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大唐盗帅 >

第304章

大唐盗帅-第304章

小说: 大唐盗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自己王爷的身份。
  武媚娘听他是李世民的儿子,意外一笑,愁容消失不见,微微作福道:“王爷有礼,好意心领,但媚娘早已有了心上人……此身非他不嫁,还望恕罪舍妹年少无知,得罪了齐王殿下,还望齐王殿下大人有大量,饶她这一回。”
  李佑面色一冷,见武媚娘提及那个心上人,一脸的幸福,嫉恨在心,沉声道:“打了本王一巴掌,就想如此轻易了事,想的到美?姑娘,奉劝一句,你若识趣就答应做本王的妾侍,不然本王……”
  他话还未说出口,武媚娘那美艳动人的俏脸为之一寒,冷声道:“那你想怎样……你的人没有我的多,真打起来输赢立见。”
  李佑万万想不到对方竟然敢以这种语气说话,还以为遇到了什么大人物,但听后一句近乎愚昧的话,忍不住“哈哈”大笑:“人多?哼……那又怎样,本王是皇子,你们还敢跟本王动手不成?”
  武媚娘道:“敢不敢,试试就知”她这话音一落,跟随武媚娘来的十余人都上前了一步,已然做出随时迎敌的准备。
  虽然李佑是皇子,有着高贵的身份,但武媚娘极会用人,手下的每一个人都受过她的恩惠,为了报恩,这些人早已将命交出来了,哪里在乎皇子不皇子的。
  李佑性格暴躁,见此一幕,暴跳如雷:“反了,反了,你们想造反不成好,等着,我们就比一比,看谁的人更多”他心知占不到便宜,甩袖即走。
  武媚娘高声道:“齐王殿下,在下武媚娘,在长安也薄有名气,我武家没权没势,但就是钱多,我有信心让明日的朝会上有超过十本的奏章将今日的情况,一五一十的想陛下禀告”
  李佑身躯一震,走的更加急了。
  武媚娘拉着武景娘走回了马车。
  武景娘落泪道:“都是小妹不好,给二姐添麻烦了”
  武媚娘笑着安慰:“过不在你,不必自责。放心吧,李佑是不敢找我们麻烦的。”她的笑容充满了自信。
  事情发生,武媚娘最担心的就怕那富家子弟的父亲心胸狭隘,极其护短,这类人即便孩子有错,他们也不会承认,只会将一切错误推卸到她们身上,从而对他们百般刁难。
  但听李佑是皇子,武媚娘心底就十拿九稳了,她知道李世民是明君,不会恶意的偏袒自己孩子的,对于李佑这类恶人,越是妥协,他越是得寸进尺,针锋相对是解决事情的唯一之法。
  最后她直接告诉李佑自己的姓名,这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她的身份不难查,隐瞒也是无用,可这般的直说出来,却不异于告诉李佑,我有十足的把握让朝中的文武大臣参他一本。
  事情假若揭发,李佑面对的是一个明君的怒火,他是不可能不怕,更不敢在此事上作文章了。
  武景娘听武媚娘如此说来,心底也安心了不少,亲昵的靠在二姐的身上笑道:“那就好了,姐,可想坏小妹了,去了那么久,给小妹带了什么礼物没?”
