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月对话 - 王江月-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时,舒淇叫林立慧,她还有个英文名字叫Fanny。出写真集时,林立慧改了名字叫舒淇,很快成为台湾最走红的写真集明星。一脱成名。
抹不掉的“历史”
“小的时候就想当演员吗?”
“没有啊,其实就是阴差阳错。”
“怎么个阴错阳差?”突然觉得自己“居心”不良,我想迂回地触摸舒淇的内心世界。问这个问题也有一点担心,怕她红颜一怒,拂袖而去。
舒淇没有直视我。“这个故事我想大家都知道了吧(无奈地笑)。我就是开始做模特,后来拍了写真集,又去香港拍了一部三级片,就这样进入了娱乐圈。这就不需要再讲了吧。”舒淇的语调很随意,她是笑着说这些的。
“你当时就想走性感路线吗?”
“应该不是吧,我当初都没有想到我要做什么,走怎么样的路线。所以现在演什么都不是我当初设计的。我所做的,所想的,所拍的每一个东西都是凭感觉做的。”
舒淇坦言帮她进入演艺圈的第一人是文隽,“他和王晶看了我的写真集后非常想面试我,就来了台湾。那次见面我迟到了9个小时,但他们一直坚持等着我。”虽然当时舒淇睡眼惺忪,但她直爽的性情和那种骨子里的性感深深吸引了两个男人。
于是文隽签下舒淇,王晶让她拍了一部由自己监制的《玉圃团之玉女心经》。严格说来,这部影片的评级是二B级。
“回首当初的心情有辛酸的味道吗?”
“很多人都问过我刚入行一两年的心情,讲实话是真的蛮痛苦。经常有人拿一失足成千古恨来告诫我,还没转型时我就一直在想不可能一失足就成千古恨吧?我觉得人一生当中肯定会错过几回,不可能只有一回,关键是否能知错就改,然后尽可能做得更好。”
“你觉得以前做错了?”
“以前?年少无知吧,但是想想当初如果不是那样的话,也不会有现在的舒淇。”
“那时候你介意别人指指点点说你是拍三级片的吗?”
“不介意啊,在路上常常被人家这样讲,已经习惯了。”
舒淇说:“拍过三级片,恐怕一辈子都得背上这个标签,洗都洗不掉,即使他日红了,人家还是把你当作三级影星。这种心情在刚入行时是非常难受和痛苦的,没有人能够体会。我告诉别人,人家只是觉得你好可怜,其实那种精神压力是很痛的。”
“这种压力一直伴随着你吗?”
“也就伴随我一两年,后来就没有了,因为我是一个蛮会反省,蛮会开解的一个人。”
尔东升导演的《色情男女》是舒淇具有转折意义的影片,凭此,她获得了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和最佳女配角两项大奖。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的是“《色情男女》演的就是我自己。”
让舒淇彻底脱胎换骨的影片是张婉婷的《玻璃之城》,若干年后,舒淇一直对张婉婷心存感激。“那时有多少人反对呀,说我是一个演三级片的,怎么能演一个这样清纯还要说英语的大学生?但她坚持给我这个机会。”由此,众人在观看舒淇性感的同时,也看到了她的演技。
“我觉得我很幸运。很多朋友说我算是一个奇迹,一个历史,很少有一个女孩子以这种方式进入娱乐圈会有这样的成就。我一路都觉得我非常幸运,但是也别忘记我也曾经努力过,不是‘曾经’,是一直在努力(笑)。”
“如果有跟你当初一样年轻的女孩子也要通过三级片入行,你会给她什么建议?”
“没有,不会有任何建议。”末了,舒淇还是补充道:“我会让他们不要进入。当初有两个跟我一起做模特的女孩,跟我走的是同一条路,后来我成功了,他们没有。我记得我因《色情男女》拿到最佳新人奖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女孩在角落里哭。当时我想该怎样安慰她呢?我没有办法安慰她,因为我已经有了,我得到了,她还没有得到。我要跟她讲什么,你努力吧,加油吧,有一天总会成功的!我不可能跟她讲这些。幸运、机会、天时地利人和,我想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可能这条路上天给我走了,所以我走得很好。”
快乐为本
问舒淇成名之后最大的改变?“好多人说我变了,其实我的脾气一直是比较任性,喜欢做就做,不喜欢就不做。要说改变可能是懂得体谅别人,不乱发脾气了。还有一个改变,是无可否认的,就是现在没有经济压力,事业相对稳定。所以现在懂得享受生活,除了有时间做做运动,更开心的是多了时间认识新朋友。我希望能一直保持这种生活模式。”
“不拍戏的日子通常怎么过?”
