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大明-第3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正处于鼎盛时期。
日本的国土虽然不大,人口也不是很多,可和一个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国家开战,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因为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国家,无论是政治、军事、经济还民族凝聚力都是很强的,要征服这样的国家很不容易。
不过王朴不能再等了,他不可能等到德川幕府衰落之后再出兵去攻打他们。真要等到德川幕府衰落了再出兵,那得等到哪年哪月?那时候的王朴只怕早就死了上百年了,早已经烂的骨头碴子都没有了。
第三舰队旗舰“应星”号铁甲舰的作战指挥室里,参谋人员已经在沙盘里摸拟出本州岛中部从大阪直到京都的山川河流地形。王朴和李定国、张颜鳞、李昂等将领,还有总参谋长柳如是、情报总长柳轻烟围在沙盘边上商讨进兵事宜。
这三年来,南京陆军军官大学培养了大量擅长地图作业的军事人才,其中有不少人乔妆成商人潜入日本,偷偷绘制出了日本本州岛的标准地形图。中央部统帅部的参谋们就是根据这幅地图摸拟的沙盘。王朴看了也不由连连点头,这沙盘模型的样子基本上和他记忆中的日本岛形状差不多了。
柳轻烟手持竹竿指着沙盘说道:“王爷,各位将军,这里就是大阪。从大阪往北一百五十里就是京都,日本天皇的行辕就在京都城里。再从京都往东偏北约八百里,就是德川幕府御所江户。当然,我们的王爷现在已经替日本人把江户改名为东京了。”
李定国忽然问道:“从大阪到东京的道路状况怎么样?”
“不太理想。”柳轻烟说道,“从大阪到东京要翻越木曾山脉、赤石山脉和关东山的。我们的炮营和辎重队将不得不从大山之间的峡谷绕行。因此,从大阪到东京的直线距离虽然只有八百里左右,可实际距离却足有一千四百余里。”
柳如是补充道:“而且中途道路艰险,地形复杂,极易中伏。”
张颜鳞有些疑惑地问王朴道:“王爷,既然从大阪到东京要走这么远的路,而且中途还很容易中日本人的埋伏,那我们为什么不走海路呢?不是卑职吹牛,只要有第三舰队在,日本人的那几条破帆船还真不敢出来现眼。”
柳轻烟掠了王朴一眼,接着说道:“如果走海路,我中央军就能通过房总半岛和三浦半岛之间的浦贺水道,直插横滨、川崎,甚至是直接在东京登陆。以第三、第四舰队的舰炮火力,仓促应战的幕府军队不可能阻止中央军登陆。”
面对诸将困惑的眼神,王朴忽然转向李定国,问道:“定国,你觉的呢?”
李定国道:“如果此战只是为了占领东京,当然可以从东京直接登陆。然而此次跨海东征,我中央军的战略目标是摧毁日本人的抵抗决心或者说是征服日本,而并非只是简单的占领东京。因此,卑职以为还是应该从大阪登陆。”
“为什么?”李昂不解地问道,“为什么从东京直接登陆就不能摧毁日本人的抵抗决心,而从大阪登陆然后再绕行远路去进攻东京就能征服日本呢?不管过程如何,结果不都是占领东京吗,有区别吗?”
“当然有区别。”李定国淡然应道,“如果我中央军在东京湾直接登陆,幕府军队措不及防仓促应战,吃败仗是一定的,可这并不会影响到日本各诸侯对德川幕府的支持和认同。因为他们会认为德川幕府是因为缺乏准备才落败,他们仍会支持德川幕府与我中央军为敌。换句话说,日本人不会因为东京陷落就放弃抵抗。”
李昂道:“那从大阪登陆又有什么不同?”
