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5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粑闹啵至ヒ喽辔丛省H凰未蛹侵椋钗孤潜喽藜⒒薹备唬曳置疟鹄啵弦准煅埃嬷嗫勺士己艘病
──右“类书类”六十五部,七千零四十五卷,皆文渊阁著录。
卷一百三十七 子部四十七
○类书类存目一
△《圣贤群辅录》·二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一名《四八目》,旧附载《陶潜集》中。唐、宋以来相沿引用,承讹踵谬,莫悟其非。迩以编录遗书,始蒙睿鉴高深,断为伪托。臣等仰承圣训,详悉推求,乃知今本潜集为北齐仆射阳休之编。休之序录称其集先有两本,一本六卷,排比颠乱,兼复阙少。萧统所撰八卷,又少《五孝传》及《四八目》。今录统所阙并序目等合为十卷,是《五孝传》及《四八目》实休之所增,萧统旧本无是也。统序称深爱其文,故加搜校,则八卷以外不应更有佚篇,其为晚出伪书,已无疑义。
且集中与子俨等疏称子夏为孔子四友,而此录四友乃为颜回、子贡、子路、子张。
又《五孝传》引孝乎惟孝友于兄弟之文,句读尚从包咸注,知未见古文《尚书》。
而此录四岳一条,乃引孔安国传,其出两手,尤自显然。至书以《圣贤群辅》为名,而鲁三桓、郑七穆、晋六卿、魏四友以及仕莽之唐林、唐遵,叛晋之王敦,并列简编,名实相迕,理乖风教,亦决非潜之所为。昔宋庠校正斯集,仅知八儒三墨二条为后人所窜入,而全书之赝,竟不能明。潜之受诬,已逾千载,今逢右文圣世,得以辨别而表章之,使白璧无瑕,流光奕叶,是亦潜之至幸矣。
△《锦带》·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梁昭明太子萧统撰,陈振孙《书录解题》又云梁元帝撰。比事俪语,在法帖中《章草》、《月仪》之类。详其每篇自叙之词,皆山林之语,非帝胄所宜言,且词气不类六朝,亦复不类唐格,疑宋人案月令集为骈句,以备笺启之用,后来附会,题为统作耳。今刻本《昭明集》中亦有之,题曰十二月启,然《昭明集》乃后人所辑,非其原本,未可据以为信也。
△《锦带补注》·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旧本题宋杜开撰。其本较明人所刻多前序一篇,不著撰人名氏。词旨颇鄙,注文尤谬,又出师古注杜诗之下。如开卷注昭明太子四字曰,姓萧,名普,字子施,昭明者,号也。殆目未睹史书者。其他所引《论语》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以文会友,诗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等数条,为有根据。馀则无一不出杜撰。疑亦妄人依托也。
△《岁华纪丽》·四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唐韩鄂撰。考《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韩休之弟殿中丞倩,倩之子河南兵曹参军涤,鄂乃涤之曾孙也。其书以四时节候分门隶事,各编为骈句,略如《北堂书钞》、《六帖》之体。《唐志》、《宋志》皆列其名,陈振孙《书录解题》亦载之,然久无传本。此本为胡震亨秘册函中所刻,毛晋收其残版,以入《津逮秘书》者。震亨跋称得之郑晓家,王士祯《居易录》以为即震亨伪造。案钱曾《读书敏求记》云,《岁华纪丽》旧抄,卷终阙字数行,又失去末叶。后见章邱李中麓藏宋刻本,脱落正同。是此书确出宋本,不由震亨之依托。然《书录解题》称其采经史子传岁时事,类聚而以俪句间之,此本乃全作俪句,已不相合。
又俪句拙陋殊甚,所引书不过数十种,而割裂饾铮怀晌木洹G摇抖叛粼颖唷罚震仕鳌p省①易诠馄糁薪浚呀焯颇!掇浴罚醵ūK鳌6ū#炎诠饣杲浚讶胛宕6醢驳靡酥椋恐林幸端氖弊胍芬惶酰贾短浦尽罚鞘榧炊跛鳌6跤趾沃磷砸鹤鳎靠龆跫忍迫耍挥Τ铺菩诩疤剖保粢神肌T圃疲纯删菸垡病
