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大唐盗帅 >

第509章

大唐盗帅-第509章

小说: 大唐盗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领着唐朝的虎狼之师,一路攻城拔寨,破辽东城,克盖牟城,定卑沙城,并且堂而皇之的在鸭绿江边阅兵。
  这次征伐高句丽,唐军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在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中斩首四万之众,自己却仅仅只付出了两千兵卒的代价。
  如此战绩,与杨广相比,那是天差地别了。但是最后李世民还是退兵了,在恶劣的环境下,让高句丽的桥头堡垒安市城挡住了前进的步伐。战线太长,消耗过大,国亦不能无君,李世民从长远考虑,只好带着俘虏投降的高句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撤回中原。
  此战虽重创高句丽,收复了辽东这块故土,让失地重回华夏怀抱,是不可多得的大胜。
  心高气傲的李世民却因为终究未能灭亡高句丽,而接受不了这个胜果,自认为失败。
  现在正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记得历史上渊盖苏文是直接依仗优势兵力,将高句丽的国王荣留王杀了,以铁血手腕稳住了高句丽的局面,聚集高句丽所有力量,化作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来阻挡唐军。
  也许是因为蝴蝶效应,荣留王意外的在轩辕客的帮助下活了下来,使得高句丽面临分裂的局面。在内部有轩辕客的相助,若能辅以唐朝的推波助澜,灭高句丽,将会不走历史老路。
  杜荷当即进宫,面见了李世民。
  就如他说的,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只要李世民不在睡觉,不在与宰相们商议军国大事,基本上都能随时见到。
  李世民听到杜荷的叙述,眼中登时间射出一道异彩。
  他太明白此事的重要性了。
  辽东从战国、秦、汉时期,这里就属于华夏的领地,但是因为隋朝的没落,高句丽趁势而起,将辽东一地,归为己有。
  汉人的领土意识远远高于任何一个民族,其他民族可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但是汉人却不一样。辽东是华夏领土,然而却一直被高句丽统治,这是任何汉家皇帝都无法忍受的。
  更别说是李世民这位统治欲望极强的帝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在北定薛延陀之后,若有若无的,李世民已经将目光指向东北的高句丽了。前朝无法完成的事情,就由他来代为完成……
  李世民当即接见了轩辕天,详细的向他询问了经过。
  如杜荷先前想的相差无几,李世民固然有着好大喜功的性子,可绝对不会像杨广一样,盲目的乱来。
  面对此次良机,也未做出出兵的打算,李世民大赞道:“令祖情操,令朕动容……只是万里远征,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决定的事情。你回去告诉令祖,少安毋躁。那么多年都熬下来了,也不差这点时间。”
  轩辕天已经从杜荷哪里知道了原因,也没有多说,表示明白。
  李世民笑着命人取了一把唐刀,赠与轩辕天,以表彰他们的忠义。
  轩辕天先行退下。
  李世民哈哈一笑,长身而起,一脸兴奋的道:“你小子真是朕的福星,这等好事,都遇上了……少则一年,多则两到三年,我大唐必将踏平高句丽。”
  轩辕天在的时候,李世民要维护君王的威严,一直不苟言笑。如今他退下了,面对自己人的杜荷,李世民也就恢复了常态,表露了自己的喜悦之心。
  这征伐高句丽,李世民念在心中,可他清楚,征伐高句丽要比征伐薛延陀还要困难。
  当然这不是实力的差距,而是文化的差别。
  薛延陀拥兵三十万,确实很强大,李世民却不屑一顾。只因薛延陀是游牧民族,跟他们对战交锋,那是野战决胜负。在野战上,大唐劲旅,不惧任何人,包括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
  而高句丽却是农耕民族,他们学习汉唐文化,以城池为居,据险而守,打起来特别的困难。
  万里远征,打的是极为艰难的攻城战,气候又是恶劣。
  种种因素,无不是难以攻克的难关。
  依照李世民的原定计划,大唐需要潜心发展五六年,才有征伐高句丽的可能。现在只需两三年,大唐足以将高句丽纳为领土。
  杜荷笑着答道:“全是岳父大人洪福齐天之故,小婿不过是沾点微光而已。”
  李世民也自恋的仰起了脑袋,过了会儿才道:“此事,你觉得应该如何利用?”
  杜荷道:“这不需要小婿来卖弄了吧……当年对付突厥,岳父大人的分化,内讧手段,可是玩的呼啦呼啦的,哪里还需要小婿班门弄斧。”
  李世民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杜荷领着轩辕天离开了皇宫,走在路上,他问起了安市城的情况。
  安市城是进入高句丽腹地的必经之路,轩辕天来的时候,就曾路过此城,根据记忆,一一作答。
  杜荷听的详细,沉声道:“这安市城将是我大唐攻打高句丽最坚固的壁垒,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希望你们能够迁入安市城中,届时定能立下奇功……”
  轩辕天并不精于兵法,但也知杜荷在军事上的水平,毫不犹豫的点头道:“此事我会与爷爷说的。”
  第二天,李世民便以天可汗的名义支持荣留王,并且修书强力指着渊盖苏文,以下犯上,罪大恶极,要求他立刻自缚请罪。
  杜荷见李世民这莫名其妙的举动,有些不解。但经过一番细思,心中恍然,不得不佩服李世民的手段高明。他这简单的几句话,已然荣留王、渊盖苏文推向死地。
