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太平洋-第1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舰队速度已经提到了最快的13节,虽然切斯马号可以跑出最快16节,但只能维持半个小时,所以心里即使再着急,也只能耐着性子等待。
还好,根据计算,最多明天清晨就可以返回海参崴了。“该死的日本人,既然太平洋舰队没彻底消灭你们,那么就让大俄国远东舰队来吧”望着日本的方向,威特赫夫特挥了一下拳头。
“报告,将军阁下,我们就要经过通过对马海峡了,这里是日本人的控制区,请问是否要减速,派巡洋舰前出侦察?”
“日本人还有军舰吗?”威特赫夫特瞪了眼参谋官,说道:“全速保持编队阵型,我们没有时间分心。”
“是。”
第六卷 远东第一战 第188章 对马
清晨,被一缕阳光唤醒的对马岛恢复了生机,世居在此地渔民们开始准备渔网,期盼着今天是幸运日,但他们并不知道,在小岛旁边的海峡中,两支舰队正在慢慢接近。
对马海峡,这个位于北太平洋西缘,日本群岛西南端,长222公里,平均水深70米的海峡,是日本海进入黄海的咽喉要道,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以陈平的性格,上次对日战胜后他就曾经建议太平洋军直接控制这里。
但李默否决了他的建议,当时他和海军军官们都非常不解,不过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如果控制了对马岛,日本人占领朝鲜的计划就会夭折,拳头就会收回来全力备战对太平洋军的战斗,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
两年多后的今天来看,少爷是正确的,日本人果然是宁死也不愿意放弃朝鲜,拼死布置了五万大军,而且混乱虚弱的朝鲜还招来了野心更大的俄国人,如今那里已经成了日本人流血的伤口,成了俄国和日本的绞肉场。
短短几天,缺少海军支援,没有后援和补给的日本陆军为了夺回元山付出了多达五千多人的代价,俄国人虽然也打得很辛苦,但在舰炮的支持下,却牢牢把持了港口。
不过这样的日子似乎过去了,任何日本军官都没想到,俄国人在占领了元山港后,不仅没有增兵深入,反而打起了清国的注意,短短几天便打下了旅顺港。
似乎是看到了俄国打败清国后朝鲜会更加危险,趁着这几日俄国舰队被拖在旅顺,日军再次加大了进攻力度。
不过这一切并不关太平洋舰队的事情,他们要做的,就是打败正在迎面驶来的俄国远东舰队。
肖志天解开了一粒纽扣,虽然是背对着阳光,又躲在舰桥内,但他还是觉得有些燥热,这种燥热不是天气造成的,而是胸膛里那股子开始弥漫的战火带来的。
十分钟前,飞鱼号发来消息,俄国人已经如预料般进入了对马海峡,再有几十分钟,毫无准备的他们将一头扎进主力舰队的炮口下。
肖志天是多么希望能带领自己的巡天号加入海战,可惜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
“走吧。”
不舍得看了看正在慢慢编队的主力舰群,肖志天下达了出发的命令,身边的巡海号和另外两艘驱逐舰同时开始加速,在主力编队身前绕了个大圈,这才远远地躲到了舰队身后,他任务不是像主力舰那样和俄舰队对轰,而是负责拖在后面,一旦俄国人突破了主力舰队,他就要拼死堵截,为主力编队转弯追击赢得时间。
不到一会,驱巡编队就在海面上画出了一道巨大的弧线,向后驶去,望着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一道略微倾斜的直线列阵,肖天志羡慕的同时,也舔了舔嘴唇。
“这帮家伙,可别干太狠了,也给老子留口汤。”
……
对马海峡东北面,龙国章站在北极星号司令塔内,捏着望远镜的手心里已经冒出了热汗。海面上,是一字排开的四艘战列舰和四艘重巡,所有炮口都对准了俄国人即将出现的方向。
除了吊在俄舰队身后侦查的两艘驱逐舰外,驱巡编队也早已远远的躲开,它们的身躯并不适合最激动人心的炮战对轰,但搭载的鱼雷却是混乱中一击致命的刺客。
“青鱼号报告,两列纵队,前面的是战列舰彼得大帝号和重巡洋舰克里姆林号。”
“这个胆小的维特赫夫特。”
听到俄舰队的编队组成,司令塔内的军官们纷纷破口大骂,就连勤务兵都竖起了中指,这家伙带领着最先进的切斯马号,竟然排到了编队第二位,这要是排在第一,大家拔刀出鞘集中乱捅率先干掉他,多省事。
“一号目标,彼得大帝号。”
龙国章也皱了皱眉头,但很快又恢复了冷静,定下了第一炮击目标。
从建军开始,太平洋舰队就一直在苦心研究英国人率先提出的战列舰线性战术,不仅吸收了智利海军的经验,李默更是加以改进,提出了统一主炮齐射,副炮集火攻击等等一系列改进。
这一战术在上次对日海战中就得到了检验,抢到了T字位的舰队利用主炮摧枯拉朽的齐射,短短几分钟就摧毁了日本的游击编队,导致日本联合舰队瞬间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速度,并最终取得了大胜。
经过这两年的训练后,线性齐射战术又多次被完善,炮手们也按照这套战术苦练本领,已经比之前提高了很多很多,今天,终于到了检验的时候了。
“第一目标,彼得大帝号。”
随着无线电波,得到消息的各舰舰长纷纷在代表俄舰队示意图上这艘排在战列舰编队第一位的家伙上,打了个叉。
随着一个个反馈的信号回到旗舰,龙国章缓缓抬起了头,身后谭晓增等人也站直了身子,望着俄国舰队即将出现的方向,两眼放光。
