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大明-第3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的建奴已经失去了最后剩下的一万多精锐铁骑,同时战死的还有像苏纳、苏克萨哈这样的沙场宿将,更要命的是失去了摄政王多铎,这时候小奴酋福临还只有七岁,太后额哲在政治上完全是个白痴,她发布了一道非常白痴的政令,把所有的老幼妇孺全部集结到了盛京城内,打算负隅顽抗。
这倒让瞿式耜省事了,可以把建奴一锅端了。
不过话说回来,多铎和正白旗的一万多铁骑都已经覆灭了,就剩下的这十几万老幼妇孺也的确没能力再去大草原了,就算九死一生逃到了大漠上,多半也是给蒙古鞑子当奴隶,而不可能骑在蒙古鞑子头上作威作福。
盛京城外。
一队侦骑飞马追到瞿式耜身后,领头的牛仔大声禀道:“总督大人……”
瞿式耜勒马回头,沉声道:“讲。”
牛仔道:“在盛京城外的庄园里,我们找到了几百个被建奴杀害的汉人,这些汉人原本应该是建奴庄园上的奴隶,建奴为了泄愤才把他们杀了,这些人死得可真惨啊!男人一律被破膛开肚,女人一律被割去乳房再剁烂下体,唉……”
“这些该杀千刀的建奴。”瞿式耜脸上立刻泛起了一股青色,凝声道,“不过他们蹦达不了几天了。”
牛仔道:“不过我们还是找到了一个活口,是个小孩,当时躲在灶堂里才逃了一命。据这个小孩讲,几天前,建奴的什么太后额哲发布了一道政令,城外庄园里的建奴老幼妇孺已经全部撤回城里了。”
“好。”瞿式耜脸上杀机流露,沉声道,“都撤进城了?这我们倒省事了。”
牛仔问道:“总督大人,现在怎么办?”
瞿式耜道:“先把城池围起来,只要是活物,连一只耗子都不许逃出去!再让所有的保安队长来本督大帐议事。”
“嗯。”
牛仔答应一声,带着侦骑队策马狂奔而去了。
盛京城内,伪王宫。
奴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修建的王宫早已经被王朴一把火给烧了,现在的这座王宫虽然修在旧有王宫的原址上,可规模和原来的宫殿却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也就是大清门和崇政殿还修得有些模样。
此时的崇政殿上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皇太后额哲抱着七岁的福临坐在龙椅上簌簌发抖,大殿上也挤满了人,正吵得不可开交,这些人大多都是八旗中的老人,因为年老体衰才没有跟着多尔衮进关,没曾想却因祸得福苟全了一条性命。
“摄政王英明神武,正白旗的万余铁骑又能征善战,南明蛮子要想吃掉这万余铁骑怕是没那么容易,诸位放心,城外这万余南明蛮子算不了什么,要不了几天,摄政王就会带着这万余铁骑杀回盛京了。”
说话的老头是正白旗的人,明显在替多铎说话。
立刻有正黄旗的人站出来反驳道:“要是多铎还活着,这万余南明蛮子能杀到盛京城外?诸位醒醒吧,多尔衮怎么样?他带着大清国的六万铁骑还有蒙古的十八万骑兵,结果照样在济宁被南明蛮子打得全军覆灭,多铎这一万多骑兵又能如何?”
“放屁,摄政王一定还活着!”
“别做梦了,多铎就算没有战死恐怕也早跑了!”
说着说着,一群建奴老头就在大殿上上演起全武行,开始扭打起来。
小奴酋福临吓坏了,一泡尿居然尿在了裤裆里,颤声问额哲道:“皇额娘,这……这些奴……奴才都怎么了?”
“儿啊……”额哲抱着福临黯然泪下,“大难临头了,我们大清国……完了。”
盛京城外,瞿式耜行帐。
按照大明律,地主保安队的的编制最高就是大队,在大队之上再没有更高的编制了,北部牛仔虽然是个特殊群体,可他们本质上仍旧是地方保安队,因此这三个营的保安队也是个一个个的独立大队拼凑成的。
傍晚时分,将近八十个大队长就陆续来到了瞿式耜帐外。
这么多人,帐蓬里肯定是容不下了,瞿式耜就只能在帐外召开了军事会议。
“诸位。”瞿式耜朗声道,“根据确切的情报,盛京城内只有十几万老幼妇孺,破城是早晚的事。今天,本督先和大家约法三章!第一,城破之后不留活口,谁也不许私藏女人,哪怕长得跟七仙女似的也不行,玩玩可以,想带回家去门都没有!”
“哈哈哈……”
七十几个大队长轰然大笑,听了瞿式耜的话一个个眸子里全都燃起了灼热的兽焰。男人嘛,谁不好这口?
瞿式耜又道:“第二,缴获的财物充公,由大伙平均分配,这个大伙没异议吧?”
大队长们轰然应道:“没有异议。”
“嗯,这就好。”瞿式耜点了点头,又道,“第三,你们有三天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三天之内你们想干吗就干吗,三天之后本督就会接管这座城市,告诉你们手下的牛仔们,破城之后抓紧时间快活吧,哈哈哈……”
“哈哈哈……”
保安队长们再度哄然大笑。
当瞿式耜正和保安队的大队长们约法三章的时候,远在京城的朝堂上,一场争论也正在上演。
王朴已经以飞鸽传书把大凌河大捷的消息传回了南京,兵部和内阁昨天晚上就已经知道了消息。次日早朝,孙传庭就把这消息当殿上奏给了隆武帝,虽然眼下是内阁当家,可朝会的形式却还一直保留着。
孙传庭出班奏道:“万岁,靖南王飞鸽传书,大凌河一役全歼建奴万余铁骑,至此关外建奴的精锐主力已经覆灭殆尽,辽东旦夕可下,盛京指日可复。”
隆武帝虽然不满王朴和内阁的擅权,可听到这消息还是免不了神情振奋,这可是皇父、皇伯父、皇爷爷、皇太爷爷丢弃的河山,现在总算在他隆武帝手里夺了回来,将来到了九泉之下见了列祖列宗,也是脸上有光啊。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也是神情振奋。
只有兵部尚书史可法黯然长叹道:“光复了辽东又如何呢?”
