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现代娇娇女的红楼生涯 作者:忘却的影子(起点2012-12-15完结,穿越)-第1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触到的人,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几人。京师不比其他地方,规矩就比江南严谨。那位薛家姑娘能够在金陵替母亲兄长打理家业,可是到了京城,这样的行为势必会惹来非议。自然,能够帮她,又愿意帮她的人,也只有那么几个。所以,为了她们家的皇商资格,想必她们会愿意为之付出大量银钱的。”
皇帝想了想道:“看来,王子腾还要在外面多呆一阵子了。”
贾瑾见皇帝不曾反对,自然也笑了。
林如海道:“青和,你可要小心哦,若是传出了朝廷将皇商资格拿来换银钱的话,可是会天下大乱的。”
贾瑾道:“林大人,其实青和已经想好了。青和将以个人的名义,向薛家借一笔银子。还款的期限,放在数年后。青和也会留下一式两份的字据,就是那薛家想要找茬,青和也不怕。”
皇帝道:“青和,你就不怕有人笑话你,打肿脸面充胖子吗?”
贾瑾道:“圣上,臣女有没有银钱,圣上会不知道吗?只要圣上相信臣女就成。至于其他人,臣女不曾听见,自然也无所谓。”
皇帝大笑。
梁总管拿来了一堆文件。
皇帝道:“青和,你之前说的那个人工湖的庄子,下面已经报上来了。朕看着,你似乎画了很大一片地出来,还一再跟下面的人叮嘱,要挖得又大又深。青和,你到底想挖多大的湖泊呢?”
贾瑾道:“圣上,臣女想着,长江有洞庭湖和鄱阳湖,可是黄河沿岸却没有如此巨大的湖泊。所以,臣女想比着这两个湖泊,多挖几个湖泊出来。”
林如海不曾听说此事。等离了福宁殿,林如海就打发林黛玉来体顺堂打听消息。贾瑾跟林黛玉详细地解释了前因后果。
林黛玉道:“二姐姐,你这个法子听上去,的确不错。可是……”
贾瑾道:“可是未必见效,是吗?”
林黛玉点点头:“而且这钱粮上的花费也太大了。二姐姐,妹妹我出一份子可好?“
贾瑾笑道:“妹妹,其实姐姐我也没有多少把握能够彻底治理这黄河水患。自从百年前,金兵南下,扒开河堤,水淹中原,这黄河就年年闹水患。姐姐我在这黄河上花费这许多,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想借用人力,将黄河的河道固定下来。”
林黛玉道:“可是,这样的办法会有用吗?”
贾瑾道:“妹妹可还记得我那庄子上修筑桥梁的事情?”
林黛玉道:“妹妹记得听人说过,似乎修筑桥梁的时候,必须要在河床上挖几个洞,好减缓水势。”
贾瑾道:“这是一样的道理。先挖湖泊,延缓水势,然后在现有的河道上往下挖,降低河床。”
林黛玉道:“那岂不是很危险?在河床上往下挖,那几乎是拿人命填了。”
贾瑾道:“妹妹大概没有见过黄河泛滥。虽然黄河常常改道。其实黄河改到也是有规律的。也许今年是往左边冲刷,那么老百姓就会在右边种植作物,来年黄河往右边冲刷,百姓们就在左边种植作物。黄河下游的百姓,几乎每天都在看黄河的脸色过日子。而姐姐我的意思是,由我买下这附近的田地,然后雇佣流民,在黄河的河床上挖泥沙。”
林黛玉道:“就算是这样,可是挖出来的泥沙又放到哪里去呢?”
贾瑾道:“妹妹,北面的事情,妹妹应该听说过吧?”
