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外传 作者:陈廷一-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团是夺取城东关。且说许世友的三十四团三营,在此以前,曾经打下了东关,但当我主力在城南与敌激战之际,东关又失陷敌手。猛将许世友受领任务后,立即查明情况,以一个营从翼侧,两个营从正面,实行钳形攻击,两个箭头一插,就把东关阵地夺了回来。“红军把赵瞎子围住了!”
“赵瞎子已成了瓮中之鳖!”
消息不翼而飞,传到黄安及其附近各县,成千上万的群众欢欣鼓舞,在前方和后方积极开展各项支前活动:赤卫军挥舞着土枪、梭镖、大刀、鱼叉、扁担、钉耙投入了战斗;慰劳队送来了粮食、猪肉、鸡蛋、鲜鱼、糕点;妇女们不分昼夜地为红军烧水做饭,洗衣缝补、救护伤员;儿童团在各个交通要道上站岗放哨、检查路条。为了前线的胜利,整个黄安地区的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了。正如当地流行的一首歌谣描述的那样:
小小黄安,人人称赞;
铜锣一响,四十八万;
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且说黄安守敌被围后,粮食补给全靠空运。为了遏制空运,削弱守敌,红军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地对空的特殊战斗。战士们有时候用机枪打飞机,吓得敌机不敢低空飞行,把空投物资到处乱丢;有时候模仿敌人的办法,在我方阵地上设置号布,点燃火堆,诱使敌机把大批物品投到我方阵地上;当空投物资落在城外时,我们就有意调敌出城,巧摆阵势,既消灭了敌人,又缴获了物资。
这天上午,许世友吃过午饭,把饭碗一推,便带领手枪排一班从团部出发,来到五连阵地。战士们正趴在战壕里练习瞄准。许世友接连检查了几个新战士的瞄准情况,转过头来对连长吴世安道:
“要领掌握得很快,练得不差。我看再换换花样,练练打拳劈刀。先一个班一个班地来,开始吧!”
“是,团长。”吴世安应了一声,接着组织连队演练。十二个班分为红蓝攻防二队,轮流演练了一遍。阳光下,刀矛飞舞,银光闪闪。战士们一个个生龙活虎,一拳一脚,整齐有力,一招一式,准确熟练。许世友忍不住大声喝彩:
“对!就这样。不要小看这打拳劈刀,它能对付敌人的花枪。他们的拚刺追求姿势,讲究节奏,不如我们的拳头、大刀管用!”
“许团长少林出身,刀功出群,何不一试,让弟兄们开开眼界!”这时,队伍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对,难得机会,团长赏赏脸吧!”下面一呼百应。说实在的,许世友在战士们的心目中是位神奇的人物。传说他打出少林和少林迎春比武夺冠,尽是一些少林刀拳的绝招,使一百单八僧膛目结舌,只有眼花缭乱之功,无有招架回手之力。很多老和尚都看呆了,惊呼“少林一代天骄!”今日团长亲临,耳闻不如目见。谁不想一睹团长风采!战士们一阵高呼完,接着便是有节奏的掌声,一浪盖过一浪。
“团长,你就来吧!”连长吴世安也坐不住了,请团长出来表演。
“好,我给大家出出丑!”许世友感到盛情难却,一时兴起,忙从腰间拔出光闪夺目的偃月刀,一个“雁翼舒展”,刀光如闪电在空中画个半圆。红缨刀穗在空中飞舞,犹如红蝴蝶在空中追踪那刀光,洒脱炫目。接着,他便是虎步生风,拉开马步,下贯丹田,用刀紧贴腿部,运刀由下猛起,以平肩为度,如舒雁翼。且手刀起时,足根随起,落则随落,落地生根。只听这时队伍里响起了一阵喝彩声。
接着,他便一个“野马跳涧”,跳进杉松林。面前出现五棵碗口粗的杉松,犹如五个敌人持刀格斗而来。此时,他怒目而视,排山运掌,力贯掌心,气发丹田,有猛虎下山之势,左出左脚,右出右脚,“咔!咔”两声,两旁把边的杉松应声而折。继而,他又把偃月刀朝空中一扔,把战士们的目光吸引到空中,随着红缨遐想。这时,只见他在下面玩了个杂技动作,腾出手来,左出左拳,右出右拳,接着“咔!咔”两声,又是两棵杉松应声而倒。战士急忙把目光敛回。只见这时,他又一个“银燕腾跃”,在空中收回偃月刀,继而一个虎步拉开,“刀劈梅花”。“咔嚓!”一声,剩下的一棵杉松也应声倒下。此时,他大气不喘,微微向战士们打了一躬。
战士们的眼都看花了,还沉浸在刚才那套一气呵成的连贯动作中。真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团长身不离刀,刀功上乘,让咱们也见识见识。”不知谁一句话,又引得大家拍手称赞起来,连喊:“好好好!!!”
