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第153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153章

小说: 明朝的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吃饭,杨涟听说了,也不跟上级打招呼,就跑去找首辅方从哲:
  “皇上生病了,你应该去问安。”
  方首辅胆子小,脾气也好,面对这位小人物,丝毫不敢怠慢:
  “皇上一向忌讳这些问题,我只能去问宫里的内侍,也没消息。”
  朝廷首辅对七品小官,面子是给足了,杨先生却不要这个面子,他先举了个例子,教育了首辅大人,又大声强调:
  “你应该多去几次,事情自然就成了(自济)!”
  末了,还给首辅大人下了个命令:
  “这个时候,你应该住在内阁值班,不要到处走动!”
  毫无惧色。
  根据以上史料,以及他后来的表现,我们可以认定:在杨涟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为国尽忠,匡扶社稷。
  事实上,在十几天前的那个夜晚,这位不起眼的小人物,就曾影响过这个帝国的命运。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夜,乾清宫
  万历就快撑不住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反省了自己一生的错误,却也犯下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没有召见太子。
  一般说来,皇帝死前,儿子应该在身边,除了看着老爹归西、嚎几声壮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意义——确认继位。
  虽说太子的名分有了,但中国的事情一向难说,要不看着老爹走人,万一隔天突然冒出几份遗嘱、或是几个顾命大臣,偏说老头子临死前改了主意,还找人搞了公证,这桩官司可怎么打?
  但不知万历兄是忘了,还是故意的,反正没叫儿子进来。
  太子偏偏是个老实孩子,明知老头子不行了,又怕人搞鬼,在宫殿外急得团团转,可就是不敢进去。
  关键时刻,杨涟出现了。
  在得知情况后,他当机立断,派人找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王安。
  王安,时任太子侍读太监,在明代的历史中,这是一个重量级人物。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里,他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而在那个夜晚,杨涟只给王安带去了一句话,一句至关紧要的话:
  “皇上已经病得很重了(疾甚),不召见太子,并不是他的本意。太子应该主动进宫问候(尝药视膳),等早上再回去。”
  这就是说,太子您之所以进宫,不是为了等你爹死,只是进去看看,早上再回去嘛。
  对于这个说法,太子十分满意,马上就进了宫,问候父亲的病情。
  当然,第二天早上,他没回去。
  第890章
  王安是个好人,至少是个识货的人,当朱常洛地位岌岌可危的时候,他坚定且始终站在了原地,无论是“争国本”,还是“梃击”都竭尽全力,证明了他的忠诚。
  朱常洛成为明光宗之后,他成为了司礼秉笔太监,掌控宫中大权。
  这位仁兄最喜欢的人,是东林党,因为一直以来,东林党都是皇帝陛下的朋友。
  而他最不喜欢的人,就是李选侍,因为这个女人经常欺负后宫的一位王才人,而这位王才人,恰好就是皇长子朱由校的母亲。
  此刻还不下烂药,更待何时?
  刘一璟大怒,大吼一声:
  “谁敢藏匿天子!”
  可是吼完了,就没辙了,因为这毕竟是宫里,人躲在里面,你总不能破门而入去抢人吧。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让李选侍心甘情愿地交人,然后送到门口,挥手致意。
  这似乎绝不可能,但是王安说,这是可能的。随后,他进入了暖阁。
  面对李选侍,王安体现出了一个卓越太监的素质,他虽没有抢人的体力,却有骗人的智力。
  他对李选侍说,现在情况特殊,必须让皇长子出面,安排先皇的丧事,安抚大家的情绪,事情一完,人就能回来。
  其实这谎扯得不圆,可是糊弄李选侍是够了。
  她立即叫出了朱由校。
  然而,就在她把人交给王安的那一瞬间,却突然醒悟了过来!她随即拉住了朱由校的衣服,死死拉住,不肯松手。
  王安知道,动粗的时候到了,他决定欺负眼前这个耍赖的女人。因为太监虽说不男不女,可论力气,比李小姐还是要大一些。
  王安一把拉过朱由校,抱起就走,冲出了暖阁。当门外的顾命大臣们看见皇长子的那一刻,他们知道,自己胜利了。
  于是,在先皇的尸体(估计还热着)旁,新任皇帝接受了顾命大臣们的齐声问候:万岁!
  万岁喊完了,就该跑了。
  在人家的地盘上,抢了人家的人,再不跑就是真是傻子了。
  具体逃跑方法是,王安开路,刘一璟拉住朱由校的左手,英国公张维贤拉住朱由校的右手,包括方从哲在内的几个老头走中间,杨涟断后。就这样,朱由校被这群活像绑匪(实际上也是)的朝廷大臣带了出去。
  事情正如所料,当他们刚刚走出乾清宫的时候,背后便传来了李选侍尖利的叫喊声:
  “哥儿(指朱由校),回来!”
