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描绘了美国企业在中国巨大的商机之后,他精明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对美国仍然每年就中国的最惠国地位(美国除了未将最惠国地位给予少数几个最具敌意的国家之外,其他国家都拥有了这一权利)进行审提出了谴。江说,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不稳定情况使得“同中国做生意和到中国投资的美国企业家,总感到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利斯之剑”。对首席执行官而言,不稳定是最大的威胁。
江在讲话即将结束时提高了声调,高声承诺“我们将继续稳步开放市场”。江还引用了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过的话作为结束:“实现明天目标的唯一限制是今天的犹疑。让我们怀着坚定而积极的信念前进吧!”
江的讲话结束时,在场的美国听众纷纷起立报以热烈的掌声,当江举杯向大家祝酒时,还单独同亨利·基辛格碰了杯。
11月1日一早,江主席与随行人员前往波士顿,他计划在哈佛大学做一次举世瞩目的演讲。中美高级官员都提醒他在这里可能会遭到非常强烈的抗议,建议他不要去,但是江却拒绝了这个建议。哈佛大学是学术界的泰山北斗,如同华尔街一样是美国成就的殿堂。江对哈佛的学术造诣一直十分敬仰,因此他作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到哈佛去。警告非空穴来风。有5000人走上了剑桥的街头,这可能是自越战结束以来聚集人数最多的场合之一,他们冒着冰冷的冬雨,呼喊着挑衅性的口号,要求中国实行民主,要求西藏与台湾“独立”。这些都是事先预料到的。但出人意料的是,聚集的人群中有1200多名民众挥舞着中美两国国旗,支持江。亲江的民众戴着由大波士顿区华人联合会分发的徽章,上面用中文写着“欢迎江主席”。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两派人数竟相差无几。因为死硬的反江抗议者估计也不过1500人左右。但在嗓门大战中双方势力悬殊,因为当人们抗议某事的时候喊声似乎总比他们支持某事的时候要响亮。
在大多数地方,身处不同阵营的人都紧紧挤在一起,分不清他们各属于哪一边。其间有小争执爆发,但在几百名负责监控人群的警察面前,没有发生暴力事件。有处地,人权激进分子与西藏流亡分子叫喊着:“西藏独立,台湾独立。”而与他们并肩站在一起的一群大陆人则唱着中国国歌,用喊声回敬他们:“一个中国,只有一个中国。”抗议者的目标并不一致,这使得事态进一步复杂化了。例如,一些要求民主的中国激进分子也认为“中国的西藏”不应“独立”
只有那些事先安排好的友好团体,比来自剑桥华人学校的孩子们才被允许进入警察设置的路障之内。在江的车队驶近时,身着中国传统服装的孩子们从一家自助餐厅涌出,开始手舞足蹈地挥着花束。当黑色豪华轿车组成的车队到达哈佛大学校园时,江主席距数百名示威者只有几码的距离,在美国土地上,这是他与这些异见一族距离最近的一次遭遇。写有“西藏独立”字样的黑白相间的一面面巨大的旗帜映入他的眼帘,传入他耳中的是声嘶力竭的持不同政见者通过话筒用普通话喊出的口号。但也可以看见大量支持江的红色旗帜以及表达爱国情的中国国旗,这构成了混乱的美国民主万花筒。对于那些懂中文的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个记分牌来区分这两个派别和他们举的标语。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学生说:支持者与抗议者人数都这么多,我想媒体会感到惊奇的。”
离上午11点的演讲开始之前好一会,哈佛大学最大的报告厅桑德斯讲堂已经坐满了人。听众达1000多人,超过了定员量,其中包括推选出来的学者与亚洲问题专家,一些记者,还有抽签选出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为了满足人们浓厚的兴趣,哈佛大学作出安排,通过闭路电视,用汉语和英语向校园内其他会场转播江主席的演讲。
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对江主席表示欢迎。他指出,哈佛大学的中国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江主席是第一个在哈佛发表演讲的中国领导人。对于江来说,次演讲事关重大,而且他已经作好了准备。
演讲开始了,江跟以往一样首先谈的是演讲地的一些特色。“哈佛是最早接受中国留学生的美国大学之一,”他说,“中国教育界、科学界、文化界一直同哈佛大学保持着学术交流。”接着江切入自己的演说前提,他解释说唯有了解中国,才能正确评判它,这是他对西方人解释时常说的一句话。他强调“为了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美国,美国也需要进一步了解中国”。
他继续说:“要了解中国,可以有很多视角。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从历史文化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视角。”由此他回忆起他高中所学的第一堂微积分课。“老师给我们讲微积分。第一课就是讲《庄子》中的‘一尺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很形象地使我建立起极限的概念。”
微积分?极限?还有哪个国家的领导人曾在某次重大的演讲中提到过微积分的精髓、极限的本质呢?这不是说其他领导人没有学过微积分,而是说江对此极为着迷,从哲学视角来看,这就显示出他思维的特性。江正是从此切入,进而深入谈及古代中国的学术史的
