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第68章

正说清朝三百年-第68章

小说: 正说清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君主是“天下之大害”,认为民重君轻。顾炎武(1613-1682)哲学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兵书》。他有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气构成的。他赞赏黄宗羲的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他反对理学,认为理学空言心性,不是学问。他主张学以致用。王夫之(1619-1692)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引义》、《张子正蒙注》、《思问录》等10种。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继承宋代张载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思想。乾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戴震(1724-1777)。哲学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他对“气在理先”、“理生气”等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他指出,理是气之理,“非生物之外别有理也”。他还批判了天理人欲的程朱理学,指出“存天理,去人欲”是杀人的观点。   
  鸦片战争后积聚的社会动荡开启了中国哲学的新时期。龚自珍、魏源、康有为、严复、谭嗣同、孙中山都是代表人物。龚自珍(1791-1841)、魏源(1794-1857)都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反对脱离实际,学习西方,提倡改革。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哲学上,龚自珍在《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批判了长期流传的天人感应论,否认天象与认识的必然联系。他那“万马齐喑究可哀”的诗句告诉人们清王朝已从“治世”进入“衰世”,提出了“更法”思想和“心力”说。魏源的重要哲学著作是《默觚》。他强调“知”在认识中的作用。康有为哲学著作有《万木草堂口说》、《春秋董氏学》、《大同书》等。他提出“元气论”和变异、进化思想。他把元气看成万物的本原,晚清的中国村落认为变异是普遍现象,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谭嗣同(1865-1898)主要哲学著作是《仁学》。他用“以太”作为宇宙本原。“以太”是西方物理学概念。认识论上,他认为认识对象和真理是客观的,另方面又怀疑感性认识的作用。严复(1854-1921)哲学思想反映在所译《天演论》中。他奉行“物竞天择”的进化论,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他认为认识来自实际,但他不相信感觉之外的东西,陷入了不可知论。孙中山(1866-1925)哲学观点反映在《心理建设》(或称《孙文学说》、《知难行易》)中。他认为世界起源于物质:太极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他推崇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由物种进化而来,按“洪荒时代”——“神权时代”——“民权时代”次序进化。人的认识过程是行——知——行,知难行易。他有形而上学的认识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水平有三等: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他把社会发展动力归因于群众心理,又是历史唯心主义。   
  清代兴盛考据学。考据学以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等手法对古文献真伪和其中的史实、人物、典章制度考证研究。顺、康、雍三朝为考据学创始期。顾炎武的《日知录》有着丰富的校勘、辨伪以及对人物、史实、典制、天文、地理的考证结果,《音学五书》对古音审定精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对古代典章制度考述甚详。阎若璩在康熙年间所作《尚书古文疏证》,举证128条,对《尚书》的真伪进行了深刻研究。乾嘉时期考据学发展到全盛,分为两派:吴派、皖派和浙东派。吴派擅长经史,代表人物有惠栋、江永、王鸣盛、钱大昕;皖派擅长经、子、小学,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这个时期考据学方面最著名的学术著作是惠栋的《周易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道光以后为衰落期。这个时期绝大多数考据学家“失去了早期考据学者的那种博大精深的学术修养和严格缜密的治学方法了”。这个时期考据贡献较大的有俞樾和孙诒让。前者的《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和后者的《墨子间诂》很有名。   
  乡间绅士的聚会清重修史。鸦片战争前修史分官修和私修。前者有《明史》、《清实录》、《清会典》、《清三通》、《大清一统志》等。《清实录》是《满洲实录》与清朝诸帝实录的合称,《清会典》、《清三通》讲清朝的典章制度,《大清一统志》是中国地理志。私修的史书有:顾祖禹的《读史方舆志》讲历史地理,阮元《畴人传》,罗士琳的《续畴人传》,诸可宝《畴人传三篇》是历代科技人物传,计六奇《明季南略》、《明季北略》与吴伟业的《绥寇纪略》记写明末农民战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章学诚(17381810)的《文史通义》。乾隆绘《岁寒三友图》此书重在论史,可与唐刘知己《史通》媲美。鸦片战争后,修史不绝。著名的有魏源、夏燮、梁启超、夏曾佑、王国维等。魏源著《海国图志》、《圣武志》,前者介绍外国史地知识,后者写关外和清初历史。夏燮《中西纪事》叙述两次鸦片战争,《明通鉴》记述明朝兴亡和南明事。梁启超是近代百科全书式的历史学家,研究方面极为广博。他极力使史学为政治服务,他著《变法通议》、《古议院考》、《波兰灭亡记》、《越南小记》等就是使历史为政治服务的例子。他的史学著作《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都很有名,他的《王荆公传》、《李鸿章传》等人物传记也是众所皆知。所著《新史学》标志着资产阶级新史学的诞生,提出旧史的弊端,呼吁“史学革命”。夏曾佑在20世纪初年出版通史《最新中学中国古代历史教科书》,在体例上、内容上都有很多创新,对中国历史发展分期客观而科学,胜于前人。19世纪末,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古代经卷,为研究古代史提供了新资料。王国维在清华大学讲古史新证课时提出以新发掘的地下资料甲金文与历史典籍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来考察历史。他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考》等论文就是这一方法的实践结晶。他用甲金文与《史记》、《楚辞》等材料相互印证,考证了商周人物、制度,令人信服。   
