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秘史-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使劲喊叫欢呼,好像跟援军会师一样。
趁着敌人疑惧之时,陈登再次主动出击,又斩获一万多人,在未得到曹军主力支援的情况下,就把危机化解了。
但广陵郡位置太靠近江南,曹操考虑防守此地成本太大,于是收缩防线,在扬州和徐州之间的己方占领区新成立一个东城郡,由陈登以伏波将军的身份兼任太守。
以陈登的军政才能及个人志向,本应该在此大展身手,但他却英年早逝了,死时才三十九岁。
有点奇怪的是,《三国志》里没有给陈登单独立传,只是在《吕布传》里顺便对他进行了介绍,通常这意味着陈登有问题,要么是叛徒,要么因罪被杀,但在所有史料里都找不到这方面的证据。
有分析认为,陈登并非真心依附曹操,他是地方实力派,有点像臧霸,甚至比臧霸还自由。陈登一直扬言要吞并江南,未必是想给曹操打天下,陈登也想建立自己的事业,成为曹操、孙权这样的一方诸侯。
这样的分析也只是推测而已,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三国志》里没有单独为陈登作传的原因。
不过,陈登的死因在《三国志方技传》里可以查到,他是得病死的。陈登就任广陵郡太守不久,有一段时间感到胸闷,面色发红,吃不下饭,就请他们家的老朋友名医华佗来诊断。
华佗字元化,跟曹操同是沛国谯县人,当时已经是享誉天下的名医,他喜欢四处行医,不分地位尊卑对病人一视同仁。陈登的父亲陈当过沛国相,期间举荐华佗为孝廉,因为这个原因,陈登和华佗有故交。
华佗对陈登进行了一番诊断,认为陈登吃海鲜水产等生腥的东西太多,在胃中生了大量寄生虫,已经郁结难化。华佗煎了两升汤药,让陈登先服一半,隔一会儿再喝另一半。
陈登按照医嘱服下汤药,不到一顿饭功夫,即呕吐出了三升多长相奇怪的虫子,病也马上好了。华佗说:“这个病三年后还会复发,遇上好医生才有救。”三年后,就在陈登刚调任东城郡太守不久,他的病果然复发,可惜华佗这时不知道在哪里,周围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陈登不治而死。曹操在官渡前线开始发作的头痛病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每次发病都心慌意乱,眼冒金星,一般医生治疗效果都不大。他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把华佗找来。华佗采取针灸疗法,扎曹操背上的膈腧穴,曹操的病情立即减轻,于是就把华佗留在身边当专职保健医生。
陈寿大概不太懂医学,收集的资料也不够详实,膈腧穴在背部第七椎节下面一侧的一寸五分处,扎这里通常是治疗咳嗽、反胃等病症的,要缓解头部的眩晕疼痛,扎的应该是通天穴或天柱穴。
陈登之后,曹操急需物色一个能干的人应对东南方面的事,他选的是在司徒府里当处长(司徒掾)的刘馥。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县人,是刘氏宗亲但枝节已经很漫远了。曹操刚到许县时,刘馥说服袁术的部将戚寄、秦翊投诚,曹操很高兴,让司徒赵温征辟刘馥为掾。
建安初年在荀推荐给曹操的人才里有一个人叫严象,是关中人,博学机智,曹操对他寄予厚望,袁术死后派他担任扬州刺史。曹操阵营的扬州刺史象征意义更多,他调动不了名义上是其下属的孙策、孙权等人,要地盘必须自己去打。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手下的庐江郡太守李术突然发难,攻击严象,把严象杀了,严象死时三十八岁。