△《标题补注蒙求》·三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
晋李瀚撰,宋徐子光注。《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皆作八卷。今所行者凡二本,一本二卷,乃子光之原注,已著於录。此本又分三卷,凡子光注中陈振孙所谓兼及他人事者,皆为删去,而每句之下俱有评识二字,如好贤、循吏、孝义、廉介之类,即所谓标题。盖坊刻改窜之本,不足取也。
△《文选双字类要》·三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
旧本题宋苏易简撰。易简有《文房四谱》,已著录,是编取《文选》中藻丽之语,分类纂辑。其中语出经史,偶为汉以来词赋采用者,亦即以采用之篇,注为出典。易简名臣,不应荒陋至此。陆游《老学菴笔记》称宋初崇尚《文选》,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方为合格。疑其时科举之徒辑为此书,托易简之名以行也。
△《类要》·一百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宋晏殊撰。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景德初,张知白以神童荐,赐同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卒谥元献。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乃所作类事之书,体例略如《北堂书钞》,白氏《六帖》,而详赡则过之。叶梦得《避暑录话》称殊生平未尝弃一纸,虽封皮亦十百为沓。
每读书得一故事,则批一封皮。后批门类,命书吏传写,即今《类要》也。故所载皆从原书采掇。不似他类书互相剽窃,辗转传讹。然自宋代所传名目,卷帙已多互异。欧阳修作殊神道碑,称类集古今为集选二百卷,曾巩作序则称上中下帙七十四篇,惟《宋史·本传》称一百卷,与今本合。据其四世孙知雅州袤进书原表,则南渡后已多阙佚,袤续加编录,於开禧二年上进。故今书中有於篇目下题四世孙袤补阙者,皆袤所增,非殊之旧矣。自明以来,传本甚罕,惟浙江范氏天一阁所藏尚从宋本抄存,而中间残阙至四十三卷。别有两淮所进本,仅存三十七卷,门类次序,尤多颠倒,且传写相沿,讹谬脱落,甚至不可句读。盖与《太平御览》同为宋代类书之善本,而其不可校正则较《御览》为更甚,故今惟附存其目焉。
△《春秋经传类对赋》·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徐晋卿撰。晋卿里贯未详。自署称将仕郎秘书省校书郎,亦不知其始末也。
《左传》文繁词缛,学者往往纬以俪语,取便记诵。见於《宋史·艺文志》者有崔昇等十馀家,今并亡佚。惟此赋尚存,凡一百五十韵,一万五千言。属对虽工,而无当於义理,其徵引亦多舛漏。前有皇祐三年自序云,首尾贯串十得八九,殊未然也。国朝高士奇尝为之注,《通志堂经解》亦收之。末有元至大戊申长沙区斗英一跋,称江阴路总管太原赵嘉山得善本,授郡庠,俾鋟梓云。
△《文选类林》·十八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旧本题宋刘攽撰。攽字贡父,新喻人,敞之弟也。与敞同举庆历六年进士。
历官秘书少监,出知蔡州,后终於中书舍人。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取《文选》字句可供词赋之用者,分门标目,共五百四十九类。然攽兄弟以文章学问与欧阳修、苏轼诸人驰骋上下,未必为此饾铮В梢嗄纤问币荡士普咚劳幸病