“吃喝玩乐。”看我有些诧异,她接着说“吃喝玩乐”也是她减压的有效方法。“生活就要图个开心,真的开心和假的开心是不一样的。演《玻璃之城》之前我的压力蛮大的,因为经常有人说我是三级片的女明星。有一天一个上了年纪的教授说他特别喜欢看我演的《玻璃之城》,他本来平时不看香港电影,只是无意间看见了我的笑,就去看这个电影。他觉得我笑起来特别自然,他很真诚地告诉我要永远这么开心地笑,因为很美。”
从那之后,舒淇觉得由内而外的开心有多么重要。为了快乐,他看蜡笔小新、看樱桃小丸子;养猫、晒太阳、跟朋友饮茶、喝咖啡、吃火锅。他笃信这个世界总有好多令自己愉快的事。
舒淇还有一个快乐秘诀就是“适时颓废”。前年,他在法国拍摄吕克·贝松执导的电影《致命快递》期间就尝试一番。“那段日子真是比神仙都舒服,我可以像树袋熊一样正大光明地犯懒——早上睡到11点,然后跑到楼下的咖啡屋喝一杯咖啡。下午阳光很好,或者开车去邻近的小镇逛逛,或者随心所遇地走走。到了下午五六点钟,海边的景色非常绚丽,我和剧组的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喝点红酒,没人打扰,心情异常清爽。”
我还沉浸在她所渲染的氛围中,她突然抛来一句“我可以抽烟吗?”舒淇吸烟的姿态很性感,很迷人。“我不喜欢总是被人冠上性感的头衔,我觉得自己是个挺可爱的女人,早上起来白痴的样子,就像樱桃小丸子。”
都说舒淇的嘴唇最性感,可她最不喜欢的就是自己的嘴。在她眼里能称得上性感的是李嘉欣的锁骨及Maggie Q的眼睛。
轻烟袅袅,舒淇的脸有一些朦胧,若隐若无中听见舒淇悠悠地说:“我觉得人一定要懂得处理自己的情绪。你看见前面有障碍物,自然不想再走,但其实只要你多走两步,情况可能就不一样——这是我某一次在书中读到的。”舒淇从不幻想上天给她一个完美的世界,那样,别人会觉得不公平。
苏有朋 别再叫我小乖
中午,在“星巴克”等苏有朋。
咖啡厅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落地玻璃窗外三三两两的人穿梭。
多次见过等待的这个人,不同的是这次只有我和他,面对面的交流。我期望告诉大家一个真切的苏有朋。
他打来电话说路上塞车。这个时间咖啡厅里的情侣不多,座位的上的人显得形单影只的。我继续看窗外的人,从他们的穿着、神情,猜想着他们是干什么的,他们要去哪里。突然发现每个人都是惟一的一个。
苏有朋来了。这绝对不是你熟悉的小乖,单从形象上。头发留长了,染成黄色,脸是健康的棕色,高领的格子毛衣,牛仔裤的腰松松地系在胯上。
有朋坐在我的对面,也临着落地玻璃窗,窗外经过的人能看见他。
“我们三只小虎都长大了”
采访的前几天,有朋刚刚结束上海的个人演唱会,如此形象的他完全写着演唱会的痕迹。头发是为演唱会留的,肤色是为演唱会晒的,身材是为演唱会练的。据说为了让肌肉更结实,有朋专门吃了一个月煮(又鸟)蛋,一直到恶心。
上海的个唱是有朋踏入歌坛的第一次,此外对他还有一层意义,就是他一直想要告诉大家最真实的苏有朋是什么样。“你们对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小虎队时的样子,错!现在的苏有朋绝对不是那时的乖乖虎;当然也不是后来的五阿哥和杜飞,这些都不够全面。”演唱会上的苏有朋,没有任何限制,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展现的是完全的他自己。
演唱会上还有一个特别煽情的场景,就是三只小虎再聚首。有朋告诉我这是7年后的第一次重聚。“我不能用言语来渲染我们重逢的感觉,比如说在台上我们热泪盈眶,或者说以前的画面历历在目……”有朋是在前一天的彩排现场见到吴奇隆和陈志朋的,“当他们走进来的时候,我一下子high了,突然兴奋得不得了。”“high”是重逢给苏有朋的惟一真切的感觉
在有朋眼里,他们三个都长大了,“奇隆胖了点,志朋都留了胡子。”
“我不要做完美学生”
三只小虎再聚首的画面,把我们的记忆带到了昨天。1973年出生的苏有朋,今年虚岁30。作为同龄人,我们跟着小虎队一起走过了青春岁月。
15岁,我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小虎队”却已经蜚声台湾和内地。我清楚记得那时各式各样的小虎队画片和贴纸,画片中的“乖乖虎”给我的印象最深。有朋说那时的他单纯又害羞。
少年成名,有朋成了人们心中的完美学生,一段时间他为巩固这种完美努力着。压力也随之凸显出来,“就是觉得功课和演出兼顾不来,公司一叫我去上工,我就一肚子火,喊着:我要念书,不要烦我!”有朋学着当年扯着嗓门的声调。于是他与公司和学校都有了一种距离,公司觉得他不够认真,学校也会觉得他活动太多,常常要请假。有朋说他当时根本不懂什么叫事业心,也没觉得自己“火”了。
高一高二有朋的的功课并不好,考上大学是他高三一年拼下来的。为了这个目标,他停了一年的工作,专心啃书本,想起来那段时间蛮辛苦的。有朋后来上了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这是分数很高的一个科系,他当时根本没有考虑喜好,最强烈的初衷就是要考很高的分,要上一个热门的专业,那样才觉得走在路上不会让别人吐口水。
有朋说他应该算是某种制度下的牺牲品,因为真的接触这个专业后,才发现自己一点兴趣都没有,整天和机械制图打交道。“我想到了转系,去读企业管理,这等于我要从理科转到文科。企管也是非常热门的专业,要平均90分才可以转,我的平均分只有75分,当然转不过去。”于是他就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修着企管的学分,但又不被那边承认;另一方面,本专业没有成绩不能毕业。
“那时我突然有了这样的疑问,我这么努力的念书,是为了树立大家心中的乖乖虎形象,还是为自己念书,当时外界看我就是很完美的,又会念书,又会工作。可以说我的事业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我的好功课上面,但是频繁的工作让我兼顾不了功课,我找不到这个平衡点。”大三的时候,苏有朋休学了。
我要为自己活着
接下来是三年的低潮,那段时间有朋一直很彷徨,有两种声音在他耳边回响:有人赞同他的决定,认为他应该为自己活着;但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