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第1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韵会小补》·三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方日升撰。日升字子谦,永嘉人。万历间馆於京山李维桢家,成此书。维桢门人周士显令建阳时刻之。《韵会》原收一万二千六百五十二字,是书一从其旧,无所增减。惟每字考其某音为本音,某义为本义。其馀音义,次第附后。注文多所增益。凡一字有数音者列於前,如止有一音者则云“独音”列於后。若字在他韵而可读入此韵者则云“古读”,可叶入此韵者则云“古叶”,亦并附於后。
其搜讨颇勤,於原书之外多有援引辩正,然亦时有讹误。如《一东》“曈”字、“犝”字、昽字之类皆引《说文》,不知为徐铉新附字,实《说文》本书所无。
又如《韵会》“稷”字注引《周礼》注“四秉曰筥,十筥曰稷,十稷曰秅”,不知此《仪礼·聘礼》之文。“鍐”字注引《后汉舆服志》“金鍐”,不知《舆服志》本作“”,音“亡范切”。凡此之类,多未能驳正。其他古音古读,舛谬尤多。顾炎武《音论》诋其劳唇吻、费简册有甚於前人者,亦非无故云然矣。
△《篇韵贯珠集》·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释真空撰。真空号清泉,万历中京师慈仁寺僧也。是书分为八门,编成歌诀。一曰《五音篇首歌诀》,二曰《五音借部免疑海底金》,三曰《检五音篇海捷法总目》,四曰《贴五音类聚四声篇海捷法》、五曰《订四声集韵卷数并韵头总例》,六曰《贴五音四声集韵捷法总目》,七曰《创安玉钥匙捷径门法歌诀》,八曰《类聚杂法歌诀》。大旨以《五音集韵》、《篇海》为本。二书卷帙稍繁,门目亦碎,故立捷法检寻之,无所发明考证。又俗僧不知文义,而强作韵语,读之十九不可晓。注中语助之词亦多误用,其难通更甚於《篇》、《韵》也。
△《西儒耳目资》(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金尼阁撰。金尼阁字四表,西洋人。其书作於天启乙丑,成於丙寅。以西洋之音通中国之音。中分三谱:一曰《译引首谱》,二曰《列音韵谱》,皆因声以隶形。三曰《列边正谱》,则因形以求声。其说谓元音有二十九。自鸣者五,曰丫、额、依、阿、午。同鸣者二十,曰则、测、者、撦、格、克、百、魄、德、忒、日、物、弗、额、勒、麦、搦、色、石、黑。无字者四。自鸣者为万音之始,无字者为中国所不用也。故惟以则、测至石、黑二十字为“字父”。其列音分一丫、二额、三衣、四阿、五午、六爱、七澳、八盎、九安、十欧、十一硬、十二恩、十三鸦、十四叶、十五药、十六鱼、十七应、十八音、十九阿答切、二十阿德切、二十一瓦、二十二五石切、二十三尾、二十四屋、二十五而、二十六翁。二十七至二十九非中国所有之声,皆标西字而无切。三十隘、三十一尧、三十二阳、三十三有、三十四烟、三十五月、三十六用、三十七云、三十八阿盖切、三十九无切、四十阿刚切、四十一阿干切、四十二阿根切、四十三歪、四十四威、四十五王、四十六弯、四十七五庚切、四十八温、四十九碗、五十远。皆谓之“字母”。其辗转切出之字则曰子,曰孙,曰曾孙,皆分清、浊、上、去、入五声,而五声又各有甚、次,与本声为三。大抵所谓“字父”,即中国之字母。所谓“字母”,即中国之韵部。所谓“清浊”,即中国之阴平、阳平。所谓“甚次”,即中国之轻重等子。其三合、四合、五合成音者,则西域之法,非中国韵书所有矣。考句渎为穀、丁宁为钲,见《左氏传》;弥牟为木,见於《檀弓》。相切成音,盖声气自然之理。