△《记室新书》·七十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旧本题宋方龟年编。龟年,莆田人。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郎中。《宋史·艺文志》事类门,载方龟年《群书新语》十一卷。《福建通志》亦载之,作十卷。均无《记室新书》之名。考世传抄本《翰苑新书》,有明沔阳陈文烛序,谓是宋人书,抄自秘阁者。无撰人姓氏,凡分四集。其别集十二卷,即此书之前十二卷。其前集七十卷,此书割去前十二卷,以十三卷以下五十八卷续别集后,仍足七十卷之数。盖坊贾得残阙《翰苑新书》,并两集为一集,改此名以售欺也。
△《别本实宾录》·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编辑者名氏。卷首题曰《苏台云翁录》,末志正德五年五月望后苏台云翁录於西阁湾南之垂云楼,时年七十有七,盖明人抄本也。核其所载,即节录宋马永《易实宾录》,非所自才,亦非完书。今马氏原本已於《永乐大典》内编次成帙,此为弃馀矣。
△《诗律武库前后集》·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宋吕祖谦编,与历代制度详说皆祖谦年谱所不载。然历代制度详说具有条理,且刊自元人,亦有所授受,此书则徵引故实,大抵习见之事,在类书中最为浅陋,断非祖谦之所为,殆后人依托也。
△《补侍儿小名录》·一卷(内府藏本)
宋王铚撰。铚字性之,汝阴人,自称汝阴老民。绍兴初,以荐,诏视秩史官,给札奏御,为枢密院编修官。是书前有题词云,以续洪适之书。考王楙《野客丛书》,谓洪驹父作《侍儿小名录》,或者又作《续侍儿录》,则是洪刍非洪适。然考《侍儿小名录拾遗》,称少蓬洪公则作适为是,或王楙偶误记欤?
铚本博洽,而此书所采,猥鄙殊甚。钱希言《戏瑕》曰,汝阴王铚著《补侍儿小名录》,杂出不伦,所引《霍小玉传》媒氏鲍十一娘一段,殊与侍儿小名无当。又载《李文公集》禽滑厘问於子墨子,叔曰无恒,侄女曰数奇,妾曰善佞,皆寓言也。王丞相妾雷尚书,是嘲戏之词,何预小名故事,其抉摘颇当。今观其书,如《左传》萧同叔子,杜预之注甚明。唐进士段何一条,云髻半髻,乃言其装饰,均非小名。至唐人多呼婢为小玉,故元微之悼亡诗有小玉上床铺夜衾句。
窦果一条,以小玉惊人踏破裙句,竟为小名,亦殊舛误,尚不止希言之所诋矣。
△《姬侍类偶》·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宋周守忠撰。守忠有《养生杂纂》,已著录。是书成於嘉定庚辰。有朝奉大夫郑域中序,及守忠自序。其意仿《侍儿小名录》,其体则以四言隔句用韵,如李瀚之《蒙求》。凡八十有八联,通附见注中者,共一百八十二人。其文属对既拙,又多漏略,大抵以《太平广记》为稿本,而《广记》中春条、金釭之类,乃遗不载。亦兼采各家诗集,而《杜牧集》中收张好好定子而遗其特作大篇之杜秋,《白居易集》收樊素小蛮、紫绡、红绡诸人而遗其最所赏鉴之都子,以至《文选》、《玉台新咏》本非僻书而奏弹刘整文中之绿草、汝南王所歌之刘碧玉亦都失载,所注或有原委,或无始末,繁简尤为失当,可谓简陋之极。域中序尤极荒谬。如谓《诗》有媵,《记》有妾,《礼》有嫔,《春秋》有姞,以《记》与《礼》分为二书,已为盲说,所谓《春秋》有姞者,更不知为何语。殆见他书引《左传》燕姞梦兰之事而影响剿说也。非是人不序是书,其斯为各从其类欤。
△《璧水群英待问会元选要》·八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宋建安刘达可编,元华亭沈子淮选。宁州查仲孺、吴江徐珩批点。俱不知何许人。盖麻沙书坊本也。其书为太学诸生答策而设,故有《璧水群英待问》之名,分十六门,每门之外分二例。一曰名流举业,又分立意发端、稽古伟议、法祖嘉猷、时文警段、绮语骈珠、当今猷策、生意收结等七子目。二曰故事源流,又分《经传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