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现代娇娇女的红楼生涯 作者:忘却的影子(起点2012-12-15完结,穿越)-第2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平长公主褪下手上的蓝田玉镯,道:“第一见面,没有什么好送的。这是我出嫁的时候戴着的。既然你我有缘,就送你了。”
贾瑾原本还想推辞,可是却敌不过安平长公主态度坚决,只好将那对玉镯子戴在了手腕上。
安平长公主道:“果然呢。这镯子,青和戴着就是好看。”
太后道:“丫头,你也真是狠心的。在宫外一呆就是这么多年,也不知道回来看我这个做娘的一下。你一个人,年纪轻轻地,就住在道观里面,叫我怎么不担心?”
太后的眼睛红红的。
安平长公主道:“母后,您还记得驸马当初是为何雀屏中选,成为女儿的夫郎的吗?”
太后道:“你父皇曾经说过,你的驸马有大才,又是个知冷知热的,又是个知道分寸的有情人,将来必然不会亏待了自己的夫人去。所以,我才跟你父皇磨了好久,促成了这桩婚事。”
安平长公主道:“是啊。驸马出身勋爵之家,却是个极好极好的人。文采武功,样样不输人。加上他少年进学,在学问一事上喜欢盘根问底,所以在女色上反而不大热衷。这么多的姐妹,也就我的驸马,屋里没有侍妾,也没有通房丫头,连伺候的人,也大多是小厮。若不是母亲为女儿千挑万选、百般谋划,女儿也不可能与驸马相知相识,也不可能过得那么快乐。”
太后娘娘的眼泪终于下来了:“我苦命的孩子,我宁可当初不给你选这个驸马,也不希望你如今这个样子啊。偏偏你这孩子死心眼儿,要你改嫁,你偏不。叫我一想起来,就伤心。”
安平长公主道:“母后,女儿觉得自己很好。可以想着驸马、念着驸马,能够遇见驸马,女儿已经很满足了。”
边上皇后道:“是啊,母后。公主难得进宫来。母后不跟公主好好说说话,却如此伤心难过,叫公主心里怎么好受得了?”
众人也帮着劝,太后娘娘这才擦了擦眼睛,道:“丫头,当初你的屋子,我还给你留着呢。或者,你跟我一起住,我们娘儿俩也好好说说话。”
安平长公主答应了下来,可把太后乐得不行,一叠声叫人收拾。
这里皇后娘娘道:“公主殿下难得进宫来,皇上一定很高兴。太后娘娘,不如晚上,在宫里办家宴,顺便让皇子皇孙们还有公主们都见见长辈。”
太后娘娘连声说好,安平长公主却拒绝了。
“母后,女儿在外头已经习惯了一个人安安静静的过日子。侄儿侄女们倒也罢了,若是连皇孙们也来,搅了母后的清净就不好了。其实女儿这次进宫,除了想见见母后,还有就是想见见这位青和郡君。”
这句话,让在座的所有的人将目光转向了贾瑾。
只听安平长公主道:“本宫的驸马是个很有才华人,他在世的时候,就一直很忧虑朝廷对那些蛮夷的宽容政策。尤其是朝廷的放俘一事,曾经让本宫的驸马深恶痛绝。他说过,那些被放走的俘虏,大多都是久经沙场的悍卒,真要上了战场,可以以一敌十。可惜,朝廷的政策一直没有变过。所以,也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沾满我华夏儿女的鲜血的刽子手扬长而去。不过,本宫完全没有想到,居然有人能让皇兄改变主意。青和,你是第一人呢。”
贾瑾赶紧再次伏地叩拜,礼毕,长跪于地,道:“公主抬举青和了。其实,朝廷能够改变策略,不是因为青和,而是因为圣上。就是因为圣上治理国家,使得朝廷的实力节节高升,这才有了与北方的北狄北戎针锋相对的实力。青和委实不敢居功。”