故华严字母出自梵经,而其法普行於中国。后来虽小有增损,而大端终不可易。由文字异而声气同也。郑樵《七音略》称:“七音之韵出自西域,虽重百译之远,一字不通之处,而音义可传。所以瞿昙之书能入诸夏,而宣尼之书不能至跋提河,声音之道有障碍耳。”是或一说欤?欧逻巴地接西荒,故亦讲於声音之学。其国俗好语精微,凡事皆刻意研求,故体例颇涉繁碎,然亦自成一家之学。我皇上耆定成功,拓地葱岭,《钦定西域同文志》,兼括诸体,巨细兼收。欧逻巴验海占风,久修职贡,固应存录是书,以备象胥之掌。惟此本残阙颇多,《列音韵谱》惟存第一摄至十七摄,自十八摄至五十摄皆佚,已非完书,故附存其目焉。
△《元韵谱》·五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乔中和撰。中和有《说易》,已著录。是书以上平为阳,下平为阴,上声为阴,去声为阳,人声则阴极而阳生。删三十六母为十有九,四重之为七十六。
去蒙音四,得七十有二。而七十二母之中又析之为柔律、柔吕、刚律、刚吕。又据律法十二宫分十有二佸,以佸统母,以母统各韵之字。凡始《英》终《穀》五十有四韵,条分缕析,似乎穷极要眇,而实则纯用俗音。沈、陆以来之旧法,荡然俱尽。如以《东冬》并入《英韵》、《岑林》并入《寅韵》之类,虽《洪武正韵》之乖谬,尚未至是也。
△《皇极图韵》·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陈荩谟撰。荩谟字献可,嘉兴人。黄道周之门人也。是书本邵子《皇极经世》声音倡和之说而推衍之,专以经纬子母为说,实即邵子之言阴阳刚柔也。其说以为天数九,地数十二。平、上、去、入为四声,每声各有辟辟辟、翕翕翕、辟之翕、翕之辟四等,每等九声,得三十六声,则四天九也。开、发、收、闭为四音,每音有纯清、次清、纯浊、次浊四等,每等十二音,共得四十八音,则四地十二也。又推其数合於九宫、八卦、九畴,虽理有相通,然声气之原实不在於是也。
△《元音统韵》·二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陈荩谟撰,其门人胡邵瑛增修。凡《通释》二卷、《类音》六卷、《统韵》十卷、《古韵疏》二卷、《唐韵疏》二卷,共二十二卷。其后六卷为《字汇补》,则国朝吴任臣所撰,范廷瑚补入者也。其《通释》详论七音三十六母,本邵子《皇极经世》天声地音之法推为《四声经纬图》,以标举条贯。其《类音》取梅膺祚《字汇》诸部,删其训释而各注以韵部音纽,以便检核。其《统韵》平、上、去三声各分三十六部,入声分二十部,每部之字各以三十六母为序。其部母改用《一弓》、《二枵》、《三乩》、《四居》之属,分合易置,全改《广韵》以来之旧。其《古韵疏》,用吴棫叶音之说,实非古韵。《唐韵疏》,用近韵《一东》、《二冬》、《三江》之部,而以字母颠倒之,亦非《唐韵》。盖於辨别等韵或偶有所得,而於音学源流则未之有考也。其《字汇补》六卷,多收俗字,未为精核。既附此书以见,今亦不别著录焉。
△《青郊杂著》·一卷、《文韵考衷六声会编》·十二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明桑绍良撰。绍良字遂叔,零陵人。是编前列《青郊杂著》一卷,发凡起例,并旧韵为《东》、《江》、《侵》、《覃》、《庚》、《阳》、《真》、《元》、《歌》、《麻》、《遮》、《皆》、《灰》、《支》、《模》、《鱼》、《尤》、《萧》十八部。又以重、次重、轻、次轻分为四科。以喉、舌、腭、齿、唇分为五位。以启、承、进、止、衍分为五品。以浮平、沉平、上仄、去仄、浅入、深入分为六声。以“国开王向德,天乃赉祯昌。仁寿增千岁,苞盘民弗忘”分为二十母,又衍为三十母,七十二母之说。皆支离破碎,凭臆而谈。观其尊兰廷秀《韵略易通》而诋徐铉兄弟为《说文》之蟊贼,韩道昭父子为《集韵》之虫蠹,既是非颠倒,轻肆讥弹;又称《广韵》每声分五十馀部,《唐韵》约为三十,则於韵书沿革尚未详考矣。
