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那些事儿-第1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辽阳失陷太快,毛先生反应不够快,没来得及跑,落在了后面,被后金军堵住,没辙了。
如果只有他一个人,化化妆,往脸上抹把土,没准还能顺过去。不幸的是,他的手下还有两百来号士兵。
带着这么群累赘,想溜,溜不掉;想打,打不过。明军忙着跑,后金军忙着追,敌人不管他,自己人也不管他。毛文龙此时的处境,可以用一个词完美地概括——弃卒。
当众人一片哀鸣,认定走投无路之际,毛文龙找到了一条路——下海。
他找来了船只,将士兵们安全撤退到了海上。
然而很快,士兵们就发现,他们行进的方向不是广宁,更不是关外。
“我们去镇江。”毛文龙答。
于是大家都傻了。
所谓镇江,不是江苏镇江,而是辽东的镇江堡,此地位于鸭绿江入海口,与朝鲜隔江而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极其坚固,易守难攻。
但大家之所以吃惊,不是由于它很重要,很坚固,而是因为它压根就不在明朝手里。
辽阳、沈阳失陷之前,这里就换地主了,早就成了后金的大后方,且有重兵驻守,这个时候去镇江堡,动机只有两个:投敌,或是找死。
然而毛文龙说,我们既不投敌,也不寻死,我们的目的,是攻占镇江。
第930章
明朝的皇帝,从来不是说了就算的,且不论张居正、刘瑾、魏忠贤之类的牛人,光是那帮六七品的小御史、给事中,天天上书骂人,想干啥都不让,能把人活活烦死。
比如明武宗,就想出去转转,换换空气,麻烦马上就来,上百人跪在门口痛哭流涕,示威请愿,午觉都不让睡。闹得你死我活,最后也没去成。
换句话说,皇帝大人连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定,你让他帮东林党控制朝政,那是不太现实的,充其量能帮个忙而已。
东林党掌控朝廷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们打败了朝廷中所有的对手,具体说,是齐、楚、浙三党。
众所周知,东林党中的许多成员是没有什么博爱精神的,经常耍二杆子性格,非我族类就是其心必异,什么人都敢惹,搞了几十年斗争,仇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三党,前仆后继,前人退休,后人接班,一代代接茬上,斗得不亦乐乎。
这两方的矛盾,那叫一个苦大仇深。什么争国本、妖书案、梃击案,只要是个机会,能借着打击对手,就绝不放过,且从万历十几年就开始闹,真可谓是历史悠久。
就实力而言,东林党势头大,人多,占据优势,而三党迫于压力,形成了联盟,共同对付东林党,所以多年以来此消彼长,什么京察、偷信,全往死里整。可由于双方实力差距不大,这么多年了,谁也没能整死谁。
万历末年,一个人来到了京城,不久之后,在极偶然的情况下,他加入了其中一方。
他加入的是东林党,于是,三党被整死了。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然而,正是这个小人物的到来,打破了几十年的僵局,这个人名叫汪文言。
如果你不了解这个人,那是正常的,如果你了解,那是不正常的。
甚至很多熟读明清历史的人,也只知道这个名字,而不清楚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的东西。
因为这个人实在是太不起眼了。
事实上,为查这位仁兄的生平,我吃了很大苦头,翻了很多书,还专门去查了历史文献检索,竟然都没能摸清他的底。
在几乎所有的史籍中,对于此人的描述都只有只言片语,应该说,这是奇怪的现象
对于一个在历史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人而言,介绍如此之少,是很不正常的,但从某个角度讲,又是很正常的。
因为决定成败的关键人物,往往喜欢隐藏于幕后。
第940章
因为平凡的人是很多的,且大都不安分,要想金榜题名,考中进士,走着上去是不行的,一般都得踩着上去——踩着那些被你淘汰的人。
明朝的进士,三年考一次,每次录取名额平均一百多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能进入朝廷,看见皇帝大人尊容的,只有三四十人。而决定所有人命运的,只是那张白纸,和几道考试的题目。
同一张纸,同一道题目,同一个地方。
不同的人,不同的脑袋,不同的手。
能否出人头地,只能靠你自己,靠你那非凡的智力、领悟力,以及你那必定能够超越常人,必定与众不同的信念。
所以我一直认为,科举制度,是一种杰出、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杜绝了自东汉以来,腐败不堪的门阀制度,最大地保证了人才的选拔,虽然它并不完美,却亦无可取代。
当然,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当你考上了进士,脱离了科举体系,就会发现,自己进入了另一个全新的体系——文官体系。
在那个体系中,你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员,还要熬资历,干工作,斗智斗勇,经过几十年的磨砺之后,你才能成为精英中的精英,并具备足够的智商和经验,领导这个伟大的国度继续前进。
这就是于谦、李贤、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等人的成功之道,也是必经之道。虽然他们都具有优异的天赋,坚韧的性格,坎坷的经历,但要想名流千古,这是无法逃避的代价。
在那条通往最高宝座的道路上,只有最优秀,最聪明,最有天分的人,才能到达终点
但许多人不知道,有些不那么聪明,不那么优秀,不那么有天分的人,也能走到终点。
因为在通往终点的方向,有一条捷径,这条捷径,就是太监之路。
太监不需要饱读诗书,不需要层层培训,不需要处理政务,不需要苦苦挣扎,他们能够跨过所有文官体系的痛苦经历,直接获取成功,只需要讨好一人——皇帝。
皇帝就是老板,就是CEO,就是一言九鼎,总而言之,是说了就算的人物。
而太监,就在皇帝的身边,所以只要哄好皇帝,太监就能得到权力,以及他想得到的一切。
这就是有明一代,无数的人志愿成为太监的全部、真实的原因。
但现在摆在无业游民魏忠贤面前的,不仅仅是个录取名额比例,还有一个更为基本的难点——阉割问题。
第950章
每次见王安,魏忠贤从不主动吹捧,也不说话,只是磕头,王安不叫他,他就不去,王安不问他,他就不说话。王安跟他说话,他不多说,态度谦恭点到即止。
他不来虚的,尽搞实在的,逢年过节送东西,还是猛送,礼物一车车往家里拉。于是当魏朝和魏忠贤发生争斗的时候,他全力支持了魏忠贤,赶走了魏朝。
但他并不知道,魏忠贤的目标并不是魏朝,而是他自己。
此时的魏忠贤已经站在了门槛上,只要再走一步,他就能获取至高无上的权力。
但是王安,就站在他的面前。必须铲除此人,才能继续前进。
跟之前对付魏朝一样,魏忠贤毫无思想障碍,朋友是可以出卖的,上级自然可以出卖,作为一个无赖、混混、人渣,无时无刻,他始终牢记自己的本性。
可是怎么办呢?
