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146章

曹操秘史-第146章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件有趣的故事,说匈奴使者来拜见曹操,曹操这个人长得不好看,个子矮,长像没有威仪,而崔琰身材高大,浓眉重目,还有四尺长的胡须,很有气质,曹操就让崔琰假扮自己,而他捉刀立于一旁。
  会见完毕,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让他谈谈对魏王的印象。使者回答:“魏王风度不一般,但旁边捉刀的那个人更有英雄气。”曹操听说后,赶紧派人追杀了这个匈奴使者。
  这就是“捉刀”这个典故的来历。这件事其实最早不是出现在《世说新语》中,而是出现在东晋裴启所著的《语林》一书里。这属于民间故事一类,真实性不强,但据《三国志崔琰传》记载,崔琰的确仪表堂堂。《先贤行状》说魏国建立初期,曹操委派他负责人事工作。崔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很多官吏都是经他之手选拔的,由于他清廉忠正,朝廷因而提高了声望,大家都称赞他的公平。
  曹操怎么会听信一件捕风捉影的事就杀掉这样一位重臣呢?更何况他还是曹植的姨父,论起来两家还有亲戚关系。事情的确很蹊跷,但如果考察一下此前不久刚刚发生过的另一件事,也许就能找出问题的答案。
  据晋人郭颁所著《世语》记载,在曹操称魏王的前后,曹植的妻子崔氏因为一件小事被赐死。曹操有一天登上铜雀台远眺,看见曹植的崔氏穿得很华丽,而曹操一向要求身边的人勤俭节约,看到崔氏这样曹操很生气,就因为这个把她赐死了。
  发现有人不遵守自己的指示,无论作为魏王还是作为家长,都可以把她叫过来批评一顿,直接把她杀了,这确实有点不可思议。
  崔氏就是崔琰的侄女,她的死已经是个信号了。崔琰现在也被曹操杀了,这个信号更被放大,他们都不是因为个人原因被杀的,他们都与曹植有关。曹操已经决定立曹丕为太子,现在做的都在围绕着这件事进行。
  崔琰虽然支持曹丕,但他犯了一个忌讳:不该把自己的意见公开。当崔琰以露板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时,曹操的反应很有意思,一共八个字:“贵其公亮,喟然叹息。”
  一边说他公正坦荡,一边又表示叹息,这不是陈寿顺手一写,而是暗含某种深意。崔琰把自己的政治立场公开,不仅让曹操感到尴尬,而且让曹操想到他不是真心,而是作秀。如果崔琰支持曹植,曹操也许不会多想,这是人之常情,他支持曹丕,并且把这个告诉给所有人,曹操就认为他心里其实是支持曹植的。
  以崔琰的政治影响力,日后如果曹丕被选为接班人,这必然是一个负面因素,因此需要提前除掉。
  所以,崔琰之死历来都被认为是冤案,即使在当时,也有为崔琰抱不平的,毛就是其中一位。
  毛也长期在曹操手下从事人事工作,由于工作关系,他跟崔琰来往比较多。《先贤行状》说他“雅量公正,在官清格”,跟对崔琰的评价差不多,都是清廉正直之人,所以互相敬重。
  毛见崔琰莫名其妙地被杀,心中不悦。有人到曹操跟前打毛的小报告,说毛外出看见被叛了刑、妻子儿女被罚为官奴的人,借题发挥说“让天不下雨的就是这些事”,含沙射影给崔琰鸣不平。
  曹操得报大怒,把毛关进监狱。
  毛下狱不是因为他支持曹植,相反前面说过他支持的是曹丕,曹操处罚他是因为他对崔琰的事不满。曹操自己也知道崔琰事件很难服众,所以要采取高压政策,毛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曹操当成反面教材抓了起来。
  后来,在桓阶、和洽等人营救下,曹操才免毛一死,但不再用他。毛后来死于家中。
  大约在此前后,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也因一件小事被判刑。据《典略》记载,刘桢很有才华,深得曹氏兄弟们的喜爱,他之前在平原侯府任职,后转到五官中郎将府。有一次曹丕请客,酒席宴前把妻子甄氏叫出来与大家相见,按照礼法,这时候大家应该低下头,不能正视甄氏,可唯独刘桢“平视”。曹操知道后把刘桢下狱判刑,刑期满后重新安排工作(桢以不敬被刑,刑竟署吏)。
  崔琰以及曹植的妻子崔氏成为曹氏兄弟夺嫡斗争的第一批牺牲品,毛、刘桢等人跟着也受到了牵连。
  但这也仅是个小小的开头而已。
  【七、尘埃落定】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最后一次远征孙权,四月前后回到邺县。十月,曹操发布《立太子令》,明确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正式确定了继承人。
  《三国志》中保存的《立太子令》只剩下简单的一句话,而在宋代人编撰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里还保留了另外几句话:“汝等悉为侯,而子桓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也。”这几句话像是说给曹操其他几个儿子听的,也包括曹植,看那意思是在几年前曹操就有立曹丕为太子的想法了,所以给别的兄弟封了侯,而没给曹丕封侯。
  这个说法也许有依据,也许没有。封不封侯与以后能否被指定为继承人并没有关系,曹操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摇摆不定,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他既然下了决心,就想把话说得更圆满一些而已。
  曹丕听到这个消息,简直欣喜异常,直到此前他仍然没有取胜的把握,不知道父亲究竟作何打算。据《魏略》记载,不久前曹丕还把著名相士高元吕叫过来给自己相面,算算自己能否如愿当上太子。
  高元吕是与朱建平齐名的相士,他认为曹丕的命相贵不可言。不过,他也顺便给曹丕算了算寿数,认为曹丕四十岁时命里有一道坎(至四十当有小苦),这一点与朱建平的看法惊人地一致。不过,曹丕此时正沉浸在极度的兴奋中,对于高元吕后面的话并没有在意。
  让朱建平和高元吕说着了,曹丕就是四十岁死的。
  现在,曹丕心里充满了喜悦。据《世语》记载,曹丕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刚好丞相府秘书长(丞相长史)辛毗在场,曹丕激动得抱住了辛毗,高兴得说:“辛先生,你知道不知道我好高兴呀(辛君知我喜不)!”