李术此举并非孙权指使,李术也是想趁乱另起炉灶的一个人。像这样的地方割据势力在那时应该还有不少,陈登估计也算一个,但最终像孙权那样成大事的就极少了,不仅要靠胆量和信心,还要靠实力和运气,不能以为拉起一面大旗就能包打天下。
李术可能以为孙策刚死,孙权年轻没有经验和威望,而曹操又无力顾及东南事务,于是想自立门户。但是他错了,孙权年轻不假,但却很有两把刷子,对于李术不听招呼的行为,孙权果断地给予痛击。
孙权知道曹操也恨李术,就先向曹操报告,打的旗号是给严象报仇,请求曹操在李术求援时不要理他。孙权急攻李术的大本营皖城,李术走投无路,果然向曹操求救,曹操不理,皖城攻破,孙权屠皖城,将李术枭首示众。
李术失败后,曹操和孙权加紧了对扬州江北二郡的争夺。曹操把刘馥从司徒府处长的闲职上调过来,破格提拔他为扬州刺史,派他到九江郡、庐江郡一带跟孙权抢地盘。
当时,扬州的江北二郡除孙权、曹操各有一部分势力外,还有梅乾、雷绪、陈兰等流寇势力。刘馥很能干,他接受任命以后,单人匹马来到九江郡的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在这里建立州治,然后招降了雷绪等人。
在此后的几年中,刘馥积极开展地方治理,发展生产,招纳流民,开展大规模屯田,兴修和治理了芍陂、茹陂、七门、吴塘等水利工程。他加紧城防建设,大修合肥城,准备了大量的守城用具,使合肥成为重要的军事基地,以后一次次抵挡住了孙吴的进攻。数十年间魏吴势力此消彼涨,但孙吴从来没能越过合肥一线,这与刘馥的贡献密不可分。
刘馥主政扬州,阻挡了孙权势力向北面的进一步发展,为曹操统一北方争取了时间。
遗憾的是,刘馥身体也不怎么好,六七年后即赤壁之战时,刘馥也因病去世了。
【六、莫欺负孙权年少】
让我们把时间稍稍往前拉,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初四,孙策死于意外事件,死前急招张昭等人嘱咐后事,当着众人的面把权力移交给二弟孙权。不过,在张昭等人眼中,孙权其实并不是最佳继承人。
据《三国志孙翊传》记载,张昭最中意的人是孙策的三弟孙翊,理由是孙翊的性格更像孙策。张昭曾向孙策建议由孙翊继位,但孙策没有答应,而是选择了孙权,当时孙权年仅十八岁。
如果孙权不是这块料,那就是孙策看走眼了,也就没有之后孙吴的基业了。可是,孙权确实是这块料,别看他当时只有十八岁。
孙权的名字叫“权”,字“仲谋”,“仲”是因为他排行第二,一般说名如其人,孙权的名字也正如其人:机谋过人。如果这个名字是他父亲孙坚起的,说明孙坚也很识人。
十八岁的孙权挑起了父兄留下来的大业。他面前的道路并不平坦,不仅外有强势集团曹操、刘表,以及众多山匪、流寇和割据势力,而且本阵营内部不服他的也大有人在,李术敢挑战他就是一例。甚至孙氏宗族的内部也有人不服他,堂兄孙辅就是其中一个,孙权刚一接班,孙辅就开始发难了。
孙辅的目标很明确:把孙权拉下马,自己取而代之。
孙辅是孙羌的二儿子,孙羌是孙权的伯父,孙辅的年龄比孙策还要大,比孙权就大得更多。孙辅从小跟着哥哥孙贲作战,在孙策开拓江东过程中,孙辅和孙贲都坚定地支持孙策。后来,孙策新成立了一个庐陵郡,任命孙辅为太守,因为孙辅功劳比较大,又授予他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
孙策死前的最高军职是讨虏将军,这还是他向朝廷使臣求来的,本来朝廷只准备授给他一个讨虏校尉。现在,他私自授予下面人的官职比他自己的职务还高,并且还“假节”,说明他已经以朝廷代言人自居了。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袁绍、公孙瓒早就这样做了。
孙权接班的时候,弟弟孙翊、堂兄孙都有资格和能力代替他,但他们也就想想而已,没敢表露出来,原因是实力不足,而孙辅不一样,他不仅敢想,而且敢干。