李定国道:“如果中央军从大阪登陆,则从大阪到东京需要行军一千四百余里,最快也要走差不多半个月。有了这将近半个月的时间,足够德川幕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军队,准备物资了。而且我中央军途中要翻越木曾、赤石两道山脉以及关东山地,给了幕府军队大量的偷袭、骚扰机会。这就好比是一场堂堂正正的较量,我们中央军是摆开了架势明目张胆地打上门去,如果德川幕府还是战败了,丢掉了东京城,到时候日本人会怎么想?”
李昂呐呐地问道:“会怎么想?”
李定国淡然笑道:“到了那时候,所有的日本人都会认为大明中央军是不可战胜的。随着德川幕府的战败和东京城的陷落,日本人的抵抗决心就已经被摧毁了。此后只要略施恩惠,就能实现统帅部的第二步战略,分化瓦解日本各地的诸侯了。”
王朴听得都想鼓掌了,李定国是把他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事实也许不会和李定国分析的完全一样,但绝不会相差太多。身为一个穿越者,王朴深深知道这种“摆开架势”、“明目张胆”、“耀武扬威”的武装挺进,对于一个民族的自信心的摧毁有多严重!
十九世纪八国联军侵华,二十世纪日军侵华,大汉民族的民族自信心不就随着北京、南京的沦落而被彻底摧毁了吗?此后直到二十一世纪,中国人虽然从经济上实现了腾飞,可民族自信心却一直没能恢复如初。
即便是那些所谓的民族精英,骨子里也从来都认为大汉民族是世界二流,吸饱了民脂民膏却心甘情愿地拿去喂饲西方列强。
“说的好。”王朴拍了拍李定国的肩膀,朗声道,“本王之所以选择从大阪登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用赤裸裸的武力炫耀彻底摧毁日本人的民族自信心,彻底摧毁日本人的抵抗意志。让他们接受奴仆的命运,从今往后再不做无谓的反抗!”
王朴发话,从大阪登陆的事就再没什么异议了,接下来就该讨论如何登陆作战了。
不过大阪登陆战完全是一场不对称战争。大明中央军有第三舰队、第四舰队舰炮火力的强力支援。大阪港口虽然也有两座炮台,可架在炮台上的几十尊红夷大炮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无法和帝国海军的舰炮相比。
更重要的是,日本的幕府军队还仍旧停留在冷热兵器交替时代,根本没有火器时代的反登陆作战经验。大明中央军虽然也是第一次实战登陆,可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舟山本岛演练过很多次了。
大明中央军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而且是有心算无备,再加上事先渗入大阪的大量谍报人员的暗中支持,这一战想战败都难。而实战进程也和中央军统帅部的预料基本相同,驻守大阪的幕府军基本没做什么抵抗就被歼灭了。
不过由武士、浪人组成的幕府军队还是让中央军见识了一下日本人的骁勇。他们的悍不畏死给中央军留下了深刻的影响,面对中央军密集的火力齐射,他们挥舞着武士刀嗷嗷叫着往前冲,前面的人中枪倒下了,后面的就踏着阵亡者的尸体继续前冲,直至全军覆灭,竟无一人投降或者逃跑!
“应星”号铁甲舰的观察室里,王朴正和诸将手持单筒望远镜察看战场形势。
直到登陆军队打出旗语,已经肃清大阪城内残敌,王朴才与陆军、海军诸将在卫队地护卫下上岸。踏着日本武士和浪人的尸体进入大阪城,弥漫在大阪城头的硝烟仍未散去,空气里仍旧飘散着浓冽的血腥味。
王朴使劲地嗅吸了两口血腥的空气,顿觉无比的心旷神怡。他是个天生的军人,血腥的气味对他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气味,这气味对王朴来说甚至就像是毒瘾,太长时间不闻闻这个味道就会感到浑身不适。
大阪已经全城戒严,城里所有的日本人等都不准出门,不准上街,违者格杀勿论。
大街上肃杀一片,到处都是倒卧的武士或者浪人尸体。
王朴手指大街上横七竖八倒卧一地的浪人尸体对身后刘孔和、李本深、张颜鳞、李昂等陆军、海军将领说道:“你们都看见了。日本人常年生活在海岛上,生存环境恶劣,所以生性凶悍,如果不设法摧毁他们的自信心,整个日本民族就会战至最后一人,我们就算征服了日本,最后也只能得到一片焦土还有无数的老幼妇孺。如果是这样,我们的跨海远征就会变的毫无意义,这场战争也就是失败了。”
沉重的脚步声中,李定国带着一身的杀气,在几名军官地簇拥下疾步而来。
到了王朴面前,李定国叭地一蹬右腿敬了记军礼,昂然道:“卑职参见王爷。”
“嗯,好。”王朴回了礼,欣然道,“干的漂亮。”
“王爷。”李定国肃然道,“大阪城内的十几万日本人怎么处理?”