“那好,最后一个。”许世友话音未落,一个“鹞子翻身”,就已站在了水潭边那块绿草坪之中,顺手拔出威风凛凛的偃月大刀在身旁抡了起来。只见一忽儿是“白云罩顶”、“枯树盘根”,一忽儿是“毒蛇出洞”、“力拔千钧”。只听长刀飞舞声“飕飕”直响,不见刀是怎样飞打抽臂。而地面上的一团雾球在飞快地滚来滚去,他的两脚,草鞋白袜,在地上点来点去,轻盈自如。真把全连官兵看得眼花缭乱、如呆如痴。这时了解团长武功的连长吴世安又出点子道:“团长舞刀,传说是洒墨不沾。如今没墨,何不洒水一试。”说罢就命令部下挑水捧洒起来。只见水随刀飞,溅出一丈多远,整个草坪场上好像下起濛濛细雨。“美哉!美哉!”在场的士兵,禁不住喝起彩来。许世友口喊一声“停”,方收起大刀,立在草坪。这时只见草坪上除了一直径丈余的圆心,未落一滴水外,其余草上皆是水漉漉的一片。大伙又是一阵喝彩。
“团长,敌机!”就在这时,手枪排的一班长傅德胜忽然叫了起来。
许世友仰头向天空望去,只见东南方向三架敌机像三只黑老鸹一样,喷着白雾,箭头一般地向黄安城飞来。
“同志们,快进入阵地!”许世友向五连长大喊了一声,然后带领手枪班向附近的机枪连阵地跑去。刚到机枪连阵地,敌机就到了头顶上空。
“打!”许世友一声令下,我们的重机枪顿时“嘟嘟嘟”地叫了起来,吐着长长的火舌,向敌机追去。三架敌机赶紧升高,在城上空旋了一圈后,慌慌张张地把大批物资投了下来。
白色的降落伞像一朵朵大蘑菇在空中飘行。西北风一吹,许多降落伞飘到城外来了,大批物品落在敌我之间的一块空地上。根据前两次的经验,许世友估计敌人可能要出城来抢粮,就对机枪连的李连长道:“机枪准备,听我的命令!”果然不出所料。片刻,从城内冲出来一大群敌人,大约有一个营的兵力。“傅德胜,快传我的命令。一营准备,三营出击!”傅德胜听完许世友的命令跑步前行。且说饿狗扑食似的敌人冲到降落伞跟前,立即哄抢起来,乱成了一团。有的从纸箱中掏出大饼、馒头,大口大口地啃了起来。有的从破麻袋里抓起大米,一把一把地往嘴里送。有的正在把一听听罐头,偷偷摸摸地塞进自己的口袋。一个敌军官挥舞着手枪,上窜下跳,驱赶着士兵。在手枪的威胁下,敌人恢复了秩序,开始搬运物资。正在这时,我们的机枪开火了。敌人慌忙卧倒,躲在粮袋、纸箱子后面向我还击。与此同时,从敌人的侧翼传来了激烈的枪声,三营的同志们冲上去了。跟着,城门口又出现了一群企图增援的敌人,猫着腰向城外冲来。“机枪,给我把城门封住!”许世友大声命令。我们的一挺挺机枪,像一把把铁扫帚,无情地扫向城门,把刚冲到门口的敌人又赶了回去,扔下几具尸首。不一会儿,三营的同志押着几十个俘虏和大批粮食,返回了阵地。这时,才从城内打来几发吊丧似的炮弹,而我们的战士已经在战壕里品尝着美味的罐头了。
在我军的严密封锁下,黄安守敌到了“拆毁民房当柴烧,杀猫宰狗做口粮”的境地。加上老天有眼,接连下了几场大雪,敌营一片啼饥呼寒之声。赵冠英纵有满腹经纶,此时此刻也发出了“危城绝地,孤军挣扎,天寒地冻,人尽食皮,困处重围,粮弹俱绝”的哀叹。他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援兵把他们从这个绝境中拉出去。
