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莱伊尔_2 >

第3章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莱伊尔_2-第3章

小说: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莱伊尔_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阐述了这次学术论战的情况。 


… Page 10…

                           三、突变与渐进之争 



     在开发地下矿藏和发展交通的过程中,人们掌握了大量古生物化石的材 

料。借助于对化石的分析和比较,人们逐渐认识了地壳运动和变化的历史。 

但是在地壳运动变化的方式上,却存在着突变论与渐变论之争。 

     一些人认为:突变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渐变长期积累而突然爆发造成 

的。持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学者布丰(1707一1788年)。他认 

为:地球早期的地质作用比晚期更激烈,虽然古今地质作用不同,但其原因 

是类似的。他指出,地质作用有两种。一般原因:如火、空气、水的作用是 

连续而缓慢的;而特殊的原因:如地壳的抬升、淹没和下陷是突变的。布丰 

的突变论是强调地球起源和地壳运动的突然性,古今地质作用的一致性。这 

种观点在理论上反对神学概念的禁铜,在方法论上是现实主义的,在历史上 

起过进步作用。 

     到19世纪初,以法国古生物学家、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为领袖的非现实 

主义灾变论占据了统治地位。 

     乔治·居维叶(1769—1832)毕业于斯图加特的加罗林研究院。1792年 

他写成第一部著作《帽贝属软体动物解剖学》,得到当时著名科学家圣·伊 

利的高度评价,并邀请他去巴黎。1795年,他在皇家植物园任比较解剖学教 

授,在法兰西学院任博物学教授,同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后来,他还 

当过路易十八的内务大臣、巴黎大学校长、拿破仑时代以及复辟时代的国会 

议员、贵族院成员等要职,是一个身居爵位的科学家。 

     居维叶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以及动物分类等,并 

成为这些学科的创始人,为地史学以及古脊椎动物学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 

献。 

     居维叶同布朗尼亚尔(1770—1847年)合作,对巴黎盆地第三纪沉积岩 

层 (主要是覆盖在白垩系之上的一套岩系)进行了长期、详细的研究。他们 

取得的成就早已闻名于世。1808年,他们发表了《巴黎盆地附近地质》一文, 

1811年,居维叶又和布朗尼亚尔合写了《巴黎附近矿物志》,以及《化石骨 

骼论》(1812年),都是深受同行赞扬的优秀作品。 

     他们在长期的地质研究中,发现了在不同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动植物 

化石,并认为地层越深、越古老,所含动植物化石就越和现在生活着的动植 

物不相同,有些显然是属于灭绝的种属。这证明生物界是变化着、发展着的, 

而绝迹了的动物就是现代动物的祖先。这本来是19世纪上半叶的重大科学论 

断,对当时盛行的上帝创世论和物种不变论是个有力的批判。但是,居维叶 

作为封建贵族的政治代表,政治偏见使他颠倒了科学上的真理和谬误。为了 

把活生生的科学事实同创世论调和起来,他臆造了一个全球灾变理论,其实 

质就是用上帝多次创造世界来代替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一次创造。他说,不同 

的地层结构是由于发生过多次洪水灾变,不同地层中的不同生物化石则是在 

每一次灾变后的重新创造。他甚至断言:《圣经)中的诺亚洪水,就发生在 

五六千年之前。居维叶的这个论点,维护了物种不变论。居维叶的灾变论, 

在他1825年发表的《论地球表面的变动》一书中有系统的阐述。 

     居维叶在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方面的造诣使他能够达到根据一块化石复 

原出整个生物的地步。在居维叶活动的年代,虽然进化论与物种不变论的争 

论还是相当激烈的,但是生物在环境影响下可能发生变异的思想,由于拉马 


… Page 11…

克的提倡已经不是什么新概念了,甚至连反对拉马克学说的居维叶也承认生 

物在局部环境和气候长期连续变化的积累下有发生变异的可能性。但是他认 

为这种变化不足以改变生物原有的类型,即不足以引起物种的改变。因为在 

居维叶看来,生物在构造上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型,如果这些类型在构造上 

有联系,应该有中间类型存在。可是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大量古生物化石中并 

没有过渡类型的生物化石。为了说明不同地层中脊椎动物化石在物种上的明 

显差别,以及这些化石与现存生物的差别,居维叶提出了灾变论。居维叶指 

出:干燥陆地的出现并不是由于水面或多或少引起逐渐的和广泛的下降,而 

是存在着多次地面突然上升和接连多次水的退却。这种水的反复进退不是缓 

慢的和渐进的,恰恰相反,大多数是突然激变,先是淹没,然后退却,最后 

才出现现今的大陆基本轮廓。居维叶还举例说,在辨别化石中发现的新种属, 

和现有的种属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异,这是灾变的结果。最近的一次灾变,海 

水曾淹没了现今的各大洲,后来又退去了,在北方各国留下了大四足动物的 

尸体(冻土中的猛犸象等)。这些动物连皮、毛、肉都保留到现在,这说明: 

 (1)当时的普通气候状态,不是常年冰冻的,这些动物不可能在如此低温下 

生存;(2)这些动物的死亡,是由于当地的气候在瞬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当那可怕的洪水席卷地球时,那些习惯于干燥陆地生活的生物被大洪水 

