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祖冲之-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深奥难懂的专著,规定学习三年;可是《缀术》规定要学习四年,学时最长。
考试时也按这样分成两组,每组各考十道试题,而第二组中,《缀术》题要
占六道。从以上的学制和考试制度来看,《缀术》所占的地位要超过其它的
各种算书,因此《缀术》的科学价值和程度的玄奥高深也是可想而知的。
随着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四处传播,我国的数学也随之传到了东方的日
本。当时的日本在各方面都尽量仿效我国,多次派“遣隋使”、“遣唐使”
来我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与各项礼仪制度。在数学学科方面,也建立了同
唐朝一样的学制和考试制度,《缀术》同时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到了
唐朝末年,各地藩镇割据、战乱纷纷,国家办的数学教育无法维持下去,数
学书籍多有散失。到了赵匡胤统一全国建立起宋朝时,就仅有少数传本留传
下来。《缀术》一书,不久也就在北宋天圣、元丰年间(公元1023—1078
年)失传了。流传到日本以及朝鲜的《缀术》一书也都先后散佚,没有保留
下来。这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上的巨大损失,是非常可惜的。今天,我们所
能了解到《缀术》中的部分内容,是其它史书及数学类书所转记的。如唐代
史学家在修《隋书》时,在这部史书的《律历志》里保存了关于祖冲之推算
圆周率的记载并转引了几句应该是《缀术》内容中的话,文字虽少,价值却
十分巨大。
日本有一本记载数学史的书,叫做《见在书目》,书中记载了有个叫祖
仲的人注解过 《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等书,我们知道祖冲之曾为《九
章算术》作过注,祖仲应是祖冲之的笔误,并且从这里也可以知道他可能还
注解过《海岛算经》。由此可见,祖冲之的著作和理论,不仅在隋唐的数学
教育中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且对日本也有过很大的影响。这足以说明祖冲之
在数学上的造诣之深和贡献之大,不愧是我国古代科技界的杰出代表。祖冲
之的数学成果,正如同我国许多的优秀文化、科技成果一样,远在一千多年
前,就已经在同其它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中,作出了它的贡献。
四、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
… Page 9…
天文历法在我国历来是受到非常重视的一门科学。在祖冲之以前,这门
科学在我国已经有了长期发展的悠久历史,取得了许多项在当时世界上遥遥
领先的研究成果。
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八世纪的夏、商、西周时代,随着农业生
产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意天象气候的变化,从长期的观察中,总结出
不少的天文知识,制定出历法。相传在远古时代已经制定出我国历史上最早
的一部历法,即《黄帝历》。到了夏代,又制定出以阴历正月为岁首的 《夏
历》,这是现代阴历的起源。到了商、周时代,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开始使用阴阳合历,分别以阴历十二月与阳历十一月为岁首。由于一个阴历
年只有 354天,与一个阳历年差11天多,为了调整阴阳历参差,开始设置
了闰月。同时商、周时代对天象的观测也有了不少的成果。如商代已经发现
了日月食现象,甲骨文中已有关于日月食的记录。西周时,人们已经注意到
天体运行和星座位置的变化,对一些星座开始命名,并发明了岁星(即木星)
纪年法、二十八宿观测法、土圭测目法等改进历法的依据。进入春秋战国时
代,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天文历法也有不少的进步。春秋时期,在观测恒
星、慧星和日月食方面出现了不少的新成就,例如记载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有
关哈雷慧星的记录,当时对夏至和冬至时间的观测也较为准确了,而且基本
上区分了二十四节气。到了战国时代,开始出现一些专门研究星象运行的学
者,其中最著名的是齐人甘德和魏人石申,他们各写了一部天文学著作,被
后人合称为《甘石星经》,在这本书中记录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出没的规律;还详细地记录了黄道附近恒星的位置及其距离北极点的度数,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到了秦汉时代,随着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昌
盛,其中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的天文历法更为突出。西汉司马迁著的《史
记》和东汉班固的《汉书》两部著名史书中,就有专门记录星象和历法的《天
官书》与《天文志》、《律历志》。杰出的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
动仪,并著有天文学专著《灵宪》一书。至于历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
现春秋战国时期历法混乱,各诸侯国采用的历法不一,为统一历法,他令人
另造新历,以阴历十月为岁首,称为《颛顼(音zhuān xū)历》。汉初延继
了秦制,也是使用《颛顼历》。到了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
