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厚铧家族传 作者:佚名-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平致悼词。
何贤生前所担任的公职之多,简直不胜枚举。写悼词时,有人曾建议把何贤所任职务都一一列出,因为何贤每一个职务都不是徒有虚名,而是出钱捐物,出谋划策,尽心费力的。
柯正平从感情上讲,是赞同这种建议的。因为每一职务,都代表着何贤对社会的一份贡献。可如此一来,悼词就会变得很长,所以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择其要而举之。接着,柯麟、王光英代表全国人大;柯正平、马万祺代表何贤治丧委员会,向何贤的灵位献花……
随后是各社团代表献花。献花毕,公祭仪式即告结束,对何贤的遗体进行大殓。香港殡仪馆派出首席化妆师郑美玲女士为何贤化妆。大殓后,参加公祭仪式的各界人士列队瞻仰遗容……
11时整,何贤的灵柩徐徐移出灵堂,运往港澳码头,再由汽垫船运返澳门。澳门一万多群众拥在码头,迎接何贤遗体的归来……各界人士将以更隆重的仪式,祭奠这位为澳门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这个澳门开埠以来最大的致祭仪式,是在致祭的前一天深夜,即12月8日晚才确定举行的。8日上午,澳督高斯达打电话给澳门中华总商会,询问祭奠何贤的计划。中总的人回报,他们已派出由澳门各大社团21名代表组成的慰问团,由中总副会长马万祺率领,赴香港参加何贤的治丧活动,在澳门就不另行安排了。
高斯达一听急了:“何贤服务澳门社会数十年,为澳门做出过重大贡献,没有致祭仪式怎么行?”
“可……不知澳督有什么计划?”
高斯达郑重强调说,澳门政府已为何贤准备了隆重的祭奠仪式:1.授予何贤“英勇金盾勋章”和“澳门荣誉市民”称号;2.为哀悼何贤先生,澳门政府机关下半旗三天;3.澳门政府机关停止工作一天,让政府官员及公务员有时间参加何贤的祭奠仪式;4.何贤的灵车入码头到大西洋坟场途中,澳门政府将封锁沿途交通,派水警的摩托车仪仗队为何贤的灵车开路。
哇!既然澳督都如此重视,那么华人组织当然更应重视!于是,才有了9日下午汽垫船码头前隆重的致祭仪式。
据当时传媒估计,参加致祭仪式的约有一万人左右,这在小小的澳门,还从未有过,因为当时的澳门,总督虽是最高行政长官,但在中国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澳门社会,何贤先生在各界各阶层中无疑拥有绝对的影响力。
两年以后,为缅怀何贤一生的功绩,何贤生前出任董事长的京澳公司,决定捐出北京汉白玉石6吨,雕砌何贤墓。
墓志铭上刻着的铭文如下:
何贤先生为人简朴谦逊纯良,是葡国人的良友和伟大的爱国者以及模范市民,具有领导才能,对加强中葡数世纪的友谊所作贡献,在最近数十年来无出其右,成为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的杰出典范。何先生是一位有动力和勇敢的企业家,为其所爱护的澳门发展和繁荣鞠躬尽瘁。因此,在其如此辛勤和典型地服务的社会中,早年便公平地获得大大的声誉和人们的尊敬。
何厚铧家族传63、新福利再造神话
63、新福利再造神话
何贤生前拥有庞大的家族生意,包括公共事业与私人生意。由于何贤生前侠义为怀,乐善好施,且对公司员工极具人情味,所以,何氏家族生意倒真没有几个赚大钱的项目。
何贤先生去世后,他的儿子却披荆斩棘地踏上征程。1984年,时任大丰银行副总经理的何厚铧,就关于香港中银集团加股大丰银行的问题接受采访时透露:大丰银行董事局将与中银集团负责人举行会议,详细商讨有关中银加股大丰,以及如何组织新董事局的细节问题。
澳门报载:“据何厚铧表示,中银集团已经接到北京总行方面的决定,加股大丰银行没有问题,中银加股的数目基本上达成协议,目前只是还需要研究有关加股的细节问题。”
还有媒体刊出:“何厚铧强调,中银集团今次决定加股大丰,一方面是表示支持他们;另一方面亦是一项商业投资,对于大丰银行的客户是一件好事。他又透露,大丰银行将来的最高行政部门,将会由新董事局委任。”
……
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可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何氏家业自有后来人。
何厚铧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澳门各新闻报刊媒体中,显然,他已是举足轻重的何氏家族的“新闻发言人”,他一步步从幕后走向台前,走向社会和时代广阔的舞台。
从相貌上看,他不像是那种驰骋江湖、立刀横马的侠义之士,但他骨子里,却融注了一股全新的现代气息和精英管理准则观念,他不善于以一串串惊人的妙句哗众取宠,只企望少说多做,默默地耕耘,让事实的业绩替他做出“公众形象”的评判与回答。
对于许多媒介称颂何厚铧挽救大丰银行,是“缔造了一个神话”,何厚铧全然没有贪天之功的想法。他对人们说,挽救大丰危业,“其功劳并不在自己,功劳应归于中国银行完善和有效的管理及良好的合作精神。而且,先父在澳门也有很多好朋友,澳门地小,人情味浓,朋友之间的帮助也起了很大作用。”然而无论如何,人们亲眼所见的是,何厚铧确确实实功不可没,因他以自己的能力去拼搏,把传奇的“神话”变成了今日之现实。今天的大丰银行,已成为全澳门盈利最高的银行,并且列入亚洲五百家最大银行榜。
1985年,澳门银行公会成立,何厚铧被推选为银行公会理事会主席。何氏家族支撑的澳门公用事业,到了何厚铧手中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盛景。
澳门居民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澳门福利公共汽车公司。这家澳门早期惟一的公共汽车公司,曾历经数十年,为澳门普通居民百姓提供市内公共运输服务,早已成为澳门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工具。
何厚铧在处理新旧福利公司交接改组时,仍旧保持了先父的温情与厚道。在新福利公司成立的当天,何厚铧即表示旧巴士公司40年来与员工风雨同舟,合作愉快。
“澳门居民在夏天,得以享用有空调的巴士服务了!”这是全澳门人值得骄傲的热点生活话题。的确不错!这一点,就连生活质量高于澳门的香港人也语带艳羡:“哇!澳门人真有福气!香港可不知何时才有冷气巴士享受呢!”
