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86章

曹操秘史-第86章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徽撸锸霞拍诓康乃枷胫鸩酵骋弧
  这是曹操让孙权第一次送人质,以孙权置之不理而告终。曹操官渡之战虽然大胜,但解决河北问题才刚刚开始,这一仗他又打了好几年,期间一直无力追究孙权,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送人质事件让吴夫人对周瑜另眼相看,吴夫人把孙权等兄弟几个叫到跟前,对他们说:“公瑾跟你们的哥哥同年,比你们哥哥只小一个月,我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你们也要以兄长之礼待他。”
  孙策时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人才班底,文士方面有张昭、张、秦松、陈端等人,武将方面有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吕范、凌统以及本族的孙贲、孙翊等人。这些人有的是孙坚时代的旧人,有的跟着孙策创业,孙策在他们面前有绝对权威,现在孙策不在了,孙权要想成事,必须也树立起自己的权威来。
  孙权除了将这些旧人团结在自己周围外,还逐渐培养自己的嫡系,周瑜、鲁肃等人的地位便迅速上升。
  前面说过,周瑜是孙策的至交,孙策死前就寄厚望于他,让他领重兵,任命他为江夏郡太守,但周瑜在孙氏集团内部的资历当时还比较浅。
  孙策死得毫无先兆,此时周瑜远在巴丘(今江西峡江),距离吴郡上千里,他得到孙策死讯后,立即率兵以急行军的速度回师,对于稳定孙氏集团内部形势、保证孙权顺利接班发挥了重用作用。
  事后,周瑜被留在吴郡,担任中护军,与张昭共同处理日常事务(共掌众事),形成了武有周瑜、文有张昭的格局。周瑜此时的地位迅速上升,手中的实权超过了程普等老将以及孙贲等孙氏宗亲。
  张昭作为文官领袖,他对孙权的态度却十分微妙,表面上看张昭是孙策托命之臣,处于辅臣的地位,孙权又以师傅之礼事之,但在张昭的内心里,对于这个他原先并不属意的接班人有一种复杂的想法。
  把你当成师傅是领导的一个姿态,你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真的就是老资格了。对于一个集团来说,无论何时何地领导的权威都是第一位的,无论这个领导是否年轻,也无论你自己资历多老、功劳多大,都要维护好领导的威信,可惜张昭不懂这些。
  张昭在孙权面前常以长者自居,频频厉言进谏。孙权表面顺从,但内心很不舒服。在这样的背景下,另一个文士很快崛起,他就是鲁肃。
  鲁肃字子敬,《三国志鲁肃传》说他是临淮东城人。东汉没有临淮郡或临淮国,此处的临淮不知具体指何处。不过当时确有东城县,在扬州刺史部的九江郡与徐州刺史部的广陵郡交界处,属于广陵郡,一般认为此地在今安徽省定远县附近。鲁肃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祖母把他养大,他们家很富有,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
  鲁肃很有钱,他乐善好施,经常大散家财,甚至把地卖了,以赈济穷人,他好结交朋友,在地方上很有影响力。据《吴书》记载,鲁肃身材魁梧,相貌出众(体貌魁奇),精于奇谋,又擅长骑马射箭,经常召集一帮年轻人到山中狩猎,其实是去搞军事操练,借狩猎演兵习阵。
  周瑜投奔孙策后,被孙策任命为居巢县长,该县在庐江郡。有一次周瑜带着数百人远赴九江郡一带执行任务,军粮成了问题,他听说鲁肃家富有,于是来找鲁肃,要求支援点粮食。
  鲁肃家有两个大粮仓,每个粮仓存米三千斛,合三万斗,是一个大数目。鲁肃随便指了其中一个送给周瑜,周瑜大为惊奇,于是和他结成好友。
  袁术听说鲁肃的大名,想任命他为东城县长。鲁肃看到袁术成不了大事,予以拒绝。他知道袁术不会善罢干休,于是组织本族人以及跟他平日交好的年轻人共一百多人到居巢找周瑜。
  这个是《三国志》的说法,《吴书》记载与《三国志》略有不同,说鲁肃不是到江北的居巢而是到江南去找周瑜的,带领的也不是一百多人而是三百多人,这个说法似乎不确切。不过《吴书》记载了鲁肃一行人此次出奔的细节,展示了鲁肃除了有谋也有勇的一面。
  据《吴书》记载,鲁肃让老弱者走在前面,让强壮的人走在后面,他们刚出发,袁术的人就追来了。鲁肃让人在远处立了个盾牌,他自己拉满弓,对追兵说:“现在天下大乱,有功不能赏,不追也不会受罚,你们都是大丈夫,难道看不清这些吗?为何还要苦苦相追?”
  鲁肃冲着盾牌射出一箭,箭杆射穿盾牌而过,把追兵震住了,于是不再追赶。
  鲁肃找到周瑜后,又因为祖母去世回到东城县一段时间。孙权继位后,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孙权在一次宴会上第一次见到鲁肃,与他交谈后十分高兴,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宴会散去,宾客们都走了,鲁肃也要告辞,孙权却把他留下,引到密室中,面对面进行交谈。
  孙权说:“如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我继承父兄余业,想建立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勋,先生既然惠顾于我,如何来帮助我呢(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鲁肃回答道:“当年汉高祖刘邦想尊崇义帝,却不能够,因为有项羽的缘故。现在的曹操,就像当年的项羽,将军为什么还要当齐桓公和晋文公呢?据我看来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能马上灭亡。我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于江东,以观天下之变。这样的计划是现实可行的,因为北方多事(北方诚多务也),趁着多事,我们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占据整个长江流域(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是汉高祖的事业呀,岂是齐桓晋文所可比的?”
