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莱布尼兹-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2…
莱布尼兹
… Page 3…
一、年轻时代 (1646—1667)
哥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Leibniz)于1646
年7月1日出生在德国的莱比锡。他是德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
是一位罕见的多才博学的人。
莱布尼茨的父亲弗里德里希·莱布尼茨(1597——1652)是莱比锡大学
的道德哲学教授。其母卡塔琳娜·施莫克(1621——1664)是老莱布尼茨的
第三个妻子。莱布尼茨有一个异母兄弟约翰·弗里德里希和一个妹妹安娜·卡
特琳娜,她的儿子西蒙·洛夫勒后来成为他的唯一继承人。
莱布尼茨的早期教育鲜为人知,只有他自己偶然的一些回忆。他说的经
历可能有点夸张,以至把他自己说成完全是自学成才的了。但有一点是很明
确的,他确实不像同时代的科学巨人牛顿那样受过良好的数学以及其他科学
的训练。莱布尼茨在少年时代接受的主要是文科的知识。据莱布尼茨回忆,
他在7岁上学前就跟着父亲学习阅读,8岁时就如饥似渴地学习他那已经去
世的父亲的书,我们几乎难以想象他如何能读懂那些艰深晦涩的拉丁文、希
腊文的著作。但这些著作还真的为他后来在古典哲学、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
方面的广博学识打下了基础。除此之外,他的学校的教学大纲本身还要求学
习德国文学和历史、神学以及逻辑学。他对最后一门功课特别感兴趣,在他
以后的生涯中,始终对逻辑学的研究保持浓厚的兴趣。
1661年冬天以后,莱布尼茨来到莱比锡大学,当时他只有15岁(这确
实非常年轻,但在他的那个时代并非罕见之事)。在这里,他开始显露出了
才华,开始在学习上名列前茅。各门课程,其中包括哲学、修辞学、数学、
拉丁文、希腊文和希泊莱文,他都深入研究,而法律、哲学是他的主课。更
令人惊异的是,他对数学和自然科学表现出强烈的兴致,大学期间就博览了
当时流行于世的各种科学著作。
根据当时的教育法规,莱布尼茨在大学毕业后必须到“高一级”的学院
如神学院、法学院或医学院进行学习才能拿到博士学位。他选择了法学,但
是在开始法学课程之前,他到附近的耶拿大学过了一个短短的暑期。在那里,
他的思想有了重要的转化,为他在哲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冲破奠定了思想基
础。这应归功于埃尔哈德·威格尔的新毕达哥拉斯主义 (根据这种学说,数
是宇宙的基本实在),更应归功于他所接触的社会。17世纪下半期的德意志,
比较当时的英、荷、法等国要落后得多。30年战争(1618—1648年)使德意
志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战后,德国
封建割据局面进一步加深,农奴制恢复过程急剧加强,工商业普遍衰落。农
奴制的恢复和分裂割据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分散的工场手工
业、家庭手工业和商业几乎处于停滞以致衰退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市场,
一些城市商业的销售和贸易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王公贵族的生活消费和
宫廷、军队的开支。因此,市民阶级在经济上对王公贵族有很大的依赖性,
在政治上完全屈从于封建统治者。他们只能在封建势力的卵翼下谋求自己的
利益。这个活生生的现实,使莱布尼茨以一个青年学生的心态进行了不断的
思考,他认识到德国要发展必须实现国家的统一,结束封建割据局面,唯有
如此,才能振兴德国。但是他又看到德国的封建容克贵族的势力非常强大,
不敢同它进行斗争。这种思想决定了莱布尼茨今后的思想道路和生活道路:
理论的异端与政治上的保守;思想上反对封建贵族,行动上却紧紧依附于封
… Page 4…
建贵族。这个矛盾不仅仅反映了莱布尼茨自身的矛盾,更反映了德国市民阶
级的思想矛盾,正因为如此,莱布尼茨成为当时德国市民阶级的代表。
从耶拿大学回到莱比锡大学,整整的3年中,他忙于准备一系列的“答
辩论文”,这是他学生生涯每一个阶段中不得不发表并且在公开答辩中为之
辨护的东西。他在学习的最后一年中撰写了第一篇数学论文《结合术》。“结
合术”是近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数理逻辑的先声。在 《结合术》中,他以惊
人的勇气,冲破传统的逻辑学关于三段论的理论束缚,通过认真、细致的分
析,发现了三段论的混乱结构,因此,他开始试图构造一种关于“所有”、
“不”以及主项、谓项和中项的变更和结合的理论来消除三段论有效性规则
的武断性。现在看来,这个计划似乎有点儿野心勃勃,而且未免有些天真,
但是它在使逻辑学经得起数学处理的检验方面却是一个有希望的开端。这篇
论文是莱布尼茨年轻时代的一篇代表作品,宣布了一个富有理性和科学头脑
并有细致、缜密分析能力的未来科学家、哲学家初露峥嵘,一个如同德国人
正确称誉的“全面的天才”即将诞生。这一点,莱比锡大学的教授感觉到了,
因而给予这篇论文以很高的评价。
他以这篇论文取得了讲授哲学的资格。然而实际上他放弃了这一权利,
