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徽因喜欢和思成在一起,他们无论是出身教养还是文化构成都有太多的相似,性情、趣味的相投使他们的交流十分默契。常常是徽因笑谈之中看到思成眼里闪烁着调皮的火花,就知道思成已完全理解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还有许多时候,思成对徽因讲述着什么,徽因会感到惊异,这正是自己想说的话,怎么就让他说出来了呢。这种精神的交融和互相抵达使他们觉得彼此的心贴得很近。思成并不十分长于言辞,但他却具幽默感。他不动声色的谐谑,常常让徽因忍俊不禁。思成也并不高大,但他的笃诚宽厚却让徽因感到踏实而心安。
思成除了学业十分优异外,还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学过小提琴、钢琴,是校歌咏队队员,管乐队队长。他是校美术社的骨干,担任校刊的美术编辑。他的钢笔画用笔潇洒、简洁清新。他还是清华学堂有名的足球健将,在全校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他的体操也十分出色,单杠、双杠技巧在同学中出类拔萃。
作为长子,梁启超对他寄予了厚爱和厚望。在父亲的支持帮助下,他在清华学堂读书时期,就与同班同学吴文藻、徐宗漱一起翻译了威尔斯的《世界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这部译著。
从1914年开始,梁启超应聘到清华讲学。梁启超担心自己的孩子在清华接受了西方教育,会丢掉中国的传统文化,每个假期专门为子女授课。他讲“国学源流”,讲“前清一代学术”,讲《孟子》、《墨子》等,父亲对思成最大的影响是乐观开朗、不断进取的性格和学术上严谨扎实的作风。而清华学堂则培养了思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民主、科学的精神。
真正的爱让人变成白云
清华学堂8年的学习生活,使小小少年郎成长为青年才俊,和徽因相爱更让梁思成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在思成的眼里,徽因简直是完美的化身。徽因的秀美、灵动,徽因的气质、见识,无一不让思成倾心。他对徽因不仅是情爱,而且是欣赏、是珍爱。紫藤架下,他望着徽因,满怀着深深的喜悦之情。他们倾心地交谈,思成觉得是幸福的分享,他们静静地相守,思成感到了内心的满足。
徽因沉浸在爱的幸福中。她第一次知道,真正的爱可以让心变得像白云一样轻柔。温情仿佛从沉睡中苏醒,她想诉说、想欢笑、想歌唱,想把这欢乐带给每一个人。这不是一般意义的欢乐,这欢乐来自灵魂。由于从小生活在不幸福的母亲身边,徽因的内心积淀着忧郁和悲哀。两心相许、真挚深情地去爱一个人和被人所爱,是她从少女时代就有的梦想和渴望,而思成让她的梦幻成真。爱使寻常的事情有了灵性,爱使普通的日子诗意葱茏。发自内心的喜悦冲洗了岁月深处积淀的忧郁,生命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对于两个相爱的年轻人的未来,家里早有安排。一待思成从清华学堂毕业,就送他们去美国留学深造。
思成和徽因憧憬着未来,谈起了今后的专业选择。
徽因告诉思成,她以后准备学习建筑。思成感到很意外,他一时无法把眼前清秀、文弱的徽因和“建筑”联系起来。
“建筑?”思成反问道,“你是说house(房子),还是building(建筑物)?”
徽因笑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architecture(建筑学)吧!”
徽因给思成谈起了她所知道的建筑,谈起了欧洲大陆那些“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
望着自己深爱的姑娘神采飞扬的神情,思成就在这一刻,决定了自己的专业选择。
许多年过去后,梁思成以其开拓性的成就被公认为中国建筑学界的权威专家,可他常常向朋友谈起,他最初的选择是因为林徽因。他说,那时徽因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也许,他们最初的选择还带有一些年轻人特有的盲目,但他们事业的选择和爱情的选择由此结合在了一起。于是,最初的选择也就是他们一生的选择,他们从未后悔过。
谁也不知道,灾祸会在什么时候降临。
1923年5月7日,思成、思永兄弟从学校回到家中。他们要去长安街与同学们会合,参加北京学生的游行示威。这一天是袁世凯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国耻纪念日。
梁家的宅院位于南长街,思成推出了大姐思顺送他的摩托车。他骑了上去,思永坐在后座,他们向长安街驶去。
刚骑到南长安街口,一辆小汽车急驶而来,从侧面撞上了梁家兄弟的摩托。摩托车被撞翻了,呜呜地吼叫着,轮子在空中转动。思成被压在摩托下面,昏了过去,思永被摔出去老远。
梁思成遭遇车祸
这是北洋军阀金永炎的汽车,他是大总统黎元洪的亲信、陆军部次长。金永炎坐在汽车里,目睹了自己司机肇事的全过程。他皱着眉头,命令司机开车离开这里。
汽车开走了,思永流着血站了起来,当他发现思成已不省人事时,顿时忘了自己的伤痛。他飞快地跑回家去求救,家里人被他满身是血的样子吓坏了,只听他连声叫道:“快!快去救二哥吧,二哥撞坏了!”门房老王奔向出事地点,把思成背回家中。
梁启超守在思成身旁,呼唤着:“思成,你醒醒,大夫一会儿就到,你不会有事的。”
