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第277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277章

小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粤酱ā@昙染茫杉6噤巍Vぶ督瘢嗪险呤抟欢!睹魇贰ひ瘴闹尽吩靥娉跗皆颇希宄伎级ㄎ吨臼椤妨痪恚褚焉⒇K缪钌髦兜岢碳恰贰ⅰ兜嵩丶恰分钍椋奘俺杀啵幻夤乙宦┩颉P徽販J所辑《滇略》,号为善本,然所述止於明代。本朝康熙三十年始草创《通志》,稍具规模,犹多舛略。雍正七年,鄂尔泰总督云贵,奉诏纂辑,乃属姚州知州靖道谟因旧志增修。凡为门三十,门为一卷。乾隆元年书成,后任总督尹继善等具表进之。其间视旧志增并不一,如图之有说及府州县题名,皆补旧志之所无。《大事考》、《使命》、《师命》诸目,旧志所有而冗复失当者,则删去之。又课程原附盐法,闸坝、堰塘原附城池,今皆别自为门。纲领粲然,视原本颇有条理焉。
  △《贵州通志》·四十六卷(通行本)
  国朝大学士鄂尔泰等监修。其书与《云南通志》同时纂次,司其事者亦姚州知州靖道谟,继之者则仁怀知县杜恮也。其视各省《通志》,成书最后。至乾隆六年刊刻始竣,总督管巡抚事张广泗奉表上之。贵州僻在西南,苗蛮杂处,明代始建都指挥司。后改布政司,分立郡县,与各行省并称。而自唐、宋以前,不过羁縻弗绝,尚未能尽辟狉榛。故古来纪载寥寥,最为荒略。明赵瓒始创修《新志》,其后谢东山、郭子章及本朝卫既齐等,递事增修,渐有轮廓。终以文献难徵,不免阙漏。惟田雯之《黔书》,笔力颇称奇伟,而意在修饰文采,於事实亦未胪具。此书综诸家著述,汇成一编。虽未能淹贯古今,然在黔省舆记之中,则详於旧本远矣。
  △《历代帝王宅京记》·二十卷(湖北巡抚采进本)
  国朝顾炎武撰。所录皆历代建都之制,上起伏羲,下讫於元,仿《雍录》、《长安志》体例,备载其城郭、宫室、都邑、寺观,及建置年月事迹。前为总论二卷,后十八卷则各按时代详载本末。徵引详核,考据亦颇精审。盖地理之学,炎武素所长也。此书写本不一,浙江所采进者,仅总序二卷。而较之此本则多唐代宗时广德元年十月吐蕃犯京畿,上幸陕州一条;元顺帝至元二十五年改南京路为汴京路、北京路为武平路、西京路为大同路、东京路为辽阳路一条。盖旧无刊版,辗转传钞,讹阙异同,固所不能免尔。
  ──右“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四十七部、二千七百五十二卷,皆文渊阁著录。
  
  卷六十九 史部二十五
  ○地理类二
  △《水经注》·四十卷(永乐大典本)
  后魏郦道元撰。道元字善长,范阳人。官至御史中尉,事迹具《魏书·酷吏传》。自晋以来,注《水经》者凡二家:郭璞注三卷,杜佑作《通典》时犹见之。
  今惟道元所注存。《崇文总目》称其中已佚五卷,故《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所引滹沱水、洛水、泾水,皆不见於今书。然今书仍作四十卷,盖宋人重刊,分析以足原数也。是书自明以来,绝无善本。惟朱谋《土韦》所校盛行於世,而舛谬亦复相仍。今以《永乐大典》所引,各案水名,逐条参校。非惟字句之讹,层出叠见;其中脱简错简,有自数十字至四百馀字者。其道元自序一篇,诸本皆佚,亦惟《永乐大典》仅存。盖当时所据,犹属宋椠善本也。谨排比原文,与近代本钩稽校勘,凡补其阙漏者二千一百二十八字,删其妄增者一千四百四十八字,正其臆改者三千七百一十五字。神明焕然,顿还旧观,三四百年之疑宝,一旦旷若发蒙。是皆我皇上稽古右文,经籍道盛;瑯嬛宛委之秘,响然并臻。遂使前代遗编,幸逢昌运,发其光於蠹简之中。若有神物捴呵,以待圣朝而出者,是亦旷世之一遇矣。至於经文、注语,诸本率多混淆。今考验旧文,得其端绪。凡水道所经之地,《经》则云过,《注》则云迳。《经》则统举都会,《注》则兼及繁碎地名。凡一水之名,《经》则首句标明,后不重举;《注》则文多旁涉,必重举其名以更端。凡书内郡县,《经》则但举当时之名,《注》则兼考故城之迹。