这是太平洋舰队组军以来最大的挑战,是一次真正的大考。
是对旧有世界海军排名的一次挑战,是打断俄国人海上脊梁的最好机会。
等待是最令人心烦的,好在这样的等待并没有持续多久,几道粗大浓黑的烟柱跃出了海平面,随后越来越多的烟柱加入了其中,霎时仿佛连远处的天空都染黑了般。
望着烟柱,龙国章激动地颤抖了一下,缓缓地抓起了望远镜,俄国人终于来了。
“报告,发现俄国舰队。”
“计算距离。”
“保持阵型,各舰没有命令不得脱离。”
“做好炮击准备。”
龙国章飞快下达着命令的同时,也在计算着开火的最佳距离。
从情报来看,虽然俄国远东舰队中最具威胁的无疑是切斯马号和锡诺普号,这两艘满载排水量一万两千吨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级战列舰,是俄国人的新锐战舰,如果不是远东突然变幻的局势,让尼古拉二世看到了吃肥肉的机会,估计他也舍不得下血本派到远东来。
不过从龙国章的角度来看,这两艘下水时间最长也不过五年的战列舰却已经落伍了,虽然号称装备了三门双联305毫米主炮,但只有三十倍口径,海战最佳射击距离不过三千米。
最重要的是,它采用了不合时宜的露天炮塔,完全没有防护这就意味着如果拉近到一定距离,即便是副炮都可以威胁到它不过那种可以升降的设计倒是蛮新颖的,就是不知道此刻有没有升上来做好准备。
7门152毫米单装副炮,406毫米舷侧装甲,听起来蛮不错的,但装甲表面并没有进行过硬化处理,而且“堡”式装甲布置的设计已经完全落伍了
至于最关键的速度,只有区区十五节,比北极星慢了三节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回旋,还是机动,都不如北极星,甚至连逃都逃不快。
不过这也不能怪俄国人,这年头军舰的发展速度太快了,若不是有少爷那种似乎可以穿透时间的前瞻性目光,北极星级战列舰恐怕也回落得叶卡捷琳娜二世级同样的尴尬境地,不过即使如此,和各国正在建造的新锐战舰相比,北极星号实际上也已经渐渐跟不上脚步了。
更重要的是,根据宁小川查看镇远和靖远的受损情况报告,俄国舰队使用的炮弹似乎也出了问题,威力远不如英法等国的炮弹,镇远号甚至被主炮击中了十几发,最终居然还能突围成功挺了过来。
十几发。
老天爷,以镇远舰老迈的身躯,即便是被命中四五发太平洋舰队使用的203毫米穿甲弹,也会动弹不得,怎么可能还能突围。
俄国人显然也和两年前的北洋一样,犯下了大错误。
“一万米。”
耳边响起了枪炮官的呼喊。
龙国章放下了望远镜,停止了思绪,嘴角微微抽了一下,俄国人要为落伍和错误付出代价了虽然北极星级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级吨位差不多,甚至主炮还少两门,但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是俄国人无法逾越的。
“八千米。”
那就是火炮的射程。
“七千米。”
早在上次海战后,舰队就根据日本近距离速射炮会带来较大威胁这一缺点,提出了加大远距离炮击训练,尽可能在海战中拉开距离,减少对方小口径速射炮威胁。
在天狼星和启明星两舰回国后,极为重视这项提议的少爷就亲自带领瓦胡岛所有机械专家,对八艘主力舰的主炮进行了一次秘密改进,由于这次行动极为保密,所以即使很多水兵都以为这只是舰炮正常维护,而改装的内容就是将各舰主炮的最大射击仰角提高五度。
可别小看这点微小的改进,在八艘主力舰改造完后的最大仰角射击测试中,主炮如果全力开火,射程可以到达一万两千米比之前提高了整整三千米,虽然在那个距离上误差大的实在是惊人,但经过测试显示,在五千米距离上,主炮还是可以保证较高精度的。
在各国都再严格遵守三千米交战原则,并以此标准进行海战时,这项提议和改进提议无疑是划时代的,别看这短短两千米,它会让毫不知情的人付出他们难以想象的代价。
“六千米航速13节。”
不过维特赫夫特这家伙太胆小了,竟然把两艘叶卡捷琳娜二世级战列舰排在了中间,那好吧,既然第一口吃不到肥肉,拿块鸡骨头啃啃也不错。
“俄国舰队发现我们了,不过并未减速。”
“各炮准备。”
龙国章依然稳稳地站立着,两千米的以切斯马号最大15节的航速,进入舰炮最佳射程需要4分钟在预先填入一枚待发弹的情况下,四分钟,足够自己打出四轮齐射了。
让政务院看到预算就跳脚,让少爷都不得不哀劝,希望减少消耗强度的实弹射击训练,今天终于有机会检验结果了。
“五千米。”
“开炮。”
枪炮长叫喊的同时,龙国章下达了开火命令。
十点十五分,对马海峡左侧东北口,随着旗舰桅盘上信号兵一手拿着电话,一手用力的挥下了代表射击的红旗,太平洋舰队打出了第一轮齐射。
战列舰十六门305毫米主炮,重巡十六门203毫米主炮,同一时刻爆发出了怒吼,炽热的火焰喷涌冲出炮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球,强大的冲击波撕碎了空气,发出阵阵尖锐的啸声。
负责协调炮火的枪炮官们紧张的举着电话,等待着电话那头站在高处的观察员的消息。与此同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毕竟五千米射击只是训练过,这还是第一次在海战中使用。
桅盘上,各舰的观察员们瞪大了眼睛,为了让他们看得更远,龙国章甚至还把从德国刚采购的最新型望远镜都配给了他们。
可无论他们眼睛瞪得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