安平长公主道:“青和真的跟传闻中一样,是个知情识趣的人儿呢。不过,这里面,你的功劳也不小。如果不是你,朝廷的粮草就不会这么宽裕。就冲这一点,你当之无愧。好了,起来吧。”
安平长公主伸出一只手,将贾瑾拉了起来。
太后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进宫居然是为了这个贾瑾。以前她就觉得,这个青和郡君对自己的儿子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还为此很不高兴。可是跟皇帝谈过之后,知道这青和对国家很有用之后,这才放下了心思。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对这个青和郡君也很注意,虽然这份注意是因为驸马的关系。
不过,太后更高兴自己女儿能够走出道观。所以太后就道:“既然你喜欢青和,那就让青和留下,多陪你几天。”一句话,将贾瑾留在了宫里。
户部的贾赦贾琏原本还想接自己的女儿、自己的妹妹回家的,收到这个消息,也只好先回去了。
而事先得了消息,认为贾瑾会回来,而特地赖在惜春屋子里的薛宝钗在得到消息的时候,就觉得眼前一黑,几乎昏倒。这一年就要过去了,如果自己家不能够拿到皇商招牌,可怎么办?虽然王家和贾家都不喜欢自己进宫,可是自己还是很想搏一搏的。自己虽然出身比不得其他人,可是自己也是个极出众的女孩儿,难道就应该陪贾宝玉那个纨绔子弟过一生?
薛宝钗不同于林黛玉和史湘云,也不同于徐静芝和邢岫烟。她的年纪最大,又是出身商人家庭,比荣国府的姑娘们知道得事情也多一点。不同于史湘云与贾宝玉的青梅竹马,也不同于林黛玉出于礼仪和教养对贾宝玉的一再拒绝,薛宝钗拒绝贾宝玉,完全是因为她的内心对贾宝玉不出息的不喜,而强忍着不适,跟贾宝玉相处,完全是因为王夫人,也因为贾宝玉的身份。
没错,薛宝钗不喜欢贾宝玉,却看中了贾宝玉的身份。贾宝玉喜好女色,喜欢跟丫头们玩亲亲,喜欢给丫头们伏低做小,薛宝钗都知道,而且薛宝钗很厌恶贾宝玉的行为。可是贾宝玉是荣国府的嫡系子孙,就算他将来是旁支,只要嫁给了贾宝玉,就意味着她薛宝钗能够进入贵族的圈子。
薛宝钗不喜欢给人做妾。她知道,妾是什么。她只想做正妻。
薛宝钗也知道,要不是自己与大房那个庶子的年龄不配,恐怕自己会优先讨好那个庶子,而不是贾宝玉。因为,大房的那个庶子,贾琮是贾琏的弟弟,现在,他是荣国府的正经爵爷的亲生儿子,将来,他也是这荣国府的正经爵爷的亲弟弟。而贾宝玉,不过是侄儿和表侄子,还是次子,旁支的旁支。因为贾政已经有贾兰这个嫡子嫡长孙了,将来贾政的一切,自然有贾兰继承。而贾宝玉最多能够继承他**王夫人的嫁妆,和贾政给的一点点东西。
再加上贾宝玉的不知道长进、加上贾宝玉的奇言怪论,薛宝钗无比厌恶这些。
薛宝钗到底是个古人。虽然她是个女子,可是她也受过教育,也信奉三常五纲。
可是,如今薛家看着虽好,却也是寄人篱下,还不如林黛玉这个客居的小女孩。所以,薛宝钗只好压着自己的思想,与贾宝玉虚与委蛇。薛宝钗曾经想过,自己要不要跟那位青和郡君坦白心事,换取这位青和郡君的帮忙。可惜,她连人家的屋子都进不去。
所以,薛宝钗只好继续熬着。等待皇商招牌的到来,等待下一次进宫的机会。
正文 259 初闻安平公主旧事 细数青和郡君得失
收费章节(12点)
259 初闻安平公主旧事 细数青和郡君得失
所以,薛宝钗只好继续熬着。等待皇商招牌的到来,等待下一次进宫的机会。
可是,贾瑾突然不能按时回来了。薛宝钗心里就跟打了鼓似的。
会不会是因为自己的事情,使得这位青和郡君得罪了宫里呢?
