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邓小 平时代 >

第42章

邓小 平时代-第42章

小说: 邓小 平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册,页 248…281;范硕:《叶剑英在关键时刻》(渖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吴德:《吴德口 
述》。英文文献见 Yan and Gao; Turbulent Decade; pp。 519…528; Teiwes and Sun; End of the 
Maoist Era; pp。  536…594;  and Richard Baum;  Burying Mao: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Age of 
Deng Xiaoping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40…45。 
'5…59'范硕:《叶剑英在关键时刻》,页 363…364。Li; with the editorial assistance of Thurston; 
The Private Life of Chairman Mao; pp。 3…30; 615…625;2007 年 10 月对纪登奎之子纪虎民的采 
访。 
'5…60'范硕:《叶剑英在关键时刻》,页 367。 
'5…61'范硕:《叶剑英在关键时刻》,页 369…370。 
'5…62'Yan and Gao; Turbulent Decade; p。 524;  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 
年的中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页 4…5;Teiwes and Sun; End of the Maoist Era; pp。 
551…594。 
'5…63'范硕:《叶剑英在关键时刻》,页 368。是华国锋还是叶剑英首先提议采取行动,以及两人 
中谁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和中国学者中有不同看法。华国锋掌权时,中国媒体强调他起的作用更 
大,他下台之后同一批媒体又强调叶剑英的作用。两人显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这个问题讨论可参见 
Teiwes and Sun; End of The Maoist Era; pp。 536…594。 
'5…64'范硕:《叶剑英在关键时刻》,页 377…380。 
'5…65'Garside; Coming Alive; p。 154  与  Salisbury; The New Emperors; p。 274  都提到未 
经证实的报道,称毛远新本想逃跑,在试图登上一架去东北的飞机时被捕。但是看过很多党内文件的范硕 
没有提到这些传言,香港《明报》和《争鸣》杂志曾经将这条传闻和关于捉捕江青的戏剧化报道一同刊出, 
相关的概要介绍见  Garside;  Coming  Alive;  pp。  152…167。党史专家也没有证实这些传言。另参见 
Teiwes and Sun; End of the Maoist Era; p。 580。 
'5…66'Teiwes and Sun; End of the Maoist Era; p。 582。 
'5…67'Roderich MacFarquhar; The Politics of China: The Era of Mao and Deng; 2nd 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 312。 
'5…68'关于这些工人民兵的背景,见 Elizabeth  J。  Perry;  Patrolling  the  Revolution:  Worker 
Militias; Citizenship; and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Lanham; M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06)。 
'5…69'程中原、李正华、王玉祥:《1976…1981 年的中国》,页 11…14;Teiwes and Sun; End 
of the Maoist Era; pp。 582…590。 
'5…70'Garside; Coming Alive; pp。 154…167。 
'5…71'《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6 年 10 月 21 日,页 152;Garside; Coming Alive; 
pp。 165…166。 
'5…72'Teiwes and Sun; End of the Maoist Era; pp 586…587。 
'5…73'《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6 年 10 月 26 日,页 152…153。 
 
 
'5…74'《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6 年 10 月,粉碎「四人帮」之后,页 153。 
'5…75'DXPCR; pp。 440…441。 
'5…76'《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6 年 10 月 7、10 日,页 152。转引自 Baum; Burying 
Mao; p。 43。 
'5…77'《邓小平年谱(1975…1997)》,1976 年 12 月 7、12、13、14、24 日,页 153…154。 
'5…78'《邓小平年谱(1975…1997)》,页 154。 
 
 
第 6 章 

在华国锋时期复出:1977…1978 
1976  年  4  月华国锋被任命为总理和党的第一副主席后不久,美国驻京联络处主任汤玛斯?盖茨(Thomas 
Gates)与华国锋有过一次 1 小时 45 分钟的会谈。盖茨手下的人根据会谈写了一份评价华国锋的报告,上有盖茨的签 
名。这个报告颇有先见之明,它得出结论说,华国锋是个「耳聪目明却平淡无奇的人,他的突出特点是谨慎。他对材料 
掌握得还算充分,但没有表现出丝毫超常的智慧或魅力。华看起来是一个理想的过渡人物,在内政外交领域都不太可能 
采取不同寻常的举措。??我怀疑华缺乏长期主政必不可少的眼光和领导能力,??我认为将会出现更有能力的新领导人, 

??单调乏味的华国锋先生在完成他的历史使命之后,将被迫靠边站」。  '6…1'中国的干部们绝不会有这样的公开评论,但美 
国驻京联络处的官员无疑感觉到,他们中间也有人持类似观点。 
按中国政治史写作中成王败寇的悠久传统,邓小平一向被誉为改革开放政策的启动者,华国锋则因事事紧跟毛泽 
东的决定和指示而受到指责。华国锋过去一直在省一级工作,没有北京的经历,毫无外交经验,在军队事务上也没有多 
少资历,这样一个人登上最高领导人的位置,确实有些勉强。华国锋在会见外国人的第一年里谨防出错,因此不难理解, 
他只好空泛地讲讲政策,说些语焉不详的话,喊几句不会出问题的口号。华国锋是个聪明的好干部,但就整体能力和领 
导素质而言,他无法与邓小平相比。此外,他不主张让邓小平先前属下的老干部全面复出,他也不能提供稳健而大胆的 
领导,或是像邓小平那样与外国建立良好的关系。 
但是,很多人低估了华国锋和他的改革信念。后来的官方历史对华国锋脱离毛的路线的意愿和支持中国对西方实 
行开放,没有给予充分的评价。其实,在华国锋当政的过渡期枣从 1976 年 9 月毛泽东去世到 1978 年 12 月的三中 
全会枣他不但逮捕了「四人帮」,而且抛弃了毛的激进思想,减少了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的作用,更加强调现代化而 
不是阶级斗争,将毛泽东时代不够常规化的党内会议转为正常。华国锋还派一个又一个代表团出国学习现代技术。是他 
枣而不是邓小平枣启动了中国的经济特区,并进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试验。华国锋确实想拖延邓小平在 1977 年 
的复出,但他并没有推翻邓小平在 1975 年取得的进步,他赞成邓小平 1977 年复出后采取的改革措施。他不但推动了 