  皆寻其义例,一一釐定,各以案语附於下方。至塞外群流,江南诸派,道元足迹皆所未经。故于滦河之正源,三藏水之次序,白檀要阳之建置,俱不免附会乖错。
  甚至以浙江妄合姚江,尤为传闻失实。自我皇上命使履视,尽得其脉络曲折之详。
  御制《热河考》、《滦源考证》诸篇,为之抉摘舛谬,条分缕擘,足永订千秋耳食沿讹。谨录弁简,永昭定论。又《水经》作者,《唐书》题曰桑钦,然班固尝引钦说,与此经文异。道元注亦引钦所作《地理志》,不曰《水经》。观其涪水条中称广汉已为广魏,则决非汉时。钟水条中称晋宁仍曰魏宁,则未及晋代。推寻文句,大抵三国时人。今既得道元原序,知并无桑钦之文。则据以削去旧题,亦庶几阙疑之义云尔。
  △《水经注集释订讹》·四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沈炳巽撰。炳巽字绎旃,归安人。其书据明嘉靖间黄省曾所刊《水经注》本,而以己意校定之,多所釐正。又以道元徵引之书,极为博赡,传写既久,讹误相仍。因遍检《史记》、《汉书》志表,及诸史各志,取其文字异同者,录於下方,以备参考。其无他书可校者则阙之,间附以诸家考订之说。凡州县沿革,则悉以今名释焉。中间於地理方位,往往有不能详审而漫为臆度者。如《漳水注》,称“绛渎迳九门城南,又东南迳南宫城北”。炳巽释云:“九门城今在藁城县西北二十里。”而不知一在滹沱之南,一在滹沱之北,中隔新河、宁、晋、束鹿、晋州,相去甚远。《水经》:“沁水过穀远县东,又南过陭氏县东。”此陭氏在潞安府屯留县西南,即北魏之寄氏,陭讹作猗。而炳巽释云:“今属平阳府。”则不知《汉志》有上党之陭氏,非即河东之猗氏。他若河水过高唐县南,道元言“河水於县,漯水注之”,此下有《地理志》曰:“漯水出东武阳,今漯水上承河水於武阳县东南,西北迳武阳新城东”云云。炳巽以其重见於前,删此存彼。不知下文水自城东北迳东武阳县故城南,所谓自城者承武阳新城言也。使如所删,则自城直接高唐,不可通矣。此类皆为舛误。然炳巽作此书,凡历九年而成,丹铅矻矻,手自点定。其初未见朱谋《土韦》本,后求得之,而所见大略相同,亦可知其用心之勤至。虽不能尽出前人范围,而钩索考证之功,亦未可没也。
  △《水经注释》·四十卷、《刊误》·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赵一清撰。一清字诚夫,仁和人。郦道元《水经注》,传写舛讹,其来已久。诸家藏本,互有校雠,而大致不甚相远。欧阳元功、王祎诸人,但称经注混淆而已,於注文无异词也。近时宁波全祖望,始自称得先世旧闻,谓道元注中有注,本双行夹写。今混作大字,几不可辨。一清因从其说,辨验文义,离析其注中之注,以大字细字分别书之。使语不相杂,而文仍相属。考沈约《宋书》,称汉铙歌本大字为词,细字为声,后人声词合写,是以莫辨。是传录混淆,古有是事。又如明嘉靖中所刻《齐民要术》,简端《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
