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的无敌特种兵-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出现在开科取士范围内的兵法、武学等内容,则是体现在卧虎少年班、卧虎讲武堂以及卧虎训练团的实际开设科目之中。
因为选拔官吏事关长远,而且影响巨大,所以赵兴要求祢衡负责的《晋报》全文刊载了这次会议的结果,并且组织了一批太行书院的师生对赵兴的决定进行辩论,《晋报》则是以连载的形式,对这次大辩论进行报道。
如今的《晋报》,已经成为引导晋国内部舆论走势的强大利器,不仅在晋国范围内发行量巨大,其他各州往来的商旅,也会带着一些报纸返回本州,结果成了其他各州关注和了解晋国形势的重要渠道。
第142卷 第1129节:苍狼军直捣陇西 (12)
因为《晋报》的成功发行,启发和鼓舞了祢衡办报纸的巨大热情,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晋国又相继产生了四份报纸,分别是《上党晨报》、《太行晚报》、《商报》以及《卧虎科技报》。这四份报刊,分别得到了太行书院四大祭酒(博士教授)的亲笔题名,一经发行,立即风靡晋国,受到相关行业百姓的热烈追捧。
五份报纸的发行,对于促进晋国内政建设发挥出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各级官府有了向百姓讲解政策的信息发布平台,底层百姓有了向上反应民生近况的渠道,不仅避免了各行业、各阶层的矛盾和摩擦,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集中了各种优势资源。
作为代表官方声音的《晋报》,将开科取士的内容刊印出来之后,果然引起天下侧目。因为这个方案实在过于令人匪夷所思,一些传统的士人自然是大声咒骂赵兴祸乱朝纲,自毁根基;一些原本没有希望从政做官的下层百姓则是欢呼雀跃,激发出更为旺盛的生产热情。
尽管一份《晋报》惹得天下士人群起而攻之,可赵兴仍然是我行我素,丝毫不为所动,坚定不移地将这项制度推向实践。
第四五三章卧龙凤雏归谁家
已经在司隶地区游学了一段时间的诸葛孔明,终于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潮进入了洛阳城。这一路上,他仔细地了解沿途的民情,观察各地州郡官吏治下的民生,拜访了一些当地的世家望族,也算是颇有收获。
偶尔,诸葛亮也会从沿途晋国开办的商行之中,购买一份廉价的《晋报》,看看晋国那位权倾一方的“太傅”赵大人,最近又在忙着捣鼓什么新鲜玩意。
在诸葛亮心目中,大汉的太傅只能有一人,那就是如今在洛阳朝堂混的很滋润地袁隗。作为一个封国,赵兴被称之为“太傅”,已经非常的越礼,甚至是有些过分了。
晋国的文官之首,按礼应该称之为“相”,既不是丞相,也不是宰相;一国的武官之首,按礼应该称之为“中尉”,既不是手握天下兵马大权的太尉,也不是统管一郡兵马的都尉;专门负责教导和辅助晋王的老师,按礼应该称之为“傅”,前面没有太字!但现在所有晋国人都喊赵兴为“太傅”,包括晋王刘镕。
大汉天朝,怎么可以有两个“太傅”呢?现在有两个太傅,将来是不是有两个皇帝呢?诸葛亮心中带着这样的疑问,手拿最新一期被人炒得火热的《晋报》,满脸忧郁地走进了洛阳城。