王朴眸子里忽然流露出一丝淡淡的狰狞,从牙缝里崩出冰冷的一句话来:“杀!让弟兄们先热热身!”
“是!”
李定国轰然应诺。
“还有……”王朴目光森冷地补充道,“尽量不要开火,不要浪费宝贵的弹药,最好能够采用刺杀、活埋、斩首的处理方式。”
“是!”
李定国向王朴叭地再敬了记军礼,转身去了。
王朴身后,刘孔和、李本深几人面面相觑。他们很难理解王朴心中对日本人的刻骨仇恨。因为这个时代的日本人还根本没能力大举侵华。所以在日本人和汉人之间也就不存在什么深仇大恨。可王朴不是,王朴对日本人是抱着刻骨仇恨的,他这次是要把账算到后世日本人的祖宗头上了。
张颜鳞虽然没有王朴的能力,可这家伙有一点跟王朴很像,那就是残忍嗜杀。
闻听王朴下令,张颜鳞眸子里霎时掠过一丝兽性的光芒,狞声说道:“王爷,能不能让我们第三舰队的弟兄也参加屠城?说起来,这三年来第三舰队虽然也打了几场海战,也掳掠了几个地方,可好多弟兄都还没见过血呢。”
王朴面无表情地说道:“消灭劣等民族是每个汉人的权力,本王没权力阻止。”
“是!”张颜鳞闻言叭地敬了记军礼,厉声道,“多谢王爷!”
半个时辰后,血腥的屠城正式开始。
大阪城南。
张颜鳞率领第三舰队的三千海军官兵将三万多日本人驱赶到了海边,然后屠杀开始。一队接着一队的日本人被全副武装的海军官兵从大队人群中被押到沙滩上,负责行刑的海军官兵手持战刀轮番上前,将跪倒在沙滩上的日本人逐一斩首。
日本人的尸体堆满了整个海滩,流下的鲜血几乎染红了整个海湾。
大阪城北,江边。
五千多日本男人正忙着挖掘几个大型土坑。从晌午直到傍晚,三个巨大的土坑终于挖成了,日本人的末日也到了,超过五万多男女老幼被中央军从城里驱赶出来,强迫他们跳进了其中两个超大型的土坑之中,然后强迫那些日本男人填土埋人。
日本男人神情木然,在中央军的刺刀威胁下开始填土,亲手将自己的亲人活埋。
活埋了五万多男女老幼,中央军又强迫剩下的五千多日本男人在最后剩下的那个大坑边沿一字排开,然后逐一斩下他们的头颅,把他们的尸体埋进最后的那个大坑,然后用五千多颗头颅在三座大坑的中间筑起一座“人头塔”。
大阪城西,旷野。
两千多名日本男女老幼被中央军故意放走,等他们争相逃命时,脚下的地面忽然间开始颤动起来,紧接着排山倒海般的铁蹄声湮灭了整个世界。两个大队的骑兵风驰电掣般追了上来,把争相逃跑的男女老幼逐一砍翻在地……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大明隆武七年(1650年)正月十五。大明帝国刚刚度过了一个难得的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