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曹操秘史 >

第144章

曹操秘史-第144章

小说: 曹操秘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λ佬滩⑵小
  卢毓对这个判决发表了不同看法,他说:“女子只有在跟丈夫接触后才能产生感情和恩爱,成为妻子后感情才会亲密。所以《诗经》说‘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我心则夷。’还有《礼记》也说‘未庙见之妇而死,归葬女氏之党,以未成妇也。’现在白氏还没有跟丈夫见过面,执法部门就要判她死刑,如果这样,要是他们正式完婚的话,不知道还会怎么判?《礼记》上有‘附从轻’的话,就是说对可轻可重的判决,还是按从轻处罚。《尚书》也有‘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话,就是怕判决容易太重。如果白氏已经接受丈夫家的聘礼,进了丈夫家的门,判上几年徒刑就可以了,杀了她实在也太重了。”
  争论上报到曹操那里,曹操认为卢毓的意见很正确。以后卢毓在曹魏大部分时间都从事司法方面的工作,当过曹魏的司法部部长(廷尉)。
  担任过门下贼曹的还有郭淮,他后来到丞相府任职,升得很快,随同曹操征汉中,被曹操留在了那里,从此在西部带兵。
  应、丘俭、司马孚在曹植那里担任的是“文学”一职,不是专职搞文艺创作,而是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统称,曹丕的五官中郎将府也设有这样的机构。刘桢的职务比较特别,叫“庶子”,就是总管,大概与长史差不多。
  从上面这份不完整的名单看,曹操不仅让儿子们组建办事机构,承担具体工作,而且在选任属吏方面很慎重,所选都是有真才实学之士,同时人品必须清廉正直,不阿谀奉承,真正做到了“高选”。
  曹睿日后当了皇帝,在回忆爷爷曹操为叔父们设官署、选才任能之事说:“自太祖受命创业以来,他深刻地感受到治乱之源,明察存亡之机,所以初封诸侯时,训诫大家要恭敬、谨慎,并安排天下正直之士辅佐他们,常常拿马援的遗诫提醒大家,严格限制诸侯与宾客们的交往,如果犯了错误与一般人同样处罚。这难道是不重骨肉之情吗?只是不想让子弟们犯过失呀。”
  另一方面,这些新设机构也吸引了邺县的各路人才,据《三国志邴原传》记载,五官中郎将府、平原侯府等设立后,许多人都心中向往,一时间曹丕兄弟们府第前宾客如云(天下向慕,宾客如云)。
  【四、兄弟争宠】
  一下子新增了那么多机构,但人才总是有限的,况且那段时间魏国正在初创之中,也需要大量人才,曹操一再发布“求才令”,仍然满足不了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那种各方面都比较突出的优秀人才,更是大家争抢的对象。
  对于人才来说,这一段真是黄金时期,求才若渴的领导,到处挖人的说客,足可以让自己待价而沽,当然前提是必须有真才实学。
  对人才的明争暗抢主要发生在五官中郎将府和平原侯府之间,也就是曹丕、曹植兄弟之间,尤其对有一定影响力的那些人,曹丕和曹植都“争与交好”,都想把他们拉到自己身边来。
  在人才争夺战中,二人互有胜负。据《晋书》记载,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本来被先派到平原侯府担任文化处处长(文学掾)。司马孚觉得曹植年轻气盛、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负才陵物),多次向他提出劝谏,但曹植不听,司马孚一气之下转到曹丕那里。
  这个记载是事实,但过程是有问题的,关于曹植“负才陵物”的记载似乎只有这一处,在其它史料中,曹植倒是一个为人通脱、不拘小节的人,应该没有这么差劲。况且因为对领导不满意就想换单位,放到现在可能不是件太大的事,而在那时是绝对很难办到的,背后必须有强有力的支持才能成功。《晋书》之所以这么说,只是给司马孚的跳槽行为找个借口而已。