卷走;而当海底灾变为干燥陆地时,另外一些水生生物也被枯死;整个物种 

灭绝了。在当地的生物灭绝后,从远处迁移过来的生物代替了原有的物种, 

因此在多次灾变中被埋葬在同一地区地层中的化石在种属上就会有明显的差 

别。但是居维叶并没有从灾变论中直接引出上帝创造的观点。在《论地球的 

革命》一书中,他写道:“当我坚持石质地层中包含着不同属的骨头,而泥 

质地层中包含着现已灭绝的不同种的动物骨头时,我并不是指需要新的创造 

行动产生生存的物种,我仅仅是说这些不同的种属过去并不存在于同一区 

域,它们必定是从另外的地方来到这里的”。书中的内容,比较确切地反映 

了居维叶灾变论的观点和论证。由于他夸大了研究对象的范围,错误地做出 

了全球性的灾变结论,某些论点就同诺亚洪水结上了亲缘。 

     以居维叶为首的灾变论者在实际论证方面,修补了水成论学派的一些破 

绽,使之更加迎合神学家们的口味。在宗教势力的影响下,灾变论曾风行一 

时。居维叶及其门徒以反科学的理论,来消除新发现的事实与物种不变论的 

重重矛盾,竭力把地球演化的历史,说成是周期重复的大灾变。这种错误理 

论,严重地阻碍了地质进化论和生物进化论的发展,而使地质科学蒙上了不 

可知的神秘色彩。 

     对灾变论的错误实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做过深刻的批判: 

 “居维叶关于地球经历多次革命的理论在词句上是革命的,而在实质是反动 

的。它以一系列重复的创造行动代替了单一的上帝的创造行动,使神迹成为 

自然界的根本的杠杆。” 

     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居维叶在实际研究工作中揭示了许多在科学上颇 

有价值的事实,特别在古脊椎动物学、古生物学和比较解剖学方面确有重大 

贡献,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论述科学上打开6个缺口时,与达 

尔文、拉马克一起,也提到了居维叶的贡献。他所制定的“生物肢体对比” 

原则,给人们以很大启示,使人们有可能根据任何一根小骨头来再造出未知 

动物的整个骨骼,并推论出它生存的条件以及周围的气候条件和古地理环 

境。 


… Page 12…

     百年来,对居维叶科学成就的评价,批判者多,而对他在科学上的贡献 

多有忽略。近年来,国外出版了一批介绍居维叶科学成就以及生平传记的论 

著,使我们对居维叶学术思想和成就有了较多的了解和认识。 

     正当灾变论思潮风靡地质界的时候,一种生物缓慢进化思想在法国形 

成,其代表人物是拉马克。 

     拉马克(174—1829年)是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公认的物种变异论的 

创始人。他早年从事过医学、植物学、物理学、地质学研究。1788年,拉马 

克著有《法国植物》三大卷,在书中运用了自己独创的植物分类法,颇受重 

视,不久,政府给予出版。从此,拉马克成为有名的生物学家之一,1793年 

任科学院动物学教授。拉马克对于巴黎盆地第三纪介壳类化石与近代介壳类 

的对比研究,为古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而拉马克被誉为无脊 

椎动物学者的先驱,后来著有《动物哲学》及《无脊椎动物》,这两本书早 

已成为世界名著。 

     拉马克生活的年代,正巧是灾变论产生与繁荣时期,拉马克对各类化石 

颇感兴趣,长期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种与种之间有过渡关系的结论。他认为 

一些种属是由另外一些种属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低级种属向高级种属的变 

化,则需要一段漫长的地质时期。由此,拉马克得出地球已经存在十分久远 

的结论:“一旦人类清楚地了解生物的起源——人类心目中的地球的这一久 

远历史,一定还得拉长。……”这种进化的思想,受到当时权势的压制,在 

拉马克生前没有得到鉴识和发扬。 

     与此同时,地球缓慢进化的思想在莱伊尔的学术思想中也逐渐孕育成 

长。莱伊尔的成长,正反映出地质渐进论的形成。 

     19世纪20年代,莱伊尔满怀对地质科学的深厚感情离开了牛津大学, 

但在父亲的压力下,他不得不到伦敦从事法律研究工作。 

     1821年,莱伊尔得知当时地质权威詹姆逊教授要在爱丁堡讲授地质学课 

程的消息,为了进一步掌握地质理论,他毅然决定去爱丁堡听课。 

     詹姆逊 (177—1854年)是魏尔纳的得意门徒,1804年在苏格兰大学担 

任自然历史教授,1808年在爱丁堡创立了魏尔纳自然历史学会,公推魏尔纳 

为名誉会长。该会的目的,就是宣扬水成论学派的理论。在郝屯的火成论取 

得公认后,魏尔纳的门徒逐渐发现自己的理论破绽百出,于是纷纷拥戴郝屯 

学派。这就是地质学发展史上的火成论兴起和水成论的衰落时期。 

     詹姆逊讲的地质课,内容十分丰富,在理论上概括了19世纪以前各家的 

观点,这对莱伊尔地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很大。 

     1823年,莱伊尔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特别是对自己家乡地质情况的了 

解,撰写了第一篇论文——佛法尔郡的河流地质,在伦敦地质学会上宣读, 

受到了与会者的称赞。这篇论文是莱伊尔早期对地质考察的总结,也充分表 

明了他当时基本上是一个水成论者。论文发表后,有许多评论称赞他观察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