隆武帝愕然道:“史爱卿何出此言?”
史可法出班跪倒丹墀,黯然道:“万岁,如今的辽东早已经不是万历年间的辽东了,万历年间的辽东汉人有口两百余万,那时候的建奴还游猎于白山黑水之间,汉人百姓则在平原地带安居乐业,可是现在……”
隆武帝急问道:“现在如何了?”
史可法黯然道:“自从老奴酋奴尔哈赤起后兵之后,辽东连年战乱,生活在辽东的汉人不是举家迁回关内,就是被建奴屠戮殆尽,如今自山海关以外,连同朝鲜半岛,方圆几千里地域已被建奴屠成不毛之地!”
“啊?”隆武帝失声道,“辽东也已经成为不毛之地了?”
朝鲜半岛被建奴屠成不毛之地隆武帝是知道的,因为朝鲜国的王子几天前才刚刚流亡到大明,眼下就被安置在四夷馆呢,隆武帝还向这位朝鲜王子拍胸脯保证了,将来有朝一日一定替他复国。
可辽东也已经成为不毛之地,却是有些出乎隆武帝的预料。在隆武帝看来,建奴就算凶残些,也不致于把汉人杀光吧?可他想错了,建奴就是有这么凶残,建奴就是杀光了关外两百多万汉人。
史可法道:“所以老臣才极力反对出兵辽东,眼下的辽东已成不毛之地,我朝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兵力去占领一片什么都没有的不毛之地,这又何必呢?老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赶紧平定西陲的流贼和大汉奸吴三桂,然后与民休养,恢复生产。”
内阁次辅钱谦益立刻站了出来,反驳道:“史大人这话就不对了。”
“哦?”史可法淡然反问道,“还请钱大人赐教。”
钱谦益道:“辽东和朝鲜半岛虽然已经被建奴屠成了不毛之地,可这些地方并非什么都没有,恰恰相反,辽东和朝鲜半岛可谓物产丰饶!黑龙江盛产举世罕见的东珠,长白山中有名贵的人参,朝鲜半岛上也有高丽参,关外还长有大量的参天古木,可以用来打造水师战船,又怎么能说什么都没有呢?”
“我大明现在人口不过一亿,富饶肥沃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足以养活了,可子生孙,孙又生子,等将来人口增加到了三亿五亿,十亿八亿的时候,仅靠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只怕是养活不了这么多人了。”
“靖南王说的好,我们的目光不能只停留在现在,我们得把眼光放长远些,我们得多为后世子孙着想,我们不应该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利害得失,不应该受了些战乱就总想着早日过上安生日子,我们得为后世子孙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域,得保证后世子孙不会没地种,不会没衣穿,不会没饭吃。”
史可法默然无语,他能听得出来这番话不是钱谦益的原话,这番话肯定是王朴教他的。
史可法认为钱谦益的这番话完全是歪论,可他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反驳他。就像之前的每次朝议,史可法在和孙王集团言语交锋的时候总是会落于下风。不仅仅因为史可法势单力孤,更因为对方提出来的许多观点是史可法闻所未闻的,等他好不容易找到反驳的理由时人家都已经把事情给办好了。
见史可法退回了班中,孙传庭又向隆武帝道:“万岁,靖南王还托老臣代上一道奏疏。”
隆武帝道:“所奏何事?”
孙传庭道:“关于种族融合之事。”
“种族融合?”隆武帝愕然道,“什么种族融合?”
在明代以前,一直只有汉胡之分而没有民族之别。
孙传庭道:“靖南王说,在大明的国土上只能有一个种族,那就是大汉民族,只能有一种语言,那就是汉语。只能有一种文字,那就是汉字!生活在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原住民,只要不是建奴、鞑子和色目人,就都是大汉民族的子民。凡我大汉民族的子民,原则上一律只准说汉语,习汉字,所有汉语以外的语言,所有汉字以外的文字一律禁毁!”
隆武帝道:“孙阁老和内阁是个什么意见?”
孙传庭道:“古人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内阁一致赞同靖南王的提议。”
隆武帝道:“别的都没什么,可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的原住民和我们汉人既非同种也非同根,把他们也列为大汉民族的一份子,是不是有些牵强啊?”
“哦,是这样。”孙传庭忙道,“靖南王以为乌思藏、朵甘以及各地土司历来和我们汉人交好,历史上也很少发生血腥屠杀事件,特别是各地土司,在剿灭倭寇的时候还曾为朝廷出过力,所以应该把他们和建奴、鞑子、色目人区别对待,给他们一个机会。还有今后大明新征服疆域的原住民,也按这个方案办,不过他们原有的语言和文字却必须抹掉,只有这样,几代过后,这些原住民就失去了原有种族的印记,成为彻头彻尾的汉人了。”
作为一个穿越者,王朴深知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国家最好别整太多的民族,最好就只有一个民族!虽然后世有许多国家都是多民族构成的,可这些国家没一个能安生的,不是今天这个种族闹事,就是明天那个种族闹事。比如俄罗斯的车臣叛乱,比如卢旺达的种族屠杀,比如南斯拉夫的分裂,都是种族太多闹的。
王朴不可能改变后世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存的事实,但他有能力改变明代的历史。
为了后世中国的长治久安,王朴要在明代的时候就把所有的种族融合成唯一的一个,那就是大汉民族!今后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