  事实上,司马孚不安心在平原侯府工作,应该与曹丕方面挖墙角有关。司马孚的二哥司马懿虽然没有进入五官中郎将府任职,但他此时已经是曹丕绝对的心腹,司马孚的行为说不定就有司马懿的影响。
  同样情况的还有应,开始在平原侯府供职,后来转到五官中郎将府。
  但曹丕也不是想要谁就是谁,他也有不如意的时候。据《魏略》记载,曹丕当时到处挖人(时五官中郎将博延英儒),听说书法家邯郸淳很有名气,想把他延揽到自己门下,但曹植也想得到邯郸淳,最后由曹操出面协调,让邯郸淳到曹植那里工作。
  据《三国志荀传》记载,荀生前曹丕对他十分恭敬(曲礼事),但荀的儿子荀恽却看不上曹丕,反而与曹植关系很好,惹得曹丕很不高兴。
  荀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看法,这些人要么真的不喜欢曹丕而喜欢曹植,要么对他们兄弟二人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只不过更看好曹植的前途,于是站在曹植一边,算是一种政治投机行为,这一部分这人里最典型的是丁仪、丁和杨修。
  丁仪和丁是兄弟俩,他们出身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的丁氏家族,不仅跟曹操是地道的老乡,而且两家还素有渊源。曹操的母亲姓丁,第一任妻子也姓丁,都是这个家族的成员,丁氏家族出过丁宫、丁冲这些人,丁冲就是丁仪和丁的父亲。
  据《魏略》记载,曹操跟丁冲年轻时就很要好,后来丁冲在朝廷任职,献帝东迁过程中丁冲一路相随,回到洛阳后丁冲给曹操写信,让他前来迎驾,是迎接献帝迁都许县的功臣之一(是时张杨适还河内,太祖得其书,乃引军迎天子东诣许)。
  后来曹操任命丁冲为司隶校尉,丁冲有个爱好,特别喜欢喝酒,一见美酒就控制不住,结果酒醉烂肠而死。丁冲死后,曹操念及旧情,对丁仪、丁很照顾,他听说丁仪很有才干,但是没有见过,不知道丁仪长得怎么样,他想把大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丁仪,就此征求曹丕的意见。
  曹丕却不喜欢丁仪,也许丁仪此时跟曹植已经走得太近,也许有其他原因,总之曹丕不想促成这件事,就对曹操说:“女人很在意男人的相貌,丁仪眼睛不好,我怕姐姐不会喜欢他,不如选伏波将军之子夏侯(女人观貌,而正礼目不便,诚恐爱女未必悦也。以为不如与伏波子)。”
  曹操听了曹丕的意见,把清河公主嫁给了夏侯。后来,丁仪到曹操身边当处长(寻辟仪为掾),曹操与他交谈后对他的才能很欣赏,说:“丁处长是个人才,即使双目失明也应该把女儿嫁给他,更何况只是一只眼睛有问题,都是我儿子误了事(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是吾儿误我)。”
  丁仪没能当上驸马,因此对曹丕很有意见,更加跟曹植亲近。
  丁仪的弟弟丁也有才学,也得到曹操的欣赏,他们兄弟俩成为能在曹操面前说上话的人,他们一有机会就夸赞曹植,成为曹植的铁杆粉丝。
  杨修的情况不尽相同,曹丕没有得罪过他,反而想法跟他结交,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曹植一边。
  杨修字德祖,是前太尉杨彪的儿子,出身于名门世家,他很有才干,在丞相府任职,处理各类事务得体周到,曹操十分满意(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当时杨修也算小有名气的才子,自曹丕以下都争着与他交好,包括一向什么都看不惯的孔融和一向恃才傲物的祢衡,都给杨修面子。
  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杨修毫不掩饰地喜欢曹植,曹植也相当尊崇杨修。在曹植现存的文集中有一封写给杨修的长信,是研究曹植文学思想的重要史料之一。这封信的一开头就说:“几天不见,对先生思念成疾,想必先生也是如此吧(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而杨修回信说:“与君交往才数日,就好像已经有多年了,难道仅仅出于您对我的厚爱和照顾,使我对您产生敬仰之情吗(不侍数日,若弥年载,岂独爱顾之隆,使系仰之情深邪)?”