  “你啊!”武媚娘溺爱的笑了笑道:“礼物在别的车里,回家再说,这里倒是有一样罕见的食物,可以给你尝尝。”她从一旁的袋子里拿过了红彤彤长匾形的类似于短黄瓜形状的瓜果,削去皮露出粉嫩的肉块,递给了武景娘。
  武景娘咬了一口,两眼一亮:“看起来不怎么样,想不到甜甜的,脆脆的,味道还真不错,什么东西”
  这时,商队已经盘查完毕,马车缓缓而动,进入长安城内。
  武媚娘笑道:“姑且叫红瓜吧,我也不知是什么东西,是他人送给大姐的,据说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我大唐还没有呢”她心不在焉的说着,突然叫停了马车,将一袋子红瓜递给随行护卫道:“麻烦一下,将这送去杜荷,杜大人的府上,就说是武媚娘带来的特产。”
  武景娘眯起了眼睛,小手刮脸笑道:“羞羞羞,刚回来就急着告诉人家,你回来了……”
    第八部 开发江南 第411章 养育千万百姓的果实
  杜荷有些疲乏的返回杜府,这几天在李世民的协助下,他接见了几位水军将领,想寻找一位经验丰富的水军将领,负责远航事情。
  然而却是大失所望,唐朝军事之强,远迈前朝,即便华夏最缺的战马也有百万匹,行军时,便是步卒也能分到马匹代步,增加行军速度。如此军备,即便是汉朝也不具备,可见唐朝军事实力之强。
  可唐朝的重心在于西域、漠北,对于东方的海域全无征伐之念,水军与陆军比较起来,有着天渊之别。个别的水军将领还是当年李孝恭南征萧铣、辅公祏时,留下来的,而且还都转为陆军将校了,多年不接触水战,对于如何在海上求生,如何在海上远行,那是一切不通,懂得还不如他这个半吊子,实在为难。
  杜荷心底也知道,自己是过于苛刻强求了,航海事业真正兴旺于唐中时期,初唐还在摸索的时候,没有经验丰富的人才在情理之中,但是他更清楚在海上远行,一个出色的船长是多么的重要。
  “看来只能一步一步的来走了,没有经验就从不断的累积中增加吧不强求一口气跑到美洲大陆,与印第安人交往,先在亚洲这个海域开拓航道,等熟悉一切以后,再南下西洋驶往美洲大陆。”
  想来想去,这已经是最好的方法了。
  杜荷走进了府邸,步行至大堂,意外的见两位爱妻正围着一个盘子在议论纷纷,再商议着什么,连杜荷进来也没有发现。
  “长乐姐姐,这是什么东西?”李雪雁拿过盘子里的一片切成薄薄的近似苹果肉般的粉红果实,轻轻咬了一口,噶几噶几的,脆甜可口,让喜欢吃甜食的她,美的眼睛都眯了起来。
  “我也不知,果实我吃过不少,但这种的,我见都未见过”长乐是李世民最疼爱的宝贝女儿,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食物,李世民一旦收到,第一件事就是让人送一些给长乐,即便是已经嫁过来了,这份疼爱也不减分毫,一旦收到他国进贡的古怪东西,依旧会让人送到杜府来。对于稀奇古怪的东西,她见得实在不少,但面前这罕见的果实却让她轻皱秀眉,说不出出处。
  “再说什么呢”杜荷笑着走到了近前,目光落在那盘吸引着两位爱妻的果实上,呆了呆,好熟悉,那粉红的果肉似乎勾动了心底深处的某些记忆。
  长乐微笑着迎了上来道:“武家二姑娘送来的稀罕玩意,是什么说不上来,但味道不错,甜甜脆脆的,很是可口,相公尝尝……”
  她拿过一块果肉,笑吟吟的喂向了杜荷。他们感情深厚,成亲多年,但并没有任何生分,类似事情,常常出现。
  杜荷脑中浮现武媚娘的笑脸姿容,心道:“她回来了?抽个时间去看看,多时不见,怪想念的”面对长乐递来的果肉,笑着张口含过,“咔嚓”一咬,整个人彻底的呆住了,心中翻起了滔天巨浪,惊呼道:“这……这是红薯?”