江所做的描述妙趣横,表明对中国文化抱有极大的热情。江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热爱之情不但是其爱国主义的源泉所在,也是政治哲学的基础。他谈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谈各家各派的哲学思想;谈中国人在数学、音乐、医药等方面的贡献;谈丝织、陶瓷制造、冶金和造船;最后讲到“曾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的中国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江以光的七彩之色做比喻来论述其政治主题:“阳光包含七种色彩,世界也是异彩纷呈。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江要求西方人不要从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看中国,而是要在理解中国特有的文化历史的基上来看中国。江谈了四点“看法”,他希望“有助于诸位对中国的了解”。
一是团结统一的传统。(“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二是独立自主的传统。(“经过全民族百年抗争,又以巨人的姿态重新站立起来。”)三是爱好和平的传统。(“我们决不会把自己曾经遭受欺凌的苦难加之于人。”)四是自强不息的传统(“我们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
江强调中国的政策都是建立在现实与历史的基础上的。此时,江主席换用英语进行最后一部分演讲,他赞扬“美国人民的求实精神和创造精神”,强调“我们在扩大开放、实现现化的进程中,重视学习和吸收美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江通过对比美国的文化来结束他的演讲。“我很欣赏哈佛校门上的一段话,”江面对济济一堂的演讲大厅说道,“‘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国同胞走出去。’中国青年也把‘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接着说:“我希望中美两国青年在建设各自国家、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事业中,加深了解,互相学习,增进友谊,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在为时45分钟的演讲中,江遇到了一些挑战。在讲堂外面,示威者一直在大喊大叫,他们通过手提扩音器发出的声音在讲堂内听来虽有所减弱,但还是依稀可闻。江似乎未被这微弱的杂音所困扰,虽然有时他低沉的声音好像有所提高。
演讲之后便是自由问答,这是江同意的,却是他的助手们原本想避免的。江告诉他的手下,他同意安排答问。大学一方也作了让步,只安排15分钟的问答时间,而且所有问题都是预先拟定的,但事先并不向中方透露。为了使江主席免遭抗议或抨击,由哈佛4位学者组成的一个委员会负责从哈佛校内征集问题,该委员会由费正清东亚研究所所长傅高义与尼曼新闻学基金会主任比尔科瓦奇负责。他们挑选了5个在他们看来最有针对性的问题。
问题由傅高义朗读。朗读之,他告诉江,这些问题是十分刁钻的,接着,他对聚精会神的听说道:“我们希望江主席不要忘记哈佛是一个民主之地。”第一个问题如下:“江泽民要求西方国家不要搞对抗而是进行对话,但为什么他拒绝跟自己的人民对话?”
江泽民回答说,中国是个具有多样性的国家,要治理这样一个大国很难,但是在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渠道可以了解人民的看法。然后,循着相同的逻辑,他语惊四座,这句话也成为了次日报纸的大标题:“毋庸讳言,我们可有缺点,甚至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但是,我们在不断地改进我们的工作。”
在回答了另一个关于西藏的尖锐问题之后,江表示愿意让听众提一个问题。傅面对人头攒动的听众席说:“这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回答问题,我希望大家想一个问题。”
楼厅上的一个人突然站起来,问起有关被监禁的持不同政见者魏京生的情况傅高义喝令这位提问者坐下。“我不认识你,”他说,“请你坐下。”然后他对听众说道:“江泽民主席说过他首先想回答美国人民的提问。这个机会是给美国听众的。”傅于是请坐在大厅后部的一位女士提问,她是来自《新闻周刊》的一名记者。她问中国主席对大厅外的抗议之声作何反应。
“对于民主的一般概念,我有自己的理解,”江开始耐心地回答这个问题,“但从夏威夷开始,我对美国民主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比我从书本上所学到的更加具体。虽然我已经71了,但我的耳朵还很管用。因此尽管我在台上发表讲话,我仍能听到从外面传来的扬声器的声音。但我认为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讲得更大声一些。”
甚至在江的回答被翻译成英文之前,听众中懂中文的人就爆发出了一阵笑声和掌声,当被译成英文后,笑声与掌声响成一片,甚至变成了欢呼。所有的听众都喜欢这个回答。
傅高义教授讲话盛赞江主席,他的话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最后他说出了一个小秘密。就在江主席抵达哈佛大学之前,江向尚慕杰大使坦承,感觉“自己将在哈佛经历一次大考”。傅高义接着说:“我认为我们可以高兴地说他通过了这次考试。”如一位记者所说:“江谐地谈论美国的自由制度,但他并非是表示不屑。”对于江主席来说,这样的调门恰如其分。
听众中的中国问题专家给江的讲话与答问打了高分。波士顿大学的另一位授傅士卓指出:“他显然很放松并且乐在其中,当他回答有关对外面的示威者作何反应的问题时尤其如此。他一个美国政治家一样,以幽默避开锋芒。”波士顿大学的罗伯特·罗斯发现:“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自愿接受为期一周的诘问,而没有享受到正常情况下应给予一位中国领导人的礼遇。现在,他回国后就可以对自己的同仁说:‘我不但能甘受诘问,同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