△《古叶读》·五卷(通行本)
明龚黄撰。黄爵里无考。是书考究古韵,自屈原离骚及汉、晋以后词赋,皆徵引参证,而大抵以吴棫《韵补》为指归。其纰缪在於根柢,其馀不必深诘矣。
△《诗韵辩略》·二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明杨贞一撰。贞一字孟公,新都人。是书以朱子《毛诗》叶韵未为尽善,因取吴棫《韵补》、熊忠《韵会举要》之说,参考成书。其实皆以《洪武正韵》为准,於音韵源流,固未能博考也。
△《重订马氏等音外集》·一卷、《内集》·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此本为康熙戊子宣城梅建所刊。内自称“槃什马氏自援”。建《序》惟称得自霑益州明经张圣功,亦不知自援何许人。今考其书,引梅膺祚《字汇》,则当在明末。又自称籍本秦而生於滇,则云南人。得自霑益,盖其乡里也。又称所学得自江右杨夫子、嘉兴李夫子,不著名字,则莫知为谁矣。其书自立新意,并三十六母为见、溪、疑、端、透、泥、邦、滂、明、精、清、心、照、穿、审、晓、影、非、微、来、日二十一母,而纬以光、官、公、裩、囗、垂、口、规、戈、国、孤、骨、瓜十三韵。以旧谱四声为未备,增为五声,曰平、上、去、入、全。
又谓旧谱有无入之韵,皆为错误,立借入之法以通之。其删并字母,即兰廷秀《韵略易通》括以《早梅诗》之说也。其四声外增一全声,即周德清《中原音韵》阴平、阳平之说也。其借用入声,即叶秉敬《韵表》之说也。其末附《传响射字法》矜为神妙者,即宋赵与时《宾退录》“击鼓射字”法也。而实皆未见诸书。
观其谓《礼部韵》为沈约作,其陋可想。检所引证,不过据《洪武正韵》及《字汇》“韵法横直二图”,私心揣测,以成是编。其中惟平分阴阳,稍合古法。米芾《画史》尝明此义,而晋李登《声类》以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当即其源。然以全声列入声后,如通桶痛突同、滩坦炭忒坛,则究非先发后敛之序。
总之一知半解,自生妄见而已矣。
△《古韵通》·八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国朝柴绍炳撰。绍炳字虎臣,仁和人。其书大旨即今韵部分立三法以求古韵之通。一曰全通,《东》、《冬》、《江》之类是也。二曰半通,《元》入《寒》、《删》、《先》,《魂》、《痕》入《真》、《文》之类是也。三曰旁通,则俗所谓叶韵是也。分平、上、去为十一部,分入声为七部。其引据甚繁,其考证亦甚辨。然今韵以今音读之,则一部之内字字相谐。如以古音读之,则字字各归本音,难复齐以今部。如《支部》之“仪”字古实音俄,《齐部》之“西”字古实音先,概曰《支》与《齐》通,是已使“俄”与“先”叶。则绍炳所谓全通、半通者,与古韵皆不免牴牾。又今韵固与古殊,古韵亦自与古别。如《东》、《冬》、《江》自为部,至汉而《东》已通《阳》。《鱼》、《虞》、《尤》自为部,至魏、晋而虞兼通《灰》。辗转渐移,各随时代。绍炳乃上薄《风》、《雅》,下迄晋、宋,凡未定四声以前,总名之曰“古韵”,杂然并编。此读甫谐,彼音已碍。条例益广,蹊径滋繁。所谓“旁通”者,淆乱古音尤甚。至於以许敬宗之所定指为忱约,以陈彭年之所音指为孙愐,又其小节矣。
△《古韵叶音》·六卷(陕西巡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