  写信的人肉麻,回信的人更肉麻,只能说明他们之间确实亲密无间。
  曹操欣赏丁仪、丁和杨修,说明他们真有才干,不是光会忽悠人。有他们的帮忙,曹植势头慢慢盖过了曹丕,曹丕对此很忧心。
  《世语》里记载了一件事,说曹丕想找吴质商议对策。吴质与曹丕走得太近,为曹操所忌,此时已把他打发到朝歌县当县长去了。根据制度,在外地任职的官员不经批准不得随意离开任职地,曹丕召吴质来只能偷偷行动,把吴质装在一个竹筐(废簏)里,用车运进五官中郎将府中。但是,这件事让杨修知道了。可见杨修这帮人不仅是智囊,而且还搞情报工作,有自己的特务组织。杨修得到这个情报后就报告给了曹操,但是他没有料到曹丕也会搞情报,知道杨修在曹操面把他黑了,但曹丕还不够老辣,一下子被吓住了。
  曹丕问吴质怎么办,吴质说:“这有什么呀,明天还用车装上竹筐,里面塞些绵帛来迷惑他。如果查验,与杨修说的不符,他必然获罪。”曹丕照办,第二天果然有人检查,但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经过这件事,曹操对杨修有了怀疑。
  还是《世语》记载,杨修担任丞相府办公室主任(主簿),几乎天天在曹操身边工作,对曹操的行动及所思所想都一清二楚,他揣摩曹操的心思,事先准备了几十条曹操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如何答复告诉曹植。这有点像准备好的答记者问,等曹操的问题刚一提出,曹植那边就有对策了,不仅反应迅捷,而且回答得恰到好处,让曹操惊奇不已,后来追查下来,发现原因出在杨修那里。
  《世语》记载类似的事还有好几件,其中一件事虽然可信度不高,但反应的也是这类情况。据说曹操派曹丕和曹植从邺县不同的城门出城,但事先告诉守门人员不予放行,以此观察曹丕和曹植有何反应。杨修知道曹操的用意,悄悄告诉曹植说:“如果有人不让你出城,你就把他杀了,因为你执行的是王命。”曹植照做了,而曹丕被人阻挡后就老老实实回来了。
  还有一件,是说曹操某次带兵出征,曹丕、曹植兄弟及众人送行,曹植说了不少歌功颂德的话,词藻华美,很有感染力,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曹丕口才不如弟弟好,有点郁闷,吴质看出来了,悄悄对曹丕说:“不用渲染自己,只要装出悲伤的样子就行。”曹丕依计而行,大家一看,原来还是曹丕做事得体,曹植有点太矫情。
  这件事也未必真实,考察曹操的几次出征,要么曹丕留守、曹植随征,要么曹植留守、曹丕随征,兄弟俩都留守的似乎没有,而吴质大部分时间都被曹操发落到外地任职,能随时出现在曹丕身边的机会并不多。
  上述这些事件有后人附会演绎的可能,但它们反映出来的情况却是真实的,曹丕和曹植之间的明争暗斗逐渐升级,他们身边各有一帮人暗中相助,非要较量出个结果来。
  这个结果谁都知道,那就是还没有明确下来的继承权。无数血的事实告诉他们,最后的胜利者只有一个,作为失败者往往连一条活路都没有,所以这场斗争一旦拉开,就无法停止,直到决出胜负的那一刻。
  【五、花落谁家】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曹操进爵魏公,加九锡,开始建立魏公国,这一年曹丕二十七岁,曹植二十二岁。此时曹操仍然没有宣布继承人的意思,对曹丕而言,这相当不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