因为这样的讲师资格纯属荣誉性的。他的目标是做常设的12个助教之一,因
为一旦出现空额,在这个职位上的人可以按照毕业年限的先后而递补为法学
博士。不幸的是,由于当年博士候选人太多,莱布尼茨被通知下次有晋升的
机会再说。于是,他就转到较小一些的阿尔特多夫大学。这所大学位于当时
德国的科学技术中心——纽伦堡市的郊外。1666年到校注册不久,莱布尼茨
就向学校提交了早已准备好的博士论文,仅仅在4个月之后,即1667年的2
月,他被正式授予博士学位。莱布尼茨的博学多才给阿尔特多夫大学以很深
的印象,所以提供给他一个教授的职位。然而,学院生活的闭塞、枯躁又使
莱布尼茨感到厌倦。他觉得一个青年人不应当把自己美好的青春,最富有价
值的生命消耗在单调的与世隔绝的学院里,特别是把自己束缚在毫无实际价
值的经院式的学术上。人应当到丰富多采、充满朝气的现实中去,在那里人
的价值才能得到创造、得到实现,人才能发现自己的位置。所以莱布尼茨毅
然改变了过学院式生活的初衷,决定更多地投入到外面的世界中去。
… Page 5…
二、法学家和博学的人 (1667——1672)
机遇往往给予有准备的人,特别是那些刻苦努力、奋发向上的年轻人。
1666年的夏季对于莱布尼茨是一个充满了机遇的日子,他雄心勃勃地离
开学院,打算到“荷兰和国外”去看看世界,却遇到了美因茨选帝候约翰·菲
利普·冯·舍恩博恩的前首相博伊内堡。由于莱布尼茨的渊博知识,以及在
处理公众事务方面的卓越能力给博伊内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之劝莱布尼
茨和他一起回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家乡去,这儿正好是美因茨的郊外。博伊
内堡很快就任命他为选帝候法律顾问的助手,主要是协助这位法律顾问重新
编纂民法。由于莱布尼茨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大约在一
年半后,就被提拔到上诉法院陪审官的位置上。
莱布尼茨和博伊内堡的亲密关系非常重要,这不仅对于开拓他的生涯,
而且对于提高他的理性都是如此。尤其是博伊内堡宗教上的关系,对于莱布
尼茨的事业起了关键作用。
当时,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路德派的新教在德国拥有大量的信仰
者,但天主教会仍有很大的势力,天主教会以自己传统的宗教优势控制着社
会上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阵地,双方斗争仍很激烈。博伊内堡和他
身边的人都是由路德教改信天主教的改宗者,这就使路德教的信徒莱布尼茨
在宗教方面有了一个重要的保护伞,因此,他才能在1689年得到梵蒂冈图书
馆馆长这一有威望的职位。在博伊内堡的鼓励下,莱布尼茨还满怀希望能推
进教会的重新统一,草拟了许多有关宗教题材的论文,其中多数是论及各教
会之间争执不休的问题。从现在的眼光看来,莱布尼茨不应把许多精力放在
神学、宗教方面,但在当时却是必需的。
这一时期,莱布尼茨的精力放在了法律“大百科全书”上。应当说,莱
布尼茨的哲学基石之一就是他对“大百科全书”的憧憬上,希望将所有的知
识都收编到一个体系之中。他的许多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个目标所作的努力,
而在美因茨重新编纂法规,是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次努力。
正如人们所了解的那样,德国的法律是一个包括罗马法、传统的德国习
惯法,以及各国的成文法和判例法的大杂烩。莱布尼茨作为一个自然法的崇
拜者,希望通过少数几个基本的法律概念来定义所有的法律概念,从一套自
然正义的原则中演绎出所有的具体法规。他在 1667年发表的《法学教学新
法》中就保留了他试图建立这样一个体系的草图。关于自然法的问题,当他
上了年纪之后兴趣有所转移,但他还是不断地回到这个年轻时代关注的课题
上来。实际上,他在这方面工作仅仅开了个头。
为了开展他的百科全书工作,他又开始投入到图书馆的事业之中。阿尔
斯泰德在1630年出版的七卷本《百科全书》启发了莱布尼茨,使他认为要把
知识集中起来,就要把散布在全欧洲各地图书馆中的图书集中起来,最可行
的办法就是编辑一本总的主题目录。这是在牛津的博德兰图书馆编制的主题
目录之后,又一项在图书馆学领域的创新(事实上,莱布尼茨对博德兰图书
馆的主题目录毫不知晓)。1670年,他作为一个样版为博伊内堡的大量藏书
编制了一个目录,这个目录编制的很成功,但遗憾的是,在此后管理的主要
图书馆中从未同意使用,也未再编制过此类目录。关于图书馆学领域的细致
研究,使莱布尼茨涉猎了当时欧洲近代知识的各个领域,也使他掌握了获得
资料的方法,从而能为他在各个科学领域纵横驰骋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正
… Page 6…
是图书馆研究的成功,特别是近代科学知识日益更新,使莱布尼茨希望转到
报刊方面,通过报刊来了解新思想、新知识。当时,他想搞个书评一类的刊
物,把这个刊物称为图书馆中心,主要是对新的重要的出版物进行摘要品评,
此外还包括对较早时期的著作进行研究,以及对当时尚未出版的但正在研究
的课题也进行介绍。这个设想应当说非常具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