这样的想法在薛宝钗的脑海里萦绕不去。可是她也只能继续等待。好在,很快,薛家的人脉悄悄地给她带来了消息。贾瑾留在宫里,不是因为得罪了宫里,而是因为进了贵人的眼。这下子,薛宝钗可算是高兴起来了。
看来自己家的事情有眉目了。
薛宝钗如此想着,对大房住着的几位姑娘也越发小心。对王熙凤也恭恭敬敬地叫着姐姐。她不想让自己表现得失礼,不然,让那青和郡君知道了,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林黛玉也知道了安平长公主归来一事。胡嬷嬷还特地给林黛玉讲了安平长公主极其驸马的大小事情,也让林黛玉心里有了底。
安平长公主的驸马跟贾瑾一样,也是个很出色的人,尤其是很多政治主张,两个人都很接近。所以,当初贾瑾出现在世人的眼前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怀疑过。因为先大太太韩氏夫人与安平长公主的驸马本来就是表姐弟,大家都以为,贾瑾得了这位驸马的笔记,又有了石老太师的辅佐,这才有了今天。不过,安平长公主与驸马沆瀣情深,所以,驸马故去以后,公主殿下就不愿意改嫁,立志为驸马守节,这也是一段佳话。
不过,公主到底是公主,这气度就跟别人不一样。而自己那位二姐姐,却是个受不了委屈的人物。林黛玉坐在书桌边上,听着嬷嬷的话,比较着安平长公主与自己的二姐姐的不同。林黛玉没有见过安平长公主,可是一个女子,无儿无女,在朝廷鼓励女子改嫁的同时,居然能够守着青灯度过一夜又一夜。这位安平长公主怕是一个很温柔很长情的人。
而自己那位二姐姐,却是一个受不了委屈的人。虽然如今已经好多了,不再会把自己的父母家人受的委屈挂在嘴边,可是却会在别的地方找回场子。就好比之前,自己是事情,二姐姐就是觉得下面的人欺负了自己,就是看不起她这个大房的正经姑娘,结果,直接动手,让那位薛家姑娘打了嘴,也让那位二太太哑口无言,更让下面的人都闭了嘴。自己的这位二姐姐,可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
林黛玉想着,不,也许长公主和二姐姐是一样的人,不过,一个选择了自己的夫郎,所以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坚韧的活着;一个选择的父母家人,所以不在乎自己的得失,骄傲的活着。她们都是一样的人,一样坚持自己的选择。
林黛玉愣愣地出神,窗外的阳光透过斑驳的竹影,撒在她的脸上。
等胡嬷嬷说完了安平长公主的事情,林黛玉才道:“我知道了,嬷嬷,如果见到这位长公主殿下,我会小心的。对了,薛家的那位宝姐姐还是天天来找四妹妹吗?”
“是的,郡君。”
林黛玉道:“宝姐姐对四妹妹真的不错。”
胡嬷嬷笑道:“姑娘真是好心肠。如果青和郡君在,可不会这么说呢。”
林黛玉道:“嬷嬷,那依你说,二姐姐会怎么说呢?”
胡嬷嬷道:“青和郡君八成会说:‘这个宝姑娘还真是有心计呢。她的年纪那么大了,总不好跟个有了通房丫头的公子哥儿混一起吧。拿我们家的正经小姐做挡箭牌,也就只有她了。’之类的话吧。”
林黛玉忍不住笑道:“二姐姐可不是这样的人呢。不过,二姐姐的性子的确直了一点。”
胡嬷嬷看看边上无人,道:“郡君,您以为,青和郡君是天生这样的人吗?像府里这样的人家,大家姑娘,哪个不是小小年纪就有专门的人教导言行规矩的。为何青和郡君却是这个样子,您可曾想过其中的原因?”
林黛玉道:“二姐姐跟云妹妹不一样。云妹妹是因为年纪小,又固执地不相信长辈,才对长辈们安排的事情如此抵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