国家的迅速开放,甚至因为在他的「洋跃进」中走得太远而受到尖锐批评。'6…2' 
华国锋的权威:有名无实 
华国锋的权威完全来自于毛泽东的选择和他在党政官僚体制中的官方职位。可是在 1976 年的中国,体制内的名 
义权威仍然是根基不牢的。毛泽东位居党政军之首,统治了中国 27 年,使别人很难向他发起挑战,但他权力的核心一 
直是个人性的。他的权威不是来自他的官方职位,而是源于他在领导革命取得军事胜利上的非凡成就,源于他对权力纯 
熟的使用、恢弘的想像以及借助于纪律严明的党和受到控制的宣传工具在人们心中激起的希望和敬畏。 
华国锋缺少毛泽东和邓小平那种英雄般的革命经历、宏大的历史眼光、解决问题的稳健意识以及他们的沉着与自 
信。他对党的工作的很多方面都有了解;他当过公安部长,1971 年(获邀参加政治局会议)和 1973 年(被升任政治 
局正式委员)之后,他有大量机会了解全国的政治。但是,若论个人成就、眼界以及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整体地位,他都 
难以跟那些经历丰富的老革命家枣邓小平、叶剑英、陈云或李先念等人枣相比。 
毛泽东去世后,为了使华能够治国,政治局给了他相应的头衔:党的主席、国务院总理和军委主席。叶剑英及其 
同僚宣布,党应当加强正式制度的重要作用,而不再依赖某个领导者的个人人格。早在 1950 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建立稳 
定的政权结构时,各部门便已制订出各种制度化的程序;在大跃进这场灾难后的 1960 年代早期和邓小平领导下的 1975 

年,中共又恢复了正常的组织程式,以限制领导人任意作出决定。  '6…3'然而,要使这些正常程序和正在形成中的政府组织 
结构取得像在西方国家那样的法律效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相反,下级干部在阅读上面发来的文件时都知道,只要 
一出问题,上面又会造出新的文件,使过去的文件变成一纸空文。 
 
 
在 1976 年底和 1977 年初,叶帅和汪东兴努力树立对华国锋的个人崇拜,以便加强其脆弱的个人权力基础。华 
抓捕「四人帮」取得的非凡胜利被大肆吹捧,把他抬到普通优秀干部之上,也被大家广泛庆贺。在 1976 年 10 月以后 
的几个月里,涌现出成百上千赞扬华国锋领导的书籍和文章。  '6…4'大量歌颂他的领导的诗词歌曲被创作出来广为传播,全 
国各地都能看到他的画像和毛泽东画像并排放在一起。当时电视尚不普及,但是从收音机和各个工作单位、农村的广播 
喇叭里,可以听到对他领导国家的才能的歌颂。 
不过,宣传华国锋的做法也引起了反弹。很多曾为国家浴血奋战的党内革命老干部,都瞧不起华国锋这种 1938 
年以后才入党的年轻暴发户,认为对他的大吹大擂既过头又冒失。况且党内不少有影响的领导人也不想看到个人崇拜, 
担心这会破坏党内民主。到 1978 年底时,华国锋因为允许他人将自己的成就吹得太高而退居守势。人们对他并不信服, 
认为他的领导职位只是被任命的而已,他实际上并不具备与之匹配的个人威望。 
华国锋温和的领导风格是他对北京这种环境的自然反应。不过他在湖南时就有这样的名声:和其他同级别的干部 
相比,他是个谨慎的、瞻前顾后的人。  '6…5'人们觉得与他共事顺心舒服,因为知道他不会冒犯他们。诚然,华国锋认为「四 
人帮」及其同伙做事太极端,但除了这些人以外,他尽量与大家搞好关系。 
在 1949 年中共掌权之前,毛泽东和他的同事已经花了 20 多年时间筹划掌权之后应该做什么,华国锋却几乎没 
有准备的时间。过去白手起家建国和制定政策的革命家有宽广的视野,为华国锋和他这一代人所不能及,因为他们的成 
长过程是学习如何贯彻而不是制定大政方针。华国锋在 1976 年 1 月突然得到提拔,取代王洪文成为接毛泽东班的第一 
候选人之前,他对担任最高领导人毫无准备。即便是在 1976 年 1 月成为代总理之后,他也一直忙于应付一些紧迫的问 
题枣周恩来逝世、天安门事件、毛泽东之死、逮捕「四人帮」,几乎无暇考虑重大的战略问题。1976 年 10 月以后 
华国锋面对这些重大的问题,就像刚登基的勤勉的小皇帝,需要两位元老臣枣叶帅和李先念枣的辅佐,而他们也愿 
意为他出谋划策。 
华国锋在 1976 年之前就认识叶帅和李先念,不过,在为实施抓捕「四人帮」的秘密计划而结成相互信任的小团 
体之前,他与他们并无特别密切的交往。叶、李两人像华国锋一样,在文革期间没有受到多大伤害,相对而言也没有那 
些被罢官并受到迫害的老干部的情绪和怨恨。叶帅在文革前就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