第142卷 第1130节:苍狼军直捣陇西 (13)
在江东受了孙权折辱的庞统,带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愤愤之情,一路从吴州出发,经过了袁术主政的扬州、陶谦主政的徐州、孔融主政的青州、曹操主政的兖州,希望能够寻到一处可以施展胸中才华的地方。可惜,结果让他十分沮丧,拜会的所有人都习惯于以貌取人,或者凭家世、资历和名望用人,没有人真心在乎他胸中有多么经天纬地的才能。
就连本人被赵兴称为“曹黑子”的曹操,看到庞统那一张有些黝黑,略微丑陋的面容之后,也是三言两语便将他给打发走了。
再向北走,就是袁绍主政的冀州了。庞统只用了一眨眼的功夫,就决定不去冀州。袁绍年轻时,在洛阳号称美男子,本人又是极为在乎虚名,庞统若是前去,不过是徒增羞辱。
向西走?不远处就是虎牢关了,进了虎牢关就算半只脚踏进了洛阳城。去还是不去?就在庞统纠结苦闷的时候,一份报纸改变了他的想法,这份报纸自然是发行天下的《晋报》。
当庞统看到《晋报》上刊载的赵兴关于选拔官员的最新论述时,简直都要流出激动的泪水。虽然从未谋面,但赵兴反复强调的选拔官员最重要的几点标准,简直就是为他庞统量身定做一般。
这一次,庞统仍然只用了一眨眼的功夫,便下定了北上晋国寻找机遇的决心。随后,庞统从汜水关北渡黄河,途经河内郡,向西绕道穿过了箕关。在箕关之下,庞统昂首凝视着赵兴那首如今传遍天下的《出箕关》七言律诗,心中默念着昔年赵兴在洛阳城内名动天下的《将进酒》,感受着“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一句,带着重新燃起的热情,然后头也不回地迈进了箕关。
诸葛亮虽然被后世之人称为“神算”,但他肯定不知道自己一脚迈进洛阳城之后,对于自己意为着什么,就像一脚迈进箕关的庞统一般,但远在卧虎城的赵兴知道。
穿越而来的赵兴,手下拥有那个时代组织最为严密,最为庞大的间谍机构,如果不知道关注和留意“卧龙凤雏”两位大才,那除非是赵兴穿坏了脑子。
还在诸葛和庞统穿开裆裤、光着小屁屁爬在地上玩泥巴、斗鸡鸡的时候,赵兴就已经安排手下四处打听和寻找这两人了。但是鉴于当年命令典韦刺杀唐周,擅自改变历史运行轨迹所造成的巨大反应,赵兴轻易不敢再改变两人的生活环境和命运。
万一,他使用手段将诸葛和庞统俩人早早地拐到上党来,结果十几年之后发现毁了两位大才,那真是哭都来不及。像聪明如诸葛亮和庞统这样的人,本来只差一步就变成妖孽了,一旦被人改变命运轨迹,只会适得其反,悲催地成为庸才甚至是蠢材。
第142卷 第1131节:苍狼军直捣陇西 (14)
所以,从“唐周事件”之后,赵兴对于所有的人才,都是采取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能来投靠自己的热烈欢迎,不来投靠自己的,等将来抓到了之后,再慢慢招揽。总之,不去做“揠苗助长”和“强扭瓜”的事情。
诸葛一出南阳,赵兴便接到了暗影的急报;庞统东去吴州受辱,赵兴也同样接到了暗影的急报。诸葛和庞统二人一路向北,一人走的是中线,一人走的是东线,但路上平平安安,没有遇到任何危险,都要拜赵兴暗中让人保护所赐。
当赵兴得知诸葛走进了洛阳,并且即将见到刘备时,他只是轻轻叹了一口气,然后毫不介意地嘀咕了一句:“也好,此生不跟诸葛过过招,岂不是一大遗憾!”