年),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上书汉武帝,认为秦历不够精确,
与实际天象不一致,在历法上不应出现月亮的时候,月亮却高挂在天空,而
应当看见月亮的时候却反而瞧不见。武帝就令他们几人及其他一些人另造新
历。新历以正月为岁首,于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年)宣布实行,在全
国范围内使用,这就是《太初历》。《太初历》延用了188年,到东汉章帝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时,由于《太初历》与天象相差越来越明显,章帝下
诏令李梵等人加以修改,修改后的新历称为《四分历》。到了三国时期,魏
文帝黄初年间(公元220—226年),魏文帝采纳太史令韩 的建议,改《四
… Page 10…
分历》为《黄初历》。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采纳尚书郎杨伟的
建议,再次修改历法,定为认农历正月为岁首,此历即为《景初历》。晋武
帝时,改《景初历》之名为《泰始历》。所以实际上从曹魏中期到南朝刘宋
初年的二百年间,历法皆用 《景初历》。
到了宋文帝元嘉年间(公元424—453年),著名天文学家何承天通过多
年的天象观测与实际研究,发现《泰始历》不够精确,已经不符合当时天象
了,比如:当时冬至的实际日期已经和历法所载日期差了三天。于是他上报
朝廷,受命制造新历。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新历经政府下令颁行,
命名为《元嘉历》。
以上就是祖冲之以前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概况,这体现了我国广大
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对于天文历法的观测研究不断深入、精确。正是他们持之
以恒的研究,为祖冲之及后人再对天文历法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通过对前人的优秀成果的研究,开拓了祖冲之的眼界,提高了他的认识。
但是,祖冲之明白,只是依靠前人留下的东西进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于是
他非常重视科研实践,走到大自然中,在实践中获取经验,从实践中检验所
学的天文历法理论的正确与否。
古代天文观测,特别是为了制订历法所进行的天文观测的中心课题是测
量日影的长度。测量日影所用的仪器叫做表,是用铜制的标杆,垂直立于地
面上,记录铜表在正午时的日影。这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需要很大的
耐心。祖冲之的观测记录持续十年,从而对铜表这种仪器有了深刻的认识,
他说:“我测量日影长度经历十年多了,亲自辨别日影长短,铜表很坚硬,
日晒雨淋从不变形,而且表影分明,在进行观测时,它的影子长度能够辨别
得很清楚。”
祖冲之用这种方法成年累月地测量日影,例如刘宋大明五年 (公元461
年)冬,为确定冬至时间,他一连四十多天,不畏寒冷的天气连续观测,用
八尺高的铜表测量,再经过计算,确定该年的冬至在阴历十一月三日。就用
这种连续测量的办法,祖冲之顶酷暑、冒严寒,最终测定了一年中二十四节
气的正午日影长度。
祖冲之为了准确地认识天体运动规律和测定时间,需要测得准确方位,
方位不准就会影响到其他测量的准确性。他采用的方法是用五个铜表立于地
面,先立南表,在正午太阳照射的表影末端立中表;第三立北表于中表之北,
令中表、北表末端都与天空北极星的方向对直。在春分或秋分时候立第四表
与第五表。第四表在春秋二分太阳刚露出地平线一半时,立在中表的东边,
叫做东表,并使中表、东表和太阳的位置处在一条直线上。第五表在春秋二
分日太阳隐入地平线时立在中表的西边,称之为西表,并使中表、西表与此
时的太阳位置处于一条直线上。五表全部立完之后,还要进行校正。最后,
连接南、中、北三表的直线就是指向南北方向;连接东、中、西三表的直线
… Page 11…
指向的就是东西方向。这时把中表所在的位置称为“地中”。祖冲之就这样
长期进行天文观测,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他以后的历法研究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
经过长期反复的研究和实际观测,祖冲之发现古代十一家历法 (《黄帝
历》、《夏历》、《商历》、《周历》、《鲁历》、《颛顼历》、《太初历》、
《三统历》、《四分历》、《乾象历》、《景初历》)都有不少的错误,推
算不够精密。而当时,刘宋政府采用的历法是何承天所制的《元嘉历》。祖
冲之认为此历比以前的历法有了相当的改进和提高,可以说是一部较好的历
法,同时他也发现《元嘉历》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他指出由于《元嘉历》
在推算日月等五个天体所在的位置上有差错,因而由此推算出来的节气和所
设的闰月也都不够精确。于是,祖冲之下决心改革以往的历法,制定一部更
好的、更符合自然实际的新的历法。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天文观测实践、参考
了历代的历法,于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编成一部新的历书,命
名为《大明历》。这时祖冲之才三十四岁。
《大明历》是一部阴阳历合壁的新历法。包括推朔术、推二十四节气术、
推日所在度数、推月所在度数、推入阴阳历数、推五星 (金、木、水、火、
土)位置术等几个部分。它的内容收录在梁朝的一位学者沈约所著的一部历
史著作——《宋书》当中,流传至今。
《大明历》中有不少重大改革和天文历法上的先进成果。下面所要介绍
的是其中最重要的几项。
把岁差引入历法
什么是岁差呢?岁差是指春分点在黄道上的西移。由于日、月、行星的
吸引,地球自转轴的方向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