孙辅想自己无论年龄、战功还是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都强于孙权,为什么今后要听这个小兄弟的指挥?孙辅决定与孙权分庭抗礼,为了增加成功的把握,他要拉个外援来作后盾,这个外援居然是曹操。
据《魏略》记载,孙辅趁孙权在东面用兵之际,偷偷给曹操写了封信,这封信的内容不详,只说“赍书呼曹公”,可能是要曹操派援兵来,一旦自己跟孙权翻脸,好站在自己的一边。
孙辅认为曹操一定会答应,因为对曹操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分化瓦解孙氏集团。但曹操最终却没能看到这封信,原因是“行人以告,权乃还”,行人报告了孙权,孙权回兵了。
“行人”不是行路之人,也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而是使者的别称。孙辅派去给曹操送信的人反水,把信交给了孙权。孙权赶紧回来,他与张昭商议对策,布局停当之后,佯装不知,跟张昭一块见孙辅。
兄弟俩言谈之中,孙权突然发问:“兄弟间闹点不愉快,干吗要呼外人来(兄厌乐邪,何为呼他人)?”孙辅知道事情败露,无言以对。
为了维护孙氏内部的团结,孙权没有处死孙辅,但把他身边的幕僚亲信全部杀了,又将孙辅所部重新整编,分散到其他队伍中,之后将孙辅软禁了起来。
孙权接班伊始就分别遇到了李术和孙辅的挑战,他依靠智谋和霹雳手段将危机一一化解,显示出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沉着和老练,说明他天生就具有领袖才能。
经过这两次危机,孙权的威望迅速提升,本集团内部想向他叫板的人不得不收敛了。
但孙权面临的外部危机仍然存在。早在孙策刚死的时候,曹操就曾考虑过趁机讨伐孙权,孙权的旧部、此时已被朝廷征召为侍御史的张竭力劝谏,曹操才打消了念头。
其实,让曹操打消念头的根本原因是他分不开身。孙策死时,官渡总决战全面打响,曹操即使认为此时是解决东南乃至整个江南问题的一个好机会,但也没有举兵讨伐的能力。
曹操于是以献帝的名义拜孙权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郡太守,正式承认了孙权对孙策权力的继承。曹操同时任命张为会稽郡东部都尉,这样张又回到了江东。《三国志张传》认为曹操之所以放走张,是想让张影响孙权,最终使孙权“内附”。
但这只是曹操的美好愿望,因为张不是陈登,张对孙氏的感情更深,当年孙策亲自赶到江都听取张对时局的分析,张的那一番足以与“隆中对”齐名的“江都对”,开启了孙策拓展江东的大业。之后张全力支持孙策的事业,这样的人,曹操是无法策反的。
张回到江东后,仍然深受孙氏集团的尊敬和重用,孙策的夫人吴氏因为孙权太年轻,就让张和张昭共同辅助孙权,张也尽心竭力,兢兢业业,成为孙吴的重臣之一。
官渡之战曹操大胜,兵强马壮,于建安七年(202年)重新想起了孙权,他下书要孙权送儿子到许县来做人质(下书责权质任子)。这是一件大事,孙权召集众人商议,对于是否答应曹操的要求,大家莫衷一是(犹豫不能决)。
孙权自己的想法是不接受曹操的要求,但看到自己手下们思想并不统一,就派周瑜去拜见母亲吴夫人,商议对策。周瑜坚决反对送人质,他认为江东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来一定有更大的作为,没有必要搭理曹操的无理要求。吴夫人在周瑜、董袭等人的影响下,坚定了想法,最后由吴夫人出面告知大家这一政策,孙氏集团内部的思想逐步统一。
这是曹操让孙权第一次送人质,以孙权置之不理而告终。曹操官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