王安不是魏朝,这人不但地位高,资格老,跟皇帝关系好,路子也猛,东林党的杨涟、左光斗都经常去他家串门。
要除掉他,似乎绝无可能。
但是魏忠贤办到了,用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
天启元年(1620),司礼监掌印太监卢受因为犯了事,被罢免了。
在当时,卢受虽然地位高,势力却不大,所以这事并不起眼。
王安,正是栽在了这件并不起眼的事情上。
前面讲过,在太监里面,最牛的是司礼太监,包括掌印太监一人,秉笔太监若干人。
作为司礼监的最高领导,按照惯例,如职位空缺,应该由秉笔太监接任。在当时而言,就是王安接任。
必须说明,虽然王安始终是太监的实际领导,但他并不是掌印太监,具体原因无人知晓。可能是这位仁兄知道枪打出头鸟,所以死不出头,想找人去顶缸。
但这次不同了,卢受出事后,最有资历的就剩下他,只能自己干了。
但魏忠贤不想让他干,因为这个位置太过重要,要让王安坐上去,自己要出头,只能等下辈子了。
可是事实如此,生米做成了熟饭,魏忠贤无计可施。
王安也是这么想的,他打点好一切,并接受了任命。按照以往的惯例,写了一封给皇帝的上疏。主要意思无非是我无才无能,干不了,希望皇上另找贤能之类的话。
接受任命后,再写这些,似乎比较虚伪,但这也是没办法,在我们这个有着光荣传统的地方,成功是不能得意的,得意是不能让人看见的。
几天后,他得到了皇帝的回复:同意,换人。
第960章
魏忠贤接到消息,欣然同意,并开出了价码——四万两,熊廷弼不死。
汪文言非常高兴,立刻回复了熊廷弼,告诉他这个好消息,以及所需银子的数量(很可能不是四万两,毕竟中间人也要收费)
以汪文言的秉性,拿中介费是一定的,拿多少是不一定的,但这次,他一文钱也没拿到。因为熊廷弼拿不出四万两。
拿不出钱来,事情没法办,也就没了下文。
但魏忠贤不知是手头紧,还是办事认真负责,发现这事没消息了,就好了奇,派人去查。七转八转,终于发现那个托他办事的人,竟然是汪文言!
过分了,实在过分了,魏忠贤感受到了出离的愤怒:和我作对也就罢了,竟然还要托我办事,吃我的中介费!
拿不到钱,又被人耍了一把的魏忠贤国仇家恨顿时涌上心头,当即派人把汪文言抓了起来。
汪文言入狱了,但这只是开始,魏忠贤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他,把东林党人拉下水。
但事实再一次证明,冲动是魔鬼。一时冲动的魏公公惊奇地发现,他又撞见鬼了,汪文言入狱后,审来审去毫无进展,别说杨涟、左光斗,就连汪先生自己也在牢里过得相当滋润。
之所以出现如此怪象,除汪先生自己特别能战斗外,另一个人的加入,也起了极大的作用。
这个人名叫黄尊素,时任都察院监察御史。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知道他的人比较多,但他还有个更有名的儿子——黄宗羲。如果连黄宗羲都不知道,应该回家多读点书。
在以书生为主的东林党里,黄尊素是个异类。此人深谋远虑,凡事三思而行,擅长权谋,与汪文言并称为东林党两大智囊。
得知汪文言被抓后,许多东林党人都很愤怒,但也就是发发牢骚,真正做出反应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黄尊素。
他敏锐地感觉到,魏忠贤要动手了。
抓汪文言只是个开头,很快,这场战火就将延伸到东林党的身上。到时一切都迟了。
于是,他连夜找到了锦衣卫刘侨。
刘侨,时任锦衣卫镇抚司指挥使,管理诏狱,汪文言就在他地盘坐牢。
这人品格还算正派,所以黄尊素专程找到他,疏通关系。
黄尊素表示,人你照抓照关,但万万不能牵涉到其他人,比如左光斗、杨涟等等。
刘侨答应了。
第970章
贪污受贿,皇帝可以不管,坑皇帝的老婆,抢皇帝的座位,皇帝就生气了。
更何况这些事,他确实也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