  清代文学最辉煌的成就是小说和戏剧。小说创作在清代的辉煌,其标志是乾隆时所出小说《红楼梦》。其他前期小说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也都很有名。清末,出现三类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和谴责小说。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官场现行记》,揭露清末黑暗的政治面貌,曾朴《孽海花》反映同治后30年来的社会政治、文化风貌,现实性都很强,艺术性也都很高。嘉庆手书吉语清末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翻译外国小说异军突起。林琴南翻译小说多达171种,成为当时翻译大户。由于明清小说成就高,故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戏剧创作,前清有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两个传奇剧本,成就甚高。戏剧家李渔(1610-1680)不仅创作了《风筝误》、《玉搔头》等多种剧本,还写了戏剧理论著作《闲情偶记》。清末戏剧革命,出现服务于政治的倾向。   
  清代文学,散文、诗歌也有成就。清初散文有名的有侯方域、魏禧、汪琬三家,清中期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和恽敬、张惠言为代表的阳湖派。晚清时期,曾国藩把桐城派古文推向新高潮。维新思想兴起后,桐城古文受到冲击。诗歌创作,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诗作表现民族兴亡,希望恢复故国。钱谦益、吴伟业虽屈身仕清,但诗中还是抒发怀念故国的情怀。乾嘉时期著名诗人首推沈德潜。他创台阁体诗派,词气安闲,雍容尔雅,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纪昀像郑燮诗作反映人民疾苦,能触及阶级矛盾。袁枚书写“性情”,缺乏社会意义,但他彻底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起了好作用。晚清著名诗人有龚自珍、柳亚子、黄遵宪等。龚自珍作品为现实服务,想像丰富,风格多样。柳亚子是南社诗人,诗作中多追怀民族英雄,揭露社会黑暗。风格清新朴实,流转自如。黄遵宪诗作反映了自咸丰到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这段时间的历史面貌。他长期从事外交,到过日本、新加坡,诗作中反映了世界上的奇风异物和新思想,带给中国全新信息。梁启超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主张作诗要有“新意境”。他本人写了一些维新方面的诗歌。   
  自然科学方面也取得一些成就。天文学家王锡阐(1826-1682),精于天文历算,著有《大统历》、《历说》、《西历启蒙》。又有《晓庵新法》讲勾股割圆诸法和其他内容。数学家梅文鼎(1633-1721)在天文历算方面著书80余种。邹伯奇(1819-1919)通晓天文、化学、物理、地理,发明摄影器。李善兰(1811-1882)翻译了大量数学著作,华蘅芳(1833-1902)与徐寿(1818-1884)翻译了很多物理化学和机械制造方面的著作。詹天佑(1861-1919)从美国学成归来,担任铁路工程师,修建了京张铁路,并发明了火车挂钩。               
文化撷英    
《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 
  《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都是康乾盛世出的大型图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著名的图书精品。   
  《古今图书集成》是类书。全面收录从上古到明末清初的古代文献资料。著名学者陈梦雷说:“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其在《十三经》、《二十一史》者,只字不漏;其在稗史子集者,十亦只删一二。”按类编排,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下设32典,分为6117部,每部有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等10个纬目。1万卷,另有目录40卷,合1亿6千万字,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5倍多。   
  本书首先是康熙年间陈梦雷编纂,雍正时蒋廷锡奉敕续编。   
  《四库全书》是乾隆间奉敕按经、史、子、集四部将古代文献分门别类汇编而成的一部巨型丛书。   
  雍正《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为了夸示文治,乾隆于三十七年(1772)下令收罗学者,开四库馆,校辑古籍。令军机大臣刘统勋、于敏中为总裁,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任总篡,陆费墀为总校官,戴震主持经书,邵晋涵主持史书,周永年主持子书,纪昀主持文集并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王念孙、朱筠、姚鼎等儒学大师担任编辑,真可谓学者云集而由鸿儒把关。   
  文献来源是敕撰本(由朝廷组织专人编撰的书籍)、内府本(皇史宬懋勤殿内阁大库、武英殿昭德摛藻堂藏书)、永乐大典本,还有从各地征集来的图书。乾隆五十二年全书缮写完毕,历时15载,分经、史、子、集四部,收入古书3457种,79070卷,装订成3万6千多册,另有存目书6766种,93551卷。全书收集图书浩瀚,包罗宏富。   
  全书缮写七部,分藏于宫中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   
  编书过程中,销毁了近3000种所谓有“违碍”之书。 
王氏父子 
  说到清代的小学即文字、训诂之学,不能不提到乾嘉学派。说乾嘉学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