  鲁肃的这番高论与日后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天下三分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鲁肃提出这个观点时至少比诸葛亮早了好几年。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后,中原局势渐趋明朗,在鲁肃、诸葛亮等有识之士看来,“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已成为一种共同看法,他们分别提出三国鼎立的构想,事后证明是很有远见的。
  鲁肃迅速在孙氏阵营里脱颖而出,《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孙权对张昭的话慢慢不以为然,而对鲁肃越发重视。这引起了张昭的不满,张昭经常责怪鲁肃不能谦让下士,对他非议很多(颇訾毁之),认为鲁肃年少粗疏,不能重用,但孙权不听,对鲁肃更加倚重。
  孙权年纪不大却很有领导才干,他接手孙氏集团后,内外迅速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原有势力范围,还有了新的发展,内部人事格局也越来越明晰,使用旧臣,提拔新人,使孙氏在江东一带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最终成为曹操的主要对手之一。
  第七章 北上太行山
  〔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曹操终于占据了整个北方。这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其艰难程度也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转战于太行山上,迎着呼啸的北风,听着熊虎嘶嚎,看着迷失的道路,曹操不禁发出了“艰哉何巍巍”的慨叹。〕
  【一、袁氏兄弟相攻破】
  建安七年(202年)五月,一代风云人物袁绍因病去世,他留下了未竟的事业,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也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倒不是说他留下的家业不够大,实力不够强。相反,虽然经过官渡之战的惨败,但他一手缔造的袁氏集团仍然保持了强大的实力,只是直到临死前他都没有解决好本集团内部的纷争问题,尤其是继承人问题,随着他的死去,这个集团开始了严重的内讧。
  袁绍的原配夫人姓氏不详,他续配的妻子姓刘,是一个厉害的女人,在很多方面都能当袁绍的家。在袁绍的三个儿子中,刘氏喜欢小儿子袁尚,经常在袁绍面前说他的好话(数称于绍),而对老大袁谭抱有成见。在刘氏的影响下,袁绍也逐渐倾向于袁尚。
  家和万事兴,家里不合则外人欺。袁绍迟迟不明确继承人的问题,官渡之战前夕又分别委派三个儿子和外甥高干为四个州的刺史,无异于向世人宣告他们家庭内部出现了分歧。
  沮授、田丰这样有责任感的人看到后会向袁绍苦谏,而逢纪、审配、辛评、郭图这些投机分子则看到了机会。于是,逢纪、审配依附于袁尚,辛评、郭图依附于袁谭,形成了两大派。
  据《英雄记》说,逢纪和审配原来并不和,但官渡之战后二人关系发生了戏剧性改变。袁绍官渡之败审配应该负重大责任,后来有人向袁绍说审配的坏话,袁绍问于逢纪,逢纪使劲帮审配打圆场,弄得袁绍很奇怪,放在以前,这正是逢纪求之不得的落井下石的好机会。
  袁绍于是问逢纪原因,逢纪这小子居然冠冕堂皇地说:“以前我们闹矛盾是私人恩怨,现在可是国家大事。”
  其实他们眼里的私人恩怨从来都是重于国家大事的,过去如此,现在依然如此。逢纪之所以护着审配,是因为郭图、辛评已经团结在一起,他没有别的人选可联络,只能团结审配。为了共同的目标,这一对曾经互为眼中钉的对手走到了一起。
  袁绍大概没想到他会死得那么早,一直到闭眼的那一刻还没有给大家一个明确的政治交待。袁绍死后,大多数人认为袁谭是老大,应该推举他做接班人。但此时袁谭在外地,逢纪、审配等人在刘氏的帮助下掌握了先机,伪造袁绍的遗嘱,抢先让袁尚接班。
  据《典论》记载,袁绍的后妻刘氏生性嫉妒,为人凶残,袁绍刚死还未来得及入殡,她就把袁绍生前宠爱的五个小老婆全部杀死。刘氏很迷信,她怕这几个人到阴间见到袁绍告她的状,于是把她们的头发剃了,用墨涂黑她们的脸(髡头墨面),把她们全部毁容。她心爱的小儿子袁尚倒也挺孝顺,帮助老妈把她们的家人全部杀光。
  史书对袁谭的评价较袁尚好,认为袁谭颇为仁爱聪慧,而袁尚仅仅是长得英俊而已。袁谭此前担任青州刺史,虽然说不上有什么特别建树,倒也基本称职,在实践中锻炼了才干。
  袁绍吐血而死的时候袁谭估计在青州,他听到消息赶到邺县时,袁尚已经宣布继位,大势已去,于是袁谭在辛评、郭图等人跟随下移驻黄河边上的战略要地黎阳,自称车骑将军。
  开始袁氏兄弟还没完全翻脸。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逢纪、审配拥戴袁尚是“代绍位”,即接替袁绍的职位。袁绍死前是大将军,袁尚继承的应该是这个职位,虽然这个职位应该由朝廷任命,但现在的实际情况已经不可能,袁尚比较方便的做法就是把朝廷颁给他老爹的印绶拿过来自己用就行了,反正那上面也没刻名字。袁谭自称车骑将军,这是大将军的副手,说明他名义上仍服从袁尚的领导。
  黎阳是与曹军对峙的前线,袁谭替兄弟袁尚看大门,可袁尚却不给支援(少与之兵),还把逢纪派过去监视他的行动。袁谭请求增兵,审配鼓动袁尚不答应,袁谭忍无可忍,把逢纪杀了,兄弟俩正式翻脸。
  曹操得到报告后认为这是个机会,于是在这年九月渡过黄河,进攻黎阳的袁谭。袁谭告急,再次向袁尚求援。
  有一句话叫“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说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有外面人来欺负便能立刻团结起来对付敌人。这句话出自《诗经》,用到现在最合适不过了。袁尚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