  云云一条。崇祯中刻《孔子家语·本姓解》中“微国名子爵”五字,间以注文刻作大字者,亦时有之。至於巨帙连篇盈四十卷,而全部夹注,悉误写为正文,揆以事理,似乎不近。姚宏补注《战国策》、范成大作《吴郡志》,并於注中夹注,前人尝举以为例。而自宋以来,未尝有举及《水经注》者。祖望所云先世旧闻,不识传於何代,载在何书。殆出於以意推求,而诡称授受。然倪思作《班马异同》,以大字细字连书,猝难辨析。明许相卿改为《史汉方驾》,以班马相同者书於中,以马有而班无者侧注於左,以班有而马无者侧注於右。遂使增删之意,开卷釐然,而原书仍无改易,最为善变。一清此书,殆亦类是。但使正文旁义,条理分明,是亦道元之功臣矣。何必讬诸原本,效丰坊之故智乎?又《唐六典注》,称桑钦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今本所列仅一百一十六水。考《崇文总目》载《水经注》三十五卷,盖宋代已佚其五卷。今本乃后人离析篇帙,以合原数,此二十一水盖即在所佚之中。一清证以本注,杂采他籍,得滏、洺、滹沱、派、滋、伊、瀍、涧、洛、丰、泾、汭、渠获、洙、滁、日南、弱、黑十八水,於漯水下分漯馀水。又考验本经,知清漳水、浊漳水、大辽水、小辽水,皆原分为二。
  共得二十一水,与《六典注》原数相符。其考据订补,亦极精核。卷首列所据以校正者凡四十本。虽其中不免影附夸多(如所称黄宗羲本,原无成书。顾炎武本、顾祖禹本、阎若璩本。皆所著书引用考辨,实无刻本,又黄仪本,称其书今归新城王氏池北书库。考王士祯没后,池北书库所藏皆已散佚,见赵执信《田园集》。
  是其子孙断无收书之事,若士祯存时所收,则书归王氏,在康熙辛卯以前,一清年齿亦断不及见也),然旁引博徵,颇为淹贯。订疑辨讹,是正良多。自官校宋本以外,外间诸刻固不能不以是为首矣。
  △《吴中水利书》·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单锷撰,锷字季隐,宜兴人。嘉祐四年进士,欧阳修知举时所取士也。得第以后,不就官,独留心於吴中水利。尝独乘小舟,往来於苏州、常州、湖州之间,经三十馀年。凡一沟一渎,无不周览其源流,考究其形势。因以所阅历,著为此书。元祐六年,苏轼知杭州日,尝为状进於朝。会轼为李定、舒亶所劾,逮赴御史台鞫治,其议遂寝。明永乐中,夏原吉疏吴江水门,浚宜兴百渎,正统中,周忱修筑溧、阳二坝,皆用锷说。嘉靖中,归有光作《三吴水利录》,则称治太湖不若治松江,锷欲修五堰,开夹苎干渎以绝西来之水,使不入太湖,不知扬州薮泽,天所以潴东南之水也。水为民之害,亦为民之利。今以人力遏之,就使太湖乾枯,於民岂为利哉!其说稍与锷异。盖岁月绵邈,陵谷变迁,地形今古异宜,各据所见以为论。要之旧法未可全执,亦未可全废,在随时消息之耳。《苏轼进书状》载《东坡集》五十九卷中,此书即附其后。书中有“并图以进”之语,而於其上。加贴黄云:“其图画得草略,未敢进上,乞下有司计会单锷别画。”此本删此贴黄,惟存“别画”二字,自为一行。盖此书久无专刻,志书从《东坡集》中录出,此本又从志书录出,故辗转舛漏如是也。
  △《四明它山水利备览》·二卷(浙江吴王墀家藏本)
  宋魏岘撰。岘,鄞县人。官朝奉郎,提举福建路市舶。鄞故有它山一水,其始大溪与江通流,咸潮冲接,耕者弗利。唐大和七年,邑令王元暐始筑堰以捍江潮。於是溪流灌注城邑,而鄞西七乡之田皆蒙其利。岁久废坏,宋嘉定间,岘言於府,请重修,且董兴作之役,因为是书记之。上卷杂志源流规制,及修造始末,下卷则皆碑记与题咏诗也。按《新唐书·地理志》,载明州鄮县(案:鄞县在唐为鄮县)南二里有小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