  他嘴巴一张,口中的果肉也掉在了地上。
  “怎么了?这叫红薯?”长乐莫名的看着爱郎,与李雪雁互望一眼,彼此眼中皆露着忧色。自己的爱郎向来沉着冷静,这种惊骇的表情是很难见到的。
  杜荷不答,上前两步,抓过两块果肉,认真咬着,尝着味道,那种感触确确实实是红薯,而且是淀粉高的红心红薯。
  红薯这种农作物在乡下常见,杜荷小时候就在乡下吃过,节假日跑到地里挖几个,在沟边洗了直接生吃,只是后来回到了城里,也就没有机会吃到了,偶尔吃的都是路旁小贩卖的烤熟的。
  如今在盘子里盛的红薯,已经去了皮,切成片,故而只觉得眼熟,压根没有想到那果肉会是红薯,直到吃在嘴里,那久违的感觉告诉他果肉正是童年时常吃的红心红薯。
  呆了半晌,杜荷叫喝了一声:“红薯,了不得的东西,长乐、雪雁,我去找媚娘,哈哈,假若幸运,你们夫君将要立下万世功勋了……”
  长乐、雪雁还未反应过来,杜荷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大堂了,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杜荷大笑的声音,不明所以。
  杜荷眼中闪着异彩,心底完全让可能发生的事情而狂喜。
  红薯是他老家人的叫法,不同地区人们对它的称呼也不同,河南人称其为红薯,上海人和天津人称其为山芋,山东人称其为地瓜,江苏南部称其为山芋,徐州地区称其为白芋,陕西人称为红芋,四川人和贵州人称其为红苕,北京人称其为白薯,江西人称其为番薯。
  红薯是宝,它的存在养活了千万华夏百姓,即便是至今也有人称大清王朝为番薯王朝。
  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杜荷是历史学毕业,对于这一点有过了解。
  那是在万历年间的事情了,万历六年,当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亩、登记户籍、推行一条鞭法时,来自这个南方省份的消息让他惊诧莫名、悲意顿生:洪武二十六年全国性人口普查时,福建已有八十一万余户,近四百万口,但经过两百年的“生齿渐繁”,这个省份的在册臣民,仅仅剩余了五十一万户,近一百八十余万口。
  户口的急剧萎缩,固然出于民间的隐匿瞒报,也折射了这个省份的尴尬境况。令人惊讶的是,又二百余年后,清道光十四年,福建依旧灾荒不断、濒临破产,它的在册人口却达到空前的一千五百余万,增长九倍以上。与此同时,全国性户口也激增七倍左右,达到了惊人的四亿。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毫不起眼的番薯。
  这一点有史为证。
  万历二十一年,明朝一位叫陈振龙的人从吕宋岛引进了一种叫“朱薯”的农作物,并且在四个月后,引种成功,改名番薯。
  且在次年,福建南部遭逢大旱。《漳州府志》记载:“野草无青,禾无收,饿民遍野”。当时福建巡抚金学曾当机立断,晓谕闽南各县广为栽植番薯。短短几个月之后,番薯大获丰收,饥民“足果其腹、灾不为荒”。
  只是几个月的时间,番薯的存在就解决了一次灾荒,可见番薯之威。
  福建这里隶属岭南,丘陵纵横、红土处处,只有小片平原和盆地可以种植稻米;不仅田狭民稠,并且土地贫瘠、零碎,自从“禁海令”颁行以来,灾荒、饥馑、产米不敷、民生萧条……种种苦难充斥民间,不绝史册。
  但因为番薯的存在,饥馑渐渐淡出了福建。
  关键在于番薯粗生贱养,即使“地属沙土”也能成活,更不必说丘陵地、红土地了;它浅埋土中,风雨不能侵蚀,兼抗干旱;产量极高,上地一亩约收万余斤,中地约收七八千斤,下地约收五六千斤……如此惊人的常量很快成为这个省份此后五百年的民生象征。
  也许是因为番薯太过低贱,并不为江南地区接受,成为了一大憾事。
  可在康熙朝时,为断绝东南诸省对台湾的供应,清政府下达迁海令。船只、房屋、稻禾一概焚毁之外,沿海居民全部向内地山区迁移,“违者立斩不赦”。在持续二十余年的迁海中,千万难民如同牲畜,眼神灰蒙蒙地走向深山,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
  就在这种灾难的生活中,番薯再度成为万千灾民的救星,闽西、江西、广西乃至安徽,从此处处可见象征苦难的淡紫色番薯花。
  如果说,在迁海时期,“哭声震天”、沟壑以死的景象比比皆是的话,那么,不久后另一次规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