林黛玉点点头。
贾瑾继续道:“这建造北地城塞,需要水泥,也需要大量的泥沙,还有砖头。从黄河挖出来的泥沙,将被运往北地,成为北地防线建设的必要材料。而且,妹妹不要忘记了,京师也临近黄河,周围有很多的贵人的园林。加上因为印书作坊的需要,早在两年前,庄子上就开始在黄河沿岸种植柘树,用于造纸。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沿岸的树木会越来越多。将来进入黄河的泥沙也会越来越少。”
林黛玉道:“可是,可是姐姐派人从黄河里挖泥沙,这……”
贾瑾道:“没错,我也知道,其实这最开始的时候,根本是拿人命去填。尤其是将来,往黄河常年泛滥的河床上挖泥沙,那根本就是跟送死没什么两样。”
贾瑾阻止了林黛玉要继续往下说的话:“妹妹,妹妹要知道,多年来,各地连年报灾荒。而大灾之后,必有瘟疫。若是不找个理由,将那些流民拦在京城之外,那么当初前宋英宗时期的惨剧,将会再一次在京师上演。不但我们自身难保,就是圣上的安危……”
林黛玉低下了头。
贾瑾道:“虽然我的办法看着不好,可是到底给了那些百姓一条活路。只是,到底会有多少人,为了那一点点活命的口粮,而葬身鱼腹,那就不好说了。这也将是我的罪过。因为我的决定,让这些百姓涉险。”
林黛玉道:“可是,二姐姐,将来也会有无数的人受益,不是吗?”
贾瑾道:“有人受益?那也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林黛玉道:“二姐姐,那依你说,日后,你将在这河务上花费多少银钱呢?”
贾瑾道:“很多。其实朝廷每年在河务上花费的银子,就有数百万两银子,可是,这里面,被各级官员贪污了去的,至少有三分之一。好在我这个法子,只是在最开始的买地、口粮、工具上花费得比较多。等一切有了规矩,这花费自然会降下来。而且因为黄河常常泛滥的缘故,这河滩地的价钱本来就不高,买的多了,也会有优惠。”
贾瑾道:“开挖湖泊,需要人手,这人多了,当地的酒铺之类的店铺也会跟着多起来。各地的商人也会闻风而动,带去各色物品,进行买卖。然后,各种买卖街、市场也会跟着多起来。那里又是我的私产,只要当地的官员不是故意找茬,那么那些商人自然就会安心做事,我在当地的花费,也会得到补益。加上事先对周围环境的勘察规划,该挖湖泊的地方,挖湖泊;该种植作物的地方种植作物;该兴建买卖街的地方,兴建买卖街。很快,那里就会出现新的村落、新的城镇。……”
林黛玉听着贾瑾的描述,也心生向往。姐妹二人似乎看见了一座座新城的出现。
林黛玉道:“二姐姐,既然二姐姐说,这开始的时候,花费不小。要不,妹妹也算一份子好了。”
贾瑾道:“妹妹的好意,姐姐我心领了。不过,姐姐我动用的,一直是我自己的私产。今年,贾瑾从各地得到的收益不小,而妹妹手里的银钱却不多。我记得姑爹这阵子也需要不少钱粮。……”
林黛玉道:“可是姐姐为什么不让大家一起帮忙呢?”
正文 184气不平元春起邪心 争高低宝钗涉歧途
收费章节(8点)
184气不平元春起邪心 争高低宝钗涉歧途
林黛玉道:“可是姐姐为什么不让大家一起帮忙呢?”
