亲的事件,其实玄宗已经有了决断,之所以拖着不表明,就是想看看李瑁会怎么选择。
玄宗的迟迟不表态,让所有人都提起了心,就连一向了解玄宗的高力士这一次也没办法看清皇帝陛下的意图。
终于,李瑁在时隔五天之后,接受了中书令张九龄的邀请,与之中支持和亲的大臣们见了面。这一举动就像是一个讯号,点燃了本就气氛紧张的朝堂。隔日,在早朝之上,两派的人僵持不下,这一次,就连只是私下表态,却从没有在玄宗面前正儿八经谏言的太子,都站了出来,希望说服玄宗放弃和亲。
同样的,作为赞同和亲一派最重量级的人物,李瑁也战了出来。朝堂之上的战斗自不必说,两派各持己见,针尖对麦芒。
太子站出来说:和亲有损大国形象。
李瑁就接口说:乐助友邻才是真正的大国风尚。
太子说:大唐根本不需要和亲,何必多此一举。
李瑁便反驳:未雨绸缪才是正道,居安思危才能长久。
太子说。。。。。
李瑁说。。。。。
总之这两位皇子就杠上了,最后还是玄宗叫停两人,才压下了这场兄弟之间的争执。最后,玄宗也没有当场做决定,而是将太子和李瑁单独留了下来。
太子的想法玄宗了解,无外乎就是想要集结宗室的力量罢了,说他真的是为了大唐的声威以及和亲女子的幸福着想,玄宗真有点不信。可是李瑁这边,玄宗还以为他会支持宗室的决断,也不想和亲呢,可是这一次他却猜错了,一向来以有情有义示人的李瑁这次居然是支持和亲的,这让玄宗有些想不到。
将两位皇子留下或,玄宗又是分别召见的他们。太子倒是没什么好说的,除了一直强调李瑁冷血以外,也说不出什么新花样。而李瑁就不同了。
当玄宗问到李瑁为什么支持和亲的时候,李瑁居然回答说:“其实一开始儿臣是不赞同和亲的。”玄宗这下更加好奇了,便问:“朕也以为你会那么做,不知道你是为了什么改变的主意。”
李瑁苦笑道:“看来儿臣果然如那人说的一般,心软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那人?”“是的,”李瑁继续说:“一直以来,儿臣都觉得自己能力出众,不需要手段心计,甚至不需要别人帮衬。就像是这一次,儿臣一开始也觉得我大唐根本没必要派公主和亲,我们完全可以倚仗军事力量镇压住大贺氏。可是日前,余姚县主的长女曾经拜访过咸宜公主,并托姐姐带给儿臣一封信。”
玄宗不禁问道:“余姚县主?可是朕那个堂姑?她不是已经去世了吗?”
“确实,余姚县主已经过世,而县主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就是来找儿臣的慕容燕。慕容姑娘给儿臣的信中,自荐担当和亲公主,愿意远嫁契丹。儿臣当时很好奇怎么会有女子主动担着这个责任,便找机会在姐姐见见过这位姑娘。”
三日前,慕容燕孤身来找咸宜公主,将自己的请求让咸宜公主转述给了李瑁,这个姑娘也是没有办法,她母亲虽然是个县主,却是个不得宠的,嫁给了慕容家之后,只生了个女儿,而且还早早的去了,害的慕容燕被父亲后娶的夫人折磨的够呛,这些倒还好说,可是慕容燕已经到了嫁人的年龄,要是再由着继母安排自己的婚事,估计自己也要落得和母亲一样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的下场。
所以这姑娘思来想去,最终决定替自己搏一把,顶着公主的头衔,就算是远嫁契丹,也比留在大唐嫁给一个残暴鳏夫来的好吧!
李瑁见到慕容燕的时候,还试图向她解释过和亲的目的和历来和亲公主的结果,可是那姑娘却说:“和亲固然有其不利的一面,可也有它能带来的好处,连我一个小小女子都知道一个和亲公主可以换来边关战士少流多少血,怎么王爷倒不明白了?”慕容燕说这话的时候,好似要和亲的人不是自己一般似得,她只是客观地道出了和亲的用处,她的淡然,反而让李瑁觉得是自己太过儿女情长了。
慕容燕走后,李瑁仔细反思了自己,从崔玉媖,到和亲公主,这桩桩件件的事情,自己是不是真的太过感情用事了?有血性是好事,可不代表他能接受自己的优柔寡断。
自那一天之后,李瑁才下定主意支持和亲。此时他将当日和慕容燕的对话将于玄宗听,解释了自己的改变,顺便也替慕容燕说了好话,让她能够带着大唐更多的支持,远嫁到契丹去。
果然,玄宗听了李瑁的话,也对这个劝服自己儿子的女子心生好感,不久之后,就正式册封慕容燕为燕郡公主,带着丰厚的嫁妆和一只私人军队,嫁于李郁于。
不止这些,李郁于也被玄宗册封为松沙漠郡王,授左金吾卫员外大将军、兼静析军经略大使。虽然只是虚职,可是也可以看出玄宗对他的支持。
这件事,加上和亲的事,玄宗虽然没有明说,可是在这难得的一次太子和瑞王正面交锋中,玄宗明显是选择了后者。就连一开始卖太子好的宗室们,在得知燕郡公主是李瑁推荐给玄宗的之后,也对这位瑞王殿下起了好感。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伤害到他们的利益,这才是值得他们交好的人物。
武皇后在和召女儿咸宜闲聊的时候,就聊到了一直被打脸,却从不放弃犯抽的太子。本来,对于这个占了太子之位的仇敌之子,武皇后是欲除之而后快的,少了拦路虎,才能送自己儿子上位不是。
之前李瑁一直不在长安,除去了太子也轮不到儿子分这杯羹,所以武皇后倒还沉得住气。可是近一年来,出去太子的念头已经在武皇后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