当赵兴得知庞统走进了箕关之后,他也只是命令暗影队员严加保护此人,密切关注庞统的动向,让负责选士的考官留意不要将庞统给漏选了。对于已经来到晋国的庞统,明知道他有才,赵兴小小地给开个绿灯,也不算是犯规吧。
不久,洛阳城中传来刘备拜诸葛亮为上宾,早同车、晚同榻,准备重用的消息。而已经顺利抵达卧虎城的庞统,一路过关斩将,经过初选、复选和赵兴亲自面试三道关口,综合成绩名列本年所有备选官员的榜首。
“卧龙”、“凤雏”,终于要走向这个时空最为精彩和纷繁的一段历史舞台之上,一人在黄河以北的晋国,一人在黄河以南的洛阳。就连赵兴心中都在默默感叹真是造化弄人,可以预料的是,将来诸葛亮和庞统二人必定会有一番交锋,至于到时候谁胜谁负,已经不是赵兴考虑的重点,他现在最为关心的还是如何将幽州和凉州一大摊子的事情收好尾,开好头。
收尾,主要包括对马腾势力、公孙瓒势力等人的安置,对董卓势力的处置,以及对朝廷的交待,对其余各势力的安抚和麻痹。
开头,主要是对幽州、凉州的驻军安排、官吏调整,以及经济和民生的恢复。
在安顿这些事情之前,赵兴还得先把聚集在晋国境内的各州特使一一打发了才行。
第四五四章南来北往都是客
从大汉地图上,地处东南角的吴州,无疑距离晋国是十分遥远的了。当然,要说距离晋国最远的地方,还得是交州的日南郡(已经到了越南的南部)
就连吴州派来的使者都抵达晋国了,可想而知,其他一些距离晋国较近的州,比如冀州和兖州,他们派出的使者在晋阳城内已经待了多久。
袁绍派出的使者辛评、曹操派出的使者荀攸、孙坚派出的使者鲁肃、司马防派出的使者董和、袁术派出的使者杨弘,这几个都是要从赵兴手里换回被俘士兵或者将领的。
第142卷 第1132节:苍狼军直捣陇西 (15)
刘表派出的使者桓阶、刘焉派出的使者臧洪、公孙度派出的使者柳毅,这几个来是代表三方势力恭贺晋王受封的。私下里却是来讨好赵兴,希望跟晋国做生意,得到一些好处的。
孔融派出的使者王修、陶谦派出的使者糜竺,两位赵兴的老熟人前来晋国,是为了加深跟赵兴的感情,同时也是商量如何让青徐军顺利返回青州和徐州。如今,孔融和陶谦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来自袁绍、曹操、袁术等几方势力不怀好意的目光,或许过不了多久,就要受到某一方的攻击。
公孙瓒派出的使者公孙范、董卓派出的使者张绣、马腾派出的使者韩遂,这三人纯粹就是来给赵兴做托的。因为凉州董卓和马腾之间的战争结果,目前还没有传播开来,所以这些使者并不内幕消息。
大汉中央朝廷,碍于面子,也是因为前一段时间王允已经出使过一次,最近没有派什么特使前来晋国。
不管怎么说,天下各州,除了远在南方的交州,因为消息过于闭塞加之道路难行,其余各州都派出了使者前来晋国,这也正是赵兴需要的局面。现在虽然谈不上万邦来朝,但也算是热热闹闹。一些明面上交涉的事情,人多的时候正好相互有个比较,这对于惯于做生意的赵兴来说,正是一个坐地起价的好机会。
迎宾苑经过请示赵兴,将太傅大人与各方代表会谈的时间,定在了中秋节这一天。为了筹备这次会谈,赵兴特意让卧虎城最大的木器家具厂,赶工制作了一张能够围坐许多人的大圆桌。一贯有些恶趣味的赵兴,这次说是要举办一次“圆桌会议”,与中秋节正好对应上,取个“花好月圆”的好兆头。
已经等得心急如焚的某几位特使,心里把赵兴一家老少问候了许多遍。这次谈判,对于晋国自然是“花好月圆”,可是对于这些特使背后所代表的势力而言,那就是一场“挨割受整”大会。
光熹二年中秋节当天上午,各方使者在一大群《晋报》、《上党晨报》、《太行晚报》、《商报》和《卧虎科技报》派出的实习记者的围绕下,来到了为这次和谈专门修建的会场之中。
唉,这赵兴,还真是能整事弄景,好好的会谈,居然非要邀请许多“喉舌”在旁现场记录。这一下,只要是会上敲定的事情,谁要是不落实,一定会传得天下皆知,今后因为失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