  有人把这个好消息报告给了卞氏,并且向她讨赏钱。卞氏听后很平静,她说:“魏王只不过因为曹丕年龄最长而把他立为继承人,我只要没教子无方就万幸了,怎么还能大发赏钱呢(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乎)?”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曹操,曹操相当满意。他对卞氏的评价是“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在两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中卞氏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谁最终胜利,都将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失败,也意味着残酷的清算活动即将开始,作为母亲她的心里又能好受到哪里去?
  卞氏此时还没有被封为王后,这也是一个颇为微妙的事。直到曹操临终前一年,她才被封为王后。
  对于曹植来讲,听到这个消息无异于五雷轰顶,他知道自己失去的不仅仅是继承权,一旦父亲不在人世哥哥曹丕登基,他以及支持他的人都将面临灾难。
  可能曹操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选择了曹丕,但并不想看到儿子们之间出现骨肉相残的事。为了安慰曹植,他增加了临侯曹植的食邑五千户,连同之前的五千户,共一万户。
  但是曹植从此一蹶不振,这让曹操感到很失望。最突出的例子是“司马门事件”,让曹操十分生气。
  据《三国志曹植传》记载,曹植有一天在天子及魏王专用的驰道上纵车飞奔,又私自打开一般人禁止通行的司马门。这不是小事,可以上升到大逆不道的高度。曹操下令处死了负责王室及诸侯出行的公车令,并且对曹植等几个封了侯的儿子们严加管教(由是重诸侯科禁),对曹植的宠爱也日渐衰退。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不详,曹植于何时、因何故奔行于驰道又私开司马门的,缺少相关记载,唯一的补充材料是在《续汉书》里。根据它的记载,曹植之所以干过这样的荒唐事,是因为他喝醉了,而跟他在一起的还有杨修,(人有白修与临淄侯植饮醉共载),他们不仅私自从司马门奔出,而且一边还在车上说着曹彰的坏话(谤讪鄢陵侯彰),所以曹操才如此生气。
  曹植固然很率真,做事情喜欢洒脱、不拘小节,但事情的轻重还是能够把握住的。他之所以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只能说没有被立为继承人这件事对他的刺激确实太大了,如果这件事真如《续汉书》讲的那样,说明曹植已经破罐子破摔了。
  《魏武故事》所载曹操的一篇命令里有几句话:“自从临侯曹植私自出行,开司马门到金门,让我对此儿另眼相看了。”在另一篇命令里,还有“自从子建私开司马门以来,我再也不相信诸侯了”这样的话,可见这件事对曹操触动很大,也彻底改变了他对曹植的看法。
  印象中曹操还没有因为什么事给一个人如此较劲,抓住别人的过错不依不饶,可能这件事出在自己曾经宠爱的儿子身上,又发生在刚刚确定了继承人的敏感时刻,曹操因而更在意吧。
  但是,曹操对曹植仍没有完全放弃。到了曹操临死的前一年,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在襄阳被关羽围困,曹操想让曹植以南中郎将的名义行使征虏将军的职权,带兵前去解围。此举可以看作是曹操在重新思考继承人的问题,曹植在夺嫡斗争中甚至还有翻盘的可能,曹丕因而格外紧张。
  据《魏氏春秋》记载,曹植将要率大军出发,曹丕非拉他去喝酒,结果把他灌醉,让曹植无法按时领命出征。曹操彻底失望,于是改派他人前往。
  第二年,曹操就去世了,曹丕继承了王位,不久之后禅让称帝,曹植及其一党在曹氏兄弟的夺嫡斗争彻底失败。
  但这场斗争余波未息,影响深远。
  曹丕被立为太子,拥戴曹植的杨修、丁仪、丁等人立刻感到情况不妙。据《典略》说,杨修马上跟曹植疏远了关系,转而向曹丕靠近。但曹植仍像以前一样跟杨修来往,杨修也不敢完全拒绝曹植(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
  杨修有一把由著名铸剑师王髦所铸的宝剑,他把这把剑献给了曹丕,曹丕非常喜欢,经常佩带。曹丕称帝后,有一次从洛阳宫殿里出来,刚好佩带着这把剑,又想起了被曹操借故杀了的杨修,对左右说:“这就是杨德祖说的王髦所铸的宝剑,也不知道王髦还在不在了?”最后居然找到了王髦,曹丕亲自召见,赏赐了他不少东西。
  曹丕缺少他父亲那样的开阔心胸,对过去反对自己的人他都记在了心里,并找机会报复,最早遭到报复的是丁仪。曹丕想收拾丁仪,就让他当情报处副处长(右刺奸掾),这种工作很容易出差错,然后找个理由就可以治他的罪,而曹丕的意思是丁仪最好自己识相自裁,但丁仪还想活下去(欲仪自裁而仪不能)。
  丁仪跟夏侯尚关系不错,夏侯尚跟曹丕关系密切。丁仪就找到夏侯尚,给他叩头求他救自己。夏侯尚到曹丕那里求情,恳切地流泪不止,但曹丕不能原谅丁仪,后来还是找借口把他杀了。
  丁仪的弟弟丁也同样死于曹丕之手,丁氏兄弟家中男子全部被杀(并其男口)。
  荀恽、孔桂、杨俊、邯郸淳等人因为“站错了队”,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