1994年,澳门新福利公司又把其投资的步子踏进广州。它与广州市电车公司合作组成广州市新福利巴士服务有限公司,首期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投入空调巴士100辆。这一举措,完全配合了广州的市政建设发展,为广州市的居民百姓,同样提供了现代化的公共运输服务。当时,任广州市长的黎子流,曾在“广州新福利”公司开业典礼上,盛赞此番合作,为广州通往中外合资兴办公共交通事业闯出了新路子,使广州公共交通事业发展获得了广阔的前景。
何厚铧家族传64、业大家和万事兴
64、业大家和万事兴
据熟悉何氏家族的人士透露,何贤去世后,何氏族业的财产至今没有分。何贤生前在澳门、北京、广州和国外等地都有一些财产和家业,其中大丰银行是何氏家族的支柱企业。
何氏家人历经四代,气氛融洽,和睦共处,在何厚铧这一辈儿女中,只有他最充分地发挥施展了学业所长。他学的就是商家所能,做的也是企业管理,于是,何氏家人便在“何大家长”何贤先生去世后,全权托付厚铧来管理庞杂的家业。
何厚铧没有辜负家人的重托。1986年6月4日下午6时,澳门管理专业协会于东方酒店举行了一个名为“家族企业管理”的讲座。邀请的主讲人,便是当时担任澳门大丰银行常务董事兼总经理的年仅三十出头的何厚铧。
此次演讲,出席的有澳门工商界知名人士三十多人。何厚铧主要就家族企业架构、继承问题、家族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执行、企业的发展和延续以及家族企业如何适应目前社会环境等问题,作了十分深入的探讨。
何厚铧认为,家族企业的延续和发展,最大程度取决于继承问题上,合理安排的接班人不仅要使家族企业得以生命的延续,更可以使它的潜力和活力得以长足发展,甚至是飞跃。
在何厚铧年轻、锐利又开阔的现代思维中,他认为家族式企业基本上没有一套圆满的制度。由于企业架构基础,是建立在家族的血缘关系之上,因此要达到公私分明,是族业主管者的最大困难。但家族企业的好处,何厚铧亦毫不讳言,而最重要的是,家族企业比非家族企业更有冲力和动力,因为各领导成员团结一致,目标一致,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事业的维系,全凭信任和依赖。
何厚铧放眼未来,为适应社会的日益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那种旧有的传统,那种纯粹的全家族式企业管理,将日渐由半家族式企业管理所取代———比如邀请法律顾问、核数师、专业管理人才等加入到家族企业的领导层。
那次座谈会上,何厚铧以现代年轻企管人的大胆思路和开拓性理论引起了与会者的瞩目。
出席者纷纷就主讲题目向何厚铧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有人认为,家族企业顶多到第三代之后便会出现种种的矛盾,暴露许多的问题,包括继承、管理、合作等等。一代传一代,却由于家族血缘渐渐疏远,后裔数目裂变增多,亲属关系随之也会松弛下来,那么从前家族人中那种信任、依赖、合作关系等也难以继续维持了。何厚铧在这样的大事把握中,格外显出了与他年龄不相称的淡定与成熟。事实上,从前的确是有不少较大的家族企业,在到达第三代时已经需要上市,若无起色的则直接面临破产的危机……
在生意之道上,何厚铧比他的先父更加“兢兢业业,孜孜以求”。他是属于今天的年轻人,他要活出自己独特的一份价值,一番精彩。他把何氏家族的经营策略,纳入到现代企业开放式经营管理的新轨道、新阶段。
看着何厚铧长大的郑德叔说,由于受父亲的影响,厚铧很早就接触到祖国,加上回来后,更加相信祖国,了解祖国。刚开始回国时厚铧在内地做了点生意,但因他是行外人(学工商的不一定懂得生意贸易),曾在广东搞了点房地产,也不是很成功。“但铧仔头脑灵活,有智慧,对国家政策也比较了解,做起事来一步一步很稳,待接手大丰家业,算是事业上了道,也初有成就了。”
何厚铧的妻子刘渭桢,是香港人,家里也是做生意的。嫁入何家后,基本是家庭全职太太,但自己也打理点小生意(花店和洗衣店等)。她较腼腆清傲,不易令外人接触,但对待长辈老者,却十分尊敬,至于在公众社会活动中,则甚少露面。何厚铧夫妇生有一子一女,都是小学毕业后才送去加拿大读书的,所以两个孩子现今都在国外。
何厚铧家族传65、参政议政担重任
65、参政议政担重任
80年代中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