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说清朝三百年 >

第65章

正说清朝三百年-第65章

小说: 正说清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批学生中最有名的是詹天佑,他勘查、设计了京张铁路。   
  为了侵华长远利益,美国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同意以庚子赔款为中国培养留学生。通过考试,清政府选出47名学生于宣统元年(1909)送往美国,分在19所大学学习。2年送70名,3年送62名。   
  二、留欧   
  洋务运动中为了引进西方技术,培养人才,以创办船政实业,清政府于光绪三年(1877)至二十三年(1897)派出4批学生赴欧留学。4批学生由船政局和水师学堂派出,留学的国家有英、法、德。学生是成年人,思想成熟,任务明确,学习刻苦,成效显著。其中一半成了北洋舰队的军官。有名的有林泰曾(镇远号管带)、刘步蟾(定远号管带)。   
  19世纪以前,日本经常派人到中国留学。自19世纪后半叶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富强起来,导致日本在光绪二十年二十一年(18941895)的甲午战争中战胜中国。日本的强盛刺激了中国的留日热。第2年,清政府就派了13名学生到日本留学,义和团(1900)运动后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后,留日潮流形成。三十一年官费留日生就达2000人左右。   
  除了官费留学外,自费和其他渠道留学的也很多。譬如光绪二十九年在日本留学的自费生和其他渠道留学的就达6000人左右。 
家教 
  家教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中国自古重视家教。古人讲齐家治国平天下。孙奇逢《孝友堂家训》指出不重视家教的危害和齐家难于治国平天下。家教有身教和言教。言教有很多写成了著作。例如东汉蔡邕《女训》、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蜀汉诸葛亮《家戒》、唐太宗《帝范》、宋叶梦得《石林家训》、元郑太和《郑氏规范》等等。清朝写成文字的家教也很多,有名的有朱柏庐《朱子家训》、孙奇逢《孝友堂家训》、张履祥《训子语》、康熙帝《圣祖廷训格言》、张英《聪训斋语》、汪辉祖《双节堂庸训》、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等等。清人家教的内容主要是讲如何修身、咸丰为皇子时的《楷书唐人诗》治家、处世、读书、交友、就业等方面。   
  修养方面的家训,如康熙《圣祖庭训格言》就论述了“志于道”的意义:   
  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涵泳从容,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如何治家?朱柏庐《朱子家训》说:   
  勤与俭,治生之道也。   
  如何读书?汪辉祖《双节堂庸训》中说:   
  所贵于读书者,期于明伦达理、立身应务也,今之读书有两等人:一等浮华伶俐,粗解文词,自诩才华,凌傲浮薄,藐视父兄,伦理实行,百不竟一,幸窃科名,尤滋罪恶。此为得罪名教,无足言也。又有一等衿其稽古之士,于世务一无分晓,身心一无得,高谈远骛,务为博杂,不但任之以事一无实用,至父母奉养、妻子饥寒亦不一顾,不知通人云者,以通情解理,可以引经制事,不则迂阔无当于身心事为之用,诵诗三百虽多,亦奚以为何?赖此两脚书橱耶?此似胜于浮华无行之流,亦非读书致用之义也。……希贤希圣,儒者之分。圣贤德业虽不易几,既禀儒术,必先勉力学为端人,绳趋尺步,宁方勿圆。名士才子,放诞恶习,极力戒之,否则不如不识字人也。   
  平辈人见面打拱作揖这段家训,首先指出两类读书人的恶劣倾向,然后告诫子孙要学做道德端正之人,不要效法上述两类读书人。   
  封建时代的家训有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有的话在当时看来是对的,今天看来则是糟粕。张英《聪训斋语》有言:“读书固所以取功名,继家声,然亦使人尊重”,就不太高尚。   
  家训语言一般朴素易懂,亲切。看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的一段:   
  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待贫者,亦与富者一般。当盛时预作衰时之想,自有深固之甚矣。   
  处此时世,负此重名,总以钱少产薄为妙。一则平日免于觊觎,仓卒免于抢掠;二则子弟略见窘态,不至一味奢侈。   
  处兹乱世,钱愈多则患愈大,每年足敷一年之用,便是天下之大富,人间之大福。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   
  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不宴起为首。   
  以养生六事勖儿辈;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皆闻诸老人,累试毫无流弊者。   
  再看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一段他写给其长子曾纪泽的信:   
  知尔已到省。城市繁华之地,尔宜在寓中静坐,不可外出游戏征逐。……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可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有的家训用诗歌韵语形式,流畅易记,如阮元(乾隆进士,曾为浙江、江西、河南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教儿子从小就养成廉洁习惯的训语就是用诗歌形式写在一张小红笺上:   
  翡翠珊瑚列满盘, 
  不教尔手一相拈。 
  男儿立志初生日, 
  乳饱饴甘便要廉。               
清代科举    