  看上去李世民只是毫不在意的发表一下看法,然而这“毫不在意”却能产生无比巨大的连锁反应。
  渊盖苏文野心极大,他已经造反,走上了不归路,自然不会如李世民所愿,自缚请罪。唐王朝的影响无比巨大,这一公开支持荣留王,渊盖苏文不可能不心急,更不可能跟荣留王继续对持下去。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向大唐示好,在唐王朝没有出兵帮助荣留王之前,灭了荣留王。
  而荣留王虽是正统,实力远远不及渊盖苏文。一旦渊盖苏文出兵,荣留王必然求助已经宣布支持他的唐王朝。
  这样一来,唐王朝就能够在高句丽这两个分裂的诸侯间,左右逢源,分别在他们彼此的后面挥动马鞭,让他们彼此狗咬狗,让高句丽在内斗中损耗国力。大唐趁机凝聚粮草、经济,为再次出征而准备。
  至于轩辕客、轩辕天的存在,李世民让他们继续蛰伏,等待时机。
  果如李世民算计的一般,得知唐王朝支持荣留王,渊盖苏文慌了。他本不将荣留王放在眼底,打算先清扫荣留王的势力之后,在出兵辽东,一统高句丽。但荣留王却跟唐朝拉上了关系,这意义就大不一样了。
  唐朝的实力,加上荣留王正统的地位,足以将他一举掀翻。
  投降,这不可能。
  荣留王要的是他的命,一投降,什么都没有了。
  渊盖苏文见李世民暂时只是口头支援荣留王,还没有出兵的意思。当即派心腹入唐,表示臣服之心,同时也出兵辽东,打算在唐朝未行动之后,灭了荣留王,以防止荣留王借助唐朝之力坐大,反败为胜。
  荣留王得知渊盖苏文出兵,也慌了,论实力,他实在不是渊盖苏文的敌手,不得已只能求助于支持他的唐王朝……
    第十三部 泱泱大唐 第674章 “饮马黄河,直取长安”
  面对渊盖苏文的示好,面对荣留王的求助,李世民给了模棱两可的答案,一面暗示渊盖苏文不会出兵,另一面却在给荣留王定心丸,让他们拼斗个你死我活。
  当然他也不是真的不管,在唐朝出兵之前,保住荣留王,不让荣留王被渊盖苏文灭了,也是驱狼吞虎的关键。
  得知大唐王朝即将兵伐高句丽,杜荷的心中激动之情,难以而语,只因心中的那一点点的私心。
  作为一个后世人,对于高丽棒子的排斥,实在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杜荷心底也知道,后世的高丽棒子与现在的高句丽是两码子事情。但感性与理性间,有着强烈的对冲。即便现在的高句丽并非后来的棒子,但只要“高句丽”还叫“高句丽”这个名字,杜荷就没法对他生出好感来。
  尤其是在记忆中,棒子们乱认祖先,拍了一部《渊盖苏文》的历史剧。那里面的内容实在是恶心至极,历史上唐军北伐,那是节节胜利,位于攻城方以两千兵马的伤亡,灭高句丽四万,生擒将校级别的俘虏三千余人。
  棒子们一编,好了,什么操蛋的情节都出来了。
  在他们所谓的“历史剧”里,渊盖苏文却是骁勇无敌,压着唐朝来打,最后更是一箭射瞎了李世民,让威名赫赫的天可汗在剧中成为了一个独眼龙。最后唐使,更是畏畏缩缩的前往高句丽议和。
  岂有此理,无耻之尤。
  也是因为如此,杜荷对于那个什么渊盖苏文,那是厌恶反感。殃及池鱼,说的就是如此。
  记得当时,杜荷气得险些没有砸了电视机,现在回想起来却是一阵阵的兴奋,棒子们不是说嘛,渊盖苏文骁勇无敌,压着唐朝来打,还让李世民成为独眼龙。行,小爷我这一次就押着渊盖苏文来打,将他打成独眼龙。
  高句丽就是一块大奶酪,历史上李世民咬了一大半,没有一口将它吃掉,那么小爷就一口将他吃掉。
  再看那群棒子怎么编……
  杜荷越想越是兴奋,干起事情来,精神头十足,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全力发展,然后将高句丽一口吃下。
  这劳师远征,经济、粮食是重中之重。
  因为番薯的出现,唐朝的库存食物猛增,大大缓解了连年征战所造成的粮草不足。
  丝绸之路,依然红火,但毕竟相隔太远,陆路既不方便,利润肥的如油,可却逼近饱和,想要扩大规模,几乎是不可能了。海上这条丝绸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杜荷心知要想海上丝绸之路的扩大,关键不在于刘仁轨招待的那些商贾,而是在于他接待的这个各国使节。这些使节在各自的国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是能够左右上层国策的人物。
  只有让他们这些人物,充分的意识到与大唐共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的利益,才能最大限度的将利益最大化。只凭唐朝在这里一方使劲用力,取得的成功是有限的。
  杜荷也因而对于自己的这份工作,非常的上心。以迎接大使的身份,领着各国使节往返于能够彰显大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地方。
  雄伟的万里长城,最富饶的长安东西市,还有东西方的交流通道丝绸之路,以及大唐王朝的军营。
  万里长城是不朽的杰作,长安东西市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市场,丝绸之路历史悠久而繁华,唐朝劲旅,更是纵横四夷,攻无不克。
  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无不是世界第一。
  各国使者就如井底之蛙,南方夜郎,在一阵阵的惊叹中,了解意识道大唐的强盛,每一个人都不敢再以国与国对等的地位与唐朝相称。便是西方最强的阿拉伯帝国,也视大唐为兄,自己为弟。
  对于共同开创海上丝绸之路的提议,也无人怀有异议。唐朝如此的强盛,与唐朝通商,对于他们来说那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正如当初杜荷所说的一样,未来的局势必将从航海而起。海运会渐渐的取代陆路,成为大势所趋的必然。
  只有亲自体验过的人,才会明白,海运是如何的快捷,如何的方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