  第900章
  熊廷弼是对的,所以他是东林党,或至少是东林党支持的,王化贞是错的,所以他是阉党,或至少是阉党赏识的。大致如此。
  我并非不能理解好事都归自己,坏事都归别人的逻辑,也并不反对,对某些坏人一棍子打死再踩上一只脚的行为,我只是认为,做人,还是要厚道。
  王化贞不听熊廷弼的话,很正常,因为他的兵,比熊廷弼的多。
  当时明朝在辽东的剩余部队,大约有十五万,全都在王化贞的手中。而熊廷弼属下,只有五千人。
  所以每次王化贞见熊廷弼时,压根就不听指挥,说一句顶一句,气得熊大人恨不能拿刀剁了他。
  但事实上,王化贞是个很有能力的人。
  王化贞,山东诸城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原先是财政部的一名处级干部(主事),后来不知怎么回事,竟然被调到了辽东广宁(今辽宁北宁)。
  此人极具才能,当年蒙古人闹得再凶,到他的地头,都不敢乱来。后来辽阳、沈阳失陷,人心一片慌乱,大家都往关内跑,他偏不跑。
  辽阳城里几万守军,城都丢了,广宁城内,只有几千人,还是个破城,他偏要守。
  他非但不跑,还招集逃兵,整顿训练,居然搞出了上万人的队伍,此外,他多方联络,稳定人心,坚守孤城,稳定了局势。所谓“提弱卒,守孤城,气不慑,时望赫然”,天下闻名,那也真是相当的牛。
  熊廷弼也是牛人,但对于这位同族,他却十分不感冒,不仅因为牛人相轻,更重要的是,此牛非彼牛也。
  很快,熊大人就发现,这位王巡抚跟自己,压根不是一个思路。
  按他自己想法,应该修筑堡垒,严防死守,同时调集援兵,长期驻守。
  可是王化贞却认定,应该主动进攻,去消灭努尔哈赤,他还说,只要有六万精兵,他就可以一举荡平。
  熊廷弼觉得王化贞太疯,王化贞觉得熊廷弼太熊。
  最后王化贞闭口了,他停止了争论,因为争论没有意义。
  兵权在我手上,我想干嘛就干嘛,和你讨论,是给你个面子,你还当真了?
  一切都按照王化贞的计划进行着,准备粮草,操练士兵,寻找内应,调集外援,忙得不亦乐乎。
  忙活到一半,努尔哈赤来了。
  天启二年(1622)正月十八日,努尔哈赤亲率大军,进攻广宁。
  第910章
  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秀才、落魄秀才,教师、优秀教师、举人、军事观察员,目睹战争的破坏、聆听无奈的哀嚎、体会无助的痛苦,孙承宗最终确定了自己的道路。
  他决定放弃稳定舒适的生活,他决定,以身许国。
  于是在几十年半吊子生活之后,考场老将孙承宗打算认真地考一次。
  这一认真,就有点过了。
  放榜的那天,孙承宗得知了自己的考试名次——第二,全国第二。
  换句话说,他是榜眼。
  按照明朝规定,榜眼必定是庶吉士,必定是翰林,于是在上岗培训后,孙承宗进入翰林院,成为了一名正七品编修。
  之前讲过,明代朝廷是讲出身的,除个别特例外,要想进入内阁,必须是翰林出身,否则,即使你工作再努力,能力再突出,也是白搭。这是一个公认的潜规则。
  但请特别注意,要入内阁,必须是翰林,是翰林,却未必能入内阁。
  毕竟翰林院里不只一个人,什么学士、侍读学士、侍讲、修撰、检讨多了去了,内阁才几个人,还得排队等,前面的人死一个才能上一个,实在不易。
  孙承宗就是排队等的人之一,他的运气不好,等了足足十年,都没结果。
  第十一年,机会来了。
  万历四十二年(1614),孙承宗调任詹事府谕德。
  这是一个小官,却有着远大的前程,因为它的主要职责是给太子讲课。
  从此,孙承宗成为了太子朱常洛的老师,在前方等待着他的,是无比光明的未来。
  光明了一个月。
  万历四十八年(1620),即位仅一个月的明光宗朱常洛去世。
  但对于孙承宗而言,这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他已经找到了一个新的学生——朱由校。
  教完了爹再教儿子,真可谓是诲人不倦。
  天启皇帝朱由校这辈子没读过什么书,就好做个木工,所以除木匠师傅外,他对其它老师极不感冒。
  孙承宗是唯一的例外。
  由于孙老师长期从事儿童(私塾)教育,对于木头型,愚笨型、死不用功型的小孩,一向都有点办法,所以几堂课教下来,皇帝陛下立即喜欢上了孙老师,他从没有叫过孙承宗的名字,而代以一个固定的称谓:“吾师”。
  这个称呼,皇帝陛下叫了整整七年,直到去世为止。
  他始终保持对孙老师的信任,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挑拨、中伤,都无济于事。
  我说的这个“何人”,是指魏忠贤。
  第920章
  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这样的好事,没错,前面两句话是逗你们玩的。
  毛文龙先生之所以痛下决心北上求职,是因为他的舅舅时来运转,当上了山东布政使,跟王化贞关系很好,并向王巡抚推荐了自己的外甥。
  王巡抚给了面子,帮毛文龙找了份工作,具体情况就是如此。
  在王化贞看来,给安排工作,是挣了毛文龙舅舅的一个人情,但事实证明,办这件事,是挣了大明的一个人情。
  毛文龙就这样到部队上班了,虽说只是个都司,但在地方而言,也算是高级干部了,至少能陪县领导吃饭,问题在于,毛都司刚去的时候,不怎么吃得开,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关系户,都知道他没打过仗,所以,都瞧不起他。
  直到那一天的到来——天启元年(1621)三月二十一日。
  这一天,辽阳陷落,辽东经略袁应泰自尽,数万守军全军覆没,至此,广宁之外,明朝在辽东已无立足之地。
  难民携家带口,士兵丢弃武器,大家纷纷向关内逃窜。
  除了毛文龙。
  毛文龙没有跑,但必须说明的是,他之所以不跑,不是道德有多高尚,而是实在跑不掉了。
  由于辽阳失陷太快,毛先生反应不够快,没来得及跑,落在了后面,被后金军堵住,没辙了。
  如果只有他一个人,化化妆,往脸上抹把土,没准还能顺过去。不幸的是,他的手下还有两百来号士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