思成脸色苍白,好大一阵子才有了知觉。他感到身体好像不是自己的,一动也不能动。父亲焦急的模样让他不安,他轻声说:“爸爸,我是你不孝的儿子……不要管我,特别是不要告诉妈妈。”
梁启超努力镇定着自己,他紧紧地握着儿子的手说:“不要紧,别害怕。”可他心里却念叨着:医生怎么还不来?医生快来吧!只要让我的孩子活下来,哪怕落下残疾我也认了。
医生来了,做了初步的检查和诊断。他告诉梁启超,思成腰部以上没有任何问题,可能是左腿骨折。救护车把思成送进了医院。
民初时期,中国的西医还十分落后。思成做了全面检查后,医生告诉梁家,思成的腿伤不需要动手术,养一段时间就会好的。可是,这个诊断是错误的,耽误了及时的治疗。
思成伤得很重,他左腿股骨头复合性骨折,脊椎挫伤。确诊后,他一个月内就动了三次手术。最后一次手术结束,梁启超给远在菲律宾的大女儿写信,他以一贯的乐观自信写道:思成的腿已经完全接合成功,不久就将和正常人一样走路。可事实上从那以后,思成的左腿就比右腿短了1厘米,跛足和由于脊椎病弱而装设背部支架的痛苦从此伴随了他的一生。
徽因很快知道了消息,她赶到医院,眼泪止不住地流着。思成忍着痛对徽因笑道:“差一点就见不着你了。”
从这天起,徽因一有空就来医院陪伴思成。这桩车祸被北京的报纸报道了出去,北京《晨报》直斥金永炎的恶行。金永炎知道被撞者是梁任公的儿子后,亲往医院探望,表示道歉并承担了医药费。
天热起来了,病房里的空气粘滞而郁闷。思成的腿上打着石膏,腰背上缠着绷带,躺在床上不能翻身、更不能下地,像陷在沙滩上的鱼,艰难地挨着病房里漫长的时日。
徽因放暑假了,这一年的暑假,她是在思成的病房里度过的。
每天早晨,待医生查了房,思成就朝着病房门口期盼地张望。
思成能分辨出徽因的脚步声,那声音很轻盈,好像风。当感觉到风的时候,风已经到了身边。
徽因来了,带来了当天的报纸,带来了思成喜爱的画册,还带来了思成爱吃的冰镇杏仁酪。
思成受伤的腿和背疼得厉害。为了转移思成的注意力,她给思成读小说,背新诗,讲同学和弟妹间有趣的事。思成行动不便,她给思成擦汗,打扇。
思成感到难熬的卧床的日子不再漫长。
有爱相随
徽因的爱伴随着思成,她毫不以思成可能终生致残为意,而是暗自庆幸:思成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们能够朝夕相伴,相亲相爱,这多么好啊!
当思成可以拄着双拐下地行走时,友人给他拍了一张照片以作纪念。他手拄双拐、腿上打着石膏坐在椅子上,脸上却洋溢着宁静而满足的微笑。
面对两个年轻人亲亲热热的情景,思成的母亲、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却紧紧地皱起了眉头。她出身于官宦之家,兄长曾任光绪年间的礼部尚书。深谙“妇德”的她,看不惯林徽因“洋派”的言谈和举止。她认为思成伤卧在床,衣冠不整,大家闺秀应该低眉敛目、小心回避才是。一个尚未下聘礼的女子怎能如此不顾体统?
夫人的不满,梁启超不以为然。思成和徽因感情甚笃,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在给大女儿思顺写信时,他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老夫眼力不错吧,徽因又是我第二回的成功。”那第一回的成功,是指思顺的婚事。梁启超为思顺选择了周希哲。周希哲时任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总领事,后来任驻加拿大大使馆总领事。
梁启超认为,由他留心观察、看好一个人,然后介绍给孩子,最后由孩子自己决定,“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
梁启超担心思成荒疏了学业,为思成安排了住院疗伤期间的学习计划。“父示思成:吾欲汝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可益神志,且助文采也。更有余日读《荀子》则益善。《荀子》颇有训诂难通者,宜读王先谦《荀子集解》。”
车祸延迟了思成赴美学习的时间,弟弟思永以及与他同届的梁实秋、吴文藻等人已启程赴美。在这一年里,思成在父亲的指导督促下,较系统地悉心研读了一批国学典籍。
他后来回忆道:“我非常感谢父亲对我在国学演习方面的督促和培养,这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史打下了基础。”
这一年,徽因从培华女校毕业,考取了赴美半官费留学的资格。她剪去了辫子,留着当时女大学生流行的发式:齐耳的短发轻微地烫过,刘海和发际蓬松地覆着前额和后颈。看上去,文雅秀丽中增添了几分成熟。
1923年,北京一些上层知识分子为了聚会的方便,由徐志摩、胡适发起,徐申如、黄子美出钱,在北京西单石虎胡同七号租了一个院子,成立了“新月社”,并创办了《新月》杂志。
有人说,“新月社”是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的启发而得名。徐志摩说:“‘新月’虽则不是一个强有力的象征,但它那纤弱的一弯分明暗示着、怀抱着未来的圆满。”他十分喜爱“新月”这个名称。20年代中后期,他和胡适、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开书店、办刊物,店名为“新月书店”,刊物名称仍为《新月》。
尽管林徽因从不认为自己是“新月派”的成员,但她确实是从“新月”时期开始,进入了北京知识界的社交圈并从事文化活动。
石虎胡同七号