贾瑾道:“那不一样。虽然第一次,我召集所有的人,狐假虎威,打着公主的名义,向百姓们低价提供种子粮。可是这世上,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大公无私的,更多是人是有着各自的私心。或者是为了名,或者是为了讨好上位者,这些人要的是实际上的好处。像河务这样的事,一时半会儿的,不会收到效果,朝廷也不可能为了一个没有结果的事情,公开嘉奖。若是弄得不好,可是会召来怨恨的。”
林黛玉虽然聪慧,可是到底年纪小,加上父亲尚在,她还没有经历过原著里父母双亡的悲惨生活,连薛宝钗都没有进京,也不曾受过贾家上上下下几乎所有的奴才的排挤,自然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人性的复杂与丑陋。
林黛玉默默地低着头。
贾瑾道:“其实,我这样做,除了想为天下做些什么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消铜钱气。”
林黛玉骤然听到这个理由,一下子呆住了。
贾瑾知道,自己这福宁殿里的人,都是皇帝的心腹,就连林黛玉身边的胡嬷嬷,也是忠于皇帝、忠于朝廷的人。所以,贾瑾也放心大胆地往下说。
贾瑾道:“自古以来,就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说法。很多时候,钱太多了,也不是一件好事情。想我一个女孩子,就是天天换新衣裳,打新首饰,吃山珍海味,又能用得了多少呢?就是我再讲究排场又能怎样呢?倒是一身暴发户行径,平白地,惹了笑话。我如今不愁吃穿,又有圣眷,事事如意,还有什么不满的?”
贾瑾为林黛玉续了一杯茶,又往自己茗碗里添了茶水,才道:“妹妹可知道,今年到现在为止,姐姐我一共得了多少银钱吗?印书坊,一年至少四十万两银子;葡萄酒作坊,截止至这次进宫之前,一共给我带来了九十一万两银子的孝敬;还有玻璃作坊、琉璃作坊,还有朝廷向我的庄子上采购的水泥、布帛,这还不算我今年新添的玛瑙庄子上的出产。”
贾瑾笑看着林黛玉道:“妹妹,你可知道,很多时候,姐姐我经常整夜整夜地睡不安稳,就怕有人知道我手里有这么多的银钱,给家里招了灾?”
贾瑾不想做沈万三、胡雪岩,她知道,在强权面前,她有再多的金钱,也是没有用的。所以,从一开始,她就抱紧了皇帝的大腿。无论是她的父亲,还是其他人,都不曾动摇过她的决定,甚至,她还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家人,站到了皇帝这一边。
贾瑾从来就没有想过什么拥立之功,因为她不需要。
一方面,贾瑾不停地让皇帝看到她的功劳,一方面,她又不停地将功劳让给别人。从她的父亲、她的哥哥,到如今林如海林黛玉父女二人,她知道,朝廷册封女孩子的品级,来来去去也就那么几个,其中,公主和郡主就不要说了,就连公主的女儿也不过是个县主。贾瑾已经是郡君,而以她的出生来说,最多能够得到的封号也就是县主而已,而且一旦成为县主,也意味着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为了不让皇帝觉得对自己已经封无可封,为了不让世人觉得自己功高震主,贾瑾一直致力于隐藏自己。
可是,这样还不够。贾瑾如今已经是郡君了,距离县主,也只有一步之遥。
为了不让自己的封爵继续往上走,她就必须另想办法。甚至于,涉及河务,这样的费钱费力却又难得见效的领域。她就是用这样的办法,虽然不抹黑自己,却让有心人觉得,她在做无用功,淡化自己在世人眼里的印象,同时,让皇帝觉得离不开自己的辅佐。
贾瑾笑道:“妹妹,朝廷如今每年花费在河务上的银钱,总共也不过是数百万两银子,可我一个闺阁弱女,每年的进项就不下两百万两银子。你让朝廷中的那些重臣如何看待我呢?就是我赤胆忠心,可是依旧会有人觉得,若是我手里的银钱会成为逆党的军粮,那将是朝廷无法承受之痛。”
林黛玉道:“可是,可是姐姐对朝廷的忠心,那是……”
贾瑾道:“妹妹,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就是我再小心,也不能保证其他人会不会有其他的想法呀。何况,当初我们贾家就是因为义忠亲王的旧事而被抄家问罪。若是有人存心闹事,便是圣上对我再恩宠、再信任,也会出事的。与其坐等将来君臣相疑的境地到来,倒不如我现在就时时小心,从平日里的点点滴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