但是,宋埠、麻城、黄陂的敌军屡次出援,连遭重创,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在我军扫清外围据点后,担任打援任务的红十一师和赤卫军,在黄安城南的西张园、小峰山、五云山、嶂山、寨山地区构筑数道阵地,从12月7日至21日,先后击溃了敌人的两次大规模增援。第一次,击溃敌三个团,全歼敌一个整团。第二次,在十二师三十五团的支援下,激战四天,击溃敌四个旅八个团,歼敌数千,缴枪千余,并乘胜追击,威逼黄陂、宋埠。敌军损失惨重,无力再援。
在兄弟部队打援作战期间,三十四团和三十六团根据方面军总政治部关于“加紧政治工作,促进敌军瓦解”的紧急通知,开展了强有力的政治攻势,运用各种形式揭露蒋介石、赵冠英的罪行,宣传我党、我军的政策。
战士们把标语牌插到了阵地最前沿,用自制的小弓箭把传单射向黄安城内。有几个心灵手巧的战士还在标语牌上画上了醒目的漫画。各个宣传小组更加活跃,经常蹲在前沿工事里向守敌喊话:
“白军弟兄们,穷人不打穷人,不要替国民党当炮灰!”
“红军优待俘虏,缴枪不杀,立功有赏,回家发大洋!”
“你们的援兵被打垮了,再抵抗就是死路一条!”
“赵冠英派到宋埠搬救兵的刘存吾被我们活捉啦!”
“。”。
这些话喊久了,便编成了有趣的顺口溜:“老乡老乡,不要打枪。本是穷人,理应反蒋;为蒋卖命,卖到哪桩?上有父母,下有儿郎;一年到头,难见妻房。长官待你,何处一样?长官洋面,鱼肉鸡汤。你们吃糠,树皮啃光;更有兄弟,饿死床上。飞机运粮,有啥指望?红军围城,铁壁一样。”“老乡老乡,快快交枪,放下武器,红军有赏;若不交枪,困饿死光。来当红军,前途亮堂;愿回家乡,发给光洋。”
每到夜晚,歌声四起,句句歌词触动白军士兵心头的隐痛:
白军弟兄真可怜,官长拿你不当人, 张口骂来动手打,饿死他乡无人问。
哎呀呀,好可怜,又何必为他卖命?!
在我军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敌人的军心更加动摇。虽然黄安城高沟深,仍有不少士兵夜里翻墙下来投降。在战场上,往往朝天放枪,不打红军。红军冲上来,不作任何抵抗,就乖乖交枪。当这些饿得皮包骨头的士兵围着火堆,吃着我们端来的稀饭、糍粑时,禁不住泪流满面,放声痛哭。
正在这时,上级发起了总攻黄安守敌的命令,命令上还写道:“列宁号”飞机临空,将要配合作战。何为“列宁号”?原是国民党空军驻汉口部队的一架双翼德国容克式高级教练机,1930年3月16日因汽油耗尽迫降于河南省罗山县陈家河附近,被我赤卫队缴获。驾驶员龙文光,四川人,经教育后愿为红军服务。为了表达对列宁的敬意,特区工农民主政府命名这架飞机为“列宁号”。
12月22日,是一个难得的晴天,上午十点,伴着轰鸣声,蔚蓝色的天空出现了一个由北向南移动的白点,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这个作为我军战史上第一架飞机--“列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