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邓稼先 _2-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三强慢慢地把工作的意义和工作任务告诉他,他很快就懂了,服从了
组织的调动。
这天,他回家比平时晚一些,一路上脑子里乱纷纷的,居然也骑车安全
到达了北京医学院宿舍的家。邓稼先轻轻推开房门,妻子见他回来,随口说
了一句:“今天怎么晚了?”他只点点头,没有回答,独自坐在椅子上。这
天晚饭他没喝酒。
入夜,邓稼先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妻子憋不住了,尽量显得不在
意地问他:“稼先,是不是有些什么事?”
邓稼先并没有明白地答复,两个人都静静地躺着,时光缓缓地流逝了。
邓稼先终于开口了,轻轻地说:“我要调动工作了。”“调到哪里?”
“不知道”。“干什么工作?”“不知道,也不能说。”“那么,到了工作
地方给我来一封信,告诉我回信的信箱,行吧?”“大概这些也都不行吧。”
许鹿希茫然了。
邓稼先接着说:“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这些全靠你了。”隔
了一会儿,他突然又说:
“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
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许鹿希仿佛一下子掉进了冰窖,当时她才30岁,要带两个不懂事的小孩
子,要照顾有肺病的爷爷和有哮喘病的奶奶,还追求自己在事业上的前程,
但是,不做出牺牲就不能支持邓稼先的事业。她懂得,邓稼先要去做的一定
是有关国家利益的大事,他一经选定的目标,就会义无反顾地走到底,她不
能分他的心,用家里的琐事打扰他。她宁愿自己默默地承担一切。她说:“我
是支持你的。”
邓稼先明白,搞原子弹研制工作,就必须从此隐姓埋名,不能发表学术
论文,不能公开作报告,不能出国,不能和某些朋友随便交往。不能说自己
在什么地方,更不能说在干什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儿女。他不是追
逐名利的人,但不能和朋友自由交往,他在情感上会有被束缚的感觉。但是,
新中国需要原子弹来壮国威,他能参加到这个国家最需要的工作行列,自己
就有了最广阔的用武之地,真的为它死了也是值得的。他对妻子说的话,是
… Page 10…
震撼在他心灵里最深处的声音。
他有很强的荣誉感、入团、入党,当劳模光荣,被党挑选从事秘密工作
就更光荣,党的信任是强于一切的,何况现在是选中他去造原子弹。
但是,这副担子毕竟太重了。他在原理方面不算外行,但原理和武器之
间,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怕砸了锅,无法向党向人民交待。
他想到“希希”,今后一家的重担会落到她一个人肩上。孩子们太小了,
她的身体并不好,她对专业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也和自己一样的谜狂。怎么办?
他能感到希希也睡不着,因为折磨他的既是痛苦又是兴奋,折磨许鹿希的,
只是痛苦和担心。
邓稼先终于以高涨的热情和十倍信心到二机部报到。他愉快地迎接这个
有极大吸引力的新工作,立志报效国家,就是他的一切。
五、攻 关
邓稼先是第一批到二机部九局报到的,一共有三个人。九局后来改称九
院,即中国的核武器研究院,它开始时设在北京郊外,不久迁到青海,以后,
又迁往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1958年8月,九院还没有房于,只是把北京北
郊的一大块地方划出来做为院址,叫三号院,当时是一片高梁地。邓稼先和
不久后从全国各地名牌大学调来的几十个优秀毕业生,都投入了施工的行
列,砍高梁、挑土、平地、修路、砌墙、抹灰,愉快地做着建筑工地上的杂
工工作。
苏联政府曾答应在1958年11月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所以,他
们用三个月的时间盖成了原子弹模型厅,窗子很小,很高,从外面看不见厅
里的任何东西。又在紧靠马路的地方竖起一个约10层楼高的大烟筒,遮住模
型厅,马路上的行人看不见它。
苏联专家说模型厅的地面不够平,邓稼先和小伙子立即去整平地面,使
它平滑得用水平仪也测不出偏差来。专家又说,窗户上没有加铁栏杆,铁栏
杆也用最快的速度加上了。但是,1958年11月已经过去了,还是不见原子
弹教学模型的踪影。
苏联专家叫列金涅夫,他说要运来一车皮资料,但结果只是开了一份大
学里教课用的很长的书目单子,如果真去读完这么多教科书再去研制原子
弹,那是念到头发白了也造不出来。列金涅夫的继任者什么也不说,大家给
他起了个外号叫哑吧和尚,只敲木鱼不念经。
1959年6月,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一切合同。二机部
的刘杰副部长把邓稼先找去,对他说:“今后一切只能靠我们自己干了。”
至此,中国独自研制原子弹的工作开始了。
1959年6月,简化为596,成了我国独立自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工作的代
号。它意味着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从此,全部重担压到主管这项工作的领