  清代科举最早在皇太极时期就已举行了,但不经常,考试的方式方法比较简单。入关后,首次科举考试是在顺治二年。   
  清朝科举考试有三个目的。一是为选官取士。清朝土地辽阔,需要大批官僚来管理政事,帮助维持统治。从科举及第的考生中选取官员是唐代以来选拔官员的正途。这种做法有助于克服选拔中的长官意志,扩大选官基础。二是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民族矛盾,这个目的清初尤其明显。范文程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出乎这个目的,康熙、乾隆二帝各在正常的科举考试之外还搞了一次制科考试——博学鸿词科考试。第三是有助于加强思想统治。通过考四书五经,默写《圣谕广训》,就可以有效地达到用儒家思想统一全国人民思想的目的。   
  火车站进京赶考的举人(左一、左四吸烟袋者)清朝科举制度仿照明制。与明朝一样,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考试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相同——都是靠四书五经,考试的级别、步骤、授予的资格以及授予官职和明代也基本一样。   
  科举考试分童试和正式考试。通过童试取得生员资格才能参加正式考试。乡、会试实行回避制度,试官子弟、亲戚不能参加考试。   
  童试分为县试、府试和院试,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下面介绍这些考试。   
  县试在每年二月举行,由知县主持。考前要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龄和三代履历。倡优、皂隶的子孙与居丧守孝者不能参加考试。考生由5人联保,另有本县一名廪生作保人。县试考4场或5场。前2场考八股文与试帖诗,默写《圣谕广训》。第三场考诗赋,四、五场考对四书五经的解释。县试录取后即可参加府试。事实上第一场录取后即可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府试是通过县试后才有资格参加的考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时间多在四月。参加府试,报名、保结,与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不多,只是保结廪生要多一名。府试通过后是院试。院试由学正主持。学正又名提督学院,故名。院试考两场。第一场为正试,考八股文两篇,试帖诗一首。第二场为复试,考八股文一篇,试帖诗一首,默写《圣谕广训》。录取后获得生员资格,生员俗称秀才,送入府县学官,准备参加正式考试。   
  乡试是正式考试的第一级。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因是八月考试,又称秋闱。生员、监生、荫生、贡生、官生以及经科考合格的都可参加。考试分三场:初九为头场,十二为第二场,十五为第三场。举子须于前一天进场,第三天交卷出场。第一场考八股文7篇,第二场考论一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5道。录取后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正式考试第二级。每3年在京城举行一次。时间是二、三月,所以又叫春闱。举人与国子监的监生参加。为防止假冒举人参加,顺治十四年后,举人在会试前要复试。会试有礼部主持,大总裁(主考官)为内阁学士或六部尚书。副总裁为六部侍江南贡院的考棚郎或内阁学士。考试场次和内容与乡试同。会试取中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是最高级考试,由皇帝主持,考策问。策问是以政事、经义等设问,举子作答。内阁拟题,皇帝选定。答题用字千字以上。四月二十一日举行。考试3天后读卷官送前十名呈献皇帝。皇帝确定名次,并召见这十人,叫小传胪。余下取中的也由皇帝确定名次。内阁中书填写金榜。二十五日殿试名次揭晓,以舞刀射箭为晋身之阶的晚清武童在太和殿举行名典礼,这叫大传胪。大金榜张贴在长安街宫墙上。二十六日举行恩荣宴。考中者为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殿试后中式者除前3名外还要在保和殿举行朝考。由皇帝命题,由钦定大臣阅卷,分别等次。   
  状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其他新进士由掌院学士带领引见,由皇帝派遣任官。有的选为庶吉士,散馆后再授予官职。一般的授予六部主事、国子监博士或县令。   
  举人通过大挑也可作官。大挑始于乾隆十七年。会试后,6年搞1次,由朝廷挑选形貌好和应对灵敏的做知县或学官。   
  上面说的是正常进行的科举考试。除此以外,清代还有制科、翻译科和武科考试。   
  制科是由朝廷举行的考试取士制度,始于两汉,清代制科始于康熙。清朝的制科包括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还有经学科和临时的召试。博学鸿词科在康熙十八年(1679)举行了一次,试题是“璇玑玉衡赋”一篇,“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一首。参试者143人,取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俱授翰林官。乾隆元年(1736)举行第二次制科考试,钦命第一场题为“五六天体之中合赋,以敬授民时圣人所先为韵”。诗题为“赋得山鸡舞镜得山字七言排律十二韵”,文题是“黄钟为万事根本论”。第二场题经、史、制、策各一。参加者176人,取中一等5人,授编修;二等10人,授庶吉士。二年补试续到者,取中一等1人,二等3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济特科考试。试题为“大戴礼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汉武帝造白金为币,分为三品,当钱多少各有定值;其后白金渐贱,制钱亦屡更,竟未通行。宜用何术整齐之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