导和科技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身上。
苏联专家在撤走时留下了“中国20年也搞不成原子弹”,“这是对你们
毁灭性的打击”,“再过两年,你们就要卖废铜烂铁了”的话语。他们也不
留神掉下了一些机密材料的碎片,二机部的领导要求邓稼先整理上面那些像
眉毛形状的一条弧线和数字。邓稼先从中一点点地拼凑分析,合成了一些材
料,把分析结果写成了一个报告交给领导。但后来知道,这点东西离真正的
… Page 11…
原子弹设计尚有十万八千里。
邓稼先调到二机部九院以来,他就提任理论设计部(前称理论部)的主
任,这个职务是龙头 (二机部)的龙头(核武器研究设计院)的龙头(理论
部),可以想见其担子之重。
邓稼先的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朋友交往时的话题划到了最小程度。
他明白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纪律的需要,他任凭这种工作纪律的严格要求来管
住自己的个性,听任自己的性格朝着孤独沉闷的方向变化。他甚至蒙受许多
亲友的误解,不加辩解而心安理得。
邓稼先晚上回到家里也是沉默寡言。许鹿希觉得他的眼神表示,他似乎
不在这个地球上。夜晚,他躺在床上,妻子知道他并没有睡着。是呀,他的
担子太重了,他的脑子不断地在原子弹理论设计——这黑茫茫的环境中探
索。妻子帮不了他的忙,只有以自己多照看孩子和管理家务使他少费些神,
对他自己的教学科研任务则缄口不言。
一天晚上,邓稼先吃完晚饭后,搬起一把椅子靠近阳台坐着,听起了贝
多芬第五交响曲—这首以人类和命运抗争为主题的富有人生哲理内涵的曲
子。他闭着眼,静静地随着乐曲的旋律在体验着,命运的恶魔压住了人生的
光明,人类和命运搏斗,终于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就这样坐在那里直到
星沉月落。
邓稼先终于选定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这个三
方面作为主攻方向,并且按照这三个方向把理论部的同志分别编到三个组中
去。它甩开了苏联专家指点的念几十本参考书的错误方向,是我国原子弹理
论设计中的一个里程碑。找准了正确方向,是他在原子弹研制工作中最重要
的贡献。
这一时期先后从北大、清华、复旦等一些大学又调来几十个毕业生,邓
稼先对他们说:“怎么造原子弹,谁都不会,咱们一起来边干边学吧!”他
们读柯朗写的《超音束流和冲击波》、戴维森写的《中子输运理论》、泽尔
陀维奇写的《爆震原理》以及格拉斯顿写的《原子核反应推理论纲要》四本
书,书少就手刻蜡纸自己油印。大家读、大家讲,每一章节都有一个人做重
点发言,等于是一个小教员。他们在讨论中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物理思想,
节节取得了胜利。
中子输运组的同志利用和平利用原子能反应堆的普通外文资料,进行反
推,寻找那些出事故的资料。出事故就是中子的数量超临界,大量涌出。连
锁反应失去控制,产生爆炸。这种爆炸和原子弹爆炸的威力不可比拟。但是,
邓稼先他们想到了不可比拟的只是威力,而不是原理,在不可比拟中包含着
可比拟的东西。从可比拟的材料里推导出中子输运的规律。
邓稼先全面掌握三个组,又亲自领导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组。核爆炸
就是高温高压状态,与常温常压下有极大不同,但是,要想知道它们的不同
点在哪里,实在是太困难了。
邓稼先在学海茫茫的大千世界中,终于找到了天体物理中的托马斯——
费米理论。这个理论过去是用到中子星球上的,拿原子弹和中子星相比,温
度大致差不多,都有极高的温度,但密度却没有中子星那么高。所以必须修
正托马斯——费米理论来推导出原子弹所需的高温高压下的状态方程,他们
创造性地利用外推法,求出了极高温高压下的核材料的状态方程,并巧妙地
与低压状态方程连接,得出了相当大区域内完整的状态方程,满足了理论设
… Page 12…
计要求。
从1960年开始,邓稼先领着这三个组进行突击,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
除此之外,他自己还要搞一些粗估。粗估并不拘泥于具体的精确的数字,而
是把各种条件综合起来,从理论上估计出一个数量的幅度。
此后,他们的工作进入了一个齐头并进的繁忙期,推公式、搞粗估、求
近似值,然后再深入一步;还有精确的计算。推公式需要理论水平,深刻的
洞察力和做学问的灵气。精确计算是枯燥而要求又极为严格的,他们的计算
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大量数字,算完的纸带子和计算机的穿孔带子堆满了一屋
子。他们当时的计算工具是大小和西瓜差不多的手摇计算机,算乘法正着摇,
算除法倒着摇,还常常靠拉计算尺。每秒一万次的104机,要在分配给他们
的时间里到计算所去用。但是,他们还是用这些简陋的机子完成了需要的运
算。
邓稼先回家后,心不在焉地吃了饭便上床躺着,常常是仰望着天花板,
继续工作。有时闭上眼,但没有睡着。他凭着脑子里背下的内容去推公式。
一个白天始终推不出来的难点,就这样推出来了。
1960年春天,他们需要获得一个制造原子弹中的关键参数。苏联专家以
前曾经随口告诉他们了一个数值,现在自己动手研制原子弹,这样的关键数
值必须准确无误。对于苏联专家给的这个数值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